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龙古寺游.docx
《上海青龙古寺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青龙古寺游.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青龙古寺游
(11)上海青龙古寺游
青龙村,
在上海处于一个比较冷落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会关心注意到这样一个并不出名的乡村地带,而且,曾经的古寺久已荒废,残败不堪的古塔也从来无人问津。
但随着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兴旺,青浦人终于懂得了恢复青龙古寺的意义。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认为的:
“个人记忆依存于自身的生灭,因而是微不足道的,但一个民族的记忆不能没有实在的物体见证,民族的感情不能没有实在的依托。
这种民族的记忆和情感,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能结晶成民族图腾的底色。
”上世纪最后的十年,青浦人开始了复建古寺的工程。
从此,上海地图上重新标现了消沉百年的青龙寺。
从上海市区到青龙古寺有三种走法:
1.乘74路到纪王,再转青纪线到青龙寺站下。
2.乘沪青专线到青浦汽车站,再转青纪线到青龙寺。
该路线可饱览青浦城区风光,一游曲水园。
3.乘沪赵专线(上海-赵屯,车站在马当路靠延安路处)。
请司机在青龙寺站停一停。
这条线路车次较少,得看准班次,但省时。
当然,自驾车最潇洒了,可直达青龙塔下,且不用付停车费的。
74路(全程2元)大概是上海最长的公交线路之一。
现在应青浦华新镇大批新居民的要求,又从纪王延伸到华新镇的新建住宅群中。
我的青龙寺之行,就是乘74路开始的。
汽车顺北翟路、纪翟路西行,一路不但交通繁忙,目光所至,已完全城市化。
连向来默默无闻的华新镇亦是连片漂亮的新式商品住宅和别墅群。
出华新才能看到很久不见的葱绿田野。
以前纪王到白鹤的纪鹤公路已建了复线,可见此路车流的日益增长。
上海西部的工业很活跃,马路上各种载重汽车的数量之多,就体现了这点。
在“青龙寺站”下了车,发现根本就没设车站站牌。
忽然悟到,这郊区线路上,已无所谓“车站”,你见车“扬招”便是。
青纪线班次正常,每10-20分钟一班,尚属于不错的线路。
实际上在汽车驶出华新不久,就可在车的西南方向隐隐看到远处高出农舍的黛色的青龙塔了。
站在纪鹤公路上,青龙塔就在路南一公里处。
因为仅残存塔身,极像一个高高的碉楼。
顺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走向地图上标着的青龙村,再沿一条商街西行,共约15分钟,便可到达青龙塔下。
一路上,与一位扛着长竹柄网兜和铁鎝的本地人聊了几句。
原来近年水葫芦大发成灾,上海河道中举目皆是,不得不常常费工清除。
聊及青龙寺,他说近年来的香客和游人一年比一年多了,每年农历3月15日举办庙会时最热闹。
在寺东小街上,开着几家饭店和杂货铺。
小荒场上摆满了外来小商贩的摊位。
与从前不同,许多商贩鸟枪换炮,都是开着卡车的“机械化游击队”。
青龙村显然是个大村子,老大一片灰朦朦的形形式式的民房,还有些许工厂,有一定的消费力。
青龙寺规模不小,一大片琉璃瓦大屋顶、杏黄色墙壁的殿宇房舍老远就夺人眼球。
与大多寺庙一样,只开偏门进出。
一位身着制服的保安既守门又兼售门票。
门票3元。
票的正面是青龙塔和寺门的照片,反面印着青龙古寺编年史。
由于其写得颇为简洁权威,对游客认识青龙寺典故大有好处,特记述如下:
《青龙古寺编年史》
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青龙古寺创建,当时名为“报德寺”,俗称青龙寺。
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古寺重建,改名“隆福寺”。
始建塔,名“隆福寺塔”。
俗称“青龙寺塔”,又名“青龙雁塔”。
公元1041-1048年(宋庆历年间)寺塔重建,形七层八角,砖木结构。
公元1062年(宋嘉佑七年)杭州梵天寺僧人了空来寺弘扬天台宗,寺名因此改称“隆福教寺”。
公元1299-1343年(元德三年--元至正三年间)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祖孙三代相继出资修茸寺塔。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寺塔重建,此后失修三百多年,塔身一度倾斜至14度。
公元1715年,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南,慕名游寺,亲书“精严寿相”匾额,御赐寺名“吉增禅寺”。
并御赐水晶观音一尊,紫衣袈裟一袭、鏖金书画扇一柄为镇寺之宝。
当时古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华丽。
享有“佛塔为天下之雄”
美誉,为当时江南著名佛教丛林之一。
公元1798年(清嘉庆三年)古寺遭火灾,烧成废墟。
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年)古寺重建。
公元1860年(清咸丰十年)古寺遭兵灾,殿宇建筑毁废大半。
公元1992年上海市政府出资扶正寺塔塔身,但塔内仍尚待巨资重修。
公元1993年经上海市、青浦县人民政府批准古寺重新对外开放,青龙古寺佛教事务、佛事场所恢复重建工程开始。
公元1993年上海市佛教协会授权青龙古寺监院光云法师组建青龙古寺修复委员会,十分繁复艰辛的寺院修复工程开始至今。
现已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殿、地藏殿,据考证全殿玉佛仅有青龙寺一寺荣有全国第一的美称。
庭院里,三棵2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迎着游人香客,依然枝叶婆桬,生机勃勃。
在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佛寺里,我毕恭毕敬地进香、礼佛后,四处参观。
的确,进寺所见,全寺佛象、菩萨、罗汉、天神、菩萨应身等全部用洁白晶莹的美玉精工雕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用金箔装饰,且全部安座在雕花红木与巨幅玻璃制成的华贵佛龛内。
材质之优良,工程之浩繁,令人叹为观之。
山门殿中设香烛供应处;天王殿正中供弥勒佛,两边为四大天王坐像,后殿供韦驮菩萨;大雄宝殿正中供着三世佛坐像,两边为十八罗汉,后殿是南海观音;观音殿供一座四面千手观音立像,三十二应身围绕;地藏殿供地藏菩萨坐像及胁持;三圣殿供西方三圣。
所有雕像艺术造型俱为值得称道。
寺后还留有空地,以待日后扩建。
遗憾的是大多数上海人都不知道上海竟有如此一座历史悠久、华丽珍贵、价值连城的宝刹。
甚至,从前连皇帝老儿也曾慕名前来礼拜过。
这可是中国历代皇帝到过上海的唯一纪录。
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建筑精华,与国际间一样,多为宗教寺庙所传存。
由于寺庙供奉至圣无上的神佛,民间工匠得以绕开封建帝王的有关规格禁律,发挥对建筑的巧妙构思。
中国的民间建筑精华,集中体现在园林和寺庙。
私人园林建筑讲究精巧;通过公众捐资兴建的寺庙却展示了宏伟和气派。
有一些名刹古寺,可间接让你通过建筑物的各种形式、雕塑和文字与祖先对话,认知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积;通过感受古代佛国的氛围,接受灵魂的洗涤;——这就是寺庙文化的魅力所在,与迷信无关。
也就是无论中外,旅游线路中总少不了寺庙的原因。
再来细细看看青龙塔吧。
饱经风霜却迄今不倒的七层塔身现处于围墙保护之中。
塔砖明显经保护性处理,减缓了风化。
塔的窗框结构、砖饰图案还很清晰。
塔顶安了避雷针。
据说已作了塔基加固,防止倾斜。
塔下绿树葱茏,衬映着青黛色的塔身,近看倒也具有一种古代废墟独特的苍凉美。
在青浦博物馆里还保存着明朝崇祯年修塔时使用的塔刹,如现今修塔的话,将重归塔顶生辉。
同样是处于风雨飘摇,残败不堪,为什麽青龙塔没有像松江的李塔和西林塔那样得到修复呢?
问题在于复原的依据。
据说,上世纪初在塔底发现了古塔的原样图纸,不料却被闻风而至的日本人盗劫,不知所终。
唉!
中国的古迹文物被毁被劫,老是有外国人的身影。
真不知现今的外国人怎麽想的,虽说做坏事的是上代人,但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别国财宝,总不能厚着脸皮死占着不肯归还吧?
我们也应认认真真地统计一份被非法抢劫偷盗到国外的文物名单,理直气壮地经常提出申诉追讨。
至少也可以让一些老爱粉饰自己不光彩历史的国家经常得到点洗脸凉水。
青龙塔下有一条小河沟不起眼地存在着,站在一座毫无特色可言的平面水泥桥上,望着略显肮脏的河水,根本没人会把它与古代的大河青龙江联想起来。
而曾是古青龙港的依托的另一条古代大河吴淞江(现在的苏州河),现在已北离青龙塔2公里之遥,也再无从前那种浩瀚的通海气势。
青龙村看来与青浦其他农村并无多大区别,静悄悄、默默无闻地陪着古塔走过失落的几百年。
还有多少人记得,这儿在唐宋时代可是东方一个著名大海港?
也曾桅樯林立、商旅如流?
地方志记载和传说中的当初繁华的36坊22桥、3亭7塔13寺,又都在哪儿?
据说,往北1-2公里有个叫“旧青浦”的村子,还残留着几座古石桥及清末“小刀会”的传奇,但由于实在没有可资一提的其他古建筑遗留,也根本没有让人留恋的自然风光,除了“旧青浦”的名字,很少有人会注意它,所以也谈不上“重建古镇”的计划。
游毕古寺,用时不多,却不知如何打发余下半天,附近既无别的景点,青龙村又平淡如水。
想去青浦城区,却怕时间不充足,不禁感慨。
私下以为,假如要开发青龙寺的旅游资源,仅仅使之与青浦其他散落在各处的景点揉合在一起是差强人意的,得给其配上一些“贴身伙伴”,让游客有原地腾挪的空间和时间。
比如把寺西煞风景的砖厂关掉,开辟成免费的古塔公园,内中像松江方塔园那样移进别处需保存的零星古建筑、古桥、碑刻;那座寺前塔下的平庸难看的水泥桥必须拆除,移建或仿建一座旧青浦有价值有特色的古石桥(如附近建于明洪武十二年的艾祁桥。
乡民世传,该桥自建成五百余年间从未修过一次,至今作用不减当年。
谅其构造方法必有过人之处,值得专家探究。
);东面可建一座收费的精致玲珑的江南园林(起一个上海古代曾有过的名园命名),使其春夏有琼花玉兰芬芳、秋冬有桂花腊梅飘香;再搬进古青龙港的历史博物馆(除收展文物,还要聘请画师与专家创作反映古青龙港繁华的作品、模型,最好是仿《清明上河图》风格的);这样一呼应,格局就形成了。
上海的中小学生有了一个新的春游或野外活动、学习乡土历史的去处;旅行者和香客也增添了游乐休闲的情趣;且从中很微妙地得到了文物历史知识;而青龙村那条乱糟糟的小街上,应该设置白鹤镇特色农副产品商店(白鹤的鸭产品、草莓、食用菌、糯玉米、香丝瓜闻名沪上),不要让游客空手而归。
一句话,要让游人在半天到一天的时段里感到值得流连才行。
何况在膨胀中的上海市区,名胜古迹、公园和园林一直是稀缺资源,在纪鹤公路这个地区也正缺乏这一点配置。
青龙寺北面的农田正在用轻钢结构置建现代化大棚,投资达上千万元。
以后的农业生产将要准工业化了。
但青龙村的人们早就不再种田,那个捞水葫芦的本地人很直率地告诉我,分给村民的责任田,都以900元一亩的价格转租给外地来沪的创业者种了蔬菜,或开掘了鱼塘。
归程,久久回望黛色的青龙塔,不禁默颂起宋人《青龙赋》里的文辞:
“粤有巨镇,其名青龙。
控江而浙淮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
咫尺天光,依稀日域,市尘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
......”
留下几张照片以飨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