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无名论俗译.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470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涅盘无名论俗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涅盘无名论俗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涅盘无名论俗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涅盘无名论俗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涅盘无名论俗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涅盘无名论俗译.doc

《涅盘无名论俗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涅盘无名论俗译.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涅盘无名论俗译.doc

肇论‧涅盘无名论俗译

(一)

作者:

曾宁  朴道

涅盘无名论‧俗译

(一)

【涅盘无名论‧题解】

5.0.在前述《般若无知论》一篇,作者将“般若”和“无知”联系在一起,命名为《般若无知论》。

同样地,对于此篇篇名,作者将“涅盘”和“无名”联系在一起,命名为《涅盘无名论》。

也就是说,“涅盘”就是“无名”,“无名”就是“涅盘”:

“涅盘”为“无名”的称谓或形式,“无名”为“涅盘”的内容。

“无名”是对“涅盘”所作的说明,也就是说,“涅盘”的本质即为“无知”。

那么,“般若”和“涅盘”有何区别呢?

从作者所阐述的内容来看,“般若”和“涅盘”都属于“空”的表现形式,“般若”所着重的是“空”的自然属性,与物相(形象)相关;而“涅盘”却着重于人的因素,指的是逻辑状态,与物性(本质规则)相关。

此篇论文分为两个部分,放在前面的第一个部分为《表》,即为《表上秦主姚兴》;其后的第二个部分为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部分又分为九折十演。

5a.表上秦主姚兴‧俗译

【表上秦主姚兴‧题解】

5a.0.僧肇作《涅盘无名论》是为了为秦王的一段话广搜证据。

论文作成之后上呈秦王,所以才有此《表》。

历史上共有“四秦”:

1﹒秦始皇,为第一个“秦”,称为“亡秦”;2﹒符坚,为第二个“秦”,称为“前秦”;3﹒姚苌,为第三个“秦”,称为“后秦”;4﹒沮渠蒙逊,为第四个“秦”,称为“伪秦”。

本篇所指之秦主为后秦姚苌儿子姚兴。

所谓“秦主”:

“主”也就是“王”。

【原文】

5a.1.僧肇言。

肇闻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俗译】

僧肇言(下述为僧肇禀呈之言)。

微僧我听说有这样的说法: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天以“一”作为“清”的基础;地以“一”作为“宁”的基础;君王以“一”作为“治天下”的基础。

【原文】

5a.2.伏惟陛下。

叡哲钦明。

道与神会。

妙契环中。

理无不统。

游刃万机。

弘道终日。

威被苍生。

垂文作则。

所以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一焉。

【俗译】

陛下如尧舜二帝一样钦明豁达,既能以心神与“道”相会而为一,又能看穿环宇之中的种种微妙因素,因此可以将一切以“理”统一和连贯起来,并终日为弘扬佛道而操劳。

陛下能文能武,既能以武统领天下,又能以文治国安邦。

所以,古来有这样的话说: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一焉。

【原文】

5a.3.涅盘之道。

盖是三乘之所归。

方等之渊府。

渺漭希夷。

绝视听之域。

幽致虚玄。

殆非群情之所测。

【俗译】

追求涅盘之道,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的共同目标。

涅盘之境界,如同深渊一样幽微,是形成宇宙之“方”的深奥处所。

涅盘是一种渺无影像广阔无边的“希夷”之境,是人的视力和听力都无法企及的境域。

涅盘的幽深意境能使人理解“虚玄”的本质,这并非是一般人所能估测而得的。

【原文】

5a.4.肇以入微。

猥蒙国恩。

得闲居学肆。

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

虽众经殊致。

胜趣非一。

【俗译】

微僧我以其卑微的出身和地位,幸蒙国家所赐之恩典,得到了在国家开办的学肆里安然学习的机会,并追随什法师修习佛法钻研佛经已有十多年了。

虽然佛经众多,各有千秋,且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亦不在少数。

【原文】

5a.5.然涅盘一义。

常以听习为先。

【俗译】

然而“涅盘”却是听得最多且得首先修习的项目。

【原文】

5a.6.肇才识闇短。

虽屡蒙诲喻。

犹怀疑漠漠。

为竭愚不已。

亦如似有解。

然未经高胜先唱。

不敢自决。

不幸什公去世。

谘参无所以为永慨。

【俗译】

微僧我才识短浅,虽幸蒙什法师不断地教诲灌输,却仍存有疑义和模糊之处。

为此,微僧我已竭尽本身愚智,后来似乎已了解到了其中的奥妙。

然而,最终仍然是由于没有象什法师这样的高人先说出来,所以对于“涅盘”之境意,自己从不敢擅自决断。

不幸什公后来去世,以致失去了深入咨询参照的大好机会,只能为此永远婉息概叹。

【原文】

5a.7.而陛下圣德不孤。

独与什公神契。

目击道存。

快尽其中方寸。

故能振彼玄风。

以启末俗。

【俗译】

万幸的是,陛下有与什公一样的圣德。

陛下与什公如此心神相合,两人目光相遇,就已能知道对方想着什么妙道了。

凭此同心之圣德,所以定能大弘佛法,光大玄理,以启末世风俗。

【原文】

5a.8.一日遇蒙答安城侯姚嵩书。

问无为宗极。

何者。

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

皆由着欲故也。

若欲止于心。

即无复于生死。

既无生死。

潜神玄默。

与虚空合其德。

是名涅乐矣。

既曰涅盘。

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

【俗译】

有一天恰好遇到陛下在回答安城侯姚嵩的书信,问到关于“无为宗极”(为什么“宗极”得以“无为”为宗本)的问题。

陛下说:

众生之所以迷惑,是因为总是在“生死”的现象里转悠的缘故,这些都是由于太执着于现象的“欲”所造成的。

假若将“欲”止于心,也就是说在心中将“欲”(即一切现象)都灭掉了,当然就不应该再有什么“生死”的事情了。

既然已经不再有“生死”的事情,便可以潜心进入玄妙的静默状态,与虚空合其德,这样就可以将其称之为“涅盘”了。

既然将其称之为“涅盘”,怎么还能容许有“名”存于其中呢?

【原文】

5a.9.斯乃穷微言之美。

极象外之谈者也。

自非道参文殊。

德侔慈氏。

孰能宣扬玄道。

为法城堑。

使夫大教卷而复舒。

幽旨沦而更显。

【俗译】

陛下的话堪称玄理的美谈,其所说已触及最幽微的无穷领域以及宇宙之象以外的领域了。

如果不是有了与文殊菩萨一样的道法,有了与释迦牟尼一样的德性,在宣扬玄道上怎么能对佛法把握得如此深刻精准呢?

佛经经书繁浩,陛下聊聊数语便将其主线舒展开来了;佛道主旨幽隐,陛下聊聊数语便将其实质显现出来了。

【原文】

5a.10.寻玩殷勤。

不能暂舍。

欣悟交怀。

手舞弗暇。

【俗译】

对于陛下的这些话,我不断玩味推敲,没有一刻停息,一领悟到其中一点深意,便禁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欣欣然喜形于色,难以释怀。

【原文】

5a.11.岂直当时之胜轨。

方乃累劫之津梁矣。

【俗译】

陛下的这些话,其利岂是仅仅止于弘法的当时呢?

而必然成为弘法的典范,为今后所有陷入“累劫”的人们指引迷津。

【原文】

5a.12.然圣旨渊玄。

理微言约。

可以匠彼先进。

拯拔高士。

惧言题之流。

或未尽上意。

庶拟孔易十翼之作。

岂贪丰文。

图以弘显幽旨。

辄作涅盘无名论。

论有九折十演。

博采众经。

托证成喻。

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

岂曰关谐神心。

穷究远当。

聊以拟议玄门。

班喻学徒耳。

【俗译】

然而,圣上之旨幽微玄妙,道理深刻而言辞简洁,如同先进大德之中的巨匠之言,如同高才上士之中的圣贤之语。

微僧我惶恐仅只流于抓住表面言辞,而未能完全理解圣上深意,兹将慢慢所领悟到的摹拟孔子所作的《易十翼》作了一文。

所作之文并不去追求庞大冗长,而仅在于弘扬彰显圣上旨意。

其演论之文为《涅盘无名论》,分为九折十演,通过博采众经之文旨文意,或以证明的方式,或以比喻的方式,以敬仰之情,阐述陛下旨意中的关于“无名”的种种情况。

微僧我不敢自称已深入理解了“神心”,只是穷追不舍,去探究幽远的必然之理,所以摹仿佛门关于玄理的拟议方式,以让后来修学佛法的人明暸玄妙之理。

【原文】

5a.13.论末章云。

诸家通第一义谛。

皆云廓然空寂。

无有圣人。

吾常以为太甚径庭。

不近人情。

若无圣人。

知无者谁。

【俗译】

在论文的最末一章说到诸家(释、道、儒)对于“第一义谛”(宇宙的最终本质和真象)都是一致、共同的,都是说“廓然空寂”的那种境界。

我常常在想,说那种境界里没有圣人,似乎太违背常理了,似乎太不近人之常情了。

假若没有圣人的话,那知“无”的究竟是谁呢?

【原文】

5a.14.实如明诏实如明诏。

夫道恍惚窅冥。

其中有精。

若无圣人。

谁与道游。

顷诸学徒。

莫不踌躇道门。

怏怏此旨。

怀疑终日。

莫之能正。

【俗译】

陛下高见!

正是陛下将其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了。

老子所说,道之为物,恍惚窅冥,其中有精。

但是,假若没有圣人的话,那知“道”的究竟是谁呢?

我们这里所有的僧众和修习佛法的人,无不感到这个“道”之“门”难以找到,难以理解,心中都为此问题所郁滞,然而即使从早到晚地想,也想不出个正确结果来。

【原文】

5a.15.幸遭高判。

宗徒婳然。

扣关之俦。

蔚登玄室。

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

道光重映于千载者矣。

今演论之作旨。

曲辨涅盘无名之体寂。

彼廓然排方外之谈。

【俗译】

幸亏遭逢圣上高明判定,使我等佛宗愚徒豁然开朗,真正打开了关卡,进入了“玄”的境界。

陛下的高见,真可以说是使得佛法之轮再转,使得佛道之光重映,必将流传千载。

微僧我现在将圣上旨意详为推演论述,从各个方面来分辨和判定(陛下所说的)涅盘那种“无名”的空寂情状,并且以“廓然空寂”来作为对宇宙之“方”以外的那个与“方”相对待的“彼”(彼岸)的描述。

【原文】

5a.16.条牒如左。

谨以仰呈。

若少参圣旨。

愿敕存记。

如其有差。

伏承指授。

僧肇言。

【俗译】

各论均编列于左(注:

古人书写从上至下,从右至左),谨以敬呈圣上。

若其中所论还未完全表达圣上之意旨,微僧愿伏拜承领圣旨再作续论。

若其中所论有所差池不妥,微僧愿伏拜承接圣上旨授以作改进。

僧肇言(上述为僧肇禀呈之言)。

【原文】

5a.17.泥曰、泥洹、涅盘。

此三名前后异出。

盖是楚夏不同耳。

云涅盘者正也。

【俗译】

(注:

)泥曰、泥洹、涅盘这三个名称是因为前后翻译不同而造成的,主要是因为翻译的时期和地域不同的缘故。

其中应以“涅盘”为正译。

肇论‧涅盘无名论俗译

(二)

作者:

曾宁  朴道

5b.九折十演者‧俗译

【九折十演者‧题解】

5b.0.《涅盘无名论》分为九折十演:

九折:

一、核体;二、征出;三、搜玄;四、难差;五、责异;六、诘渐;七、讥动;八、穷原;九、考得;

十演:

一、开宗;二、位体;三、超境;四、妙存;五、辨差;六、会异;七、明渐;八、动寂;九、通古;十、玄得。

九折十演为九章问难九章答难,合起来共为十八章。

另外,第一章“开宗第一”是所有其后答难各篇的宗本,其自身亦属于答难,所以合计为十演,从而使《涅盘无名论》整篇论文合为十九章。

“折”是“摧折”的意思,在此表示“问难”的意思;“演”在此则是表示“答”即“答难”的意思。

在每一章的开头,作者均分别冠以“无名”或“有名”,作者是在使用拟人的修饰方法来安排两者进行问答对话:

“有名”用以“问难”,“无名”则作“答难”。

在俗译中,“问难”和“答难”均以“说”字来处理。

5b-1.开宗第一‧俗译

【开宗第一‧题解】

5b-1.0.此章为十演之一。

“开”为“开张”之意;“宗”为“宗本、宗祖”之意;作者以此章作为后续各章答难的基本依据,起着纲举目张之效用:

先将宗旨、纲领罗列以让人略识全篇大义,然后再步步深入推演论证。

其在为文方面,则是摹仿《孝经‧命章》开宗明义的形式。

其后的九演都以本章为宗本展开其演论。

【原文】

5b-1.1.无名曰。

经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者。

秦言无为亦名灭度。

【俗译】

“无名”说。

(大涅盘宗的)诸经都有“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这样的说法。

秦国将佛学“涅盘”这样的观念称之为“无为”,或者称之为“灭度”。

【原文】

5b-1.2.无为者。

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

灭度者。

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俗译】

所谓“无为”,来自于虚无、寂寞、妙绝等观念,以区别于“有为”。

所谓“灭度”,说的是人可以将自已的“身”以“大患”的方式使之消失于虚无,即是说使其进入超越“四流”(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的“永灭”的境界。

【原文】

5b-1.3.斯盖是镜像之所归。

绝称之幽宅也。

【俗译】

所以,“灭度”的境界也就是佛学上所说的“镜像”(如同镜子所反映出来的影像)的必然归属,是一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