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8932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3杜甫诗五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

【内容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首联提挈全篇,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写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

诗人伫立楼头,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

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月 夜

[常识·速览]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等官。

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人称“诗圣”。

唐肃宗时,官授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生动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有《杜工部集》。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扩张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文本·精析]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

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闺中的妻子。

(2)这种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抒自己的情感的作品,意思就深了一层。

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

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相思之情又进了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

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是“湿”和“寒”。

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

“湿”和“寒”表现的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

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吗?

结合背景分析。

【答案】诗中所写的个人亲人离散的痛苦也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

其中所写亲情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是文学的典型性。

[名句·鉴赏]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鉴赏】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思念之苦。

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

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

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

“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

哀江头

[常识·速览]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文本·精析]

1.诗的首句中杜甫为什么“吞声哭”?

“曲”重复运用有什么作用?

【答案】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像梦一样过去了。

在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叛军管辖下的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

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

重复用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迂曲难伸的感觉。

2.诗中“为谁绿?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诗人在曲江看到“锁千门”,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

“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肝肠寸断的悲痛:

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

3.诗中的“忆”字领起了后文哪几句?

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忆”字领起后文“忆昔……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八句诗。

这一部分写了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

4.“一笑正坠双飞翼”中的“一笑”有何言外之意?

这句诗与后文哪句诗形成对比?

【答案】“一笑”写出了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

这句诗与“血污游魂归不得”形成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引人深思。

5.“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亘古如此,未有终极。

这里以自然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表达诗人深深的伤痛。

6.结尾处“黄昏胡骑尘满城”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诗描写了黄昏时分胡骑出动而扬起了满天灰尘的环境,渲染了一种高压恐怖气氛。

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对国破家亡忧愤不已、心急如焚的心情。

[名句·鉴赏]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鉴赏】“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

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

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急如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

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蜀 相

[常识·速览]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文本·精析]

1.杜甫用“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用这两句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政权,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2.“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生的英雄人物。

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3.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自”“空”。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自”是“自己享有”,“空”是“空有”。

其作用有二:

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遭受冷落的深沉悲痛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无限伤感。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诗眼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

因此,从全诗的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设问方式:

①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②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答古诗词“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1.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名句·鉴赏]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鉴赏】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

这里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枝叶后鸣啭的黄鹂。

“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叫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

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诗人有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但知音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

其中亦可见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

此联还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

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意更加丰富。

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确切地说,这两句应看成“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又呈吴郎

[常识·速览]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辞,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文本·精析]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小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2.“只缘恐惧转须亲”的“亲”怎么理解?

这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答案】“亲”意为“亲善”。

正由于老妇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体现了杜甫善解人意、同情体谅穷苦人处境的优秀品质。

3.颈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言外之意是:

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

4.颈联两句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试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这两句诗,措辞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5.有人认为尾联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诗的尾联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内容。

作者想让吴郎知道:

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绝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

最后一句诗,其实与劝说吴郎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名句·鉴赏]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鉴赏】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

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下句说得更远、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登岳阳楼

[常识·速览]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文本·精析]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表达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夙愿的愉快心情;

(2)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

这也有沉郁之感,而非喜悦之情。

2.“坼”“浮”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坼”,分裂。

“浮”,漂浮荡漾。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3.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答案】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4.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面对汪洋浩渺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漂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

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的无限悲苦之情。

5.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制。

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起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

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名句·鉴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鉴赏】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颔联运用夸张手法,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置身在这样的诗境,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

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洞庭湖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又如孟浩然的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洞庭湖水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忧国忧民的杜甫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入衰败的关键时期。

安史之乱造成之后百年的大动荡,国家屡屡被推向破亡的风口浪尖,杜甫不仅仅在诗作中嗟叹“国将不国”,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驰骋疆场,为复兴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呼吸相通的。

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疾苦。

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的优秀传统,他奉献深情的歌颂和衷心的赞美;对于侵犯祖国的外敌、残害人民的蟊贼、祸国殃民的统治者,他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

顺遂时,他不会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他不会沉沦于一己的辛酸。

只有当这种深刻的挚爱之情升华为时代的精神,凝结为不朽的诗篇,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

而杜甫,就正是这样的伟大诗人。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爱国”“时代与命运”“关爱”“胸怀天下”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2.热点素材

“诗圣”杜甫故里巩义的清明诗歌夜

4月4日晚,即2016年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之夜,河南省巩义市艺术中心诗意盎然。

当晚8时许,一场主题为“人间四月芳菲天”的音乐诗会,在十余名孩童吟诵的杜甫诗作《春夜喜雨》中拉开序幕。

当晚的音乐诗会系“第二届杜甫国际诗歌节”的重头戏,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华语诗人,以及近千名当地民众。

杜甫是中国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诞生在黄河南岸的巩义市境内。

现今,当地仍存有杜甫故居、陵园等遗迹。

这位诗作沉郁、忧国忧民的诗人千百年来备受后人崇敬,被誉为“诗圣”。

近两年,当地文艺界为纪念杜甫还举办了以其名字为名的“诗歌节”,并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华语诗人赴会。

已年过八旬的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不辞辛劳,今年已是第二年赴巩义拜谒“诗圣”。

他说:

“每逢读起杜甫诗篇,便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当晚音乐诗会演绎整整两小时,诗乐回荡。

散场时,室外飘起了丝丝春雨。

【媒评文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此间表示,清明时节缅怀“诗圣”,既是表达纪念,更是一种传承,把杜甫胸怀天下、怜爱苍生的诗人情怀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中新网

[佳作·领悟]

杜甫二题(选一)

毛云尔

公元770年(唐大历五年),杜甫赁居长沙,为避战火,加之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途中因重疾复发,资费用尽,只得溯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县)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平江,葬于该县小田。

——题记

柔软的道路

公元770年的秋天。

大凡秋天,都应该是这个样子:

天空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高远;苍白的云絮,仿佛失血却不失凄美的脸;间或,一队排列严谨的大雁匆匆掠过,锋利的翅尖在天空深处留下难以觉察的伤痕;风在天地之间徘徊;梧桐树叶纷纷凋落,随处可见这样逆转向下的事物,凹凸的地面上,几乎都是它们变凉了的身体。

杜甫就坐在临街的窗前,这是他目睹的千篇一律的长沙秋天的景象。

可是,除他之外,几乎没有谁为之伤怀悲哀,似乎大家都深信不疑,翌年春天,它们将再次出现在树梢。

一个挑水的女人想都没想就从树叶上踏了过去,一个叫卖着甜饼的男人连头都不曾低一下就从树叶上走了过去,接着一个孩子蹦跳着过去,然后,两条狗,三头牛,一大群骡子……接二连三的事物,组成不断向前的生活的河流。

毕竟是多事之秋。

许多果不其然的事情就在秋天发生了。

公元770年的秋天,在长沙街头。

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空气里,突然又弥漫开来一种特殊的气息,那是让人心悸的烽烟的味道。

那个刚刚走过的挑水女人丢下肩上的担子,尖叫着跑了回来;那个叫卖甜饼的男人将刚烙好的甜饼撒落一地,伫立一旁不知所措;一个孩子用撕心裂肺的哭声表达内心深处的恐惧。

仅仅是须臾之间,马蹄声像雨点儿一样铺天盖地,将整个长沙震撼得战栗起来,宛如一片秋风秋雨中不能自持的荷叶。

杜甫蓦地从窗前站立起来。

愤怒抑或良知之类的东西,使他来来回回地走动。

但是,他发现自己竟然没有留下来的想法,这丝毫也不像当年,那年春天他坚持在动荡不安的长安留下来,像一株草或者一棵树一样,他想,留下来或许能够支撑一点什么,比如坍塌的天空之类的。

现在,那失去知觉、几近瘫痪的手臂让他明白,自己已经缺乏支撑的力量了。

杜甫决定立刻离开长沙回家去。

这么多年来,唯有这个秋天,回家的想法最为炽烈。

回家去!

他吩咐惊魂未定的妻子和儿子。

于是简单收拾之后,杜甫便走在回家的路途上。

身后,涌起的浓稠暮色仿佛匆忙中打翻的墨汁。

这墨汁原本是用来写一首关于长沙秋天的七律诗,现在,它兀自流淌着,一点点渗入泥土。

早晨醒来,湘江弥散着的血腥的涛声已经远去,杜甫却发现自己陷身在一片浩渺的湖水中。

浑浊的湖水起伏着,似乎看不到边际。

其实,他认识这座湖泊,它就是浮动乾坤的洞庭湖。

此刻,湖泊像迎接老朋友一样敞开接纳的怀抱。

不知为什么,面对奔涌而来的湖水,杜甫却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抑或,一夜秋风,使他的头又昏又胀,莫辨东西。

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如同一片梧桐叶子,在经历了无数风雨之后,再也不堪秋风的袭扰。

这是什么地方呢?

杜甫有些茫然地询问身边的妻子和儿子,妻子和儿子连连摇头,昨夜急如骤雨的马蹄声还使她们处于万分惶恐之中。

杜甫从妻子和儿子急切的眼神里知道,她们正等待着自己说话,等待自己将一条能够回家的道路交到她们手中。

稍加思索,他举着几近瘫痪的手臂指了指,踯蹰中的小船于是像箭一样前进着。

公元770年的秋天。

一条小船穿越洞庭湖,溯汨罗江而上。

不知道过了多久,杜甫听见妻子的声音。

她喃喃地告诉他,两岸的菖蒲长得多么茂盛,而且,即使是秋天,仍然一派葱郁与碧绿。

他还听见儿子欣喜莫名的声音。

显然,儿子正在为自己的耳闻目睹而欣喜若狂,儿子絮絮叨叨,一会儿说河水像玉石一样晶莹,一会儿说河水宁静得如同丝绸。

躺在船舱中的杜甫长吁一口气,他终于知道自己刚才随便一指并没有错,这确实是一条回家的道路。

没有半点颠簸,没有半点纷扰。

不像在熙熙攘攘、无限繁华的长安街头,不像在秋风竟吹、茅草覆盖的成都草堂,不像在风声鹤唳、夜不成寐的石壕村。

他用舒展的身心感受着,啊,这是一条多么柔软的道路。

沿着这条道路,一个浑身疮痍的人终于回到大地母亲温暖的子宫。

(《华夏美文》2008年第1期,有删改)

【精要赏析】 本文以深情的笔触、小说式的笔法,描写了杜甫临终前的经历和感受。

抑制不住的乡愁使诗人不顾疾病缠身,挣扎在回家的旅途中,诗人最终病死在一叶扁舟中,给世界留了太多的遗憾。

文章重点展示杜甫的内心世界,细腻生动,有极强的感染力。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有误的注音。

鄜州(Fū) 云鬟(huán) 虚幌(huǎnɡ) 

苑中(yuàn)同辇(niǎn)柏森森(bó)

皓齿(hào)东南坼(chè)凭轩(xuān)

【答案】“柏”应读bǎi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闺中只独看闺中:

指妻子

B.春日潜行曲江曲曲:

曲折

C.只缘恐惧转须亲亲:

亲善

D.亲朋无一字字:

音信

【解析】曲:

偏僻之地。

【答案】B

3.下列对杜甫《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