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文件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7858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文件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A文件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A文件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A文件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A文件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文件格式.docx

《A文件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文件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文件格式.docx

A文件格式

Bi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⑵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⑶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

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⑷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

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⑸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⑹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⑺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

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

?

?

?

?

?

”,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

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

A文件基本结构。

2.3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1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

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位空格。

2.3.1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或字母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若为区域气象观测站,第1个字符为字母。

2.3.2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1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

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1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

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1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为“0”,约测为“1”。

后5位为拔海高度,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

若测站位于海平面以下,第2位录入“-”号。

2.3.5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H2H2H2H2H2H2),规定同观测场拔海高度。

2.3.6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H3H3H3),由3位数字组成,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

2.3.7观测平台距地高度(H4H4H4),由3位数字组成,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

2.3.8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Sx1x2),“S”为测站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

x1x2由2位数字组成,x1表示观测方式,x2表示测站类别。

x1=0时器测项目为人工观测,x1=1时,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

x2=1为基准站,x2=2为基本站,x2=3为一般站(4次人工观测),x2=4为一般站(3次人工观测),x2=5为无人自动观测站。

2.3.9观测项目标识

(y1y2y3y4y5y6y7y8y9y10y11y12y13y14y15y16y17y18y19y20)。

由20个字符y1……y20组成,分别表示A文件20个要素全月数据状况。

y1=0表示人工观测,y1=1表示自动站观测(若由自动站观测和人工观测两段构成时,该月所有的数据统一视为自动站观测数据),y1=9表示全月数据缺测。

2.3.10质量控制指示码(C)。

C=0表示文件无质量控制部分,C=1表示文件有质量控制部分。

2.3.11年份(YYYY),由4位数字组成。

2.3.12月份(MM),由2位数组成,位数不足,高位补“0”。

2.4观测数据

2.4.1数据结构

2.4.1.1各要素排列

观测数据由20个地面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在文件中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20个要素的名称(指示码)排列顺序如下:

气压(P)、气温(T)、湿球温度(I)、水汽压(E)、相对湿度(U)、云量(N)、云高(H)、云状(C)、能见度(V)、降水量(R)、天气现象(W)、蒸发量(L)、积雪(Z)、电线积冰(G)、风(F)、浅层地温(D)、深层地温(K)、冻土深度(A)、日照时数(S)、草面(雪面)温度(B)。

其中海平面气压归并到气压,露点温度归并到湿球温度,地面状态归并到草面(雪面)温度,成为该要素的一个数据段。

2.4.1.2各要素基本数据格式

每个要素由指示码、方式位及该要素一个月的观测数据组成。

⑴指示码和方式位

指示码和方式位是每个要素数据的第1条记录,要素指示码用大写字母表示,方式位用0~9、A~Z表示(参见附录D)。

当要素指示码后直接为“=”时,表示该要素全月缺测;当方式位为0且第三位为等号“=”时,表示该要素有观测,但全月未出现或者因天气缘故无观测数据。

记录结束符为“CR”。

⑵各要素数据结构

要素观测数据由一个或几个数据段组成,每个数据段结束符为“=”,如果某段数据缺省,直接用该段结束符“=”表示;每个数据段由若干条记录组成,每条记录结束符为“”,数据段最后一条记录的结束符直接使用段结束符“=”;每条记录含有若干组数据,每组数据之间用1位空格分隔。

2.4.1.3数据专用字符

⑴数据组与组之间的间隔符,若无特殊规定和说明,一律为1位空格。

⑵记录缺测,用相应位数的“/”表示。

⑶云量(含24次观测)一日结束须录入“”。

⑷云状和云高一个时次结束须录入“,”。

若云状方式位X=A和云高方式位X=B时,一个记录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须录入“.”;若方式位X≠A时,一日结束须录入“”。

⑸一种天气现象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须录入“.”。

⑹其余的要素项和方式位,若每天观测次数小于24次,一日结束须录入“”;若每天观测次数等于24次,一个记录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符须录入“.”。

⑺每段数据月结束须录入“=”。

每个要素最后一段的月结束符同时也是该要素月结束符。

2.4.2各要素数据格式说明

在以下的条目中,每天“4次”、“3次”、“24次”分别指每天地面气象观测次数。

每天4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02、08、14、20时;每天3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08、14、20时;每天24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21时至20时,每1小时观测一次。

每天应有数据的组数分别为“4组”、“3组”、“24组”,除说明外,不包括每天的极值。

在以下条目中,极值出现时间(GGgg)为4位数,前2位为时,后2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

2.4.2.1本站气压(P)、海平面气压(P0)

2.4.2.1.1方式位(X)

气压的方式位有7个。

数据由2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

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3。

本站气压每天4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海平面气压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⑵X=4。

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⑶X=6。

本站气压每天3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海平面气压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⑷X=8。

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⑸X=B。

本站气压每天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及最高、最低值)为14组;海平面气压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⑹X=C。

本站气压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16组;海平面气压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⑺X=D。

本站气压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16组;海平面气压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12组。

2.4.2.1.2有关技术规定

⑴气压单位为“0.1hPa”。

⑵每组4位数。

若气压值≥1000.0hPa,千位数不录入。

2.4.2.2气温(T)

2.4.2.2.1方式位(X)

气温的方式位有4个。

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0。

每天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

⑵X=9。

每天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

⑶X=A。

每天2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高、最低值)为14组。

⑷X=B。

每天2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16组。

2.4.2.2.2有关技术规定

⑴气温单位为“0.1℃”。

⑵每组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位数不足,高位补“0”。

2.4.2.3湿球温度(I)、露点温度(Td)

2.4.2.3.1方式位(X)

湿球温度项的方式位有4个。

数据由2段组成,第1段为湿球温度,第2段为露点温度。

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2。

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⑵X=7。

湿球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露点温度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⑶X=8。

湿球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露点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⑷X=B。

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为12组。

2.4.2.3.2有关技术规定

⑴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的单位为“0.1℃”。

⑵每组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录入“0”,负录入“-”,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若湿球结冰,符号位改为“,”,其他3位为记录值;若气温在-10℃以下,湿球无记录,用“,,,,”表示。

⑷如果湿球全月结冰无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数据,用“I0=”表示;如果湿球全月结冰无湿球温度数据,用“IX0=”(X=2、7、8、B)表示。

2.4.2.4水汽压(E)

2.4.2.4.1方式位(X)

水汽压的方式位有3个。

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0。

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⑵X=9。

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⑶X=A。

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为12组。

2.4.2.4.2有关技术规定

⑴水汽压单位为“0.1hPa”。

⑵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2.4.2.5相对湿度(U)

2.4.2.5.1方式位(X)

相对湿度的方式位有6个。

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0。

每天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5组。

⑵X=2。

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⑶X=7。

每天3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4组。

⑷X=9。

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⑸X=A。

每天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25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及日最小)为13组。

⑹X=B。

每天24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小值及出现时间)为14组。

2.4.2.5.2有关技术规定

⑴相对湿度单位为“%”。

⑵每组2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相对湿度为100时,用“%%”表示。

2.4.2.6云量(N)

2.4.2.6.1方式位(X)

云量的方式位有3个。

数据由2段组成,第1段为总云量,第2段为低云量。

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0。

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⑵X=9。

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⑶X=A。

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

2.4.2.6.2有关技术规定

⑴云量单位为成,取整数。

⑵云量每组2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符号“10”或“10-”一律录入“11”。

2.4.2.7云高(H)

2.4.2.7.1方式位(X)

云高的方式位有3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其数据格式规定如下:

⑴X=0。

每天4个时次的云高。

⑵X=9。

每天3个时次的云高。

⑶X=B。

每天录入24个时次的云高,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录入的时次数分别为8、5、5、6次。

2.4.2.7.2有关技术规定

⑴只录入实测云高。

⑵云高单位为“m”。

⑶每个时次云高的数量不限。

出现有两种云状的云高,或者同一云底有二个云高,每种云高为一组,每组云高长7位,前2位为云状(CC),取云状符号(见附录4)前2位,后5位为云高,位数不足,高位补“0”,组间隔符为空格。

每个时次间隔符为“,”。

⑷在一次观测中,若无云直接录入时次结束符“,”,若缺测先录入“///”,再录入“,”。

2.4.2.8云状(C)

2.4.2.8.1方式位(X)

云状的方式位有3个。

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云状观测时次规定如下:

⑴X=0。

每天4个时次的云状。

⑵X=9。

每天3个时次的云状。

⑶X=A。

每天24个时次的云状,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录入的时次数分别为8、5、5、6次。

2.4.2.8.2有关技术规定

⑴每个时次云状的数量不限。

一种云状为一组,由3位符号组成(见附录4),组间隔符为空格。

⑵因天气现象影响云状观测时,在云状前增录一组影响该云状的天气现象编码(2位),接着录入云状符号。

⑶在一次观测中,若无云直接录入时次结束符“,”,若缺测先录入“///”,再录入“,”。

2.4.2.9能见度(V)

2.4.2.9.1方式位(X)

能见度的方式位有5个。

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0。

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每组3位数。

⑵X=7。

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级别),每组1位数。

⑶X=8。

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级别),每组1位数。

⑷X=9。

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每组3位数。

⑸X=A。

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每组3位数。

⑹X=B。

每天24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小值及出现时间)为14组,除出现时间为每组4位数外,其余每组5位数。

2.4.2.9.2有关技术规定:

⑴方式位X=0、9、A时,单位为“0.1Km”,位数不足,高位补“0”;方式位X=7、8时,单位为级别。

⑵方式位X=B时,单位为“1m”,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当能见度≥100.0Km时,方式位X=0、9、A时,录入“999”;方式位X=B时,录入“99999”。

2.4.2.10降水量(R)

2.4.2.10.1方式位(X)

降水量的方式位有3个。

方式位X=2时,只有定时降水量即20~08、08~20、20~20时降水量一段,方式位X=0时,由2段组成,第1段为定时降水量,第2段为自记1小时和10分钟最大降水量;方式位X=6时,由3段组成,第1段为定时降水量即20~08、08~20、20~20时降水量,第2段为自记(或自动观测)每小时降水量,第3段为降水上下连接值。

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0。

定时降水量每天3组;第2段每天自记1小时、10分钟最大降水量共2组。

⑵X=2。

只有一段,定时降水量每天3组。

⑶X=6。

定时降水量段每天3组;自记降水量段每天(21~20时)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降水上下连接值段每月3组。

2.4.2.10.2有关技术规定

⑴降水量单位为“0.1mm”。

⑵降水量每组4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无降水量录入“0000”,微量录入“,,,,”。

⑷若降水量≥1000.0mm,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四位数中第一位用一特定符号表示,即“;”表示1000+,“:

”表示2000+,后3位为降水量。

如某日降水量1672.4,录入“;672”。

⑸自记降水连续缺测一个以上时段,缺测时段的降水量为累计量时,在缺测的起始时段录入“A---”,中间时段录入“----”,终止时段录入累计降水量。

例如,缺测时段从02~03到05~06,气表-1上记录为“←-----------6.1”,录入后为“A-----------0061”。

⑹降水上下连接值每月3组。

第一组由4位数组成,录入当月最后一天20时至下月1日08时降水量,无降水量录入“0000”,缺测录入相应位数的斜杠“/”;第二组由10位数字、符号组成,录入上月末段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日期、月份和年份,日期、月份为2位,年份为4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中间间隔符为“/”,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日期可上跨月、跨年挑取;第三组由5位数组成,录入上月末段连续降水量,若无连续降水量须录入“00000”。

每组录满规定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⑺如果全月无降水,当方式位=6时,第1、2数据段各自用“0=”表示;其它方式位时,用“R0=”表示。

2.4.2.11天气现象(W)

2.4.2.11.1方式位(X)

天气现象的方式位有1个。

全月数据只有1段,其数据格式规定如下:

X=0。

按天气现象栏记载的先后次序,以日以天气现象为单位录入,每天一条记录。

先录入1组天气符号编码(2位),然后录入空格,接着录入天气现象起时与止时各一组,每组4位,前2位录入时(GG),后2位录入分(gg),位数不足,高位补“0”。

2.4.2.11.2有关技术规定

⑴天气现象编码表见附录4。

⑵若起止时间中间是虚线,则组间录入3个空格;若起止时间有间断两次或以上者,则每一间断录入一上撇号“'”。

⑶某天出现多种天气现象,每种现象结束须录入现象结束符“,”,一天结束须录入日结束符“.”,若全天无天气现象,则只录入“.”。

⑷天气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则演变过程的天气符号编码与起止时间,均按记录顺序录入;若同时有两种天气现象,则须分别录入。

⑸雷暴和大风,若有移动方向和最大风速及风向时,还须加录雷暴移动方向和最大风速及风向。

在按上述规定录完天气现象编码及起止时间后,接着录入间隔符“;”和雷暴移动方向或最大风速及风向,然后再录入“,”。

若无方向记载或有方向但混乱,则只录入“,”即可。

大风在“;”号后面,先录入最大风速3位数,然后录入空格,再录入风向。

若大风现象中无风速记载,则与雷暴无方向处理相同。

若天气现象记飑,同时有最大风速,则与大风录入方法相同。

⑹夜间不守班。

夜间天气现象先录入“(”,结束录入“)”,中间只录入天气现象编码,编码间录入“,”。

⑺若天气现象符号后,只有起时无止时,则录完起时后接着录入“,”。

若只有天气现象,无起止时间,在录完天气现象编码后接着录入“,”。

⑻若起止时间缺测,则按缺测处理。

⑼某天因缺测无记录时,录入“//,.”。

⑽同一种天气现象连续出现,只录入起时与止时。

⑾同一种天气现象,既有连续又有间断出现时,可按间断情况录入,也可按连续、间断时间录入。

⑿雾、雪暴、沙尘暴、浮尘、吹雪、烟幕、霾等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出现能见度小于1000m时,除录入起止时间外(烟幕和霾不录入起止时间),应加录最小能见度。

一种视程障碍现象一天只记录一个最小能见度。

最小能见度以m为单位,取整数,占3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录完天气现象编码或起止时间后接着录入间隔符“;”和3位最小能见度,然后再录入“,”;夜间不守班的气象站,当某一现象的最小能见度出现在夜间时,则录入在夜间栏,最小能见度紧接在天气现象编码后录入;若最小能见度缺测,在间隔符“;”后录入“///”。

2.4.2.12蒸发量(L)

2.4.2.12.1方式位(X)

蒸发量的方式位有3个。

数据由2段组成,第1段为小型蒸发量,第2段为E601B(或大型)蒸发量。

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0。

小型、E-601(或大型)段,每段每天日总量1组。

⑵X=A。

小型段每天日总量1组;E-601B(或大型)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总量共25组,分为2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蒸发量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蒸发量和日总量共13组。

⑶X=B。

小型段每天日总量1组;E-601B(或大型)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

2.4.2.12.2有关技术规定

⑴蒸发量单位为“0.1mm”。

⑵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小型蒸发皿或E-601B(大型)蒸发桶结冰。

若有记录时,只录入量,结冰符号不予考虑;若无记录时,录入“,,,”。

⑷若E-601B型蒸发器全月无记录时,在小型记录月结束符“=”后,接着录入“=”。

⑸若蒸发量记有“>”符号,蒸发量单位改变为“1mm”(小数四舍五入),第1位数用“>”表示。

例如蒸发量>20mm,表示为“>20”。

2.4.2.13积雪(Z)

2.4.2.13.1方式位(X)

积雪的方式位只有1个。

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成规定如下:

X=0。

每天2组,第1组为雪深,第2组为雪压。

2.4.2.13.2有关技术规定

⑴雪深单位为“cm”;雪压单位为“0.1g/cm2”。

⑵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雪深<5cm无雪压,雪压一律补“000”,雪深≥5cm无雪压,雪压按缺测处理。

积雪微量,雪深录入“,,,”,雪压录入“000”。

2.4.2.14电线积冰(G)

2.4.2.14.1方式位(X)

电线积冰的方式位有2个。

方式位X=0时,由2段组成,第1段为雨凇,第2段为雾凇;方式位X=2时,只有1段。

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成规定如下:

⑴X=0。

雨凇、雾凇段,每段每天6组,分别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和重量,各组的位数分别为3、3、5、3、3、5,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⑵X=2。

全月只有1段,每天9组,分别为现象编码、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重量和气温、风向风速,各组的位数分别为4、3、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