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6420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doc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这是一本被封存了50年的书,它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他看到了强大的苏联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但同时他也看到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的作风还有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

在日记中他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的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1984年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正式发表了,但是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 T)

1991年,克林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苏联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这标志着苏联解体。

(T)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苏联解体的原因使错综复杂的,是各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

下面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来看苏联发展到解体的过程(T)

苏维埃政权的缔造人——列宁(1870—1924),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迫于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与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来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对农民作让步,允许农民个体经营自己的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本国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他在政治方面也改善党的领导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列宁最终还是没能解决好党政分开和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问题。

(T)

1924年列宁逝世,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1879—1953),他执政期间,

1、在政治方面,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这是一场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

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

而且大规模的恐怖镇压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

2、在经济方面,他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1932年至1933年间他推行农业集体化,来完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他认为工业化资金要靠国家内部来积累,内部积累资金主要来自于农业,于是他提出贡税论,就是以工农业剪刀差的形式来积累资金。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14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问题。

斯大林把苏联国家工业化集中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

这样的工业化,对苏联来说,严重的问题是资金从何而来?

早在1924年,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认为只能通过剥夺农民的办法,为工业化积累足够的资金。

这种理论当时虽然被联共(布)的多数领导人所否定,但并没有对之作深入的分析。

当国家工业化的方针确定之后,为了解决资金积累这一难题,斯大林提出了“贡税论”,即国家利用对价格市场的垄断,扩大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尽可能地榨取农民,这是农民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缴纳的“贡税”。

“贡税论”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的翻版。

“贡税论”的政策实施之后,国家收购不到粮食,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对农民彻底的剥削,对农民积极性造成严重挫伤,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农业问题困扰苏联直到苏联解体,并且成为阻碍苏联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源。

3、在思想文化方面,否定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民族文化萎缩衰弱。

(T)

由上看出,斯大林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相辅相成最终催生了一个以过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体制和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也就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P105-109)

二战以后(1945)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党内外的改革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政治经济方面,苏联的一些领导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斯大林不仅不采纳反而还要迫害他们。

斯大林带头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外还实行指定接班制。

正是由于斯大林思想僵化,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错估了国内外形势,压制了党内外出现的改革要求,错过了二战后第一次改革的机会。

(T)

斯大林逝世后(1953),国际形势缓和,但国内形势出现严重困难,个人崇拜的危害暴露无遗,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引起人民极大不满,过度集权体制的弊端表现的更加明显。

(T)

但马林科夫接班后却显得软弱无力,3.14日即以实现党政领导职务分开为由被免去党中央书记职务,只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到1955年2月又被降为部长会议副主席。

(T)

1953年9月,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T)

经济方面:

A、农业:

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B、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政治方面:

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平反冤假错案。

他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由于赫鲁晓夫改革不是沿着扩大党内外民主、引进市场机制的方向前进,而是急躁冒进,在过度集权的框框里寻找出路,使苏联又一次失去改革的好时机。

最终赫鲁晓夫的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T)

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病故,享年76岁,接替他的68岁的病人安德罗波夫只在任一年零三个月就去世了,后继者是72岁的病人契尔年科,只在任一个月又去世了。

这种现代世界上史无前例的病人轮番接班的老人政治把紧迫的改革任务一再延误了。

总之,苏联在战后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再丧失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机遇,促使党的领导过渡集权的体制凝固化、绝对化,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使得社会主义改革越来越难以正确有效地进行,为随后东欧剧变和苏联模式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T)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进行改革。

1、改革初期是重点发展经济,但是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又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要地位,。

2、1987年他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其理论实质上是牺牲无产阶级的利益,屈服于帝国主义。

他提出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取代科学社会主义,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改变苏联共产党的性质,结果使反共势力迅速壮大,苏共地位急剧下降,并在许多重要地方丧失政权。

3、在体制上,他引进西方国家的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动摇了苏共的地位,使国家权力分散。

(T)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催化剂:

1991年,苏联发生“8.19,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标志: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

(T)

苏联解体基本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外部原因是西方大国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

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T)

东欧的改革与剧变

解释东欧(T)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改革,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到到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大致掀起过三次革命浪潮。

东欧各国虽然努力改革但是终究不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仍未改变。

(不一一讲解P137-139)

1989年-1990年,东欧各国在国际和国内的多重作用下,开始了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