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2768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

《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docx

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综合评价

本节综合评价

一、选择题

1.关于化学反应的实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

B.化学反应都有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新键的生成的过程

D.化学反应的发生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

2.“焓”是指()

A.物质所具有的能量B.反应热的变化

C.化学键所具有的能量D.物质的一种化学性质

3.已知298K时,H+(aq)+OH-(aq)=H2O(l)△H=-57.3kJ/mol,推测含1molHCl的稀溶液与含1molNH3的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

A.大于57.3kJB.等于57.3kJ

C.小于57.3kJD.无法确定

4.已知:

H2O(l)=H2(g)+1/2O2(g);△H=-285.8kJ·mol-1

CH4(g)+2O2(g)=CO2(g)+2H2O(l);△H=-890.3kJ·mol-1

若1gH2和1gCH4分别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之比约为()

A.1:

3.4B.1:

1.7C.2.3:

1D.4.6:

1

5.下列变化过程中,是吸热的反应的是()

A.H+H→H2B.H+Cl→HCl

C.I2→I+ID.S+O2→SO2

6.实验室测得4molSO2参加下列反应:

2SO2(g)+O2(g)

2SO3(g);

△H=-196.64kJ·mol-1,当放出314.3kJ热量时SO2的转化率最接近为()

A.40%B.50%C.80%D.90%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B.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化学反应中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吸收的热量

D.化学反应中放出的热才是反应热

8.298K时,0.5molN2(g)与适量H2(g)转化为NH3(g)放出46.1KkJ的热量,则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N2(g)+3H2(g)=2NH3(g);△H(298K)=+92.2kJ·mol-1

B.N2(g)+3H2(g)=2NH3(g);△H(298K)=-92.2kJ·mol-1

C.N2(g)+3H2(g)=2NH3(g);△H(298K)=+46.1kJ·mol-1

D.N2(g)+3H2(g)=2NH3(g);△H(298K)=-46.1kJ·mol-1

9.已知:

H2(g)+1/2O2(g)=H2O(l);△H=-285.8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l);△H=-2220.0kJ·mol-1

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3847kJ,则混合气体中H2和C3H8的体积比为()

A.1∶3B.1∶1

C.3∶1D.1∶4

二、非选择题

10.已知:

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星即发生爆炸生成水;水在1000℃以上持续加热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填“大于”或“小于”)水的总能量,此反应中化学能转化为

能。

⑵水在高温下分解的反应为(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反应中热能转化为能。

电解水的过程是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11.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H2O(l);△H=-285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l);△H=-2220.0kJ·mol-1

⑴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6262.5kJ,则混合气体中H2和C3H8的体积比是。

⑵又知:

H2O(g)=H2O(l);△H=-44.0kJ·mol-1,

写出丙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②C3H8(g)+5O2(g)=3CO2(g)+4H2O(g);△H=-2044.0kJ·mol-1

12.煤燃烧的反应热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利用:

Ⅰ.利用煤在充分的空气中直接燃烧产生的反应热;Ⅱ.先使煤与水蒸气反应得到氢气和一氧化碳,然后使得到的氢气和一氧化碳在充分的空气中燃烧。

这两个过程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Ⅰ.C(s)+O2(g)=CO2(g);△H=E1①

Ⅱ.C(s)+H2O(g)=CO(g)+H2(g);△H=E2②

H2(g)+1/2O2(g)=H2O(g);△H=E3③

CO(g)+1/2O2(g)=CO2(g);△H=E4④

请填写下列空白:

⑴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的优点是。

⑵上述四个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填编号)的△H>0。

⑶等质量的煤分别通过以上两个途径产生的可利用的总能量关系正确的是(填序号)。

A.Ⅰ比Ⅱ多B.Ⅰ比Ⅱ少

C.Ⅰ与Ⅱ在理论上相同D.无法确定

⑷依据能量守恒定律,E1、E2、E3、E4之间的关系为。

解析:

途径Ⅱ实质是使炭的汽化进行降低污染、提高利用率、使炭能充分燃烧、且用管道运输比其它形式的运输方便。

而反应①③④均为燃烧,是放热反应,△H<0,则只有②是吸热反应。

依据盖斯定律可知:

⑶C⑷E1=E2+E3+E4

参考答案

例题1:

〖思路点拨〗:

该题主要考查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理解与应用。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总是伴随能量变化,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

解析: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总是伴随能量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也都伴有能量变化。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总是不等,当前者大于后者,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前者小于后者,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

AC

针对性练习:

1.解析:

吸热反应是一个把热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的能量被“贮存”起来的过程,造成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

BC

2.解析: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相对大小。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生。

反应开始需要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开始加热,反应后需不断的加热才能使反应继续进行下去;放热反应开始加热,反应后会放出一定的热量,此热量比较大,可使反应维持下去,反应过程中不需要加热。

答案:

CD

例题2:

〖思路点拨〗:

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可通过反应前后体系温度的变化来计算:

Q=-cm(T2-T1)。

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1mol的H+和1mol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的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稀溶液的密度接近于溶剂水的。

解析:

⑴此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Q=cm(T2-T1)=4.18J/(g·℃)×(40mL+40mL)×1g/mL×(32.6℃-19℃)=4547.84J。

⑵求反应的中和热:

依据HCl+NaOH=NaCl+H2O

混合前0.08mol0.08mol0mol0mol

混合后0mol0mol0.08mol0.08mol

又依据生成0.08mol水放出热量4547.84J,生成1mol水放出热量为:

=56.85kJ/mol

答案:

反应的中和热为56.85kJ/mol。

针对性练习:

3.解析:

本题考查中和热实验测定所用的用品,实质考查实验的步骤。

特别指出的是:

溶液的质量不是用天平称取的,而是首先用量筒测其体积,利用m=ρV可得。

答案:

B

4.解析:

要掌握实验操作要点:

①量热计保温效果要好;②酸碱溶液的浓度要小;③酸碱一方要过量;④操作迅速准确,减少热量损失;⑤及时准确记录数据。

而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1mol的H+和1mol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的水时所放出的热量,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H++OH-=H2O,所以不论是强酸还是弱酸与碱反应,计算出来的中和热是相同的,而测定出来的反应热是中和热与电离吸热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测定的反应热往往要小些。

答案:

⑴环形玻璃搅拌棒。

⑵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保温杯。

⑶偏小。

⑷不相等;相等;因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1mol的H+和1mol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的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⑸偏小,无影响。

【课堂练习达标】

1.解析:

从微粒间作用的能量变化判断,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总是不等,不是吸热就是放热,没有无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不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如:

光能、电能等,但通常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联系。

有的反应很难进行,条件要求很高,开始需要加热,但它仍是放热反应,如:

铁与硫的反应等。

答案:

CD

2.解析:

硝酸铵溶于水、浓硫酸加水稀释都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

依据常识,生石灰中加水是放热反应,而石灰石煅烧石灰需要持续高温,故为吸热反应。

答案:

A

3.解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首先判断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乙醇的燃烧、铝热反应、氧化钙溶于水都是放热反应,碳酸钙受热分解,必须持续加热,为分解反应。

答案:

A

4.解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依据实验操作(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判断实验应有结冰现象。

并依据实验现象来判断应是吸热反应,以及依据实验现象(反应混合物成糊状)来判断产物中有水生成。

答案:

⑴搅拌可使固体混合物充分接触并充分反应。

⑵玻璃片上结冰并与小烧杯粘在一起;有少量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反应发生时有水生成。

⑶结冰;吸;小于。

⑷Ba(OH)2·8H2O+ 2NH4Cl= BaCl2+ 2NH3↑+10H2O。

能力提升

5.解析: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孰大孰小,要以具体的反应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物理变化也伴随有能量变化,如: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浓硫酸加水稀释放热都是物理变化。

答案:

C

6.解析:

该反应放热,说明所有的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所有的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联系。

有的放热反应很难进行,条件要求很高,开始需要加热,只是断裂旧的化学键所需要能量而已。

答案:

C

7.解析:

反应发生所需的条件和反应的热效应并无比然的联系。

一个具体反应发生所需的条件与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性质有关。

此反应开始需要加热,但反应开始后撤去酒精灯,反应仍在继续进行,充分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并其放出的热量引起后续的反应继续进行。

答案:

放热;反应开始后,不加热也可进行完全,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足以维持反应继续进行。

创新应用

8.解析:

本题考查金属镁与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石灰水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的反常现象以及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问题。

答案:

⑴镁条上产生大量的气泡,镁条逐渐溶解,烧杯中析出白色固体(或溶液变浑浊)

⑵镁与盐酸反应产生H2,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而Ca(OH)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析出白色的Ca(OH)2固体

⑶Mg+2H+=Mg2++H2↑

⑷小于

⑸烧杯中的液体放出气泡。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焓变

例题1: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B+C的焓高于A的焓,则反应A→B+C一定吸热反应,△H>0,反之,反应B+C→A一定放热反应,△H<0。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能量一定相等。

答案:

D

针对性练习

1.解析:

依据反应的焓变:

△H=H(反应产物)-H(反应物)可得,A项中△H<0,B、C项中△H>0,D项中△H=0。

答案:

A

2.解析:

依据反应的焓变:

△H=H(反应产物)-H(反应物)<0可得:

H(反应产物)>70kJ。

答案:

D

例题2:

〖思路点拨〗:

该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最常见的错误有:

①未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②系数与△H的值不相同,③△H的符号相反了。

解析:

在298K时,1mol的H2(g)和0.5molO2(g)反应生成1mol的H2O(l)放出285.8kJ的热量。

由“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知“1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242kJ热量”。

答案:

C

针对性练习

3.解析:

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应注意:

表明状态,放热与吸热,热量的数值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答案:

C

4.解析:

该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的注意事项。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表示的物质的量,而非微粒数。

若反应逆向进行,则△H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而36g水是水蒸气还是液态水呢?

答案:

B

【课堂练习达标】

1.解析: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反应热是指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只代表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

答案:

C

2.解析:

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只代表以“mol”的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

答案:

D

3.解析:

热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以“mol”为单位,可为小数或分数。

依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H的数值也加倍。

答案:

C

4.解析:

此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最常见的错误有:

①未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②系数与△H的值不相同,③△H的符号相反了,④△H的单位。

答案:

B

5.解析:

依据盖斯定律:

由H2(g)+Cl2(g)=2HCl(g);△H=-184.6kJ·mol-1,则2HCl(g)=H2(g)+Cl2(g);△H=+184.6kJ·mol-1,所以:

HCl(g)=1/2H2(g)+1/2Cl2(g);△H=+92.3kJ·mol-1答案:

D

6.解析:

由已知可知,白磷所含有的焓多,等量的白磷和红磷燃烧时,白磷燃烧要放出的热量多,即:

∣△H1∣>∣△H2∣,又由于△H<0,故:

△H1<△H2。

答案:

C

7.解析:

依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H的数值也加倍,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Q=1mol×566kJ·mol-1/2+3mol×890kJ·mol-1=2953kJ 答案:

B

8.解析:

依据能量守恒,硫在纯氧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而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的火焰。

二者相比较,前者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出的能量多。

所以,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出的能量多的在空气中释放的能量少。

答案:

C

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中的能量变化。

设各物质的质量为1g,则它们放出热量为:

H2:

×285.8kJ/mol=142.9kJ  

CO:

×283.0kJ/mol =10.1kJ

C8H18:

×5518kJ/mol=49.3kJ

CH4:

×890.3kJ/mol=55.64kJ 

很显然正确的为B        答案:

B

第三课时、反应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

针对性练习

解析:

依据盖斯定律可得:

△H3=△H1-△H2 

= -393.5kJ·mol-1-(-283.0kJ·mol-1)

= -110.5kJ·mol-1

答案:

△H3=-110.5kJ·mol-1。

【课堂练习达标】

1.解析:

此题考查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以及盖斯定律的有关内容。

反应热效应有放热与吸热,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是以“mol”为单位的,而盖斯定律是指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的途径无关,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应用时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H相加或相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答案:

D

2.解析:

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的条件,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状态及物质的量有关。

答案:

D

3.解析:

依据盖斯定律可得:

△H3=△H1+△H2 

= -110.35kJ·mol-1+(-282.57kJ·mol-1)

= -392.92kJ·mol-1

答案:

D

4.解析:

此题考查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热的大小、热化学方程式以及盖斯定律的有关内容。

反应发生的条件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没有必然的联系。

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的条件,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状态及物质的量有关。

依据盖斯定律,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的途径无关,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理论上其反应热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

D

5.解析:

H2O(l)=H2O(g);△H3=?

kJ·mol-1,可依据盖斯定律得:

△H3=(△H1+△H2)/2

       =(571.6kJ·mol-1-483.6kJ·mol-1)

=44.0kJ·mol-1

则1g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时的△H= 

×44.0kJ/mol 

=2.44kJ·mol-1

答案:

D

6.解析:

依据盖斯定律:

(①-②)/4,得:

P(白磷,s)=P(红磷,s);△H=-24.8kJ·mol-1

答案:

红磷;P(白磷,s)=P(红磷,s);△H=-24.8kJ·mol-1

7.解析:

若要完成:

FeO(s)+CO(g)=Fe(s)+CO2(g);△H=?

应依据盖斯定律分析知:

从方程式⑶与方程式⑴可以看出我们需要的物质。

但方程式⑶必须通过方程式⑵有关的物质才能和方程式⑴结合在一起。

即:

△H=

 = 

=-11kJ·mol-1

所以:

热化学方程式为:

FeO(s)+CO(g)=Fe(s)+CO2(g);△H=-11kJ·mol-1

答案:

FeO(s)+CO(g)=Fe(s)+CO2(g);△H=-11kJ·mol-1

本节综合评价

1.C、A、C、C、C      6.C、AB、B、C

10.⑴放热;大于;热。

⑵吸热;化学能;电;化学。

11.①1∶1;

②C3H8(g)+5O2(g)=3CO2(g)+4H2O(g);△H=-2044.0kJ·mol-1

12.⑴煤的利用率高,减少了环境污染,便于运输;    ⑵②;

⑶C;⑷E1=E2+E3 +E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