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2809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8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docx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2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

(二)

(测试范围: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社会主义的兴起与现代中国政治)

温馨提示:

本套题做题时间为6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20个小题,共40分)

1.从下面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  )

A.马嘎尔尼拜见方式折中了东西方外交礼仪

B.乾隆帝开始放弃传统华夷观

C.中国传统的华夷观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

D.传统华夷观在鸦片战争后消失

解析:

马嘎尔尼拜见乾隆皇帝的时候半跪行礼,体现了折中东西方外交礼仪,A项正确;折中了东西方的外交礼仪,并不是代表乾隆帝开始放弃传统华夷观,B项错误;清朝衰落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统华夷观有所改变,“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但并没有消失,D项错误。

答案:

A

2.[2015·湖北联考]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解析:

由“光绪帝”“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知该战役发生在光绪帝时期,并且在水上和陆上都进行过战斗,由此可知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A项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C项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D项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

故选B项。

答案:

B

3.[2014·湖北联考]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

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

解析:

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始于《马关条约》,根据材料信息“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可以判断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A、B两项与鸦片战争影响有关。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阶段转入“制度”阶段,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兴起,因此这场战争为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4·湖北荆州一模]据史载,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木匠居然做大人”,“良民不肯为旅帅、为司马、为百长,市井无赖及蛮横仆妇喜充之”。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理论遭到读书人抵制

B.小生产者成为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撑

C.绝对平均主义丧失社会吸引力

D.统治依靠力量和社会秩序实现重建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木匠居然做大人”“良民不肯为旅帅、为司马、为百长,市井无赖及蛮横仆妇喜充之”可知太平军建立起以贫苦劳动人民为骨干的革命政权,政权的依靠力量和社会秩序实现重建,故D项为最佳答案;A项中的“拜上帝教理论”和C项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材料都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属于政权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D

5.[2015·湖南长沙检测]“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作为原来的统治者的士绅阶层,第二是以反对满族统治为宗旨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第三是以推行现代民主共和为己任的革命者。

相对而言,第三部分即立志推进民主共和的力量是最弱的。

但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却恰恰落在了这最弱的一部分力量的肩上。

”之所以如此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后实现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大联合

B.反对专制实行共和成为辛亥革命的旗帜

C.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

D.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压倒了反满的民族革命

解析:

参加辛亥革命的三个阶层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打着民主革命的旗号,这说明B项正确,D项错误。

三个阶层并不团结,矛盾重重,A项错误。

从材料信息“第三部分即立志推进民主共和的力量是最弱的”说明C项错误。

答案:

B

6.[2015·河北保定检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后,宣统帝正式退位。

有学者将《清帝逊位诏书》说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下列说法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

A.两场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

B.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此确立并不断完善

C.中英两国都由此结束了帝制

D.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解析:

“光荣革命”标志着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的结束。

清帝逊位标志着清王朝260多年专制统治的结束。

中国民主共和制确立但并不完善,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制度被破坏殆尽。

英国没有结束君主制度。

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再次陷入困境。

B、C、D三项都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故选A项。

答案:

A

7.[2015·湖北武汉模拟]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能力。

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爆发。

答案:

D

8.[2014·湖南浏阳模拟]下图是一幅刊载于1920年上海某报纸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C.“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解析:

抓住图中的“军阀”可知,矛头直指的是军阀,这与C项主题是一致的;A、B、D三项分别是在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五四运动时期,与题干的主题不一致。

答案:

C

9.[2014·湖北联考]1927年12月,瞿秋白指出:

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这反映出当时党的部分领导人(  )

A.已意识到要依据国情调整革命路线

B.盲从共产国际指示,缺乏创新思维

C.在革命受挫后存在严重的悲观情绪

D.尚未认识到南昌等城市起义的意义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瞿秋白认为,革命不应该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而应该在各省农村发动武装斗争。

也就是说,过去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方式不可取,应该将革命中心转移至农村。

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故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A

10.[2014·安徽检测]下图为1946年12月12日东北解放区邮电管理局发行的《双十二纪念》邮票。

以下关于此邮票发行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双十二”事变的发生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到顶点,民族危机深重 ③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正在重点进攻东北解放区 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内战政策的不满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抓住时间“1946年12月12日”,当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②;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开始于1947年春天,而且针对的是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排除③。

答案:

D

11.[2015·武胜月考]中共中央对全国宣告:

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取消苏维埃政府,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其目的是(  )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纲领

D.保障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共放弃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及把中共的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的步骤,故选B。

答案:

B

12.[2015·湖南雅礼模拟]2012年,在“七七事变”爆发75周年之际,阳泉市收藏家张贵银发现了一日军侵华力证——《支那事变战迹の刊》。

此书于74年前由日本陆军新闻班监修,记录了“七七事变”后一年期间,日军侵略中国的全过程。

能够在此书中佐证日本侵略行径的是(  )

①淞沪会战 ②南京大屠杀 ③九一八事变 ④潘家峪惨案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七七事变’后一年期间”,也就是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符合此时间段的是①②,故选C。

③发生在1931年,④发生在1941年,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A、B、D。

答案:

C

13.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

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

周恩来这段话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  )

A.肯定孙中山联合各派力量促成革命成功的做法

B.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

C.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D.迫使蒋介石接受中共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1938年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周恩来这段话的核心内容(统一战线是革命成功法宝)和设问(“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可知,C项正确。

肯定孙中山做法不能表明现实意义,A项错误;逼蒋停止内战没有反映材料核心(巩固统一战线),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周恩来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D项错误。

答案:

C

14.[2014·贵州六校联考]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

“(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

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

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

”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黄泛区”、“刘伯承”即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这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案:

B

15.[2015·余杭联考]如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

A.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宪章运动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解析:

A、B、C所述事件都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D项巴黎公社出现在1871年,与乙点相符合。

故选D。

答案:

D

16.[2014·河南六市质检]有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解析:

材料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一战以及俄国历史土壤密切相关,选择D项。

答案:

D

17.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

“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相联系的。

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文中的“这样的政治制度”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比较容易。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为B。

答案:

B

18.[2015·石家庄检测]2002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乡淳风桥村村委会公开拍卖本村的两辆公车。

之所以卖掉,是因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70多名村民代表提出:

村里经济还相对落后,绝不能这么铺张浪费。

会议表决通过了卖掉公车的决定。

这反映了(  )

A.直接民主更符合中国国情

B.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C.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D.中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升

解析:

材料信息“70多名村民代表提出”“会议表决通过了卖掉公车的决定”表明改革开放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及的是村民代表而非人人都直接参与基层管理,仍属于间接民主,故A项错误;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的是村民的民主意识而非法制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

B

19.[2014·陕西宝鸡模拟]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解析:

“一国两制”是大陆处理港澳台地区的政策,但不能表明台湾当局也接受该政策。

答案:

D

20.[2014·苏北四市模拟]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

“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

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

”这表明(  )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流、国家统一的理解能力。

和过去充满硝烟的史实比较,台湾在内地购房和拥有人民币账户的居民增多,反映了交流增强。

故选B。

答案: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5分)[2014·安徽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新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都摆放高6.18米、宽5.24米的孙中山画像。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依次排列。

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

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

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材料二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

——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基础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8分)

(2)材料二中“这一事件”指的是什么?

有何严重后果?

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如何“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的。

(7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问,考查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注意按照题目限定的角度解答;第

(2)问依材料二判断“这一事件”,从“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等可以分析出这一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其他几个问题根据有关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的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

(1)①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②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高潮;④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⑤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后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2)九一八事变。

后果: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东北三省沦陷。

史实: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22.(15分)[2014·北京海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列强侵略,救亡图存,努力争取中华民族的复兴。

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不断趋于高涨,列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守条约特权的立场。

南京国民政府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开展改订新约的“修约外交”。

192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之后,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抗战期间,中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

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

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8分)

时间

所废除的不平等条款

废除的原因

1928年

194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日本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台湾。

这是殖民时代强权政治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收回自己的固有领土,符合人类正义原则,也是有国际法依据的。

1943年12月1日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

“……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上述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决定了战后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的事实。

——摘编自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2)台湾是如何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的?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决定台湾最终归还中国的各方面因素。

(7分)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问,依据材料一内容归纳不平等条约。

关于废除的原因,要关注当时中国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

(2)问中,“因素”要从国内外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

(1)

时间

所废除的不平等条款

废除的原因

1928年

协定关税

国民革命运动的反帝斗争,国民政府的修约外交

1942年

领事裁判权(或“治外法权”)

中国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台湾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台湾回归体现正义原则。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为台湾回归提供国际法的保证。

23.(15分)[2015·云南昆明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历史表明我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式,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

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 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四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

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

原因何在?

(4分)

(2)材料二、材料三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

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4分)

(3)材料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

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

实际上怎样夺权?

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分)

(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无产阶级革命方式的分析归纳能力。

(1)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解答第

(2)问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有效地使用普选权”;第(3)问,难度较大,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变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答案:

(1)暴力夺权。

原因:

《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残酷与和平革命的不可能。

(2)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

理由:

无产阶级斗争的条件有了变化:

“……能有效地使用普选权”。

(3)“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

因此他主张和平夺权。

实际上是暴力夺权。

关键因素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能把它当作僵死的教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无产阶级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当时情况和革命条件相结合,找到适合当时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4.(15分)[2015·山西太原模拟]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以下图片是历史的见证。

参照示例,在图二和图三中任选一幅,配写解说词。

(6分)

示例:

图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团结了社会各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2)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3分)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

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3)依据材料,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

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活动。

(1)问,回答重庆谈判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作用即可。

(2)问,实际要求回答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