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3451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

《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docx

一轮历史必修三31练习萧山三中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

……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

3.《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4.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④ D.③④

5.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C.统治者应尊礼爱民,为政以德D.以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

7.“《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8.2009年9月23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

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彤象。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9.忠肝义胆是中国人对一个人行为忠心耿耿、仗义行事的评价。

关于忠义的集中描写无过于《三国演义》,其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其忠义思想的来源应该包括(  )

①孔子的“仁”“礼”主张     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③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 ④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话题

人物

看法∕史料

结论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

B.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该思想已成为当时正统思想

谭嗣同

君,皆大盗也

D.维新派都反对君主立宪

11.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

“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

”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

C.正君心以立纪纲D.天下为主,君为客

12.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D.③①②④

13.“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4.下列选项中的“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

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③天赋人权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5.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16.《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兼容并蓄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C.产生的根源不同D.政治地位不同

17.《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8.“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19.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

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

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

当然,这一论断的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骇人听闻的论断,居然在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

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20.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说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

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

”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致良知”

21.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

“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A.程颢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22.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3.有学者认为:

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A.促成了英国光荣革命的爆发

B.使广大人民通过宗教改革接受了思想启蒙

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D.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

2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5.明朝思想家王艮(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学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

A.程颢和程颐B.朱熹和陆九渊

C.王守仁和李贽D.黄宗羲和王夫之

26.《明夷待访录》说: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对黄宗羲观点最准确的评价是()

A.主张建立伏尔泰式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

C.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D.系统提出了构建新社会的美妙蓝图

27.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

C.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28.(20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认为:

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1)据材料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

(4分)

材料二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

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

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6分)

材料三“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

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2分)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

(2分)

材料四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

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

……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4)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

(6分)

65.(2012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第二次教学测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题)“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韩非子用守株待兔的寓言来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因此从材料“皆守株之类也”可以判断是法家思想。

A是法家的法治观,故选A。

B是墨子思想,C是道家思想,D是孔子“复礼”思想。

63.(2012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

……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

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法家从‘一夫’出发”是指法家从君主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是指为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

70.(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本题的解题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

【答案】D

71.(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④ D.③④

【解析】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

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

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由此判断②③与题意无关

【答案】C

72.(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73、(2013·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C.统治者应尊礼爱民,为政以德D.以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指“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可排除。

【答案】B

74.(2013·浙江省名校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一联)“《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考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材料主要意思:

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是崇尚礼义,完备法制,国家才会有正常的秩序。

崇尚贤人,任用能人,人民才有明确的方向。

统冶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

不难看出材料观点强调“隆礼重法”。

这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A项属于老子的思想;B项属于孟子的观点;C项属于寻子的思想;D项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思想。

故选C项。

赞同【答案】C

90.(2014·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23)2009年9月23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

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彤象。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

【解析】紧扣材料孔子像表现出来的是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找到选项涵义相符者即可。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意思是要选贤任能,故A项错误;“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是要用权威而不是厚德来统治天下,故B项错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是指一个人必须要了解自己方能自信,要懂得礼数才能立足于社会,故C项正确;“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要统治者不尚贤,不追求难得之物,与材料孔子形象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91.(2014·四川泸州一模·8)忠肝义胆是中国人对一个人行为忠心耿耿、仗义行事的评价。

关于忠义的集中描写无过于《三国演义》,其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其忠义思想的来源应该包括(  )

①孔子的“仁”“礼”主张     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③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 ④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程朱理学

【解析】仁是孔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其中就包括忠义的美德,故①正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忠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天子要实行仁义,故②正确;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强化了儒家的忠义思想,故③正确;明清之际出现的的反传统思想,就包括儒家的忠义思想,故④错误,因此①②③正确,故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96.(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14)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

话题

人物

看法∕史料

结论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

B.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该思想已成为当时正统思想

谭嗣同

君,皆大盗也

D.维新派都反对君主立宪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维新思想

【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只是涉及君民关系,并且这一思想是为君主统治服务的,只能说明孟子有民本思想,而不能说明“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故A项不严谨,错误;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以天人感应思想宣扬君主统治合理性,故B项严谨,正确;黄宗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但没有成为主流,当时正统思想是理学,故C项不严谨,错误;谭嗣同“君,皆大盗也”,是批判专制君主,维新派是支持君主立宪的,故D项不严谨,错误。

【答案】B

97.(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6)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

“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

”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

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

C.正君心以立纪纲D.天下为主,君为客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

【解析】“克己复礼”为孔子的主张,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正君心以立纪纲”为理学家朱熹的观点,主张君主摆正心态,树立好的法纪纲领,故C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为明清时期黄宗羲的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1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4题)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D.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儒学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第①项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思想;第②项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主张;第③项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主张;第④项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主张。

本题选C项。

5.(2011年4月湖北八校联考13题)“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与所学不符,唐中后期藩镇割据较为严重;B项说法错误,封建经济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易导致经济上的地方性、封闭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上割据性。

D项说法片面,“极端加强”对国家统一产生的更多的是消极作用。

结合所学、分析材料本题选C项。

6.(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27题)下列选项中的“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

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③天赋人权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天人感应”中“天”指上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天”有宇宙之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赋人权”中的“天”相似,指自然(界),本题选D项。

7.(2012·揭阳一中高三摸底考)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是在汉朝故应该排除B项;文庙的兴修则在唐朝,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