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兴国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兴国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兴国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兴国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兴国三中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
钟晴审题人:
高三语文教研组2016-9-22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陋劣之中有至好——谈审丑快感
人们不难发现,在艺术创作中,丑成了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
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东西进入艺术作品,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其卑污的灵魂难道不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吗?
为什么读者在手捧《红楼梦》之际,又会产生“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心理呢?
或者说生活丑怎么会变成艺术美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审丑快感问题。
丑作为一种艺术内容是怎样引起我们的快感的呢?
这可以从以下三点加以说明:
第一,丑是一种背景,用来衬托美的丽质。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美的东西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对比效应是人感知事物的一大特征。
高个子在矮个子旁边显得更高;白色在黑色包围中显得更白;健美置身于病态旁显得更健美;崇高与卑劣相比较显得更崇高;美与丑相对照显得更美。
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把丑作为一种背景,用以衬托美的写法,是屡见不鲜的。
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的死静来衬托“千帆”竞发的生动,以“病树”的病态来衬托“万木”争春的壮美。
生动因有死静相与共而显得更生动,壮美因有病态相陪伴而显得壮美。
这就是说,丑还是丑,但丑作为陪衬而成为美的条件,成为美的一个源泉。
这也就是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置于优美崇高之旁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
丑的对象,其外在的形态对审美感官具有阻拒性,它不会顺利地给人们带来快感。
但它却具有一种吸引力,而且促使人们从对象的外在表象中解脱出来,而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蕴含的意味,这样,丑的对象就给人带来一种更深刻、更震撼人心的美感。
而艺术家也就利用“丑”这个特性,用以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最深邃的东西。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件《欧米哀尔》的雕塑,所表现的是一个年老的风尘女子。
面容的憔悴,肌肉的萎缩,皮肤的皱纹,表情的悲哀,都令人感到这是一位再丑不过的女人。
然而这件雕塑却比无数的美女雕塑更成功。
有的评论家在《欧米哀尔》面前惊呼:
“啊,丑得如此精美!
”实际上,罗丹的这件雕塑吸引人之处,是超越外在形态的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
罪恶的社会把一个人美好的青春和幸福给毁灭了。
正是这种内在蕴含使《欧米哀尔》显得精美,并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动和深刻的美感。
第三,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
艺术既是对客观的反映,同时又是主体的创造。
在这种创造中,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它可以刺穿丑,使其丑态毕露而被征服。
对丑的征服会使人产生胜利感而激起愉悦之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说过:
“在滑稽中丑态是使人不快的;但是,我们是这样明察,以至能够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我们既然嘲笑丑态,就比它高明。
”这种以美裁判丑从而激起快感的说法,是解释审丑快感的一种最流行最重要的说法。
这是因为,“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
但是痛斥他却真是一件快事啊!
这是对丑的谴责,在美的理想之光照射下使人目眩,让丑的劣迹在美面前原形毕露”。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所作所为,只能引起我们的厌恶。
但对她的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揭露、谴责,却使人无比痛快。
由此可见,艺术创作中以美裁判丑,是审丑快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有删改)
1.下列有关“审丑快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理学实验证明,对比效应是人们感知事物的一大特征,审丑快感的产生离不开这种对比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丑可以成为美的一个源泉。
B.丑的对象的外在形态虽然不会顺利地给人们带来快感,但它能促使人们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蕴含的意味,并给人们带来更深刻、更震撼人心的美感。
C.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中丑的东西进入到艺术作品中能够给人们带来“审丑快感”,这种快感完全取决于艺术家的主体创造。
D.在艺术家审美理想之光的照射下,丑的东西会原形毕露,这种对丑的征服会让人产生胜利感,从而也就产生了审丑快感。
2.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来证明“丑是一种背景,用来衬托美的丽质”这一观点的一项()(3分)
A.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求丑则不得丑,不求丑则有丑矣。
(《淮南子》)
B.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其五》)
C.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葛洪《抱朴子》)
D.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雨果《<克伦戚尔>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丑的对象能转化为美,让人产生兴味盎然、无比震撼的审丑快感,这种快感是美的对象所不能给予的。
B.美与丑是对立中的存在,两者是相反相成的。
离开丑孤立地去求美,得不到美;相反,若能把丑置于美之旁,那么美就在对比中显露出来了。
C.罗丹的《欧米哀尔》以丑的、病态的形象为题材,其目的不是为了展览丑,而是为了激起欣赏者心灵的震动和深刻的美感。
D.“以美裁判丑从而激起快感”之所以成为美学界一种最流行最重要的说法,是因为它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艺术创作中审丑快感产生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
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
交阯为吏。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
”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
今奈何忽为此举?
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
”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
”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着兜鍪处,颠发尽秃。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有删改)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正统为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这里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亨信以国事为重,为人正直。
蒋贵讨伐阿台、朵儿只伯,以粮食军饷没跟上为由,带领军队撤回,罗亨信劝阻无效后上书皇上,皇上让监督尚书将蒋贵革职。
B.亨信能为军民着想,很有主见。
在军田征税问题上,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他说出不能征税的理由,最后皇上采纳了。
C.亨信临危不乱,处事有法。
他关键时刻能够稳定人心,当大家都要逃出城时,亨信仗剑坐在城下,并且说:
”出城者斩!
”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城池,人心才安定下来。
D.亨信治军严谨,尽职尽责。
赤城等地诸守将弃城逃跑,他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他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对外抵御强敌,对内守卫京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⑵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11分)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
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①。
伴赤松②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③。
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注】①沧浪:
出自《楚辞·渔父》:
这里代指避世隐居。
②赤松:
指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③何郎:
何逊,南朝梁的文学家,喜爱梅花,日夕吟咏其下。
8.“急疏利锁,顿解名缰”中的“急”和“顿”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9.该曲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结合全曲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内心崇尚美德不因加罪而后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 。
⑵送别,自古以来让人情难以堪,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表现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其中的“_____,_____ ”更成为千古名句。
⑶荀子《劝学》中表明广泛地学习并能自省,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名句是:
_____,_____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
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
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
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
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
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
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
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
金华说:
“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
”王老汉说:
“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
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
做了贼还敢亮着灯?
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
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
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
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
啊!
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
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
这就是,红苕片,100斤。
你还愣着干啥?
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
”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
”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
”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
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
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
做人要本分!
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
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
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
”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
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
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
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
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
”王老汉在心里喊。
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
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
借一袋红苕干片。
春天还。
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
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
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E.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析。
(6分)
(3)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
(6分)
(4)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
”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
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
四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林公铎。
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
“中兔”朱希祖似乎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
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
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
但另一位章门弟子黄侃就不同了,在中央大学的课堂上,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
”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
”学生不解,问何意。
黄侃回答:
”监者,太监也。
太监,下部没有了。
”引得学生大笑不止。
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
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
”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
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
”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
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
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
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
”9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
19日,先生返回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
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
10月2日,运书完毕,先生返回徽州。
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先生恐徽州亦被波及,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
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18日至隆阜,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
”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护在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1934年8月13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他在日记中写道:
”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
日本军人不服从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
”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
”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
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
”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940年5月28日,朱希祖日记六:
”上午8时至国史馆筹备会办公,9时半回考选委员会,半途有空袭警报,10时半放紧急警报。
敌机九十八架,分三次来袭,北碚、池溪口轰炸最烈,复旦大学在北碚,其教务长孙寒冰死焉,平民死伤二百余人……”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
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
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
各界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
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
字逖先,生于晚清,留学日本。
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里,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四处奔波和操劳,最终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B.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这促使朱希祖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C.面对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朱希祖却并不看好他,并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严厉批评。
D.”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既表明朱希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
E.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⑵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朱希祖这一人物形象。
(6分)
⑶文章标题是”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结合文本分析朱希祖的”痛”与”梦”分别是什么。
(6分)
⑷朱希祖把历史研究放在深刻的社会背景下,”以明学以致用之旨”,让历史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该安置点的每个房间都有发放给转移群众的宣传彩页,绘声绘色地展示了有关暴雨过后的相关防疫知识。
②廿八都,这个高深莫测的古镇,像谜一样遗落在苍茫的大山深处。
③德国慕尼黑22日晚发生恶性枪击事件见报后,立即满城风雨。
警方呼吁民众不要在网上散播相关视频及照片。
④在整理、编辑加工《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时,阅读家书原文,参看历史照片,会有一种最强烈最自然的口传心授之感扑面而来。
⑤这一恶性案件发生后,上级领导马上下达了限期破案的指令,公安机关立即倾巢而出,设卡排查,不久,就抓获了几个主要的犯罪分子。
⑥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菲律宾商报》指出,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22日称,希望中国帮助菲律宾经济发展。
B.《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流行性,也要有创新性。
C.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安置、转移受灾群众1000余人,并提供衣物、食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
D.科学家们认为,由方忠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首次在实验中发现的外尔费米子,这一发现对拓扑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机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崇文抑武”是宋王朝所采用的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思想与方略。
这一思想源于专制集权主义,____又会对专制集权推波助澜,____强化了专制皇权。
____这一制度同时也表示,朝廷____凭借军队,___还依靠意识形态化的儒家道德规范和纲常伦理来控制社会,维系人心,⑥求长治久安。
A并且/而且不仅而且以B况且而且但是尽管/但
C/从而而且如果就以D而且因此/只要而且仍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啃指甲这种“小毛病”,常常有人会无意识地去犯。
很多分析人士都认为说话摸鼻子是撒谎,①。
但现在有研究表明,啃指甲并不一定是因为压力而带来的“小习惯”。
其实,②。
因为他们太追求完美了,③,所以很难让自己放松下来,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完成一件事,或是某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