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2413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31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

《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docx

精品备课高中语文9《赤壁之战》教案鲁人版必修1

9赤壁之战

目标导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和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3.通过朗读体会主要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会运用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分析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会运用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整体感知

课文以东吴方面鲁肃分析当时形势为孙权献策开篇,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前奏。

然后写刘备方面因曹操占领荆州,形势危急,诸葛亮被迫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进一步酝酿。

接着写曹操下战书威吓孙权,东吴内部出现“主和派”与“主战派”两大阵营,孙权举棋不定,鲁肃再次诚挚劝说孙权,坚定其抗曹决心,这是孙刘联盟中出现的波折。

鉴于孙刘联盟并非单一的政治联盟,鲁肃敏锐地感觉到单有他的意见是不够的,还必须争取武将的支持,于是他劝孙权召回周瑜,周瑜为孙权分析形势,力排众议,最终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

最后略写了战争实况。

课文通过对三国时代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记述,揭示了只要正确分析形势,指挥得当,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弱国可以战胜强国的战争规律。

整体感知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

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

①写鲁肃说吴主孙权,②写鲁肃说蜀主 ,③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④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⑤写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廓开大计”,⑥写周瑜日说孙权,⑦写夜说孙权,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答案】

刘备鲁肃周瑜

整体感知

试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提示】

文章写了三件大事:

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

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呕心沥血编通鉴

一心一意反新法

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人。

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初年,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在王安石变法时,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因神宗不采纳他的意见,离开朝廷,退居洛阳。

后宋哲宗继位,保守派得势,他受召入朝任门下侍郎、宰相,废新法,当政8个月死去,被追封为温国公。

作品

主持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评价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走近作者

姓名

司马光

生卒年

1019~1086

朝代

字号称谓

字君实,公实,号迂夫,晚号迂叟,死后被封温国公,谥号文正。

相关材料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神宗时,擢翰林学士,判西京御史台,拜资政殿学士。

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1071年离朝退居洛阳,致力编撰《》。

【答案】

宋朝资治通鉴

走近作者

同学们小时候就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你对本文作者有哪些了解?

【提示】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1066~1084)。

写作背景

官渡之战以来,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经济比较稳固。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南下的曹军迅速前进,刘备见曹军人数众多,抵挡不住,急忙南逃。

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刘备十分赞同,派诸葛亮去见孙权。

那时孙权部下主张降曹的很多,只有大将周瑜等主张坚决抵抗。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写作背景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八十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八十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三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

刘备赤壁之战魏、吴、蜀

写作背景

你能说说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吗?

【提示】

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

当时,在割据一方的军阀中,曹操的势力最大。

他以许昌为据点,利用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对各军事集团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后打败了袁绍,消灭了吕布,并于208年7月,乘胜向荆州进军,打算征服荆州的刘表及依附刘表的刘备,然后再攻孙权,平定江东。

当时割据江东的孙权,难以与曹操匹敌,而刘备尚无固定的地盘,他们不甘心被曹操消灭,便商定联合抗曹,出兵迎击。

这年的十月,两军在赤壁(在今湖北)相遇,于是就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文体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

由司马光等人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

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

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文体知识

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中心,按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如《春秋》《》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最早起源于中国,其他地区类似形式的历史书则称为年代记,编年体也是年代记的一种。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都称为通史。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答案】

年、月、日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文体知识

你能说说对《资治通鉴》的了解吗?

【提示】

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6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

由司马光主持编写,参加编写的还有刘颁、刘恕、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都经由司马光删削、润色、整理,文笔简洁流畅,如出一人之手。

历经19年(1066~1084)才得以成书。

编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自主预习

字音辨识

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枭雄(xiāo)   刘琮(cóng)   会稽(kuài)(jī)

强驽(nǔ)鲁缟(gǎo)旌麾(jīng)(huī)

奄有(yǎn)番(pó)阳斫案(zhuó)

慑服(shè)燥荻(dí)邂逅(xiè)(hòu)

走舸(gě)羸兵(léi)蹈藉(jí)

芟夷大难(shān)以实校之(jiào)蹶上将军(jué)

王室之胄(zhòu)与操有隙(xì)烟炎张天(zhàng)

字音辨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枭雄()   刘琮()   会稽()()

强驽()鲁缟()旌麾()()

奄有()番()阳斫案()

慑服()燥荻()邂逅()()

走舸()羸兵()蹈藉()

芟夷大难()以实校之()蹶上将军()

王室之胄()与操有隙()烟炎张天()

【答案】

xiāocóngkuàijīnǔgǎojīnghuīyǎnpózhuóshèdíxièhòugěléijíshānjiàojuézhòuxìzhàng

字音辨识

下列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沃野(wò) 殷富(yān) 枭雄(xiāo) 结盟(méng)

B.敬贤(xián)讨虏(lǔ)强弩(nú)轻骑(qí)

C.贵胄(zhòu)遁逃(dùn)鲁缟(gǎo)疲敝(bèi)

D.更衣(gēng)鼎足(dǐng)稿草(gǎo)累官(lěi)

【解析】A项,“殷”应读“yīn”;B项,“弩”应读“nǔ”;C项,“敝”应读“bì”。

【答案】D

通假释义

识记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用法及意义。

(1)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2)将军禽操(禽,通“擒”)

(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

(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

(6)雷鼓大震(雷,通“擂”,敲击)

通假释义

找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进住鄂县之樊口

(2)将军禽操

(3)五万兵难卒合

(4)卿能办之者诚决

(5)烟炎张天;

(6)雷鼓大震

【答案】

(1)住,通“驻”,驻扎

(2)禽,通“擒”,捉拿

(3)卒,通“猝”,仓猝

(4)诚,通“请”,请求

(5)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

(6)雷,通“擂”,敲击

通假释义

例句

本字

通字

意义

进住鄂县之樊口

驻扎

将军禽操

捉拿

五万兵难卒合

仓猝

卿能办之者诚决

请求

烟炎张天

炎张

焰涨

火焰弥漫

雷鼓大震

敲击

古今异义

掌握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古义:

恳切慰问。

今义:

热情周到。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义:

中原地区。

今义:

中国大陆及台港澳。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古义:

态势形成。

今义:

形成,造成。

(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古义:

土地方圆。

今义:

地方,地区。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丈夫的配偶。

(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古义:

万一,一旦。

今义:

偶尔遇见。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古义:

面北朝拜。

今义:

方位词,与南相对。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义:

他实际上。

今义:

表话题转换或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义:

不超过。

今义:

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

刚一。

今义:

表年级或日期。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地方数千里

古义:

今义:

地区,与中央相对;空间的一部分。

(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义:

今义:

男子的配偶。

(3)北面而事之

古义:

今义:

指方位,与“南面”相对。

(4)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

今义: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5)致殷勤之意

古义:

今义:

周到热情。

(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古义:

今义:

致力于,投身于。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义:

今义: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或表转换话题。

(8)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义: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9)鼎足之形成矣

古义:

今义:

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答案】

(1)土地方圆,纵横

(2)妻子和儿女

(3)北向,指面对北方

(4)刚刚开始

(5)恳切慰问

(6)古代官职名

(7)他实际上

(8)中原地区

(9)局面形成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地方数千里

古义:

今义:

(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义:

今义:

(3)北面而事之

古义:

今义:

(4)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

今义:

(5)致殷勤之意

古义:

今义:

(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古义:

今义: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义:

今义:

(8)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义:

今义:

(9)鼎足之形成矣

古义:

今义:

【答案】

(1)古义:

土地方圆,纵横。

今义:

地区,与中央相对;空间的一部分。

(2)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男子的配偶。

(3)古义:

北向,指面对北方。

今义:

指方位,与“南面”相对。

(4)古义:

刚刚开始。

今义: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5)古义:

恳切慰问。

今义:

周到热情。

(6)古义:

古代官职名。

今义:

致力于,投身于。

(7)古义:

他实际上。

今义: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表转换话题。

(8)古义:

中原地区。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9)古义:

局面形成。

今义:

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词类活用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内心里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用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

(4)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贤能的人;以礼相待

(5)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坏人

(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8)兵粮精多,足以立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建立

(9)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逃跑

(10)必蹶上将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11)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词类活用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敬贤礼士

(2)必蹶上将军

(3)操悉浮以沿江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8)英雄乐业

(9)备南走

(10)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11)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2)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答案】

(1)形容词作名词,贤能之人;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2)使动用法,使……受挫败

(3)使动用法,使……浮

(4)使动用法,使……跟从

(5)使动用法,使……失望

(6)使动用法,让……逃走

(7)使动用法,使……建立

(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9)名词作状语,向南

(10)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11)名词作状语,从水、陆两路

(12)名词作状语,在江中心

词类活用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名词用作状语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2.名词用作动词

敬贤礼士

3.形容词用作名词

(1)敬贤礼士

(2)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3)为汉家除残去秽

(4)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兵粮精多,足以立事

(2)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答案】

1.名词用作状语

(1)向南

(2)表面上;内心里

(3)从水路,从陆路

2.名词用作动词

以礼相待

3.形容词用作名词

(1)贤能的人

(2)老交情

(3)坏人

(4)轻装的精锐部队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使……建立

(2)使……逃跑

(3)使……受挫折

(4)使……跟从

文言实词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治

(2)卒

(3)士

(4)将

(5)足

(6)次

(7)数

(8)烈

(9)事

(10)计

(11)难

(12)略

(13)资

(14)能

(15)当

(16)方

(17)并

文言实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事

①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②北面而事之        

③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卒

①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③五万兵难卒合

3.资

①此帝王之资也

②多载资粮

③资之币帛

4.治

①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②刘表治水军

③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5.将

①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④宫使驱将惜不得

6.当

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③螳臂当车

7.方

①地方数千里

②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③助画方略

④操军方连船舰

【答案】

1.①名词,事业②动词,侍奉③名词,事情

2.①名词,士兵②动词,死亡③副词,通“猝”,突然,仓猝

3.①名词,凭借,依托②名词,物资③动词,资助

4.①动词,对付②动词,训练③动词,部署④形容词,太平的

5.①名词,将领②动词,率领③动词,搀扶④助词,无实义

6.①动词,抵挡②副词,会③动词,阻挡

7.①名词,方圆②副词,将要③名词,方法,计策④副词,正

文言实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不)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

B.今为君计(考虑)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计谋)

C.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统帅,带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将要)

D.鲁肃闻刘表卒(死)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解析】莫:

不定代词,没有人。

【答案】A

2.选出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孙讨虏聪明仁惠(有智慧)

②鼎足之形成矣(经发展而成为)

③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④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赞赏)

⑤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驻扎)

⑥权起更衣(上厕所)

⑦致殷勤之意(热情周到)

⑧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长江以南,指江南)

A.③⑤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⑤⑥⑧      D.③④⑦⑧

【解析】①聪明:

人慧巧,富智力。

②形成:

形,指形势,局面;成,即形成。

④赞:

辅助,协助。

⑦殷勤:

恳切慰问。

【答案】A

文言虚词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为

(2)乃

(3)于

(4)其

(5)而

(6)以

文言虚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乃罢会       

③骑乃得过

④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以

①此天以君授孤也

②余船以次俱进

③将军以神武雄才

④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3.于

①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②寄寓于表

③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及

①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②延及岸上营落

③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5.为:

①今为君计

②为操后患

③安能复为之下

④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答案】

1.①动词,是②连词,于是③副词,才④副词,乃至,甚至

2.①介词,把②介词,按照③介词,凭借④连词,表目的

3.①介词,对②介词,在③介词,向④介词,被动⑤介词,从;介词,比

4.①连词,和②介词,表涉及,相当于“到”③介词,到……时候

5.①介词,替②动词,是③动词,处在④介词,被

文言虚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

③乃罢会(于是)

④骑乃得过(于是)

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D.②④⑤⑥

【解析】②乃:

乃至,甚至;④乃:

才。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恐为操所先(表示被动)

②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作为)

③冰,水为之(结成)

④何辞为(原因)

⑤不为尧存(为了)

A.②③④B.①②⑤

C.②③⑤D.①②③

【解析】④语气词,呢;⑤连词,因为。

【答案】D

文言句式

掌握下列文言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译文:

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

译文:

况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