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5551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docx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

学号:

1502121044

姓名:

刘亚坤

指导教师:

田朝辉

科技工作者应具有的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

摘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它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因此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与创造者,无疑对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乃至人类文明进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众所周知,科学理论是一系列严谨的、需要依靠数据来证明其合理性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一项依靠科学理论,在大量事实面前经过论证的能给社会带来进步的方案。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利用得当,就能够造福社会,服务大众;如果被无良科学工作者利用做不法之事,就会危害社会,祸害人间。

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在科研工作中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而且要能够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科学技术科技工作者工作态度社会责任

引言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又离不开众多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所以科学工作者作为人才储备,对一个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到来,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广泛实施,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

而对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又极其重要,这两者决定了他将来科研成果的大小以及人生价值多大程度的实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当具有的怎样的工作态度和怎样的社会责任。

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众所周知,态度决定成败。

一个良好的态度是成功之前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尤其如此。

工作态度贯穿科研全过程,所以工作态度对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是科研的生命线。

我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具有如下工作态度:

a)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科研事业不同于其它事业,它需要严密的实验逻辑、精确的实验数据和正确的理论前提,因此对待科学实验一定要严谨、认真,不能有“没关系”和“差不多”的心态,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科技的研发往往都是以应用为基础的,如果在实验室时实验逻辑要求不严谨、数据精度要求不够,那么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就会出现巨大偏差。

这样的话,前期的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投入就被浪费了,这就给科学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有时在做科学实验时,光有严密的实验逻辑、精确的实验数据和正确的理论前提还是不够的,一定要进行多次试验。

因为一次、二次试验可能会有偶然因素存在,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就一定要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

因此,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也是做科研工作的首要前提。

b)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说过“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个学说”。

科研事业要求以事实为根据,严禁以数据造假、论文剽窃等不端行为来换取名利。

而反观国内学术界,论文造假、剽窃却屡禁不止。

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堂课上,老师在讲稿中也曾举出“汉芯一号”事件[1],作为实事求是工作态度的一个反例。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把从美国买了的芯片,私自暗中把上面“Motorola”的logo打磨掉,然后换成“汉芯”的logo,在发布会上欺骗由多名中科院院士组成的专家鉴定小组,借此他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直到3年之后,才东窗事发,经过一系列追索和求证,事件调查组确定“汉芯一号”造假属实,陈进也因此被撤销职务、追缴相应拨款。

从“汉芯一号”事件中,我们也得出一个教训:

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切不可在利益的诱惑下,失去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原则。

c)刻苦、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

科学研究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目前比较前沿的科学研究论文都是国外学者发表的,详细的占有材料就很不容易,更别提从一大堆材料中提炼出自己想要的理论了。

科学研究同时也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整天和设备仪器打交道,而且在做实验时也会多次失败,真理的确立和传播更必须同保守和错误的思想、势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其中要经历失败、挫折、打击甚至迫害。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会在挫折、失败面前气馁、甚至失去前进的勇气。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反观那些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做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如钱学森、袁隆平等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具有刻苦、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

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也曾说过“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所以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树立刻苦、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

d)怀疑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四光也曾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这两句话说明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能盲目的相信一切传统的、权威的、书本的知识和理论,必须对这些已有的理论抱有怀疑态度,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牛顿从苹果落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布鲁诺敢于反抗罗马教皇,对“地心说”提出自己的怀疑,坚持自己的“日心说”观点。

那些能够对现有理论提出怀疑的科学家都是值得一名科研工作者去学习。

e)创新精神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具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工作态度,能够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创新是科学能够保持生命力的源头,只有不断创新,科学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自从习总书记上台以后,政府十分注重创新,以创新的思维模式来治理国家。

这次“十三五”规划,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2],政府也提出了以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具体就是从以前的靠投资和外贸来拉动经济,转移到靠创新和内需来拉动经济。

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时时刻刻要把创新精神放在心间,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技术。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随着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加深,科技工作者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科技进步给世界带来空前繁荣和文明的背后,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树立自己的崇高使命,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不但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身体力行,而且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率先垂范,从道德修养和言行方面严于律己,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我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具有如下社会责任:

a)爱国主义精神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是科学家的基本职责。

作为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为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昌绪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与奉献经历的典型代表。

在他心里,祖国就意味着一切。

他会因为祖国的需要选择自己的未来,也会为了祖国的需要贡献自己的一生。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以大部分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工作,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

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挑起这副担子,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

2014年11月10日,94岁的师昌绪院士生命蜡炬燃尽,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3]。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师老的颁奖词是: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

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

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

两院元勋,三世书香。

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b)主动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

科学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参与,科学与科学的进步反过来又是为社会服务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有主动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北京大学校友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荣获该奖项。

屠呦呦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4]。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

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奉献”。

c)造福人类的重任

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连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

历史证明,科学技术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化时代。

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际科学技术大会上做了《让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5]。

他提到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功不可没。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成就,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农业科技、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工程科技发展,大幅度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来造福人类。

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发明了杂交水稻,促进中国粮食亩产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不仅为中国解决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等众多国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产量提高15%-20%,为人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d)社会道德规范的楷模

纵观科学发展史,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始终是凝聚和激励人们为科学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

爱因斯坦是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充满强烈社会责任感、有着高尚人格和治学精神的伟大科学家。

他在追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科学家的道德品质比他们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和历史进程也许有更重大的意义;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6]。

事实上,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从来都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标杆。

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科学家,不仅因其在科技事业上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