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1894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

《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docx

大学论文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银杏活性成分的药理功能和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姓名:

白班级:

17(3)学号:

17243227

摘要:

银杏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在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用途极为广泛。

银杏活性成分提取物及其制剂是近代植物药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

文章综述了银杏活性成分在抗炎、抗菌、抗毒性,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调节血糖和血脂,改善肝功能,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改善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药理功能,并简述了其主要活性成分银杏黄酮类、银杏萜类、多糖类、蛋白质类等现有的提取工艺,最后对银杏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银杏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银杏形态特征药理功能提取工艺主要成分展望

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

银杏是一种孑遗植物。

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

变种及品种有:

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

  银杏最重要的提取物是银杏内酯与黄酮醇。

银杏内酯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黄酮醇则能扩张血管、消除自由基、防止动脉硬化等。

除此之外,银杏提取物还能消除人体自由基、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防止老年斑、护肤、美容、光泽皮肤等。

  银杏的药理作用:

对血小板聚集和止血作用;对心肌功能及心肌梗塞的作用;对血管的作用;对大脑的保护作用;对耳、眼的作用;抗炎作用;抗过敏作用;抗休克作用;抗肿瘤作用;抗污染侵害物质的作用;对生殖系统的作用;对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银杏提取物中含有的生物活性成份,主要成份包括黄酮类、银杏多糖、银杏内酯,而且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活性成份在机体内的功用越来越明了。

经临床医学证明,银杏叶提取液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清除体内超氧离子,预防肿瘤的发生,升高磷脂,降低高血压等作用[1]。

以下综述了银杏活性成分的药理功能及其提取工艺,以期为银杏提取物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1.银杏活性成分的药理功能

  

  国内外对银杏提取物的药理功能研究较多,经许多试验和流行病学证明,银杏提取物具有抗炎、抗菌、抗毒性,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调节血糖和血脂,改善肝功能等药理功能。

  

1.1抗炎、抗菌、抗毒

  银杏叶提取物多糖有较强抗炎作用,可显著抑制致炎剂所引起的肿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提取物总黄酮还能明显降低二氧化碳和乙醇所致血清谷丙转氨

酶的升高,苦内酯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2]。

同时,银杏叶提取物能明显抑制

或减轻抗肿瘤药物对动物内脏细胞的细胞毒性。

Sener等[3]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银杏叶提取物对于汞中毒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何克新等[4]对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抗菌实验表明,银杏叶的提取物对临床分离的致龋变异链球菌最小抑菌浓度为62.5mg/mL。

表明这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对临床致龋变异链球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而且在5.0mg/mL时能有效抑制致龋变异链球菌(SmC960925)的黏附等[5]。

以上实验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在口腔中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细菌黏附等作用。

  

1.2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银杏提取物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机制,对于NO减少导致的疾病,可以改善NO的生成,调节核因子κB的核移位。

但对大多数NO异常生成过多的疾病,银杏提取物清除NO和自由基,抑制iNOSmRNA(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少NO生成和降低iNOS的活性,并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活性的抗氧化效应产生效应。

  曹春玲等[6]将自然衰老的大鼠随机分成3组:

老年对照组,银杏提取物高剂量组(150mg/kg)和银杏提取物低剂量组(75mg/kg),另设青年大鼠对照组,每日灌胃给药一次,连续3周,结果显示银杏提取物给药组的MDA和脂褐素都有明显降低而Mn-SOD都明显增高,从而表明银杏提取物能明显改善自然衰老大鼠脑组织和心肌组织中的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的堆积。

组织化学分析经EGb达纳康预处理7d的家兔腰脊髓段的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活性,结果显示,达纳康可以清除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自由基,减低再灌注损伤[7]。

  

1.3调节血糖和血脂,改善肝功能

  银杏叶总黄酮是一种天然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多种调节作用。

唐嘉航等[8]通过高糖高脂诱导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研究银杏叶总黄酮干预对其糖脂代谢、肝脏及其功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银杏叶总黄酮能有效调节血糖和血脂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并改善肝功能,同时提高抗氧化能力。

Kudolo[9]研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空腹血胰岛素含量,提高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

  

1.4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

  宋小平等[10]研究采用银杏叶总黄酮(FG)进行2BS细胞寿命实验,使2BS细胞的传代次数由51代延长至59代,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了P16的mRNA表达。

观察到FG能够下调2BS细胞P16mRNA的表达,但是此抑制作用究竟是激活或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还是保护了衰老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KimKS等[11]研究表明250μg/mL浓度以上的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可通过激活caspase-3而诱导口腔癌细胞(SCC1483)凋亡,提示EGb761有望成为新的治疗口腔癌的化疗药物。

银杏提取物所具有的增强免疫、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为口腔癌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希望。

  

1.5改善神经系统及其他作用

  蒋敏海等[12]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没有影响大鼠的血压和海马的血流量,显著地减少了缺血再灌流时海内NO的产生(P<0.001),得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的产生(NO)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此外,银杏提取物还能显著降低心脏室早的发生次数,减少室速、室颤的持续时间,降低心律失常分级;而银杏萜内酯对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有显著的拮抗作用,是特异性PAF拮抗剂,故认为银杏制剂具有较佳的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银杏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

  

  银杏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内、萜类两种有效成分,此外还含有有机酸类、酚类、有机醇类、甾醇类以及各种营养成分,如白果酸、白果酚、17种氨基酸、25种微量元素、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

  

2.1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银杏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它是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目前对其提取的主要方法有溶剂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法、超临界萃取法、毛细管电泳法、大孔树脂提取法和酶法。

  吴梅林等[13]优选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银杏总黄酮工艺,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对银杏总黄酮和内酯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在pH=5、流速为110mLmin-1,树脂用量与吸附液之比为1:

10,70%乙醇作为洗脱剂的理想条件下,能有效分离纯化银杏总黄酮,黄酮含量达26%,内酯含量达6%。

应国清[14]等也采用新型大孔吸附树脂对银杏叶总黄酮进行吸附及洗脱性能实验;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检测。

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显示总黄酮含量达71%以上。

  刘金香等[15]采用碱溶酸沉法,对影响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的pH值、固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系统研究。

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95℃时用40倍量pH值为10.0的NaOH溶液处理60min,酸沉pH值3.5,提取2次,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率达到86.4%。

欧阳娜娜等[16]以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实验确定酶解与溶剂联合提取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

酶解pH值为5.7,酶解浓度为0.14mg/mL,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为2h,液固比为20∶1,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2h,乙醇浓度为70%,银杏黄酮平均得率为31.62%。

  

2.2银杏萜内酯

  银杏萜内酯也是银杏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它在促进人体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提取方法主要包括:

溶剂提取法、微波/超声波辅助提取、色谱层析法等。

  韩金玉等[17]以银杏叶浸膏EGb761为原料,通过预处理、制备色谱和重结晶过程,得到纯度达98%以上的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纯品。

建立了一种较简单的分离和纯化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方法。

  杨港坚等[18]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提取物中银杏总内酯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银杏总内酯的最佳提取条件为6倍量的乙酸乙酯超声提取3次。

禹利君等[19]以初冬银杏叶为试验材料,考察超声浸提时间、乙醇浓度、水浴温度、浸提次数对银杏叶总内酯浸提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初冬银杏叶总内酯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为:

料液比1:

20,55℃水浴中45%的乙醇超声浸提20min,浸提1次,浸提液中总内酯含量达10.86mg/g。

  朱兴一[20]等研究表明,微波辅助提取银杏叶萜类内酯的较佳工艺为:

辐射时间为8min,微波功率为500W,乙醇浓度为70%,液固比为20:

1,此条件下萜类内酯提取率可达1.620mg?

g-1。

与传统加热回流提取相比,微波辅助提取得到的萜类内酯提取率高出31%,溶剂用量减少33%,提取时间大大缩短。

该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银杏叶萜类内酯提取方法。

  潘见等[21]由银杏叶提取物制得白果内酯初提物,再经硅胶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果得到质量分数达98%以上的白果内酯单体。

并指出该方法得率高,分离效果好,可应用于批量制备白果内酯单体。

韩亚蓉[22]研究了柱层析对提取物中银杏内酯的分离、纯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对所得银杏内酯A、B、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可将银杏内酯的纯度由6%以下提高至80%以上,并将其逐一分离。

  另外,闪式提取是一种有效的提取银杏萜类内酯的方法。

程绍颖等[23]用正交实验研究用闪式提取器从银杏叶中提取银杏萜类内酯的工艺,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银杏内酯的含量,在最佳工艺:

植物粒径50目,提取时间5min,乙醇浓度60%,液固比20:

1,萜类内酯提取率平均值可达1.712mg/g。

  

 2.3其它有效成分

  银杏的其他主要有效成分包括:

多糖类、蛋白质类、有机酸类、酚类、有机醇类、甾醇类等。

  多糖提取的常规方法为水煮醇沉。

靳菊情[24]和陈群等[25]用水提醇沉法得到了银杏叶多糖。

JosefKraus[26]研究了银杏叶水溶性多糖的纯化方法,银杏叶粗多糖上DEAE-Sephacel色谱柱,用0.1mol/LK-Pi缓冲液(pH6.0)平衡,依次用水、0.1mol/LK-Pi、0.5mol/LK-Pi缓冲液(pH6.0)洗脱,分别得到GF1,GF2和GF3组分。

杨静峰等[27]用柱色谱方法从银杏叶中提取水溶性多糖并进一步纯化得到均一的多糖,并研究了其组成性质及其活性。

  刘卫红[28-29]对银杏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了研究。

离子交换条件优化的研究结果是最适洗脱缓冲液的pH8-9,最佳洗脱离子浓度(NaCl)为0.3molL-1。

经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蛋白质得率为0.35%,酶的得率为1.17%,纯化倍数约为3倍。

此外,他用固体加入法研究了银杏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盐析过程。

  此外,李永辉等[30]探讨了银杏叶中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实验表明,冷冻脱杂后再进行硅胶柱层析,可明显提高聚戊烯醇纯度,该方法重现性好,经济实惠,简单可靠。

  

3.展望

  

  银杏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用途极为广泛。

银杏活性成分提取物及其制剂是近代植物药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且在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植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依托传统中医的经验和理论,开发有中国特色的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加快步伐拓展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应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20-124.

  [2]王琴,温其标.银杏种仁中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2

(1):

164-167.

  [3]SenerG,SehirliO,TozanA,etal.Ginkgobilobaextractprotectsagainstmercury(II)-inducedoxidativetissuedamageinrats[J].FoodChemToxicol,2007,45(4):

543-550.

  [4]何克新,李兰,苏大荣.银杏叶提取物对口腔致龋变形链球菌的作用研究[J].口腔医学,2001,21

(2):

67-68.

  [5]何克新,李兰,吴煜.银杏叶提取物抑制变形链球菌黏附等作用的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3):

323-324.

  [6]曹春玲,朱建伟,任宁,等.银杏提取物对自然衰老大鼠脑组织和心肌组织的抗氧化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9,4

(2):

7-25.

  [7]MechirovaE,DomorakovaI.NADPH-diaphoraseactivityinthespinalcordafterischemicinjuryandtheeffectsofpretreatmentwithGinkgobilobaextract(EGb761)[J].ActaHistochem,2002,104(4):

427-430.

  [8]唐嘉航,叶希韵,刘江,等.银杏叶总黄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糖脂代谢和肝功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

(2):

150-153.

  [9]KudoloGB.Theeffectof32monthingestionofGinkgobilobaextract(EGb761)onpancreaticbeta-cellfunctioninresponsetoglucoseloadinginindividualswithnon2insulin2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J].JClinPharmacol,2001,41(6):

600-611.

  [10]宋小平,陈志武,方安宁,等.银杏叶总黄酮延缓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09,32

(1):

100-102.

  [11]KimKS,RheeKH,YoonJH,etal.Ginkgobilobaextract(EGb761)inducesapoptosisbytheactivationofcaspase-3inoralcavitycancercells[J].OralOncol,2005,41(4):

383-389.

  [12]蒋敏海,卢国跃,顾小林,等.银杏叶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

(1):

55-57.

  [13]吴梅林,周春山,钟世安,等.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银杏活性化合物的工艺研究[J].中南药学,2005,3

(2):

75-77.

  [14]应国清,王玉姣,易喻,等.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6,27

(1):

43-45.

  [15]刘金香,王水兴,范青生.碱溶酸沉法提取银杏叶总黄酮[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

11386-11388.

  [16]欧阳娜娜,李湘洲,罗正.酶解-溶剂联合提取银杏黄酮的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9,32

(2):

279-283.

  [17]韩金玉,褚巧伟,常贺英,等.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分离与纯化[J].中草药,2000,31(9):

652-653.

  [18]杨港坚,冯达星.银杏总内酯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

54-55.

  [19]禹利君,王蝶,刘素平,等.银杏叶总内酯超声提取工艺优化[J].湖南农业科学2009,(12):

90-93.

  [20]朱兴一,谢捷,忙怡丽,等.微波辅助提取银杏叶萜类内酯的工艺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23(6):

1080-1083.

  [21]潘见,高香兰,杨毅,等.银杏叶提取物中白果内酯的分离纯化[J].中草药,2009,40卷增刊:

135-137.

  [22]韩亚荣.柱层析技术提取和分离银杏内酯[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

25-26.

  [23]程绍颖.闪式提取银杏叶中萜类内酯的工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609):

16.

  [24]靳菊情,丁东宁,边晓丽,等.银杏叶多糖的化学及清除羟自由基作用[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0,21(5):

417-419.

  [25]陈群,陈永红.银杏叶多糖的分离、分析及其对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影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

32-33.

  [26]JosefKraus.Water-solublepolysaccharidesfromGinkgobiobaleaves[J].Phytochemistry,1991,30(9):

3017-3010.

  [27]杨静峰,张旭,梁忠岩,等.银杏叶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初步鉴定及活性研究[J].特产研究,2006,1

(1):

51-53.

  [28]刘卫红,王燕,杜何为,程水源.银杏叶苯丙氨酸解氨酶分离纯化条件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3):

196-198.

  [29]刘卫红,程水源.银杏叶苯丙氨酸解氨酶盐析条件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23(6):

411-413.

  [30]李永辉,宿树兰,欧阳臻,等.银杏叶中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研究[J].中药材,2004,27(5):

337-338.

银杏内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药理作用

【摘要】目的综述银杏内酯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

结果银杏内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主要通过降血脂,抗氧化,防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抗心律失常,以及免疫调节功能起作用。

结论银杏内酯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银杏内酯及其制剂的研发利用将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银杏内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心肌缺血,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

R96文献标识码:

A

银杏(Ginkgobilobal)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价值,现已证明银杏内酯(ginkgolides,GK)为银杏叶提取物中主要的药效成分,为二萜类化合物,包括银杏内酯A,B,C,J和M(GKA,GKB,GKC,GKJ,GKM)等[1]。

随着药物开发“绿色浪潮”时代的到来,来源于天然植物的银杏内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量的研究证实,银杏内酯不仅有扩血管作用,而且还有抗炎、镇痛、抗自由基、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

银杏内酯是迄今为止自然界存在的生理活性最强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作为公认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受体拮抗剂,其拮抗PAF的药理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

PAF是血小板和多种炎症组织分泌产生的一种内源性磷脂,它与许多疾病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强的作用。

现就银杏内酯在心血管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论述。

1降血脂、血黏和抗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激活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认为血小板的激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与ADP的释放有关;二是以环加氧酶作为中介物形成的血栓烷A2(TXA2);三是PAF[2]。

ADP和花生四烯酸(AA)通过激活前两条途径,导致血小板聚集;PAF是强有力的血小板激活剂,当有活化的白细胞存在时,还可以增强血小板和内皮间的黏附,是TXA2产生的有力刺激因子。

研究发现[3],银杏总内酯可明显对抗血栓形成,并具有显著的抗PAF和ADP诱导作用,能拮杭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的血小板异常聚集和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

崔姣等[4]人发现银杏内酯B衍生物能显著减轻大鼠动脉血栓的湿、干质量,显著延长大鼠混合血栓形成时间,对小鼠急性肺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并可显著缩短小鼠的喘促持续时间,具有一定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2防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起始步骤[5]。

生理状态下,内皮细胞释放的NO减少,血小板聚集、单核细胞黏附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一旦内皮细胞功能障碍,NO合成和释放减少,未受伤但功能失调的内皮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黏附分子与各种类型的白细胞结合,激活炎症细胞进入动脉壁,释放水解酶、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生长因子,引起斑块生长,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陆晓茜[6]等发现选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的早期危险因素弱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mLDL,40mg/L)作为刺激因子作用于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发现转移因子(TF)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显著增加,且[Ca2+]浓度迅速升高,而抗氧化剂GKB,可部分抑制mmLDL诱导的细胞内钙超载,在细胞的氧化损伤中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由此推侧GKB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Cheung等[7]利用THP-1(ahumanmonocyticcellline)巨噬细胞和HTJVEC(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探讨GK对NO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GKA,GKB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内iNOSmRNA的表达而减少NO的形成,但不影响eNOS介导的内皮细胞NO产生,从而治疗因NO失调导致的疾病。

3抗氧化和抗缺血作用

心肌缺血缺氧时,由于能量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异常,其形态结构也可能发生异常变化,同时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生成增多,而组织中清除氧自由基的SOD活性降低,导致氧自由基堆积,后者使膜脂质过氧化而致细胞损伤,引起细胞凋亡,心肌细胞数量减少;而再灌注又会造成细胞进一步损伤[8]。

事实上细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损伤及细胞能量代谢紊乱是相互关联的。

细胞缺血缺氧时,引起酸中毒,Na+-H+交换增多致细胞内Na+增加,促使Na+-Ca2+交换加强,造成了细胞外Ca2+大量内流[9,10]。

钙超载为氧自由基的生成提供了条件,氧自由基产生和消除之间的平衡被破坏,抗氧化系统受到损伤,自由基生成增多,诱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其终末产物丙二醛与膜蛋白交联,导致膜调节功能障碍,膜流动性降低而影响线粒体功能受抑制,线粒体受损,能量代谢紊乱。

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及氧自由基的存在使Ca2+通透性增加,更加重了细胞内钙超载,最终引起细胞损伤或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