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5562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docx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阅读答案

作品赏读

作品原文

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作品注释

①金谷:

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王孙:

贵人之子孙。

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③萋萋:

草盛貌。

辑评

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

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薛砺若《宋词通论》:

林逋的《点绛唇》为词中咏草的杰作,词境极冷绝凄楚,与欧阳修的《少年游》,梅尧臣的《苏幕遮》,都为咏春草的绝唱。

译文

年年岁岁,金谷园,春草丛生,谁是主人?

蒙蒙烟雨中,枝头的残花败落,落英满地。

长亭惜别,吟唱留赠,暮色苍茫,黯然销魂,

人去也,唯见东南西北的驿道,春草萋萋。

赏析

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

“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2][2][1]

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

语言美,意境更美。

为历代读者称诵。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

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

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一派。

其他信息

词牌介绍

【点绛唇】

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四十一字。

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

但亦有作平起调者。

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等异名。

格律分析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3][2]

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

作者简介

林逋

(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学,恬澹好古,不趋荣利,隐居于西湖孤山。

未娶,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卒谥和靖先生。

善行书,工于诗。

其诗多描写隐居生活,能以疏淡之笔墨,勾画出形象生动的画面。

尤长于咏梅,以《山园小梅》最负盛名。

存词3首,清丽隽永。

有《林和靖诗集》。

[4]

古鉴赏

(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

鞚(kong),马笼头。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

(4分)

(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4分)

答:

(2)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分)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释]①城阙:

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

②翻:

通“反”。

③风枝:

风吹动树枝。

④羁旅:

客游他乡。

晓钟:

报晓的钟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情?

如何表现的?

(4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释:

①寻尺:

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箝纸尾:

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③摸床棱:

遇事模棱两端。

⑴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作用?

(4分)

答:

⑵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

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4分)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

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分)答: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

①子由:

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

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

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4分)

(2)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

依赖,凭借。

②豁我怀:

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

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

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4分)

答: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4分)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流萤:

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传说腐草化萤。

清人孙诛评价此诗道:

“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使通身灵活。

(1)“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

试作简析。

(2)前三句是怎样为情思的逗出“层层布景”的?

试作简析。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

(不超过80字)(6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4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诗里的“凉”字有何妙处?

试作赏析。

(4分)

答: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

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游赏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

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②玉树:

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

(4分)

(2)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

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2分)。

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像到它梦见了鱼虾,想像合理,极富情趣。

(2分)

答案:

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2分)。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2分)。

[词的鉴赏]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

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

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清平乐》即是其中的一首。

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阕头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

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

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

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

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

下阕头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

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

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

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

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

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

关于词牌“点绛唇”的综述

摘要:

“点绛唇”这个词牌自出现以来被广为使用,如苏轼、魏夫人、秦观、贺铸、陆游、李清照、王国维、纳兰性德等等词人都有使用过。

本文就从其起源、发展、词律、名篇、等方面来论述这个词牌。

关键词:

点绛唇、词牌、、词律格体、平仄、词人、李清照、京剧

正文:

清初著名词学家毛先舒曾评价说:

此名甚艳。

估计当年岳飞壮怀激烈填词的时候,看到这么艳的词牌名字,是肯定打死也不愿意选的。

在我看来,“点绛唇”三个字无需放在优美的诗词里面,就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试想一下,或许是一个风和日丽的烟花三月,透过江南私家园林池水边上的一间闺房的漏窗,一个万千风姿的妙龄少女正在对镜梳妆,那最美的瞬间莫过于她小心的用笔在唇上轻点胭脂之际。

又或许是柴屋茅庐里,寒冷的冬日,家徒四壁的小户人家的女儿在正月里无钱添置衣装和胭脂红粉,只有买上几张唇纸润润节日的喜像,那最美的瞬间也莫过于她双唇幸福的一抿之际,可能也正是因为它的美丽吸引了我,让我选择这个词牌。

言归正传,“点绛唇”这个词从起源上看,“点绛唇”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明代杨慎的《升庵词品》,其中写道《点绛唇》取梁江淹诗?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以为名。

”另外《词谱》以冯延巳词为正体。

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

到了元代《太平乐府》中注为:

仙吕宫。

高拭词注:

黄钟宫。

《正音谱》注:

仙吕调。

到了宋代,可能是因为这个词牌有女子点唇的意思,因此宋王禹偁词,名《点樱桃》;王十朋词,名《十八香》。

此外,还名《南浦月》出自张辑词“邀月过南浦”一句;又名《沙头雨》,出自“遥隔沙头雨”一句;还名《寻瑶草》,出自韩淲词“更约寻瑶草”一句。

从其词律格体上来说,《点绛唇》词牌只有41个字,属于比较短小的词牌,跟同样字数少的小令《生查子》等词牌比,《点绛唇》词牌具备更多的长短句式变化,同时《点绛唇》用的是仄声韵。

具体的来说,全词上下两片,上片第二、三、四句,下片第二、三、四、五句押韵,均押仄声韵。

上片第二句第一字,第三句第一字均宜用去声;下片第四句第一字亦宜用去声。

下片第三句为三字句,用上二下一句法。

常用格体为:

点绛唇【,宋】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桠。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

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

白壁青钱,欲买春无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归来也,西风平野,一点香随马。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注:

○=平●=仄△=平韵▲=仄韵◎=本为平声,亦可用仄声⊙=本为仄声,亦可为平声)

作为词牌,其代表作有很多,如【宋】朱翌《点绛唇·流水泠泠》【宋】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宋】王禹偁《点绛唇·雨恨云愁》【宋】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宋】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宋】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宋】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

【宋】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宋】秦观《点绛唇·桃源》【宋】贺铸《点绛唇·一幅霜绡【宋】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宋】李祁《点绛唇·楼下清歌》【宋】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宋】赵鼎《点绛唇·春愁》【宋】周晋《点绛唇·访矣存叟南漪钓隐》【宋】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宋】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宋】吴大有《点绛唇·送李琴泉》【宋】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宋】陆游《点绛唇·采药归来》【金】元好问《点绛唇·长安中作》【清】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清】纳兰性德《点绛唇·咏风兰》【清】纳兰性德《点绛唇·一种蛾眉》。

此外《点绛唇》这个词牌后来又跟许多唐宋词牌一起进入了元曲,成为了元曲的曲牌之一。

一些词谱中,会在《点绛唇》后面标注“仙吕宫”。

这是元曲中曲牌的宫调。

在元曲中,《点绛唇》属于仙吕宫调。

全曲五句二十个字,定格字句为

四、四、三、四、五(另有属黄钟宫为南曲引子,不赘言),虽然字数与词牌不同,但是后面3句的句式还是一样的。

元曲作者在选用宫调的时候,按照音律的风格,以调合情,或喜或悲或哀怨,都有一定的习惯,其中游赏多用仙吕宫调。

元代著名音韵学家周德清认为:

“仙吕宫宜清新緜邈”。

“緜邈”就是悠远、深远的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第一折中,张生一出场就唱了《点绛唇》曲牌:

(张珙)【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而直在今天,京剧仍有《点絳唇》这个曲牌。

大凡大将领兵出场,开场总要唱《点绛唇》,而且就那么几句:

“杀气冲霄,儿郎虎豹;军威浩,地动山摇,要把狼烟扫!

”比如《灞桥挑袍》【第一场】:

(四兵士、中军、袁绍同上。

)袁绍(点绛唇)“将士兵豪,儿郎虎豹,军威浩,地动山摇,要把群雄扫!

”再比如《穆柯寨》【第三场】:

(四龙套、四下手、二女兵、丫鬟、穆桂英同上。

)穆桂英(点绛唇牌)“习练兵戈,深通战策,声名赫,威震穆柯,扶保锦山河。

”现在的“点绛唇”从唱词上看明显属于一个舞刀弄枪、雄壮威武的曲牌,很多元帅或重要人物上场升帐时,都会在台口唱此曲牌,其间还会加入锣鼓烘托气氛。

这已经与“点绛唇”名字中那个美丽的小姑娘画红嘴唇相去甚远,故此,京剧里习惯把“点绛唇”通称为“点将”用“将”字悄悄替换了“绛”字,发音不变,意思竟然完全对位了,这不得不令我赞叹中华民族的智慧。

诗词赏析:

1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描绘了一个女孩刚刚荡完秋千,轻衣汗透的形象。

紧接着笔锋一转,“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少女看到有人走来(这里应该是她的情郎)赶紧躲闪,光着脚,连金簪也在匆忙中掉下,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