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0347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

《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讲-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ppt

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1893年,迪尔凯姆(Durkeim)社会分工论,强调在分工发达的产业社会中必须加强人与人的协调,使群体形成有机的联系。

韦伯(Webber)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权威来源做了论证,为企业的官僚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英国的企业社会工作研究以伦敦Tavistock人际关系研究所中心,对企业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注重工人问题调查,分析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背景、补充、选拔、训练、升级的情况,对钢铁工人和纺织工人的教育和经历进行了普遍调查。

法国劳工部与巴黎大学建立了劳动科学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课题:

技术变化与企业变化问题;薪水与企业内部社会关系;产业关系的发展;产业文明中的青年工人;组织结构、权威、参与形式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及其对实施对象的影响;社会性、职业性的流动;工作倒班对工人生活节奏的影响。

日本的“产业社会学”:

1952年,尾高邦雄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以钢铁、电力、机械工业中的从业人员为对象,针对他们企业经营阶层以及工会归属感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此外,社会学家对日本企业组织、工会的领导、员工士气等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

产业社会学是对构成产业社会的各个组织内部的人们的个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表现形式,对决定这些行为和关系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的有根据的研究。

产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工作群体、领导、士气的经营组织问题;工人、工会、劳资关系的劳动问题;职业、地方社会、大众社会、产业化的产业社会问题。

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早期酝酿阶段职业戒酒方案阶段员工协助方案阶段员工增强方案阶段19世纪末至1920年代酝酿期19世纪30年代至1950年代成长期着重处理酗酒问题19世纪60年代至1970年代全面拓展期协助酗酒、药物滥用、家庭问题法律问题、财务问题、情绪问题19世纪60年代至今增强期倡导全面健康与人文关怀早期酝酿阶段(19世纪末至1920年代)背景:

工业飞速发展,大量妇女和移民进入企业问题:

怠工、装病、罢工、破坏机器福利运动(WelfareMovement):

资方为劳工方提供福利服务:

学校、训练班、餐厅、宿舍、伤病照顾、医疗设施、休闲活动、急难救助等。

目的:

创造与培养工人群体的忠诚、勤勉精神,满意与信任资方,促使企业稳定发展;抵制工人参与和组建工会。

1926年美国劳动统计局的调查:

1500家大公司中80%至少有一种福利方案,50%的公司有综合福利方案。

推行与落实方案的专职人员:

福利秘书(WelfareSecretary)、社会秘书、福利经理、福利管理员。

(最早的企业社会工作)职责:

关注职工福利、服务职工福利。

1875年匹兹堡的海涅公司(H.J.HeinzCompany)的邓恩(AggieDunn)女士成为第一个专职的福利秘书。

职责:

负责照顾年轻女职工,包括会谈、雇用、谘商、举办各种娱乐、社交活动等。

1902年,美国8-10名福利秘书;1906年,27名福利秘书;1919年,美国431家最大公司中,141家(32.71%)至少雇用1名全职福利秘书,154家(35.73%)雇用社会服务机构的福利秘书,合计295家,占全部的68.44%。

这个时期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初创时期,没有受过专业的社工训练,只是在一些宗教团体中受到过团体工作、个案工作、济贫工作等的训练。

工作内容:

物质福利,如餐厅、宿舍、交通等;文化福利,如娱乐、图书、职业培训等;经济福利,如保险、抚恤等个人福利,帮助员工个人及其家庭。

20世纪20年代福利秘书消沉原因:

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流派,职责分明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会的反对,用小恩小惠来消除工会的不满,没有从根本改变劳资关系的不平等2、职业戒酒方案阶段(OccupationalAlcoholismPrograms,OAPs,1930年代至1950年代)企业社会工作再次等到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原因:

霍桑实验成果的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40年代开始,企业中出现严重的员工酗酒影响生产的状况60年代,650万酗酒者中400万为企业员工;70年代,900万中70%,630万为员工。

联邦政府:

每名员工损失3000美金;斯坦福研究所:

每名员工损失6000美金“工业酗酒方案”员工酗酒严重影响企业生产效率,成为政府和资方要求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动力。

同时,战争中的士兵大量阵亡。

1943年,5000名海员阵亡,美国政府和海员工会拨出专项资金。

工会改变了对企业社工的敌视态度,积极推进企业社会工作3、员工协助方案阶段(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EPAs,1960年代至1970年代)雏形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战争服务的企业员工远赴海外,带来了大量的情感、婚姻和家庭问题;企业者发现除了酗酒,还有复杂的个人情绪与工作环境、家庭婚姻及生活压力与社会因素。

员工协助成为一种综合的工业福利服务方法。

大多数企业设立“谘商部”,专门的企业社工内部机构。

1960年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成立员工谘商服务部,设主任1人,职员5人;1968年,新英格兰电话公司设立1名谘商员,后增加至3名;与专职的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将有问题的员工转介到社工服务中心接受服务,如:

大纽哈芬家庭谘商中心(FamilyofGreaterNewHarven),人群服务所(HumanAffaire,Inc),哥伦比亚大学的工业社会福利中心(IndustrialSocialWelfareCenter)美国总工会设立专门的社区服务中心劳工联合服务处20世纪70年代遍及25个州1972年,500个大公司中的25%的企业有员工协助方案,1979年增至57.7%4、员工增强方案阶段(EmployeeEnhancementProgram,EEPs,1980年代至今)1980年代开始,员工协助变为员工“增强”方案。

45%全职员工接触过企业社会工作,1993年,30万家公司开展EEPs。

美国肯尼寇铜矿公司犹他州工厂,协助员工,24小时全天候服务员工及家属。

方案实施前:

抽样员工每月旷工5.8天,劣质产品损失70.6美元,医疗费56.91美元实施后:

旷工率减少49.5%,劣质产品减少64.2%,医疗费减少48.9%没有参加方案的:

旷工率增加2.9%,劣质产品增加28.5%,医疗费增加7.7%新称呼:

职场社会工作(SocialworkintheWorkplace),体现社会工作者的新角色。

服务领域:

孩子照顾、经济问题、家庭问题、退休计划、赞助行为、法律、心理健康、酒精及药物滥用、娱乐问题等我们应借鉴的经验:

1、具有完备的法律与社会政策:

国家层面:

老年福利保障、健康医疗福利保障以及就业、失业保障;企业层面:

就业培训、工商保障、暂时丧失能力保障等;2、形成一套专业服务的价值与方法美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1)将广大员工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考虑位置,并充分保障服务对象的各项隐私和知情权利,使他们知晓各项服务的内容、程序与限制,同时最重要的是不对服务对象有任何歧视行为;

(2)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所获得的有关工作组织的资料,将遵循雇主安全保密的原则并给予保密,同时有责任向雇主报告各种协助方案的活动;(3)企业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专业能力的范围与限制,保障专业服务的素质;(4)在联络社区资源的运用时,禁止不当得利,在建立社区网络时也应征询并获得雇主的同意。

背景:

1967年农业人口42.8%,1977年16.1%同期工业人口由25.2%上升至42.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78.25%中国台湾的企业社工中国台湾的企业社工工人群体急剧扩大、年龄小、文化程度低人际、群体、劳资摩擦美资企业、宗教团体、留美学者的介入台湾最早的工业社会工作可以追溯到1948年由天主教会成立的“天主教职工青年会”,该会强调促进青年劳工的人格发展,并引发社会大众对职工青年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发展成5个分会19个支会。

宗旨:

使青年职工相互认识,建立友谊;辅导青年职工了解生活的意义、人性的尊严、工作的价值;辅导青年职工正确而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获得有益的身心娱乐、技术与知识;辅导青年职工了解结婚的真谛,帮助他们组建幸福家庭;发挥自助的原则,获得较为理想的工作环境;把基督带给职工。

内容:

检查宿舍内务并评分;与生产线的管理人员保持工作联系;随时与工人保持沟通;在宿舍建立室长、楼长制度;个案辅导,当工人遇到生理、心理、工作等问题时;设立“大姐姐制度”;开展休闲或竞技类活动;组织并参加楼长、室长会议。

台湾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开始投入对员工的服务。

“救国团”是台湾民间社会服务团体第一个推动相关服务的机构,以1974年起推动一系列的工厂青年活动较为著名。

之后台湾张老师基金会亦通过各种讲座、书刊、训练、活动等方式,专责推展工厂青年辅导活动。

台湾企业社工“劳工辅导员”20世纪70-80年代的10年间组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走向成熟,完成了美国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原因:

(落后者的特权)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企业、学界、宗教组织;政府的推动第二章第二章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1981年行政院发布的“厂矿劳工辅导人员设置要点”;“劳工辅导人员训练课程标准”思考:

企业社会工作适合在中国大陆发展吗?

第二章第二章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