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2355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docx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

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

工程实施方案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绪言

宁夏中部干旱带国土面积占全区的近二分之一,人口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全国目前经济最落后、最贫困的几个地区之一。

中部干旱带最大的特征就是“干旱”,十年九旱,甚至是十年十旱,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发展的关键在水、希望在水。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自治区相继建成了固海、固海扩灌、红寺堡、盐环定四大扬黄灌溉工程与多处中小型库井灌区,已发展灌溉面积175万亩,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左右。

但灌区以外更大范围的雨养旱作区,由于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活贫困,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400元,不到扬水灌区的50%,是中部干旱带的贫困区,是宁夏最需要扶持的地区。

加快中部干旱带发展,是实现全区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区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中部干旱带发展不上去,就会影响全区的协调发展。

加快中部干旱带发展,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为了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的脱贫致富步伐,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两次召开中部干旱带会议,提出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总的要求、思路目标和措施,制定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纲要》,批准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规划》、《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总体规划》等规划,经过5年努力,在中部干旱带发展发展设施农业15万亩、特色农业100万亩,使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特色、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15万亩;将自然条件极差、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实施县内生态移民,整建制的搬迁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扬黄灌区,规划2006~2011年实施生态移民20.68万人。

某县规划利用三年时间,搬迁干旱山区16.3万人,围绕“水源、特色、转移、生态”,把扬黄灌区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施产业带,把旱作雨养区建设成为抗旱稳产型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构建起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发展。

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区时明确指出:

“要切实解决好中部干旱带的人落石出畜饮水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抓好引黄灌区节水措施和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

”2006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中部干旱带调研时指出:

“对全区讲,宁夏总体是干旱地区,除沿黄地区有水利条件,可引水灌溉,其他地区靠天吃饭,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也是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因素。

因此,宁夏要考虑加强抗御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07年9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我区调研时指出:

“在解决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后,要将人饮、生产用水结合起来,进一步解决群众发展、走出困境问题。

”200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来宁视察时强调:

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工程符合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本次编制的《某县河西镇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实施方案》是围绕移民灌区特色产业现状与发展,以固海扩灌扬水工程为水源依托,延伸拓展供水范围,发展庭院经济132.8亩,同时解决1475人的生活用水。

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变单纯解决生存问题为解决生态、生产、生计相统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1.2基本情况

1.2.1自然情况

某县河西镇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项目区位于距某县城以北15km处,西南方向以清水河为界。

项目区涉及1个行政村,2个合作社,295户,1475人。

人均纯收入1962元。

主要交通道路有某~石炭沟公路。

邮电、通信、供电等设施健全。

1.2.2气象、水文

项目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277mm,其中7~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7%。

年蒸发量1300mm。

年平均气温8.4℃,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8℃,极端最高气温38.5℃。

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6.8℃,极端最低气温-27.3℃,年平均日较差14.0℃。

本区光热资源丰富,适于发展灌溉农业。

主要农业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沙暴、热干风、霜冻和冰雹。

1.2.3工程地质

工程所在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出露地层岩性单一,层位较稳定,地质构造简单。

第四系壤土,黄土广泛分布,都具大孔隙,呈硬塑一坚硬状态,一般均具湿陷性,为I一Ⅱ级非自重湿陷土场地,湿陷土层厚度7一14m左右,不存在崩坍、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条件。

地基承载力在140Kpa及140Kpa以上。

1.3工程规模和任务

1.3.1工程规模

项目区设计灌溉庭院经济面积132.8亩,种植枣树6295株,解决1475人的饮水问题,延伸砌护11#、12#斗渠2条,共计1.464km。

农渠37条,共4.264km。

渠系配套的各类小型建筑物共计486座。

其中:

农口37座,毛口295座,交通桥27座,节制闸19座,分水闸37座,跌水71座。

1.3.2工程任务

为项目区农业灌溉提供生产用水,兼顾人畜生活用水。

通过对项目区渠系进行砌护,配套渠系建筑物等工程措施,同时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达到示范带动和节水增效的目的。

1.4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项目区从固海扩灌11#,12#支渠口取水,支渠分出37条农渠,控制庭院经济灌溉面积132.8亩。

在渠道与机耕路交叉处设交通桥,过生产路处设板涵。

在渠道陡降地段设陡坡。

1.5施工

渠道及建筑物土方开挖宜采用人工开挖,需要回填的土方就近堆放,待砌护完毕后回填。

填筑土方要分层夯实,每层铺土厚度必须小于25cm,建筑物土方回填必振捣密实,含水率一般控制在14%左右,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渠道防渗衬砌方式严格执行水利部《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渠道衬砌采用错缝法,缝宽为2~3cm,用细石砼勾缝,定时洒水养护到龄期。

金属结构构件的安装和钢构件焊接施工工艺应严格执行相应的施工及验收规范。

工程于2009年3月开工,2009年4月完工,工期60天。

1.6工程管理

该工程的项目法人为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前期工作、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管理。

工程竣工验收后,由某县水利局河西管理所和项目区农民用水协会共同负责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

1.7设计概算

某县河西镇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项目总投资概算为86.75万元。

其中:

建筑工程费76.05万元,建设单位管理费3.8万元,监理费1.52万元,勘测设计费2.66万元,质量督费0.19万元,基本预备费2.53万元。

申请财政厅解决84.58万元,群众自筹2.17万元。

1.8经济及效益评价

项目实施后,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2.8亩,灌溉水利用系数将0.49提高至0.72。

单方水净产值5.91元,年净增净效益为25.37万元。

经计算分析,该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14.6%>12%,经济净现值145.5万元>0,经济效益费用比1.8>1.0。

 

第二章基本情况

2.1自然概况

2.1.1项目区域

河西镇上河湾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项目区位于距某县城以北15km的河西镇上河湾村。

项目区范围北11#支渠为界,南邻苦水泉子沟,西接某—石炭沟公路,东至北支干渠。

项目区南北最长1.25km,东西最大宽度1.2km,土地总面积1.5km2。

2.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貌属清水河河谷右岸台地,地处清水河右岸苦水泉子沟与苦水沟之间。

项目区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地,区域内地势平坦开阔,且集中连片,土壤条件较好,海拔高程在1343—1310m,地面平均坡度为1/30m。

2.2气象

项目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基本特点是:

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风沙大,气温多变,无霜期短,年际多变,据某县气象站1961年~2000年40年气象资料,主要气候如下:

(1)日照太阳辐射

日照充足,年平均为3054.5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65%。

太阳辐射强,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865.54MJ/m2,5~7月的太阳辐射量是11~1月的2.2倍,月最高值为6月,最低值为12月。

生理辐射(植物光合作用中可同化的光能)每年为65千卡/cm2。

(2)温度与热量

年平均气温为8.4℃,以七月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2.8℃,一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6.8℃,气温的年较差大,平均为30.6℃,气温的日较差也大,为14.6℃左右。

热量丰富,年平均有效积温(≥10℃)为3146.2℃,且春温上升快,秋温下降迅速,因而积温的有效性较高。

无霜期较短,多年平均为182天,一般在10月6日左右出现初霜,翌年4月22日左右终霜,无霜期≥2℃有140~170天,有霜冻危害。

(3)降水与蒸发

年平均降水量仅277mm,且降雨集中,各月降水量相差较大,7~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7%,12~2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2%。

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4.7倍。

由于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没有灌溉就没有稳定的农业。

(4)灾害性天气

灌区主要农业自然灾害是干旱、大风、沙暴、热干风、霜冻和冰雹。

多年平均风速3.3m/s,以东、南风和西北风居多。

一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月份占全年的9/12,全年大风日数平均16天。

沙暴多发生在春季,沙暴日数年平均为16天。

初霜出现一般在10月6日左右,翌年4月22日左右终霜,≥2℃的无霜期140~170天。

2.3泥沙

项目区属宁夏固海扩灌工程受益区,工程取水水源一泵站位于中宁县泉眼山。

根据对下河沿、跃进渠胜金关和七星渠申滩三个水文观测站35年实测资料分析计算,黄河泉眼山断面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03kg/m3,最大含沙量一般发生在7、8月份。

1984年~1993年逐月平均含沙量见表2-1。

表2-1多年月平均含沙量单位:

kg/m3

年份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984~1993

0.072

0.096

0.29

0.51

2.18

6.14

7.69

7.24

2.82

0.69

0.21

0.13

2.4水质

本工程以黄河水作为水源,根据宁夏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2003年监测资料,中卫下河沿(入境)断面枯水期监测项目13项,超标1项,占项目总数的7.7%。

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断面水质为

类;平水期监测项目17项,超标1项,占项目总数的5.9%,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断面水质为

类;丰水期监测项目17项,超标2项,占项目总数的11.8%,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断面水质为

类。

全年水质类别为

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

2.5土壤

项目区土壤母质主要是黄土母质和洪积冲积母质。

黄土母质疏松多孔,通体均质,颗粒组成以粒径0.05~0.10mm的粗粉粒为主,约占55~60%,质地为轻壤土,黄土层深厚,无明显质地层次,但垂直节理明显。

洪积冲积母质特点是洪积物和冲积物呈交错,重叠状分布,剖面中砾石含量很少,有效土层相对较厚。

该两类土壤适宜于农业生产。

2.6社会经济情况

某县涉及移民新村1个,2个合作社,295户,1475人,全部为回族人口,全部为劳动人口,总劳动力725人。

2008年末羊只存栏数2300只,大家畜125头。

项目区有农业生产用地2250亩,暂时没有种植。

人均纯收入1962元。

项目区交通条件优越。

同石公路从项目区西边通过,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距县城较近,群众的思想观念意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项目区电源条件好,10KV高压线路沿同石公路布设,电量充沛,供电基础设施完好,可满足工程建设期间的用电。

2.7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250亩。

其中:

耕地面积197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3.85%,农业用地1696亩,占土地总面积75.38%,庭院132.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0%,乔木林10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53%,;其它用地6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9%,居民点用地15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67%,渠道用地1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53%,道路用地4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0%,其它用地面积为6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9%。

详见表2-2。

表2-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单位:

项目

面积

%

土地总面积

2250

100.00

耕地面积

小计

1978

93.85

农业用地

1696

75.38

庭院地

180

8.0

林地

102

4.53

其它用地

小计

272

12.09

居民点

150

6.67

渠道

12

0.53

道路

45

2.0

其它

65

2.89

2.8农业种植结构

项目区于2008年建成,目前由于渠道配套还不完善,因此还没有完全种植。

规划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兼种少量马铃薯、油料和饲草。

总播种面积1696亩,其中:

春小麦36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1.23%;麦套玉米65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8.83%;玉米42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4.76%;马铃薯4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36%;油料作物14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25%;饲草126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43%。

粮食作物1430亩,经济作物132.8亩,饲草料126亩,粮、经、饲比例为:

84.82:

10.6:

7.43。

具体结构指标详见表2-3。

表2-3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现状表

村名

作物种植面积(亩)

占总种植面积比例(%)

小计

小麦

麦套玉米

玉米

马铃薯

油料

饲草

小计

小麦

麦套玉米

玉米

马铃薯

油料

饲草

上河湾

1696

360

650

420

40

140

126

19.2

21.23

38.33

24.76

2.36

8.25

7.43

2.9水资源利用现状

项目区属于干旱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为扬黄水和有限的天然降水,地下水资源量少且埋藏较深,大都在50m以下,并无开采价值。

农业用水全部依靠扬黄客水进行灌溉,人畜饮水以扬黄水为主,水窖储蓄天然降水作为补充进行解决。

项目区灌溉利用固海扩灌工程11#、12#支渠进行灌溉,干渠在该处的流量11.85m3/s,11#、12#支渠设计流量为0.1m3/s。

2.10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目前项目区有11#、12#斗渠2条,长度为6.5km,斗渠6条,长度7.9km。

渠系配套的各类小型建筑物共计374座。

其中:

斗口6座,农口35座,毛口301座,渡管5座,生产桥27座,机耕路6.5km,农田防护林带6.5km,计29.23亩。

2.11工程、水文地质

工程所在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出露地层岩性单一,层位较稳定,地质构造简单。

第四系壤土,黄土广泛分布,都具大孔隙,呈硬塑一坚硬状态,一般均具湿陷性,为I一Ⅱ级非自重湿陷土场地,湿陷土层厚度7一14m左右,不存在崩坍、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条件。

地基承载力在140Kpa及140Kpa以上。

该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项目区黄土中一般无地下水,该地区地下水埋深在50m左右,地下水的运动方向由台地向沟谷中运动,与地表径流基本一致。

工作区地下水主要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影响较大,水量少,水质差,矿化度高,难以利用。

2.12灌区管理现状

项目区灌溉渠系工程维护及灌溉计划统计上报工作由辖区河西水利管理所管理负责,灌溉运行、配水及水费收缴工作则由农民用水协会负责。

充分发扬管理民主化、透明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章工程任务和规模

3.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1.1是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区中部干旱带聚集了120多万农村人口。

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解决了干旱带80万群众的饮水困难,但仍有40多万群众为水发愁。

某县河西镇上河湾基本处在中部干旱带的中心位置,其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具有广阔地开发前景。

将黄河水引入这一地区,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人畜饮水以及脱贫致富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当地的工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持,对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的战略性转变,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2是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需要

某县干旱山区是我县较贫困地区之一,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奇缺,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制于天,农民收入低,生活贫困。

据统计,人均收入不足全区平均水平的80%,人均粮食仅为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54.6%。

贫困落后局面,不仅极大地影响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通过兴建某县河西镇上河湾庭院经济供水工程,对发展灌溉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具有深远的意义。

某县域矿产资源奇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是全国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人口重点分布地区之一。

通过项目建设,发展庭院经济作物种植,可以使项目区农户增产增收,项目的实施是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3.2.3是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的需要

“有水即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已被实践所印证。

以庭院经济供水工程为保障,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旱作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等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在近期内即可新增0.22万亩新绿洲,使灌区原有荒漠化的土地变为“山川秀美”的新绿洲。

同时,由于供水工程的辐射作用,使其周边的万亩草原与荒山得到保护。

3.2.4是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作用的需要

项目区毗邻固海扩灌扬水灌区,对项目区实现旱改水提供了工程建设条件。

同时项目区已建成的11#、12#斗渠,设计流量为0.1m3/s,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对发展庭院经济灌溉提供了条件。

3.2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

3.2.1工程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节水为中心,以工程建设为龙头与农技措施相配套,科学技术作支撑,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为基础推动基地建设,建设节水型灌区,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山区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确保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现有水源工程综合效益,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为中心,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作为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统筹全社会力量,项目整合、资金拼盘,扩大延伸现有水源工程供水范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中部干旱带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受水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根据项目区的建设开发进程、水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作用,逐步调整生产结构,改善养地作物与耗地作物的种植比例。

建立节水灌溉系统,创新节水机制,实现供水商品化,灌溉定额化。

3.2.2工程建设目标

利用固海扩灌扬水工程为水源,延伸供水范围,发展庭院经济作物,统筹解决项目区内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贫困、移民搬迁安置等难题。

具体目标为:

(1)以固海扩灌扬水五干渠工程为水源,延伸11#、12#斗渠,发展庭院灌溉面积132.8亩,新增供水能力为11.35万m3,扩大水源工程供水范围与效益。

(2)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2,水分生产率达到2.0kg以上。

(3)解决项目区295户1475人、2300只羊、125头的大家畜的生活用水,及生产、脱贫致富问题。

3.3工程任务和规模

本工程建设的任务是:

为项目区庭院经济灌溉提供生产用水,兼顾人畜生活用水。

通过对项目区渠系进行砌护,配套渠系建筑物等工程措施,同时加强工程管理与改革等非工程措施,达到示范带动和节水增效的目的。

规划发展庭院经济132.8亩,工程延伸斗渠2条,共计1.464km,新建农渠37条,共计4.264km,各类建筑物486座。

其中:

农口37座,毛口295座,交通桥27座,节制闸19座,分水闸37座,跌水71座。

3.4灌溉设计保证率及灌溉制度

3.4.1灌溉设计标准

3.4.1.1灌溉设计保证率

由于本项目以固海扩灌五干渠作为取水水源,故灌溉设计保证率与其保持一致,采用75%。

3.4.1.2灌溉水利用系数

根据固海扬水灌区现有的渠道防渗衬砌试验资料分析测算,项目区渠系水利用系数η干=0.93,η支=0.94,η斗=0.94,η农=0.94。

田间采用小畦灌,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3,经分析,项目区综合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2。

3.4.1.3设计水平年

本工程的设计水平年为2008年。

3.4.2灌溉制度

项目区为新建的项目区,发展庭院灌溉面积132.8亩。

灌水率参考项目区设计的灌水率。

确定的综合净灌水定额为265m3/亩,计算的最大灌水率为0.275m3/s万亩。

3.5供需水量

3.5.1需水量

根据项目区的灌溉制度和灌溉设计标准,项目区灌溉总面积为132.8亩,因此确定的净灌溉水量为3.52万m3/a,人生活用水按每天40L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按14‰计算,羊只按每天20L考虑,大家畜按每天60L考虑,人畜年用水量为4.65万m3/a,总用水量为8.17万m3/a,毛用水量11.35万m3/a。

3.5.2供水量

该工程的取水水源为固海扩灌五干渠。

根据五泵站技术参数,设计流量11.85m3/s;最小流量为5.93m3/s。

每年按160天供水,因此供水水源供水能力完全满足总需水量要求。

3.6工程总体布置方案

项目区从固海扩灌分出的11#支渠、12#支渠处取水,11#支渠和12#支渠以沟为界,11#支渠控制沟以北的庭院灌溉任务,同时控制部分田间控制灌溉用水,延伸11#支渠0.85km,方向是从东向西,为U50渠道,在支渠设12座节制闸,在移民村庄,每两排共用1农渠,农渠垂直于支渠,在农渠入口处设分水闸,并以斗代农,农渠走向全部从北向南,共19条农渠,农渠间距为60.0m,农渠每25米设一毛口,向各户庭院灌溉,农渠过项目区主干道设一板涵,板涵6m长,直径为φ50cm圆涵,在主干道以北,有2条农渠接10#支渠,延伸12#支渠0.614km,渠道为U50渠道,基本走向从西向东,在支渠设7座节制闸,垂直于支渠设农渠,在农渠入口处设分水闸,并以斗带农,农渠走向全部为南北向,共18条,农渠间距为60.0m,农渠每25米设一毛口,向各户庭院灌溉,农渠过村路设板涵,长度为6.0m,直径为φ50cm圆涵。

在渠道与机耕路交叉处设交通桥,共设交通桥27座。

在农渠地势陡降段设陡坡或跌水,共71座。

 

第四章工程技术方案设计

4.1设计依据

4.1.1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本工程承担庭院灌溉用水的供水任务,支渠设计流量0.1m3/s,农渠每2条为1组实行轮灌,年总供水量13.08万m3。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的2.0.5条的规定,工程按灌溉流量指标划分,本工程渠道及主要建筑物级别确定为Ⅴ级。

4.1.2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

4.1.2.1设计依据

⑴《宁夏节水型社会规划》

⑵水利厅《关于做好节水灌区示范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宁水农发[2006]47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