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调研报告doc.docx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调研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调研报告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调研报告doc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_调研报告
分,其工业结构体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分工状况,其工业体系的完善须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实现。
由于不存在国界的限制,也由于国内市场更趋统一开放,省际之间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各省的工业结构往往各具特色,不需要也不可能自成体系,省域发展所形成的产业不平衡等缺陷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弥补。
因此,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一定要立足于统一开放的全国和全球的大市场,从加强在国内和国际的分工地位出发,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不应把着力点放在填补产业空白,拉长产业短线,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上。
实践这种有着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思路,浙江在改革开放前走了很长的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改革开放后也曾有过一些不应轻易忘却的教训。
如年代末针对轻工业领先增长,抓缺门、攻短线,上了一些原材料工业大项目,最后大都成了包袱而不是动力。
鉴于浙江长期以来保持轻形主导的工业结构出于拉长产业短线、完善地方工业体系的潜意识,容易产生重化工业的发展情结。
主张将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于轻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可以拉长产业链,带动省内更多企业发展。
从经济学上分析,判断产业关联度强弱与否,主要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这两个指标。
下面给出了浙江主要制造业这方面的数据。
可能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实际上而不是理论上,多数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还不如纺织业。
.务必立足要素禀赋,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工业结构须与区域的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并与市场需求相协调。
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技术资源等。
区域工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是看区域较为丰富和便宜、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得到重点开发,相对应的产业是否得到重点发展。
如区域比重较大的产业在相关资源上并不具备相对优势,或者相互错位,这样的结构一般来说是不合理的。
培育形成基于要素禀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化分工地位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按照区域要素禀赋,在较大程度参与国内外分工和竞争中,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
没有特色优势产业,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
强调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论轻重工业,只要有可能成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都要重点支持发展。
二、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片面突出发展重化工业,不利于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对重化工业阶段的衍生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重化工业阶段是利弊共生的阶段。
重化工业对资源禀赋的要求比较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比较明显。
浙江是能源、矿产资源贫乏而人力资源优势较为突出的省份,重化工业的大发展,在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⒈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突出
重化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
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主导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费急剧增加。
日本是资源使用集约程度很高的国家,但在—年的重化工业时代,钢铁消费增长了倍多,能源消耗增长了倍多,其中石油消费猛增了倍。
我国石油、天然气和主要矿产资源不丰,人均资源拥有水平很低,石油、天然气、铁矿和铝土矿等的人均拥有水平均排在世界位以后。
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化时期人均消费吨石油(美国是吨)。
我国到年如人均消费吨油,总量就要亿吨,而国产能力只有亿吨,世界石油的可贸易量只有亿吨。
浙江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匮乏的省份,电、煤、油、运的供需矛盾比其他省市区来得更大。
近两年,高消耗、高运量的基础原材料重工业发展过猛,使得电、煤、油、运的供需关系绷得更紧。
特别是电力短缺属于全国最严重的省份。
据测算,重工业的单位产值耗电量相当于轻工业的倍。
到××年,钢铁、建材行业的投资达产项目新增用电负荷,就相当于全省新增总量的。
并且,水资源也是重化工业的关键资源之一。
电力、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属高耗水的行业,水资源不足将掣肘这些行业的发展。
可以说,浙江重化工业发展付出的代价将比其他省大得多。
如何在重化工业发展和资源供给之间取得平衡,是日趋突出的重大问题。
.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更大
重化工业物质消耗高,由此连带产生的问题是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污染较多的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重化工业是近几年的主要增长点。
××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中,以钢铁、氧化铝制造为主的黑色和有色金属、以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和电力等个行业所占的排放比重高达;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中,黑色金属、化工、电力等个行业的排放比重占到多。
如钢铁工业每年的粉尘排放量约万吨,占全部工业排放总量的左右;吨钢粉尘排放量约公斤,是世界先进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_调研报告
,导致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和消费需求的长期抑制。
改革开放后,国家纠正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没有一个省再把突出发展重工业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而是都重视发展地域分工水平高的优势产业(其中不少属重工业但决不都是重工业。
从资源禀赋条件看,浙江尤不应以过高的代价过多发展高消耗、高能耗的重工业。
有必要指出,轻纺工业不是浙江进一步发展之累。
轻纺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浙江工业起飞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在今后较长时期,轻纺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仍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是因为国情和省情都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的兴衰关系到全省数百万人的就业生计。
二是因为国内巨大的民生基本消费需求,决定了轻纺产品的市场长在。
三是因为轻纺工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具有支柱地位,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浙江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因为轻纺工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其发展对工业全局举足轻重。
五是因为轻纺工业照样可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三、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应是新时期浙江工业的战略追求
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历来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有的主张跨越重化工业阶段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有的主张顺势而为,重在构建动态比较优势。
多年前,持重化工业观点的比较少,而后两种主张相近,形成了较多的共识。
最近两年,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的说法又多了起来。
随着信息化的勃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应该不囿于传统工业化的理论框架,而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解说。
一广东和江苏重在发展制造业的结构转型路径值得浙江借鉴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
信息化的崛起,不仅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为工业化开辟新路、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强大推力。
按照工业化“三阶段”的传统理论,重化工业发展包含两个阶段,一是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阶段,二是以高度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主导产业虽都属于重化工业,但两者有着较大的区别。
信息化的推进,有力促进了整个工业加工度的提高,明显减低了工业发展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使得工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有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在实践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上,广东和江苏走在了前面。
这两省都大力发展产业迅速崛起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并向世界级的制造基地发展。
××年,江苏产品出口贸易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工业产业。
广东同样作为最大工业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量的,占重工业总量的。
而浙江这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年仅分别为和,在工业产业中仅排在第位。
当然,这决不是说浙江不要发展重化工业,而是要探究如何发展、发展什么。
近些年浙江和广东的重工业均在加快发展,工业结构开始“变重”,但两者实现的途径明显不一,产业升级的程度也有不小的差异。
广东主要依靠大规模发展制造业而使工业结构“变重”,年—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高达和。
而同期,浙江同样的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仅为和。
工业结构“变重”,更多靠的是普通机械和建材、化工、化纤等原材料工业的扩张。
从工业化“三阶段”的眼光看,广东的重化工业发展,倾向于高度加工组装的路子;浙江的重化工业,偏重于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
两者比较,一个资源相对节约和生产相对清洁,一个则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多;一个较大程度地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对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一个则明显在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
广东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思路和方式,值得浙江学习。
二把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
所谓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一方面指的是,利用高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生产的,适合国内外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变化的,高档、新型、尖端、精良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另一方面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独特的工艺方法,对低价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结构性、技巧性和装饰性改进提高,使之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
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的特征:
一是突出技术创新,广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现代制造业;二是提高加工深度,实现产业重心后移,依靠对加工产品再加工来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三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缓解供给瓶颈,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四是加厚产业进入壁垒,减少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要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契机,把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工业发展路径的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顺应了工业化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的趋势,可以减少或避免过多发展重化工业所带来的弊端。
这方面,台湾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世纪年代,台湾实施重化工业发展战略,建立了较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
然而两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得重化工业的发展受挫,出口竞争力因能源价格和工资上升而降低。
年代,台湾实行科技导向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
年又推出通信、半导体、消费性电子、精密机械与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_调研报告
自动化等“十大新型工业”和“八大关键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加速了制造业升级。
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有利条件,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
现在跨国公司越来越专注于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的开发和建设,而将制造活动尽可能地以(原厂委托制造)等方式外包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以维持其在核心环节上的竞争力。
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为主向产业内分工为主延伸,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竞争格局也由此从产业间的竞争向产业链的竞争提升。
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国际分工深化的机遇,进一步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拓展较高质量的制造活动,促进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发展。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_调研报告
浙江在较长时期是轻型工业结构的典型省份。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工业结构如何转型和升级,事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局。
一些人提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战略取向。
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是个趋势但是不能简单照套西方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传统理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动态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路径创新,应该成为新时期浙江工业的战略追求。
一、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从浙江区域经济实际出发
在探讨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时,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点,即浙江工业属于主权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和转型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产业发展和结构演进有着与工业化国家显然不同的发展特色和制度安排。
这是浙江工业结构调整必须重视把握的现实基础。
一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轻视浙江现有的产业特色优势
轻型主导,长期来一直是浙江工业结构的鲜明特色。
轻型主导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轻工业比重高。
轻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最高点为年的,年约。
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对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二是“重工不重”。
重工业中,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较低,相当部分为轻小型的金属、机电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
从本省资源禀赋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实际出发,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发展轻型工业起步,逐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的成功实践。
轻型工业主导的省现只有个,即浙江、广东、福建、云南和海南。
其中浙江和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省。
“九五”中期以来,在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支持下浙江重工业增长速度连年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重工业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分别是和××年分别是和。
虽然近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但目前浙江仍然维持轻型主导的工业结构。
由于重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大于轻工业反映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变化就比较明显而规模以下企业的变化不大。
据省中小企业局××年对规模以下企业统计,轻工业工业增加值仍占。
轻工业发达的格局相当程度得到“块状经济”的支撑。
据省委政研室年调查,全省“块状经济”绝大部分属于轻工业,其中纺织服装业占到总量的。
浙江轻型工业相当部分在全国保持竞争优势。
据××年个制造业统计,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以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有个,绝大多数属于轻工业。
二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忽视浙江曾经历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显示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有序变化规律。
即一般都从轻纺工业的发展起步;然后向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基础型重化工业变动;在基础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工业重心又转向加工组装工业,进入高加工度化的最高发展阶段。
与此相对应,工业资源结构的变化,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方向发展。
但是作为转型经济的我国,走了一条与市场经济国家和西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有着很大差异的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前的近年内,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工业发展阶段上呈现超常规的跳跃性。
浙江和全国一样,工业化初始进入的就是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
起步之际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年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仅为。
年代中期起,沿袭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到年重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上升到。
—年,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比轻工业高出个百分点增速远远快于轻工业。
但是受计划配置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当时浙江缺乏发展优势,—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列各省市区第位。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从实际出发,确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工业发展方针,扭转长期以来重重、轻轻的战略偏向,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省工业迅速起飞。
—××年,工业增长速度在全国最快。
三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遵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既要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崛起,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
理论和实践都告诫我们,区域工业发展需要重视把握好两点:
.务必强化地域分工,不能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
建立独立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是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改革开放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首先冲破的就是搞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我完善的窠臼,突出地域分工。
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地域分工程度高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体现。
地域分工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来自于商品生产地、消费地的分离和交换的发展。
地域分工规模随商品贸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张,从区域性分工扩展到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分工扩展到国际分工。
从地域分工的视角看,浙江工业是全国工业乃至全球工业的有机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