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0409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

《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史馆个人总结doc.docx

校史馆个人总结doc

校史馆个人总结

篇一:

校史馆参观心得

  校史馆参观心得

  共青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委员会

  学生支部

  纪检部

  刘祥海

  参观心得

  --人文学院10公管刘祥海

  今天我们在校团委学生支部书记的组织下,进行了对校史馆的参观,虽然我在学校已经一年半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机会来参观校史馆,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走进了心里向往已久的校史馆。

这里充满了过去前辈们的拼搏,汗水,努力,和成绩!

  我们的学校已经建校53年,这是怎样的经历?

53个春秋,53个冬夏,我们的学校陪伴着历史走过了53个不平凡的年头。

通过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58年十万官兵复员转业,在他们爱国情操的引导下,他们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北大荒”这个荒凉的地方,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开拓新的篇章,用双手开拓出了祖国今天的“北大仓”这里面是怎样的一种坚持?

一种顽强?

一种拼搏?

我想这是我永远可能都体会不到的前辈们的汗水。

这里面就有我们八一的一份努力,官兵复员,可是大家都不懂技术,只能白白看着,确实使不上力。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王震将军马上组织建立了八一农大,为垦区培养人才,为垦区建设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就这样我们的学校诞生了!

  我们的学校在各位校长的领导下,发展的十分迅速,从王震,王景坤,姜瑞元,刘西科到我们的女校长徐梅,再到包军,他们各位的英明领导让我的学校变得更加强大。

  学校从平地创业,白手起家,到今天的人才强校,桃李芬芳,已经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大学。

  自建校起,办学区位条件差就一直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学校迁入有发展的潜力的大中城市是必然的,八一人毅然举起二次创业的大旗,全力将学校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

XX年1月5日开始动工建设新校,10月20日同学们就进入新学校开始上课,只用了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迁入大庆市就顺利完成。

学校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将学校发展的更加辉煌!

  我们学校已经从“垦区黄埔”发展成为一所全面的现代化大学,现在的八一已经具有了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学校的环境氛围更是让每一个八一人为之骄傲,自豪。

身为八一人,我感到如此自豪,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用我们年轻的心去建设我们的母校,用我们的一切去建设我们美丽的母校,用我们的汗水去书写八一新的篇章。

用努力让人们看到美丽的八一,强大的八一,更加向上的八一。

我的母校,我为你自豪!

篇二:

校史稿(修改)

  青州第八中学

  青州第八中学始建于1982年,原址位于青州市云门山北路1758号,当时定名为“益都县城关中学”;1986年县改市后,易名为“山东省青州第八中学”,属全日制高中;1993年11月,经青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升格为正科级单位;XX年11月,搬迁至青州市驼山南路4398号。

学校现占地11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校内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休闲区布局合理,建有教学楼、办公楼、艺术楼、风雨操场、学生餐厅、学生宿舍、实验楼等。

其中,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会议室等各类设施齐全。

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2097名在校生,211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66人,学历达标率100﹪,研究生以上学历12人,中学高级教师45人,中学一级教师83人。

八中用心让您放心

  ——山东省青州第八中学简介

  学校始建于1982年,是一所公办民助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现位于驼山南路4398号,地理位置优越、人文环境幽雅,是全国班级管理创新先进单位、全国“诱思探究”教学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物理教学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报刊学用评先进单位、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教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潍坊市中小学311工程电脑制作特色化学校、青州市文明单位、青州市素质教育实施先进单位。

  建校三十年来,学校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

1992年,学校提出了“办一流学校,创一流业绩;当一流教师,做一流学生”的办学目标,围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组织开展了“四课型”达标教学、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能手示范课、新老教师一对一帮扶等活动。

学校以教科室为科研龙头,建立教育教学科研网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学校涌现出一大批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优秀教师,截止到1999年,学校有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潍坊市优秀教师11人,潍坊市教学能手23人,其中1位教师在国家教委举办的“苏、鲁、豫、皖”四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山东省作了示范课讲授,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为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狠抓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了管理运行机制,制订完善了《青州八中教师日常行为规范》、《青州八中考核制度》等十几项规章制度,并修订了有关教师职称评定、日常管理的多项规定,规范了教师行为,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学校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来抓,大力开展了师德“三讲”、岗位练兵等活动,全力支持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以基础重点课程“诱思探究”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教改和省教科所倡导的“创新教育实验”,积极引导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截止到XX年,学校有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潍坊市特级教师3人,潍坊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36人,青州市特级教师4人,青州市“十佳”教师3人,青州市“学生最喜欢的老师”4人,青州市优秀教师、教

  学能手120多人,23人次获得青州市企业家英才奖,42人次获青州市人民政府及青州市人事局、教育局嘉奖。

  近年来,学校坚持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强校”战略,提出了“课

  题带动名师、名师引领成长”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教育教学改革论坛”,举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大讨论,实施“双师双培”工程,启动“教改大讲堂”,开展“双十课题”研讨,聘请知名教育专家担任办学顾问等措施,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探索形成了“三步六环”“三案导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建立起了载体多元化、学习全员化、科研系统化的教师专业成长系统。

截止XX年底,学校有1项国家级、2项省级、2市级、12项县级课题成功结题,有16名教师荣获山东省教研成果一等奖,有11人获潍坊市、青州市政府教学成果奖,17人获潍坊市中小学教育教学金点子成功案例奖,8人次获潍坊市优质课二、三等奖,12人次获青州市教学能手评选课堂教学第一名。

  优良的师资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高考成绩连年丰收:

1988年高考,突破“百人”大关;1995年高考,一名同学夺得潍坊市“理科状元”,获得潍坊市政府设立的“鸿启奖”第一名;1996年高考,两名同学分获青州市理科第六名、第七名;1997年高考,一名同学获青州市理科第二名;1998年高考,一名同学获青州市理科第七名;1999年高考,三名同学分获青州市理科第四名、第五名和第八名;XX年高考,一名同学获青州市文科第二名;XX年高考,一名同学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五名;XX年高考,两名同学分获获青州市文科第一名和第三名。

XX年高考,一名同学获高考青州市文科第四名。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近五年,先后有80多名同学

  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中获得省三等奖及以上奖励,其中全国二等奖5人,国家三等奖6人,省一等奖10人,省二等奖20人。

  XX年以来,学校秉持“聚人才、突特色、强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以育人为本,全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办学特色,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学生发展主动性。

科技创新教育绽放异彩:

13名学生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项学生创意专利申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14名学生闯入首届全国高中生创新(转载自:

www.xiaocaOfaNW小草范文网:

校史馆个人总结)设计大赛复赛(青州市共有17人),2项作品获潍坊市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信息技术教育硕果累累:

1名学生获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高中组一等奖、1名学生获二等奖,3名学生潍坊市电脑制作活动评选高中程序设计一等奖,1名学生获高中电脑动画设计二等奖,12人次获青州市中小学多媒体网络课件评选一等奖。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提出了“三会一创”的育人目标,落实了“三增三减”要求,构建起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条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三位一体”的德育队伍。

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设法制课、心理健康课、安全教育课等措施,让生活培育人、让环境熏陶人,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杜绝了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促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一心向学的良好校风和学风。

  学校艺术教学起步早、成效显著,在潍坊市有较高知名度。

学校

  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成才,举办“音体美”特长班,加大对“音体美”教学和管理力度,发挥特长,发挥个性,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相当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升入各级各类艺术院校深造。

自1998年以来,学校艺术教学一枝独秀,每年都有百余名学生考入全国艺术院校,学校先后五次获得艺术教学先进单位。

  目前,学校是全国“诱思探究”教学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教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潍坊市平安学校建设示范学校、潍坊市中小学311工程电脑制作特色化学校、潍坊市五四红旗团委标兵、潍坊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潍坊市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单位、青州市文明单位、青州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青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青州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青州市教育创新工作先进单位、青州市红旗团委、平安青州建设示范校园。

  二、学校历任校领导变更情况

  1、校长:

篇三:

参观校史馆有感

  参观校史馆有感

  XX年5月20日,西安临潼明媚。

我班同学在郝卫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了图书馆一楼的西安科技大学校史馆。

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

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发展为如今的西安科技大学,培养了7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

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知名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

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西安科技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西科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西科大的辉煌与不凡!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组建而成)矿冶工程系。

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895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焦作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909年的采矿冶金科)成合并组建而成,。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采矿系从西北工学院分出,单独成立以采矿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设想。

1954年陕西省委根据陕西地区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虑在西安创办一所为煤炭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校。

但是,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均未实现。

  1957年7月,国家高教部决定,将西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调整到当时已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

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后,原归属采矿系的地质教研组分出,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职工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

  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工业在发展对培养科技干部的要求,以会办骥字第30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同时组成了西安矿业学院筹备委员会。

在陕西省委、省人委、陕西省煤炭局的领导下,在西安交通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筹备工作就绪。

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开学典礼在西安市吉祥村矿院校址内隆重举行。

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

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我校

  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1999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

XX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XX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08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

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3个二级学科。

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5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

  学校有教职工XX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900余人。

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0人,陕西省“百人计划”7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7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7人。

学校还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8人。

  “十一五”以来,该校承担科研项目423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4项;科研经费总额7.379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6项;获准专利520项。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

  我们科大人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

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西科大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作为传承西安科技大学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

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发扬传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为西科大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