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50.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50.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50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50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顾土
①在我小的时候,文化的余绪尚存。
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
我也见到许多长辈,或琴或筝,一艺在手,不时吹拉弹拨。
记得邻居中有一位是曾国藩的后人,父执中有一位在旗①,擅胡琴,他们二人每周必填词唱和,你来我往,一概楷书。
那位姓曾的邻居曾经让我欣赏过她的词作,大约有好几千首,旗人作古后,她便痛付丙丁②。
②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
关起门来,湖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③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
他们多数不算书法家,但写出来的字大都摆得出去,虽然没有自成一格,或颜或柳或赵,兼着一点隶书魏碑的底子,但透出那么一股文化的气息。
诗词楹联也是很多人咏志抒情交往的渠道,读起来你就明白,合辙押韵工对是他们文脉里的根基。
④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
俞伯牙鼓琴,高山流水,为的是知音钟子期;嵇叔夜一曲《广陵散》,是自己受刑前的绝响;翻开唐诗,大量的也是私人间的送别、赠与、酬和。
古人另外还有个习惯,就是写笔记,记人记事,考据辨正,加上琐闻杂姐。
写笔记无关著述,无非消闲造日而已。
清代纪晓岚曾说:
“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
”诛、铭、挽联一类相对来说带有公布意味的文字,古人自我欣赏的成分其实也很重,何况大多写过后根本没有机会示人,纯粹是那时的“抽屉文学”。
曾国藩就喜好给别人写挽联,还特别乐意人家在世的时候提前写就,当然不敢出示,只作为自己的雅癖,还有点“缺德”。
⑤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
当然也有因此出了名的,也有赚钱赢利的,尤其是近代诞生了报刊、画廊、博物馆,刊布日见其多,但作为职业的还是风毛麟角,也没多少人当这是专业,绝大多数人依然视此为私人空间。
直到上个世纪下半叶,旧时代培育起来的人纷纷谢世,诗琴书画的个人传统日益没落,艺术内涵也渐趋衰微。
至于笔记,好像五十多年前已近匿迹。
⑥从前,只要读过书的人都具备起码的知识功底,诗写得再不济,也合乎基本的格律,也知道用典也明白骄偶也清楚哪里用了拗句,更分得出雅与俗;字写得再不成书法,也有笔力和规则,修养之气溢于一笔一画之中,规范之心聚敛于起承转合之内。
这种标准也使他们轻易不敢将私人的事情贸然张扬,羞耻之心、畏惧之心、仰承之心,令他们更乐于隐藏回避,钟情于文化的私下把玩。
⑦如今,文化的私人性是否依然存在,我很怀疑。
⑧读书已经不再是私人的事情,有人偏好替别人开列书单,而更多的人必须依靠别人指引,倚赖市场烘托,才明白该读什么书,才知道应如何读书。
网上处处充斥着读了一半或者尚未开卷或者干脆根本没读懂就已经急于发表的见解。
⑨尽管艺术成了热门,但无论是否职业演员,凡是会一门技艺的,都在拼命考级,一级一级攀升,而且个个喜欢比赛,人人爱好出头,曝光似乎才是最终的目的。
艺术不再是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却成了炫耀、上镜、晋升的工具。
⑩书画当今并不冷清,尤其书法简直还有泛滥之势,可是,当众挥毫、以字逐利、四处题写再加办展览、出挂历、上报刊,才是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
梁实秋曾经描绘过他那个时代已经出现的两种人,一是写字的,一是办画展的。
他说:
“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
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
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面,后来腿坏,以至无字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
”他还说:
“我参观画展,常常感觉悲哀,大抵一个人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谊一下子透支净尽,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开画展。
”如今,写字的人早无扇面可写,但在马路上、书面上、纪念仪式上题辞成了嗜好;开画展的人还特别走俏,不必透支,趋之若骛的非常多。
因为这两种人的本事往往在书画之外。
⑪诗词似乎也不萧条,虽然更像顺口溜,还不如二人转,一看就是数来宝的根底,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甘藏拙,非要见诸报端、刊印成册、借此炫示才罢休。
⑫大概是历次运动的熏陶,什么大字报、批判稿、决心书、思想汇报,都要摆出来当众表演,以示忠心,结果养成了不知文化羞耻的习惯。
以后,市场经济的猛然来临,已被严重损伤的文化涵养使人面对物质利益和巨大的传播效应时根本不知如何自持,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亮出来叫卖,什么内瓢都可以袒露出来与人争输赢。
社会环境也为文化的全然裸露推波助澜,舆论更是为文化的公然贩卖喊好叫价,任何文化终于因为失去审视标准失去环境制约失去舆论规范而一律成了经营的道具。
⑬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而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
我不知道,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还算不算文化?
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
⑭文化,我总以为应该守住一点私人性,不然,就不是文化!
【注释】①在旗:
隶属旗籍。
②付丙丁:
古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属火,因称用火焚毁为“付丙丁”。
(1)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
②关起门来,沏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2) 第①段中引用梁实秋所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4)作者认为不能守住文化的私人性,就不是文化。
你赞成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答案】
(1)①采用场景描写的方法,再现当年“我”的父母琴瑟和鸣、夫妻共乐的唯美画面;用词典雅,四言较多,有古典诗歌的美。
②“关”“沏”“坐”“靠”等细节描写,组成一个独自读书自得其乐的场景,表现文化的私人性是一种文化享受。
(2)①表现了在梁实秋的时代,人们还关注文化的私人性,以四处题字、公开画展为耻;②与下文所述如今人们不再视书画为私人事情,而是将追名逐利、自我炫耀当作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形成对比;③丰富文章内容,语言幽默风趣,增强文章可读性。
(3)①让读书成为私人的事情,来加强自我修养;②让艺术成为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③不把刊印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当作职业或专业;④养成知晓文化羞耻的习惯。
(4)观点一:
赞成。
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
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
观点二:
不赞成。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文化人是社会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
文化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
文化是上层建筑,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可以成为产业的一份子,创造经济价值。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题中“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采用了场景描写的方法,展现了父亲和母亲和睦相处的唯美画面,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画面感很强,而且很唯美,“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舒解心怀”都是四字结构、用词典雅,有一种古典诗歌的美。
第二小题中,“关”“沏”“坐”“靠”等是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自读书、乐在其中的场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考虑,很好的表现了文化的私人性是一种文化享受。
(2)本题中,从文本“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面,后来腿坏,以至无字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
”他还说:
“我参观画展,常常感觉悲哀,大抵一个人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谊一下子透支净尽,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开画展”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概括:
表现了在梁实秋的时代,人们还关注文化的私人性,以四处题字、公开画展为耻;从结构的角度考虑作用,联系文本“书画当今并不冷清,尤其书法简直还有泛滥之势,可是,当众挥毫、以字逐利、四处题写再加办展览、出挂历、上报刊,才是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
”以及下文“如今,写字的人早无扇面可写,但在马路上、书面上、纪念仪式上题辞成了嗜好;开画展的人还特别走俏,不必透支,趋之若骛的非常多。
因为这两种人的本事往往在书画之外”可知,应用梁实秋的故事与下文所述如今人们不再视书画为私人事情,而是将追名逐利、自我炫耀当作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形成对比;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考虑:
丰富文章内容,语言幽默风趣,增强文章可读性。
(3)结合文本“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
关起门来,湖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可以概括为①让读书成为私人的事情,来加强自我修养;结合文本“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以及“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可以概括为②让艺术成为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结合文本“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
当然也有因此出了名的,也有赚钱赢利的,尤其是近代诞生了报刊、画廊、博物馆,刊布日见其多,但作为职业的还是风毛麟角,也没多少人当这是专业,绝大多数人依然视此为私人空间。
”可以概括为:
③不把刊印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当作职业或专业;结合文本“这种标准也使他们轻易不敢将私人的事情贸然张扬,羞耻之心、畏惧之心、仰承之心,令他们更乐于隐藏回避,钟情于文化的私下把玩”可以概括为:
④养成知晓文化羞耻的习惯。
(4)解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赞成或者反对。
然后结合文本联系社会现实来说明理由。
从赞同角度分析,可以结合文本“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而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
我不知道,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还算不算文化?
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来概括分析理由。
如果从反对的角度分析,可以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来分析阐述理由。
故答案为:
⑴①采用场景描写的方法,再现当年“我”的父母琴瑟和鸣、夫妻共乐的唯美画面;用词典雅,四言较多,有古典诗歌的美。
②“关”“沏”“坐”“靠”等细节描写,组成一个独自读书自得其乐的场景,表现文化的私人性是一种文化享受。
⑵①表现了在梁实秋的时代,人们还关注文化的私人性,以四处题字、公开画展为耻;②与下文所述如今人们不再视书画为私人事情,而是将追名逐利、自我炫耀当作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形成对比;③丰富文章内容,语言幽默风趣,增强文章可读性。
⑶①让读书成为私人的事情,来加强自我修养;②让艺术成为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③不把刊印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当作职业或专业;④养成知晓文化羞耻的习惯。
⑷观点一:
赞成。
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
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
观点二:
不赞成。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文化人是社会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
文化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
文化是上层建筑,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可以成为产业的一份子,创造经济价值。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引用、化用作用的能力。
引用和化用在散文中的一般性作用: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
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⑷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
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的选择
秦羽墨
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
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好生自在。
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
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
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
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哦,对了,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不是夫妻吵架,就是父子相抵,难得有平静的时候,燕子可不喜欢在这种环境里过日子。
父亲发脾气时如打天雷,就算不发脾气也不怒而威,他从不喜欢我带朋友来家里玩,燕子肯定看到了这些,一个连同类都容纳不了的人怎么可能容下燕子?
⑥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
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
⑦果然,没过两个月,就有一对燕子前来探听虚实。
它们在堂屋转了一圈,觉得不合适,审度再三之后,它们决定将巢筑在门前的晒楼下。
然而,问题来了,那对燕子将巢搭在松动的木板下,每次巢穴快要建好时,人在上面一走动,就会掉下很大一块。
燕子因此做了很多白功,常常眼看要大功告成,最终却功亏一篑。
有时燕子忙了一天,正想着休息,突然间头顶山崩地裂,燕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吓得惊慌失措,尖叫着飞了出去,直到天黑也不敢回来。
好不容易才招来这对燕子,怎么能让它们因此弃家而去。
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搬来梯子,在燕巢边安装了一块篾搭将燕巢兜住,然后再用绳子将它们和木板捆在一起,使之牢固,这样人在上面走动,波动要小得多。
从此,燕子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虽然偶有脱落,也无关大碍了。
⑧可是,燕子的到来并没改变父亲的脾气,他很快便旧病复发,遇到一点小事就骂骂咧咧,而我也毫不示弱。
真不明白,我们怎么就成了一家人。
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
它们一定不明白这些人怎么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事可吵,也许心里还觉得好笑……那段时间,住在我家的燕子常常半夜被吵醒,不知丢了多少好觉。
⑨现在父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老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和它们生活在一起。
母亲向来很有耐心,脾气也好。
想来他们一定相处甚欢,日子过得舒适自在。
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
(选自《文苑》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初来的燕子以野地为家,慎重地选择安家地点,这既介绍了燕子的生活习性,也引出下文燕子不愿在我家筑巢的内容。
B.在写燕子围观我家吵架的细节中,“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以此反衬我家的不和睦。
C.文末的“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
”一句,蕴含着作者离开村庄后淡淡的感伤和对燕子们的怀念。
D.文章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记叙了燕子筑巢的事情,展现农家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引人思考。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本文标题为“燕子的选择”,有人认为也能以“家”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
【答案】
(1)B
(2)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再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我希望燕子的到来能让父亲的脾气有所改变,改变我家的氛围,让家人能和睦相处。
(3)认可“燕子的选择”。
理由:
燕子选择和睦的家庭来筑巢,这其实就是“我”渴望的家庭氛围,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文章主题,也显得含蓄内敛,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文章内容围绕“燕子的选择”展开,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认可“家”。
理由:
“家”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作者渴望温暖和谐、和睦共处的家;以“家”为标题,一语双关,既可指燕子的家,也可指作者的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
(1)B项,“‘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这一细节表现的是燕子们看热闹的情景,不能体现幸福。
故选B。
(2)“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它们”指“燕子”。
这句话字面含义即“燕子对这个家,对我很重要”;结合上文,“家需要燕子”是因为“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文中第5段写道“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以及第6段“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
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这些情节表明“我需要燕子”的最根本原因是,想要改变家庭氛围,渴望一家人和睦相处。
(3)本题我认为“燕子的选择” 更好。
从情节上,春天燕子选家——不来我家筑巢——来我家筑巢——我维护燕巢——回想老家,牵挂燕子等情节,都与“燕子”有关,“燕子”是主要写作对象,是核心词语;从主旨上,以“燕子的选择”来寄托我期盼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含蓄内敛,能引起读者深思。
故答案为:
⑴B;
⑵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再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我希望燕子的到来能让父亲的脾气有所改变,改变我家的氛围,让家人能和睦相处。
⑶认可“燕子的选择”。
理由:
燕子选择和睦的家庭来筑巢,这其实就是“我”渴望的家庭氛围,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文章主题,也显得含蓄内敛,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文章内容围绕“燕子的选择”展开,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认可“家”。
理由:
“家”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作者渴望温暖和谐、和睦共处的家;以“家”为标题,一语双关,既可指燕子的家,也可指作者的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
“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指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在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
②我希望燕子的到来能让父亲的脾气有所改变,改变我家的氛围,让家人能和睦相处。
⑶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探究能力。
解答时,观点不要求统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
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
燕子选择和睦的家庭来筑巢,这其实就是“我”渴望的家庭氛围,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文章主题,也显得含蓄内敛,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净之莲(有删选)
林清玄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
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
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
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
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
到底哪里是起点?
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
呀!
呀!
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
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