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348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1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商丘一高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第I卷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董仲舒神化君权②黄宗羲强调民本③孟子倡导以德治国④都没有超越“君主”思想范畴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孟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而非以德治国,故③表述不正确,正确答案为C。

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力,①表述准确;②黄宗羲认为天下的人们为主人,君主为客人,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④三者都在强调君主,正确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思想

2.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处:

秦朝“焚书坑儒”B.b处: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处:

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D.d处:

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宋明儒家学说的上升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以及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不是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宋明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

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等。

秦朝时期出现拐点就是由于焚书坑儒,之后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唐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

“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乙:

“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C

【解析】联系已学史实可得出“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出自于王阳明的《大学问》;“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出自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原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出自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则出自于顾炎武的《日知录》。

故选C。

4.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

李贽则认为:

“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

”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5.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

事办完后问陆九渊:

“何为本心?

”陆说:

“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

”杨说:

“止如斯耶?

”陆大声说:

“更何有也!

”杨顿悟。

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陆九渊的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心学是强调天理人伦是发于内心,是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的,材料中也有“本心”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陆九渊是不强调实践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陆九渊是不强调读书才能明理的,发明本心即可明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是朱熹的主张而非陆九渊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九渊

6.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新特征或创新之处,理学是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具有独特时代特征和新儒学内涵的真实体现,故选B项。

A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不选A项。

先秦儒家的思想已经具有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选C项。

儒学本身就注重纲常伦理道德,D项不符合“全新的创造”,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创新

7.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专制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一方面为“天子受命于天”的君权神授理论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神化皇权维护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有利于劝诫统治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实行仁政。

从这两个角度讲都是有价值的,排除AB两项。

同时也说明C项符合题意。

与董仲舒同时代的君主是汉武帝而不是汉高祖,排除D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8.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体现的是荀子的是非观念,主张广积善行,即能达到圣人的标准。

材料“积善成德”与B项“勿以善小而不为”内涵一致,故选择B项。

ACD项主要侧重的是重民的思想,与材料无关。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

9.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

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

该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B.统治者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

D.画家的性格

【答案】A

【解析】宋代以后,伴随着工商业的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对风俗画的兴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D项。

10.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欧阳修上疏中所提为“雕印文集”,是雕版印刷术印制的文集,不是活字印刷的文集,所以不能反映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故A项错误;题干只给出欧阳修建议政府加强对雕印文集的管理,说明政府还未对其作出有效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及“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只是认为不便把国家的“时政”信息透露给他国,没有说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故C项错误;雕印文集属于文化传播方式的一种,且使得信息传播相对方便。

由于雕印文集中涉及到议论时政的内容,不便广为流传,政府就需要对其加强管理,这反映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影响政府的管理,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印刷术

1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这场“现代化”运动的最主要功绩是()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千余名为求官而来”发动的“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是指当时在北京应试的举子发动的公车上书运动,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戊戌变法运动的最主要功绩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最主要功绩”,排除;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

12.陈独秀说:

“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的运动。

”由此可见,作者主要强调这场运动是要()

A.彻底割裂旧的传统文化B.革故鼎新建立近代新文化

C.建立适合国情的新文化D.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盘西化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目的在批判旧文化,进而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材料中的“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说明作者主要强调这场运动是要革故鼎新建立近代新文化,故答案为B项。

A、D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3.1916年1月出版的第一卷第五号《青年杂志》在“英汉对译”一栏中刊登的是美利坚合众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的节选。

翻译家刘叔雅在译者前言中给予了富兰克林极高的评价,说他“为十八世纪第一伟人。

于文学科学政治皆冠绝一世。

其自强不息勇猛精进之气,尤足为青年之典型。

”杜尔格对他的评价则是:

“他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

”由《青年杂志》刊登的内容,可知其倡导的思想是()

A.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B.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D.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

【答案】A

【解析】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资产阶级政治家,为美国独立和民主政治的确立作出重大贡献。

从材料中的“给予了富兰克林极高的评价”和“他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说明《青年杂志》介绍富兰克林是为了宣传和倡导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与富兰克林在政治方面的贡献不符,排除B、C、D项。

14.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C.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答案】C

..............................

15.西方共和观念传人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

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

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脱离人民群众,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排除B;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D;由时间“1919年”,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倡“民主”渐多,说明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不满。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新文化运动

16.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

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1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  )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解读题干材料,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鉴于苏俄的成功,而学习苏俄,主题是“以俄为师”,故,B项,说法客观,符合题意;蒋介石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不代表他怀疑三民主义,A错误。

C项,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说法错误,当时的主流思想,要有的话,应该是新三民主义(1923年这一时期,还是孙中山时代,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表述错误,国共直到1924年国民党一大才实现合作的;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表现

17.陈独秀说:

“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

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

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

”这表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  )

A.主张把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相结合B.崇尚西方社会的现代法治

C.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材料中,陈独秀深刻揭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道德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本质,认为为了实现以宪法为保证的资产阶级民主,就必须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

故答案选C。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思想

18.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据题干“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故①、②正确;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故③正确;太平天国《资政新篇》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④错误。

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界限“19世纪60年代以前”,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的角度入手,即可正确判断。

19.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生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甲午战后之所以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故A符合题意。

B的表述不合史实;C.D与题意无关。

所以应选A。

20.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存观点

C.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D.抗战时期的民族意识觉醒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说明这种“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在面对外来侵略、出现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国人为摆脱困境而产生的。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背景下,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

故答案为C项。

A项时期并未出现民族危机的问题,排除;B项并非最初觉醒的阶段,而是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运用到实践过程中;D项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

21.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

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B.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C.“星火计划”和“211工程”启动D.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答案】B

【解析】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故答案为B项。

A、D项是其他国家早已掌握的技术,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C项是科教发展计划,不是科技成就,排除。

22.有人说:

“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信仰得救;致良知

【答案】C

【解析】“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指的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指的是程朱理学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23.“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材料认为“民”与“君”的关系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

A.霍布斯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卢梭

【答案】D

【解析】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这种主张与材料中的“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最为相似,故答案为D项。

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反对君权神授,但主张君主专制;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24.顾炎武说: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顾炎武强调“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人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张强调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故此题应选D项。

A、C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想家虽然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但是影响力有限,并未起到到动摇传统思想、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B项错误,只能说对以后的民主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25.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依据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讲话是在1992年,同年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故C项符合题意。

A是1991年加入的;B是在20世纪80年代;D与题意无关。

故选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体制

26.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

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人们彻底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轨道上来

D.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答案】C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故答案为C项。

A、D两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B项是“大觉醒”的结果,均排除。

27.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C.林则徐、孙中山都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领袖

D.他们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先进代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由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领导,只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维新变法属于改良,故辛亥革命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

28.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

“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

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

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D.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认为国家的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