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3997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最新学习文档

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题

1、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选择题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这些措施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3.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

“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符合此评价的是

A.井田制B.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

4.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  )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5.沈括作《戏延州诗》云: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

”司马光也有《都门诗》:

“红尘昼夜飞,车马古今迹,独怜道旁柳,惨淡少颜色。

”下列选项反映材料中诗作主题的是()

A.宋代存在空气污染问题

B.宋代城市商业繁荣

C.宋代能源结构有大变化

D.宋代民族融合加强

6.《宋书》记载:

“(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7.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Qing”。

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8.下列出土文物或古迹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③①②

D.①②③④

9.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0.《秦律·田律》规定: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

B.提倡粮食节俭

C.严禁商品流通

D.稳定酒类物价

11.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609年)设置在黄河中游和河套地区的有18个郡,总户数为55万,以每户五口计,约有275万人。

由此可以推断出

A.原住地少数民族实行了汉化

B.边疆军事防务得到巩固

C.魏晋分裂战乱导致人口流失

D.地方行政机构日趋完备

12.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

这个朝代可能是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明代

13.下列经济现象中,不属于明清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票号开始出现

C.区域间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D.花楼机用于织造精美的棉纺织品

14.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5.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

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

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

”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16.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  )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7.某同学分析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③④C.①④D.②③

18.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19.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这一材料反映了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一些劳动产品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1.下列经济现象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

③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④出现了技术比较先进的“灌钢法”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22.

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

“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说明春秋时期

A.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

B.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

C.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D.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

23.

农业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

下列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属于国民所有

B.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唐代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24.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

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25.

《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26.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

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

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

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形成于西周时期

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2、非选择题

27.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

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4分)

28.

材料一.......未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

......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

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富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贾皆其未也。

.....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语

材料四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

当地

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2019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3分)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

(3分)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

(4分)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5分)

(4)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

(5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

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

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材料二、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

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

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

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

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

(6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类型家庭的优缺点。

(9分)

考点:

(1)宋代家庭特点

(2)民国时期家庭变化

(3)宋代家庭特点;民国时期家庭变化

试卷答案

1.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加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所以答案选D。

2.B

联系所学,隋唐时期政府实施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放弃该政策,A项错误;魏晋时期在世族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B项正确;贵族经济的基础是小农经济,C项错误;到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弱化,排除D项。

3.C

4.C

5.A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经济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独怜道旁柳,惨淡少颜色”的诗句可推断出诗作的主题为环境的污染问题,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从材料中都无法体现。

故选:

A。

6.B

经济重心的转移。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只是反映了南朝时期由于南方相对安定,人们勤劳从事本业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而并没有反映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等其他的两个选项,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

7.A

清朝的“康乾盛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康熙,乾隆”、“HighQing”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康乾盛世”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BD两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准确,排除;C项不能够准确概括“康乾盛世”的核心意思,不准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8.B

本题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

①出自西汉时期,②属于秦朝,③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年间,④属于商周,答案为B。

9.C

该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多角度理解能力。

题中列举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能够中国“象征”的,都是传统的手工制品。

所以表明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高,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经济长期内未实现根本性突破,故C项组合正确。

10.H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秦朝“禁止百姓酿酒”。

秦国的酒政,有两点,即:

禁止百姓酿酒,对酒实行高价重税。

其目的是用经济的手段和严历的法律抑制酒的生产和消费,鼓励百姓多种粮食;另一方面,通过重税高价,国家也可以获得巨额的收入。

故选:

A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准确解读,并对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内容的准确分析、理解。

11.A

考查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依据所学,黄河中游和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在此设郡管理,有利于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故A项正确;户数的增加与军事防务巩固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地区户数增加与魏晋分裂战乱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郡内部机构的问题,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A。

12.B

考点中国古代史上朝代的基本特征及历史发展走向的把握。

西北:

长安、关陇贵族(李、杨与独孤氏);东南: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与赋税出于东南 

13.D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D项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出现,故选D,ABC项都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14.D

15.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状况。

从材料“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可知当时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材料“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则体现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④材料无从体现。

所以应选A。

16.B

材料一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成为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材料三、材料四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从材料二“苏州府”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①④正确;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农业,纺织业是手工业,故②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农民经济负担沉重,故③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7.D

18.A

19.D

20.D

21.B

22.B

“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是井田制的原则;“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形成,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全面崩溃”说法绝对;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土地私有制的形式;D项说法错误,土地私有制主要是封建地主拥有土地。

23.B

A选项说法错误,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周天子所有;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当时历史事实;C选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土地私有制;D选项错误,均田制是从北魏开始实行的。

24.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阅读材料可以得知唐朝都城东西两市和南宋都城商业分布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发展到宋朝已经瓦解,由此才会出现南宋都城商业分散分布的状况,由此判断正确答案为C项。

其他选项调动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即可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5.B

根据“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可知允许官营的产品可以被人贩卖到民间市场,B正确;A不符合材料“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排除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紧扣材料分析解答即可。

26.B

“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等字眼说明不同等级由不同的规定,所以据此判断“籍田”之礼是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等级而非重农抑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形成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籍田” 之礼其实在于维护等级制度。

27.

28.

29.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可知大家庭人口多聚族而居;“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可知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

”说明实行家长制重视宗族关系;分工合理互助合作;“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说明家庭和睦。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家庭小型化后”可知家庭规模小型化,“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