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
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2.阅读材料,认识历史人物。
材料一君依于民,民依于国。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唐太宗
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唐太宗
材料三唐太宗晚年生活渐渐趋向奢侈腐化。
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修建的豪华宫殿,还痴迷丹药,五十二岁时英年早逝。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关于什么问题的看法?
并概括其看法。
(2)结合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在“得人”方面的做法。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该给予唐太宗怎样的评价?
【答案】
(1)君民关系;皇帝与百姓相互依存。
(2)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不计亲疏;虚怀纳谏;实行科举制等。
(3)一位杰出的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劳民伤财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君依于民,民依于国。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大意是说:
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了,国家也就灭亡了。
因此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关于君民关系的看法,其看法是皇帝与百姓相互依存。
(2)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大意是指要使国家安定,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得到人才。
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的人才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得人”方面的做法是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不计亲疏,如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虚怀纳谏,有敢于直言的魏征;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等。
(3)结合上述材料,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善于用人,勤于政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但是依据材料三“唐太宗晚年生活渐渐趋向奢侈腐化……”等可知唐太宗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劳民伤财等。
由此对唐太宗进行比较辨证、客观的评价。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
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墩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以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1)指出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的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宋元。
(2)观点: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
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可以提炼的观点: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
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如: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点睛】
解答论述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
4.阅读下列材料: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残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
——王应安《柳南续笔》
原文大意:
现在榨布广泛应用,用来御寒保暖,无论老少贵贱都离不开它。
棉布成为后世的主要衣被原抖,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丝绸,这都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难道不应该像拜祭神灵一样崇敬她,让她享有与蚕神螺祖同等的祭祀吗?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
(2)材料中所说“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是指什么?
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3)黄道婆的成就对她的故乡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因此“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指的是这一事件。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5.唐太宗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5分)
(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言之有理即可)(5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本题考查启示类问题,属运用层面要求,根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
本题主题为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意见,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即可,如: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6.请你仔细观察如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朝的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______
B.余杭指今______。
(3)想一想:
假如你是隋朝时期的商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不能填字母)
(4)此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怎么看?
【答案】
(1)隋 大运河
(2)北京 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好事。
它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
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元政府在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分别设置什么机构管辖?
(2)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案】
(1)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行省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边疆地区,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
(2)元朝为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采取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点睛】
解答本题应注意识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来巩固统治的措施。
8.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文学艺术繁荣。
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
材料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
“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
”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
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材料三:
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所说,列举出宋代自信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
【答案】
(1)科举制
(2)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货币(交子或会子等纸币与铜钱并行)流通普及、火药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先进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科举制。
(2)依据材料信息“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
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代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宋代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并把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进中办国办文件。
——中国网
(1)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请至少列举其中三个。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哪里?
请说出该场所产生的背景。
(3)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请你对此发表看法。
【答案】
(1)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2)瓦子,勾栏。
背景: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这种做法不好。
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
(2)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小问:
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瓦子,勾栏;第二小问:
该场所产生的背景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我认为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的做法不好;因为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材料二: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了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叙述?
(2)材料二中叙述“行省划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
这样划分有何意义?
【答案】
(1)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
(2)目的:
中央军事控制。
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可知,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从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可知,行省区划的目的是中央进行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点睛】
材料一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行省的特点。
准确掌握“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
何时完成的?
(3)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列举两点即可)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
(1)经济中心南移
(2)唐朝中后期南宋
(3)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4、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5、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任意两点即可)
(4)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材料二“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南方地区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等。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时间(年)
次数
人数(人)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7
27800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
4
1000-1500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即位后不久,派大军分道袭击东突厥,一举擒获其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国灭亡。
唐朝“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当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后来,唐朝又使西域的多个小国臣服,灭了西突厥,在那里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材料二松赞干布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最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材料三南诏建国后,与唐朝有过一段时间的摩擦和战争。
后来,南诏王派遣使者分三批到唐朝表示诚意,愿意做唐朝藩臣。
794年,唐和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南诏接受唐朝封号,与唐朝和好。
(1)分析上述材料,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2)这反映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民族交往有怎样的影响?
(4)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朋友相处?
【答案】
(1)战争、设立机构管理、和亲、册封等。
(2)开明的民族政策。
(3)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等。
(4)应该和周围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继位不久后,灭亡东突厥,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和会盟两种形式,唐朝初年,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增强了汉藏两组人民的友好。
此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之间曾多次会盟,建立友好关系;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如: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的首领为云南王。
因而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战争、设立机构管理、和亲、册封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