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2879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

《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 古代诗词阅读.docx

中考语文河北专版复习检测第1部分专题1古代诗词阅读

专题一 古代诗词阅读

河北五年中考命题规律

近五年河北中考考情分析

年份

考查篇目

考查知识点

题型

题量与分值

201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内容理解

选择

2题,6分

思想感情

简答

2016

《蒹葭》

句子理解

简答

2题,5分

内容理解

选择

2015

《望岳》《春望》

景物描写

填空

2题,7分

诗句理解

选择

2014

《己亥杂诗》

文学常识

填空

3题,6分

写作方法

简答

诗句赏析

简答

2013

《天净沙·秋思》

文学常识

填空

3题,6分

思想感情

选择

诗句赏析

简答

2018年河北中考命题预测

1.分值:

河北中考诗词阅读的分值基本稳定在6分左右。

2.范围:

预测2018年河北省古诗词的考查范围依然为课内34首。

重点关注两首诗词的比较。

3.题型:

文学常识、划分朗读节奏、理解词意和句意、感悟情感、分析形象、赏析词语或句子、阅读评价、质疑发问等。

4.重点:

尤其要关注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使用典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

河北中考核心考点攻略

【例1】(2017河北中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两处)

巴山楚水凄凉地

思路点拨:

诗词的朗读节奏要考虑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表达完整内容的词语要划在一起。

所以这句诗的节奏应该是:

巴山/楚水/凄凉地

答案:

巴山/楚水/凄凉地

2.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思路点拨:

此题为句子理解,首先要理解句子中的关键字,然后再根据意思串联起来。

“侧畔”就是旁边,“万木春”就是万木争春。

答案: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3.(2017河北中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思路点拨:

这道题难度不大,只要细心审题,认真思考,不难发现A选项中的表述反了,应该是刘禹锡在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答案:

A

4.(2017河北中考)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思路点拨: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基调,尾联便顺势而下,与白居易相互劝慰,相互鼓励。

“长精神”表明诗人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乐观向上的,是坚定不移的。

答案:

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划分朗读节奏

【方法指导】四言诗为“二二”节奏;五言诗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言诗的节奏划分为“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

词的节奏划分可根据音律及意思来断句。

表达相对完整的含义的词语要划在一起,不可随意拆分。

 理解词义和句意(2015、2016年考过此点)

【方法指导】词语理解是理解诗词句的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词语的本义;二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可以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理解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本题是理解句子的本意。

 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013、2015、2017年考过此点)

【方法指导】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

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

(4)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例2】(2014河北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________(人名)。

思路点拨:

根据标题、内容等要点与记忆的文学常识相联系,以确定作者。

答案:

龚自珍

2.这首诗画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思路点拨:

诗人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文学常识(2013、2014、2017年考过此点)

【方法指导】文学常识类试题主要考查重要的作家、作品或文学流派等。

应对办法只能靠记,在日常积累中应加强诗词曲的题目、作者、朝代和典故的记忆。

建议可以分类、分年代记,一定要记准、记牢,写清、写对,不能出现错别字。

 体会作品的写作方法(2013、2014、2017年考过此点)

【方法指导】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写作方法包括:

(1)抒情手法:

①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

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咏史抒怀等。

(2)描写手法:

对景物、动作、心理等的描绘,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3)修辞手法:

比喻、起兴、借代、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用典、对偶、互文、双关、顶针、设问、反问、反复等。

(4)表现手法:

烘托、渲染、抑扬、以小见大等。

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中考常考考点,其作用主要有:

①提供特定的环境;②营造氛围起到烘托的作用;③衬托人物的心境,表达思想感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用在叙事类诗词中);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⑥在一些诗歌中含有起兴的作用,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

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方法要从诗词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找出全篇诗词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表现了、形象地写出了)……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点拨:

诗句之所以成为名句,一方面是句子本身的优点,另一方面是句子之外的延伸含义。

这两句诗自身的优点在于比喻的巧妙,其延伸含义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答案:

示例:

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欣赏词语和句子(2012、2014年考过此点)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

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语(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3)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

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丽等。

(4)把握情感。

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或表明的观点、志向等。

(5)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河北34首必考古诗词曲梳理

(说明:

加黑的字词是古诗词曲中的重点字词,加下划线的句子是赏析理解的重点句。

(一)观沧海(河北近8年未考)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炼字:

点明“观沧海”的地点。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写法:

实景描写。

前两句写的是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树木”“百草”写的是近看所见之静景,为特写;“秋风”“洪波”写的是远观所见之动景。

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作铺垫。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炼字:

由“若”字可以看出是虚写之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的图景。

写法:

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这八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的结尾,与诗意并无必然的联系。

【文学常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

【本诗主旨】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

2.虚实结合。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诗中前八句写海,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__海水:

澹澹;__山岛:

竦峙;树、草:

丰茂;秋风:

萧瑟;水波:

动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__诗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诗人开阔的胸襟,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示的画面。

__(树木凋零)一阵萧瑟秋风吹过,呼呼作响,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万顷波涛,汹涌澎湃,翻卷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汹涌的大海,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预测)下面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沧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视听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景象。

C.“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意没有太大关系。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河北近8年未考)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修辞:

对偶句,“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内容: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修辞:

对偶修辞,写船上所见景色。

炼字: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内容:

当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炼字:

“生”“入”二字用拟人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感。

哲理: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新事物孕于旧事物当中,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修辞:

设问修辞。

诗人自问自答,用“鸿雁传书”的传说寄托思乡之情,遥应首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本诗主旨】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去吴中途经北固山时写的。

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

【写作特点】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1.(石家庄四十二中模拟)《次北固山下》是一首__五言律诗__(体裁),作者是__唐__代诗人王湾。

2.(2017连云港中考)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__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的景象,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__

3.(2017连云港中考)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__“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

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能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

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家乡吧。

让大雁捎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在春夏之交作者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思乡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喑含着作者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为下联描写作了铺垫。

D.颈联从炼意着眼,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拟人化语言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

5.(2018原创)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颈联:

喜悦、积极、乐观向上;尾联:

淡淡的思乡愁绪。

__

(三)钱塘湖春行(河北近8年未考)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内容: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内容: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炼字:

“争”和“啄”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炼字: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突出了春的生机勃勃。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现手法: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本诗主旨】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写作特点】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2.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1.(邯郸二十三中模拟)这首诗的作者是__唐朝__(朝代)诗人__白居易__(人名)。

2.(邯郸二十三中模拟)下列对本诗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具有画面感。

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

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

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3.(2018原创)“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啄”两个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一个“争”字,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描绘出初春独有的风貌;一个“啄”字,写出燕子啄泥衔草,筑造新巢的情景,描绘了一幅充满欢愉之情的初春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原创)“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谈一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这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净沙·秋思(河北2013年已考)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表现手法:

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枯”“老”“昏”三个字,渲染了全诗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孤独游子相映,使图景更染上一层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的劳累不言而喻。

情感:

萧瑟西风中,孤独的游子、消瘦的马,与归巢的昏鸦和团聚的人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达出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

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

“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郁。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表明游子的思乡之情。

情感:

“断肠”是曲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楚愁苦之情。

【文学常识】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散曲家。

《天净沙·秋思》体裁为曲。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本诗主旨】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写作特点】1.寄情于景。

2.白描手法。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马致远__,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__元曲四大家__”。

2.“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__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原创)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

创造出怎样的意境?

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__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河北近8年未考)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写法:

借景抒情。

暮春时节,“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闻道”表惊讶,“五溪”极言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修辞: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明月”幻化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它将带着“愁心”给远行的朋友。

这两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忧虑关切之情。

【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

【本诗主旨】借月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1.丰富的想象。

2.寓情于景。

3.运用拟人修辞。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划一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__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暮春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预测)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写给朋友的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__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贬谪远方的好友的关心和担忧,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凄凉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一扫送别诗的悲凉,全诗笼罩着一种豁达和乐观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夜雨寄北(河北近8年未考)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内容:

写眼前景象。

有问有答,景中含情。

炼字:

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愁思深重。

“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

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

设想未来相聚的情景,用反衬手法来表现孤寂心情。

相聚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

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文学常识】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

《夜雨寄北》体裁为七言绝句。

【本诗主旨】描写了秋雨连绵的巴山夜景,抒发了诗人思念亲朋、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__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__“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缠绵的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原创)请发挥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所展示的画面。

__几年后,诗人和妻子(朋友)终于重逢,在西窗前秉烛夜谈,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回忆当年在巴山雨夜的所见所感,倾诉浓浓的思念之情。

(意思对即可)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