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0832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docx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

 

  篇一:

济南春节习俗大全

  济南春节习俗大全

  辞灶日和其他地区一样,济南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

“小年”,旧时济南人称之为“辞灶日”。

旧时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

旧时济南,小年这天人们除了“祭灶”,还要对居家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以便为新年营造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此举谓之“扫尘”。

因为“尘”与“陈”谐音,在济南人的心目中,“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扫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

这反映了济南人企盼吉祥、福气的心愿。

现在济南,具有迷信色彩的小年祭灶已经绝迹,但小年扫尘的良好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贴春联、福字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济南也不例外。

在济南,过年贴春联、福字向来是一项重要“年事”活动。

特别是过去,由于老济南人住的都是四合院,故贴春联时不光要贴在大门上,院内屋门上也要贴。

过去老济南,春节贴福字更是必不可少,居户人家,过年时都要在院里迎门的影壁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有些特讲究的人家,甚至连家里的木箱、面缸等物件,也要贴上一个福字。

  炸年货济南人炸年货一般从腊月二十七开始,所炸“年货”以藕盒为主。

济南北园的莲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

除炸藕盒外,还要炸丸子、炸麻叶和松肉等,最后还要炸鱼。

炸完鱼后,还要将切成小块的豆腐放到油锅里吸收一下腥味———此番炸后的豆腐叫鱼豆腐。

鱼豆腐与“余都福”谐音,寓意来年家有余财人人都有福气。

炸年货作为济南年俗的重要内容,向来被济南人所重视。

特别是过去济南,一到炸年货的日子,可谓家家油响,户户飘香,人人喜气洋洋,个个兴高采烈,而那些吃得嘴角带油的孩童,逐街奔跑,并不时放几串鞭炮,更是平添节日气氛。

直到现在,济南的许多家庭,年前还都要炸点藕盒等“年货”———重点不在于吃,而在于“年味”。

  请家堂济南的年俗中,请家堂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济南人家,除夕这天大都要“请家堂”———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

请家堂的仪式要在腊月三十的黄昏举行,彼时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年画),按辈分摆好,讲究的还要在供桌上点燃一支红红的牛蜡(一种可长时间燃烧的蜡烛),供品则要放鸡鸭鱼肉和点心。

这些准备完毕后,家中男性长辈便携家人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冲西南方向燃纸叩首并呼唤亲人的称谓,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

“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

初五晚间,就要送“家堂”回归了:

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

济南人过年请家堂的习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

它所表现的,实际是民众对先祖亲人深深怀念之情意。

D2|$J7m.p9h

  吃饺子在中华年俗中,水饺向来是除夕年夜饭的重头戏,不管菜再多、再好,年夜饭中水饺必不可少。

济南年俗,除夕水饺是有一些特别的讲究的。

济南

  人除夕包水饺时,一定要排满整“盖垫”,中间绝对不留空余,否则,就以为来年会“亏大财”。

济南人过年包水饺时,还喜好包一枚硬币在其中,据说,吃到这枚硬币的人,来年定会走好运。

济南人初一早晨还有吃素馅水饺的习俗。

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受佛教影响,在新年的第一顿饭吃素积德,以示善本;再就是,素者,肃静也,初一吃素,意寓全年心静少忧。

8c0z4w6I6m6f

  放鞭炮春节燃放鞭炮,中华一统。

可是,济南人有自己燃放鞭炮的规矩。

一般来说,济南人必定要在除夕夜、初一晨、初五、十五燃放鞭炮。

除夕夜、初一晨放鞭炮分别名曰“辞旧”和“迎新”,初五放鞭炮叫“破五”,十五放鞭炮则是“送年”了。

但不论何时放鞭,都要限定在自己的门前,千万不要跑到别人家的门前放。

在自己门前放,再响再多那叫气派;在别人家门前放,则有欲“崩”人家福气财气之嫌疑,属于“行为不端”,人家是一定要和你急的。

至于济南人除夕团圆饭开吃时必放的那挂鞭炮,意思则是在告诉邻居人等:

我们家人已团聚,事事大顺,开始“过年”了!

济南还有初一抢放鞭炮的习俗,过去住大杂院时,一些人喜欢初一五更到来时抢先放鞭。

据说,初一放鞭抢先,一年大吉大利。

过年的禁忌一如其他地区,济南人过除夕,也有许多禁忌:

除夕和初一这两天不能随便串门,更不能在别人家里吃饭,就是嫁出去的闺女也不例外,说是怕被吃穷了;初一扫垃圾时只能由外向里扫,否则就会把财气扫出去;除夕夜一宿不能熄灯,否则鬼祟入侵,一年不顺利;家中老人故去不足一年(有的说三年)者不能出门拜年,以免给别人带来晦气;年三十不能动剪子,否则来年会有血光之灾;除夕和初一不能打孩子,否则会与孩子一年不合;年初一不能做活,否则会劳累一年;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

过年期间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了,要赶紧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

另外,过年说话,有些“不吉利”的话非得说时要用吉利话来替代。

譬如,水饺下破了忌说“破”了,要说“挣”了;吃醋不能说吃醋而要说吃“忌讳”。

“死”、“鬼”等词语更是严禁使用,甚至连“完了”之类的语句也要改用别的词。

譬如,问你菜切了没有?

你得回答“切好了”,绝不能说“切完了”———试想,新年大吉,怎么能“完了”呢?

  初二闺女回娘家年初二这天,是济南地区已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这天,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则要盛情款待。

是日,“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

在济南,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盛行不衰。

旧时济南,年初二闺女回娘家,“姑爷”所带礼品是有讲究的,必须有一刀肉(不能少于十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谓之“四色礼”。

据说,“四色礼”寓含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破五和全国其他地方相同,正月初五这天济南称之“破五”。

这天,济南人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还要燃放鞭炮。

正月初五谓之“破五”,据说是因为此日一到,此前有关过年的种种禁忌皆可破除,故有此称。

另外,旧时济南人还有以正月初五这天的天气阴晴状况来占验当年犬猪羊马牛五畜是否兴旺的习俗。

这是旧时济南地区特有的习俗,故至今,一些老济南人仍称正月初五为“五马日”。

  正月十五“石磨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全国性的节日,过了这一天,整个农历年就算过完了。

但是,老济南还有传说,认为正月十五是石头神的生日,即“石磨日”,故旧时济南这天有不准搬动碾子、磨盘、石臼等石器的习俗。

同时,这天还严禁开山打石或用石头盖房,以免惊动了石头神。

这一天,石匠等与石头打交道的人还要备上供品,向石头神焚香祭拜,跪求保佑。

  篇二:

山东济南民俗

  山东济南民俗

  #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

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

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

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

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

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

这时,只见满河点点灯火,闪闪烁烁,飘飘荡荡,河水映得彤红。

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

放河灯是佛教的一种迷信活动。

  当年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庙里的道士们,也在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打醮超度亡魂。

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施主”,并找扎纸工人用彩纸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庙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

到了晚上,道士们穿上花花绿绿的锦绣法衣,敲响铙钹,吹起笙笛,从几十层台阶高的北极庙列队出来,到法船前面焚化“疏头”,同时,把彩纸扎的大型法船烧掉。

一时间,烈火熊熊,照得满湖通明,使整个济南市为之轰动。

以致庙内、湖畔,万头攒动,拥挤不堪。

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济南千佛山庙会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

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

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

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山腰兴国禅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济南药市会

  济南药市会在清初就已经兴起,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规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国)、河南禹州(今禹县)略小。

旧时,济南趵突泉南门偏西有药王庙,传说夏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观者如堵,药商、药农便携各种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携各种商品来此交易,买卖者多达上万人,遂形成以药王庙为中心的庙会,因庙会以买卖药材为主,后又称为“药市会”。

赶会的人逐年增多,会址便由趵突泉南门移到山水沟、三合街、正觉寺街、双龙街、券门巷、祭坛巷一带。

1931年济南市国药业公会成立后,药市会改从夏历三月二十日开始,会期一般10~15天。

赶济南药市会的主要是东北、华北、华南等省市及山东各地的药农、药商,韩国仁川等地的药商当年也有来赶会的。

“七七”事变后,药市会逐年衰败,直到济南解放后,药市会才逐渐恢复。

建国后的十几年内,药市会兴盛,每年赶会群众多达几十万人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几百年历史的济南药市会中止。

70年代末,济南千佛山庙会恢复,药商、药农多赶千佛山庙会,中草药交易遂成为千佛山庙会的一部分内容。

  #济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

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

水田上“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

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

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

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

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

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

因藕内有空

  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

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济南的民俗彩灯

  反映济南民俗的大型彩灯组合灯会,济南趵突泉灯会每年在春节之后拉开帷幕,为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道丰盛且别具风格的文化大餐。

灯会凸显了老济南的民风民俗,将老济南的集市、梨花大鼓、茶艺、龙舟赛等民间活动和农俗的七月七、乞巧节、中元节、花朝节、龙抬头等节日集中体现出来。

  #碧筒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

  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

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

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在济南荷叶矗盛酒外,用它还可以做成许多独具风味的食品。

如将鲜嫩碧绿的荷叶,用热水略烫一下,煮粥时盖在粥上,等煮好的粥凉后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

“荷叶粥”,是济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做法,先切好猪肉,炒好米,拌上酱油,然后选用大明湖产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叶,洗净,一张荷叶包起一块猪肉和适量的炒米,摊放在碗里,再上蒸笼,蒸熟后即成“荷肉”。

吃是连肉带荷叶一起吃,即有猪肉的美味,又有荷叶的清香,特别鲜美。

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成荷叶鸡、荷叶鱼等上等佳

  肴。

此外,用荷叶包装食品,也是济南特有的风俗。

以前食品店里卖的蒸包、锅贴、熟肉以及腌菜等,许多都是用荷叶包装,这样即不透油、透水,又别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们欢迎。

另外,过去济南人还有吃荷花瓣的习俗。

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

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荷花瓣洗净之后,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很为人们所喜爱。

  #曲水流觞

  从汉朝开始,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为“上巳”。

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滨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

巍晋以后,又把这一天确定为三月初三。

在这天修以后,人们顺便要举行野餐宴乐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

游乐的人们,列坐在环曲的水溪旁,把酒装入觞杯中,置于托盘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顺流飘下。

觞杯飘至曲折拐弯处,往往会停住不动;即使在前一转弯处未停,也会在后一个转弯处停下。

酒杯停在谁的近前,谁就得将酒饮下,饮后还要作诗吟唱,作诗不成便是罚酒,这就叫“曲水流觞”或“流觞曲水”。

晋代宗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记载。

远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及在现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

“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

流杯池既现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至今曲水亭街。

当时这里清流映带,杨柳依依,岸平草软,是曲水流觞的理想场所。

  现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旧,但溪流已无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

但如循流上溯,由王府池子至起风桥一带,溪流回环曲折、曲水流觞之迹,还是依稀可寻的。

尤其这一带还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泉城风格,来此一游,尽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觞”但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连忘返。

  #“吃春”

  济南人喜食香椿。

香椿是一种树木,其嫩叶芳香可食。

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

济南近郊仲宫一带盛产香椿。

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叶时,也正是济南人“吃春”之时。

此时,农民们把嫩紫或淡绿色的椿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叫卖;喜欢“吃春”的人们争相购回家中,品尝春天的香甜。

香椿有多种吃法。

而济南的“香椿芽拌豆腐”远外闻名。

人们将香椿芽或嫩叶洗净后用盐稍腌,揉过,约腌一夜即可取用。

用时将腌过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将蒸透后切小丁的豆腐与香椿芽末放入盘中,撒上精盐,滴上香油拌匀即可食用。

再一种做法是“炸香椿”---将嫩香椿洗净,沥净水分,加盐后揉搓均匀,再在调好的面糊中沾匀,放入热油中炸黄,取出食之,又酥又香。

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鱼,所以济南民间又叫“炸香椿鱼”。

  #济南的腊八年画辞灶

  喝腊八粥、泡腊八醋预示了过年的信息。

腊八粥源于佛教,相传释迦牟尼得到牧女的奶粥后,于腊八“成道”。

后来僧家煮粥供佛,以示纪念。

腊八粥用小米、江米、红小豆、黄米等熬制。

腊八粥之美,全在粥果,有红枣、栗子、核桃仁、花生、桂圆肉等。

夜半淘米煮豆、剥壳剔仁,清晨熬好,合家聚食,馈送近邻。

这天还要泡“腊八醋”:

将洁白肥大的蒜瓣儿浸在贮醋的小坛里,封固,以备过年蘸饺子用。

从腊八到除夕的二十多天,蒜味融进醋里,使酸辣味道适中。

用腊八醋蘸热水饺,蒜香喷鼻,诱人食欲。

  昔日济南腊八过后,大大小小的鞭炮摊陆续摆上街头。

腊月十五以后,“年味”渐浓,长街幽巷里传来“请灶王来——”、“皇历啊——新皇历——”的叫卖声,划破了寂寞寒冬的长空。

街头卖年货的逐日增多,而年画摊尤为引人注目。

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年画,在飘浮着鞭炮火药味的淡淡烟霭里,纵横悬挂在路边。

年画以潍坊杨家埠的为主,也偶尔有上海的彩印年画。

其内容大抵分四类:

吉庆、风俗、故事、戏剧,每类二三十种。

其中一幅《老鼠娶亲》颇有风趣:

十几个老鼠皆穿大红坎肩,竖起圆耳朵、撅着尖尖小嘴直立而行。

有掌旗

  篇三:

济南中秋节习俗

  济南的中秋

  中新会计1302党潇20XX2134201学号91

  现代人的中秋节,有关老济南过中秋的习俗渐行渐远。

社会进步了,儿童的玩具中已很难觅到兔子王的踪影,却抹不去人们对兔子王那鲜活的记忆和恒久的怀念

  济南人又称中秋节为“八月节”或“八月十五”。

解放初期,济南一进入农历八月就有了中秋节的节日气氛,卖水果的鲜货铺、卖月饼的点心铺及其他一些商号便开始整理铺面、布置橱窗。

市区主要街道都摆满了卖兔子王的摊位,有的用长方形案几,有的店家则在大方桌上搭成阶梯状,铺上白布,一级级摆上大小不等、造型各异的兔子王。

一些大食物公司的橱窗里或一进门的柜台上,往往把大小不同的月饼摆放成塔形,最大的月饼有锅饼大小,甚至还要大,小的则像棋子。

月饼塔上扯彩色皱纹纸纸条,撒彩色纸屑,间或有少许金银箔屑。

有的商号虽不卖兔子王,但也在橱窗中或店内显眼之处摆放一武士造型的兔子王。

  市区最热闹的地方当数院西大街(今泉城路西首)、估衣市街(今共青团路东首)至普利门一带,馆驿街迎仙桥里一直到花店街一带也很热闹。

店家把戏匣子(当时大多是日本产的三灯四灯电子管收音机)的音量开到最大,时常远远地就可以听到梅兰芳的《女起解》、《霸王别姬》》等京剧唱段,间或听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电台呼号。

有的商家将八仙桌摆到店门外,除了摆放些时令商品外,有的要放一台手摇唱机,放些诸如梅兰芳的《玉堂春》之类的黑色胶木唱片以招揽顾客。

有的店家一时忙起来,忘了换唱片或忘了上弦,喇叭里传出来的要么是唱片最后一句的反复,要么就是变了调的唱腔,常常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更有商家借开业或创牌子之际专门请了军乐队在门前吹奏敲打一番。

  过了八月初十,亲友间开始相互馈送礼品,礼品一般是月饼和鲜货篓子。

当时送礼的月饼通常用外裱花纸的马粪纸做的四方形盒子(转载自:

博旭范文网:

济南节日的风俗习惯)盛装。

一般一斤一盒,一盒装八个。

月饼有提浆和酥皮两种。

馅的种类有红糖的、白糖的、枣泥的、五仁的。

每盒月饼上会有一方红纸,上边印有嫦娥奔月、蟾宫桂兔等图案及店名地址,有的还印有诸如“南北糕点,精工细做,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之类的字样。

鲜货篓子是用去皮漂白的荆条编的,大小形状同字纸篓一般,装有时令鲜果。

篓子里边铺有彩色粉连纸,放上水果,盖上盖后再覆一红纸,用麻绳捆扎。

  与月饼几乎同时上市的还有节令性极强的泥塑兔子王,中秋节前大街小巷皆有商家和摊贩售卖。

关于兔子王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但它的造型神态却大体相同。

济南的兔子王大者约有半米高,小者拇指大小,以三四寸高者居多,可把玩手中。

兔子王一律兔首人身,长耳白面三瓣红唇,长长的耳朵有弹簧与头部相连可摆动。

大者身披铠甲背插靠旗,手执长矛或钢鞭,坐骑为一黄虎或绿麒麟,一副英武威严的武士装扮;有的则戏装打扮,俨然戏剧中人物。

小者大多能活动,有坐虎者,有站立者,双手握一长矛状的药杵,中空的兔子王下方有一联动装置与一绳相牵,用手拉绳时兔子王双臂即一上一下做捣药状,形神逼真,憨态可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