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2526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

《《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提纲1.docx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心理学: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

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

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

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7.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

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

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

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

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

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

(意志过程):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

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

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

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

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

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

1.心理学的任务P8

(1)揭示心理活动规律

(2)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4)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

(5)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联系和关系

2.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是什么?

3.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知觉事物时,优先把对象从背景中挑选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作出最佳的解释,然后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

4.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

5.注意有哪些类型?

(1)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

(2)根据注意指向对象的不同,分为环境注意和自我注意。

环境注意:

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注意,也称外部注意;

自我注意:

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也称内部注意。

6.注意有哪些主要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3)注意的分配:

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

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例如,前两节课听一门功课,后两节课又听另一门功课,根据新的任务把注意从一门功课转移到另一门功课上,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有意地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而后者则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不随意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7.关于注意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1)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2)智源限制理论

这种理论把注意看作心理智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智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智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

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智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

(3)多重选择信息加工理论

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的一般模型基础上的。

该理论认为,注意是灵活的,加工系统可以依据输入的物理属性或它的意义来进行选择,但对输入的加工却受着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从感觉储存中抽取的信息类型取决于中央控制器的特性(例如我们的目的、计划等)。

8.记忆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识记、保持和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1)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识记具有选择性。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识记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在编码时,人试图将当前经验同某一名称相联系。

这一过程通常是自动的迅速的,因而未被意识到。

进一步的编码过程是使新输入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2)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3)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例如学过的诗歌,我们不看书而把它背出来,就是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三者关系: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识记,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

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而回忆和再认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识记和保持。

9.意志行动及特征分析?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我们把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

动物界不存在意志过程,意志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但并非人类的所有行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意志过程之所以是人和动物有所区别的一个方面,是因为意志是有自觉目的性的。

但并非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有预定目的的。

譬如人的一些无条件反射控制的本能活动(如吞咽、咳嗽、手遇针刺缩回、目遇强光闭眼等),以及一些下意识的动作(如吹口哨、自言自语、摇头晃脑等),都是不受意识控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不属于意志行动。

除此之外,那些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在该目的支配和调节下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

运动员为获得奥运金牌而刻苦训练,文学爱好者为成为作家而笔耕不辍,科学家为攻克难关而废寝忘食,都应属于意志行动的范畴。

    2.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所谓随意运动,是指一种受意识支配的,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活动,通常是一些已经熟练掌握的动作。

譬如在生活中,运动员自如地运球上篮,学生熟练地曲膝做操,画家持笔作画,音乐家操琴谱曲,都是意志行动的展现。

意志行动离不开个体的行为,但个体行为表现并不见得都是意志行动。

如一个不会作画的人信手撩鸦,一个不会打拳的人胡踢乱打,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谈不上熟练掌握,都不能算作意志行动。

一般来讲,随意运动越熟练,掌握程度越高,意志行动也就越容易实现。

所以,坐在钢琴鞘练习两个小时,一个钢琴家要比一个初学弹琴的小孩子更容易做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可以担负起长途驾驶的任务,一个刚学开车的生手就感到困难。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一些意志行动是轻而易举的,无须克服困难,如手指当空画圈,随意扭腰摆臂,扳动开关,拿起书本等,但人们评价意志行动的时候,往往是和它是否克服了困难相联系的。

运动员伤痛在身,仍坚持在训练中扭腰摆臂,克服了一定的困难,更容易被人们视作意志行动的表现。

此外,建筑工人冒着酷暑施工,清洁工人顶着严寒工作,都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去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水平往往是随着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变化。

就意志过程中的困难来说,一般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内部困难主要是指主体内部的障碍,包括知识经验欠缺,能力有限,以及身体疾患等。

一些运动员可能因为能力所限,成绩停滞不前而中途放弃,一个舞蹈演员可能因为意外受伤而告别舞台生涯。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好的性格特征等都有可能成为实现活动目的的内部障碍。

可以设想,一个性格懦弱、自私、懒惰的人很难承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外部困难是指意志行动中遇到外部环境的阻碍,既可能是生活环境的局限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也可能是恶劣的气候条件或工作条件等。

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乘热气球的环球航行总是失败,既和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有关,也和经验准备不足以及设备不够精良有关。

但总的来说,外部困难必须通讨内部困难起作用。

克服了内部困难,就更容易战胜外部困难。

中国古代的《为学》中讲到“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是同一个道理。

  人们往往由于在心理上无法克服内部障碍而总是过分夸大和惧怕外 部困难,以致半途而废,一蹶不振。

因此培养坚强的品格,加强意志锻炼,勇于挑战自我,才能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定的目标。

9.在复习中,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是什么?

1、有意识记忆2、提高自我参与程度3、试图回忆以提高记忆效率

10.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两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情绪:

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情感:

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

通常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

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区别与联系:

情绪这个概念可以既用于人类也用于动物,情感这个概念只用于人类,特别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我们使用情感这一概念;对于动物一般不用情感这一概念。

11.焦虑对学生的学习有何影响?

 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认知成分,它以担心为基本特征,是焦虑的核心部分。

如担心考试考不好、担心被同学看不起。

(2)生理成分,它是与自主神经系统相结合的。

如考试前呼吸、心跳加快,出汗,晕倒。

(3)行为成分,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型曲线”。

如答问题时语无伦次;考试前突然晕倒。

不过,总的说来,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需的。

1、帮助学生在对待学习与对待自己方面树立正确认识。

如面对成绩不沾沾自喜;面对失败不自暴自弃。

2、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如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会造成学生精神压力,导致自我努力失败,增加焦虑。

12.感觉的心理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2)感觉适应规律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这是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在时间上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后续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3)感觉后象规律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象。

(4)感觉对比规律

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相互影响的表现。

(5)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

包括三种类型: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3、联觉。

13.个性的特征?

1、整体性;2、独特性;3、稳定性;4、社会性

14.气质的特征?

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仿佛使一个人的整个活动表现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2、气质是相当稳定的。

3、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主要决定于个体的生物学因素(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特点(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

15.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在感知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主动地观察,属于主动观察型,有的则明显地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属于被动观察型;有的倾向于观察对象的细节,属于分析型,有的倾向于观察对象的整体和轮廓,属于综合型;有的倾向于快速感知,属于快速感知型,有的倾向于精确地感知,属于精确感知型。

想象方面,有主动想象和被动想象之分;有广泛想象与狭隘想象之分。

在记忆方面,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善于形象记忆与善于抽象记忆之分等。

在思维方面,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独立思考与依赖他人之分;有深刻与浮浅之分等。

3、性格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心理特征。

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有的情绪强烈,不易于控制;有的则情绪微弱,易于控制。

在情绪的稳定性方面,有人情绪波动性大,情绪变化大;有人则情绪稳定,心平气和。

在情绪的持久性方面,有的人情绪持续时间长,对工作学习的影响大;有的人则情绪持续时间短,对工作学习的影响小。

在主导心境方面,有的人经常情绪饱满,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有的人则经常郁郁寡欢。

4、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是主要的意志特征。

16.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心理教育健康: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任务:

一、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7.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要处理好哪些问题?

(1)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要付出大的努力而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个性品质(如懒惰、骄傲、保守、坏习惯等)或兴趣爱好发生矛盾,从而使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2)在作出决定时虽然选择了一种目的,其他目的仅受到暂时的压抑,但仍然很有吸引力。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期望又可能重新抬头,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

(3)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的期望、新意图和方法,它们也会同预定的目的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

(4)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而人又缺乏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

三、论述题

1.试说明心理活动(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性格)的相互关系。

2.概述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做出评价。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1.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地、不分主次地研究人类的需要。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需要层次,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是:

(1)生理需要,如对于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的需要。

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

如果所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有机体将全力投入为满足饥饿的服务之中。

(2)安全需要,如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间有深厚的关系等。

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

(4)自尊需要,可分为两类:

一是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一是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

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

例如,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这样他们才感到最大的快乐。

但是,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述四种需要的满足。

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instinctoid)需要。

3.人类的需要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4.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称为匮乏性需要(deficiencyneeds)。

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将出现疾病或危机。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都能自我实现。

评价:

第一,虽然马斯洛用“似本能”来代替“本能”的概念,用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

但是他却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

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

第二,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好典范,是最有价值的人。

然而他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仅仅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

第三,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其合理的因素。

但是,他强调的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而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第四,在需要的研究方法问题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用临床法局限于对精神病人的研究和行为主义者用实验法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进行整体分析,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但是这类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都有不少问题,对需要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用现象学描述法或搜集名人的档案资料进行经验性的分析而放弃探索因果关系的科学证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斯洛对需要的研究也是有较大局限性的。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如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但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

(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生理基础,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经验均能产生,经验可使感受性更加敏锐,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点。

(二)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合称为感知觉。

在心理学中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讨论。

4.举例说明应怎样有效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相联系的。

1.刺激物

(1)刺激物的强度。

如果上课时学生注意力涣散,不注意听课了,教师可以暂停讲课,这种暂停讲课的行为比责备学生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听课。

(2)刺激物的新异性。

因此,教师在讲述教材时每次都可以增加新内容,变更讲述的方式;同时讲述新内容又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从外部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长时间地维持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

凡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或者是精神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刺激物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如提高学习兴致,联系学生能够日常需要的知识。

(2)情绪和过去经验。

如一有进步,不断鼓励。

奖励制度。

5.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自身实际谈怎样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一)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

基础作用,提供可能性。

如优生,良好的身体环境

环境因素:

把可能性发展为现实性。

如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名校读书,良好家庭教育。

(二)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即使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在实践活动中优良的个性品质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像动机、勤奋、谦虚和坚强的毅力等都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6.试分析自己的气质类型并指出其优劣之处。

四种类型: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在体液的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人属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人属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属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抑郁质。

希波克拉底认为,每一种体液都是由寒、热、湿、干四种性能中的两种性能混合而成,

血液具有热一湿的性能,多血质的人温而润,好似春天一般;

粘液具有寒一湿的性能,粘液质的人冷酷无情,似冬天一样;

黄胆汁具有热一干的性能,胆汁质的人热而躁,如夏季一般;

黑胆汁具有寒一干的性能,抑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