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1038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培训

(发言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将和老师们一块对一年级上册教材进行讨论和交流。

我和大家讨论和交流准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全册教科书介绍,第二部分就是对1/2/3单元的教科书进行说明和一些建议。

(后面的几个单元待会由张老师跟大家交流。

)在此,主要是抛砖引玉,以达到共同交流学习的目的。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部分,这个部分是对全册教科书作一个介绍,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第一是全册教材的内容框架,第二是全册教材的目标,第三要和老师们交流的是全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最后呢对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梳理。

下面就这四个问题进行交流。

看一下,本册教科书是按新课标要求进行编排的。

本册教科书除了“统计与概率”外,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3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穿插安排、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标准》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同时,除了这3个学习领域以外,教科书还设置了你知道吗这个栏目,这个栏目是以连环画的形式把相关数学文化呈现出来,有一定的趣味性,孩子们在连环画这么一个形式下了解一些数学历史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整个教科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数与代数分这几个单元,其中第一个单元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第二个单元也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也就是说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两个单元来进行,那么第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二个单元主要是6---10的认识及加减法,目的是学生刚开始进行学习时,步子稍微迈小一点;另外第四单元安排了11---20各数的认识,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六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共是5个单元。

可以看出数与代数在一年级上册占的比例是比较重的。

另外安排一个单元分一分,认识图形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领域。

另外在这册书里还安排了两个综合与实践,一个是第二单元以后安排了身边的数,另一个在总复习之前安排了环保小卫士,这是全册书学习内容的安排。

除了刚才我介绍的安排以外,为了使学生进入小学数学学习,教科书在第一单元前安排了准备课“上学了”,了解学生学前的情况。

另外,结合教学内容,分别在第二单元、第四单元安排了“0的故事”“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等数学文化。

这是整个教材内容的安排。

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为什么作为重难点呢?

因为对后期学习至关重要(100以内加减法)。

子20以内的加减法里安排了进位加和退位减,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感到比较困难的,又作为教学难点。

下面介绍一下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教学的。

下面简单说一下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提供探究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特色鲜明;体现学法,利学利导;注重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了,下面我就和老师们交流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1、2、3这三个单元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就我自己的认识进行交流。

先看看准备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通过比一比、感受长短、大小、多少、轻重,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了解校园环境,在交流中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来看一看这是上学了的单元主题图,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教学时可把这个名称介绍给他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里面很多单元的一开始就是一个单元主题图的呈现。

这是一个校园环境的主题图,给我们的提示是我们老师可带领孩子们去参观校园,感受校园的一些生活,其实它的意图不仅如此,最关键是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用数来表示看到的、想到的,看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们用带有数字的一句话来表达他所看到的想到的。

比如说,这个图里有4位同学1位老师,橱窗里有5个字等,这才是目的,是对孩子们学前的一个了解。

这里要注意不强调按1~10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认识水平进行表达。

另外我们来看“看一看、数一数”是相互联系的活动,那么引导孩子数数时注意数的确定性,对其他方面的表达(如单位名称、具体事物等)不作高的要求。

前面的看一看数一数是一个大的情境,那么这里教材的意思是把这些事物抽象出来将学生看到的,数过的进行整理,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物和手势从1数到10。

还可以把数数的活动延伸到课外,比如说家里几个人,几间房子,几张床等。

这样培养习惯,从课内到课外。

在准备课里还安排了比一比,先看一看比长短,教学“比长短”可采用“猜一猜”——“比一比”——“说一说”——“应用”的方法进行。

横着比、竖着比,可引导学生看一看两支铅笔的其中一段是对齐的,这样比(好比)。

“比大小”“比轻重”,更多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比多少”时,一方面引导学生直观感知1筐和1篮苹果的多少;同时,在“树”与“坑”进行比较时,渗透对应的思想。

,一个坑一棵树,为后面比较作铺垫。

准备课的课堂活动,这是孩子们入学以来的第一个课堂活动,对应准备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的。

比高矮,手臂的长度,另一个比长短(直直的线,弯弯的线),先想把线拉直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再和上面的来比,注意到直的线与弯的线左边的端点是对齐的;课堂活动是把下端对齐来比的。

另外在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想象能力及对应思想。

这是正式学习前的一个准备课。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单元的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是1~5的认识;0的认识;5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与复习。

在内容的编排上,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加强对数的认识的教学,适当渗透集合、对应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

是认数计算的开始。

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个数、顺序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认识5以内数的大小,认识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体验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

1~5的认识和加减计算。

难点:

0的认识。

下面具体看看每一个小节。

1---5的认识,看情境图例1、例2、例3;例1是由直观的事物来呈现,从情境中发现1---5这几个数,而例2发生了变化了,不是实物是学具,那么从数的意义上来说它比例1更加抽象,因为学具就是半直观半抽象的东西。

例3更加抽象了,要看到物来数数,用数来表示物等等。

先看例1吧,例1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感知1~5各数。

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例题情景图,通过谈话:

小朋友在干什么?

有多少个小朋友?

……等激发“说”和“数”的欲望。

学生不一定按数序数和说,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仔细、全面观察,有序认数、说数。

例2由例1的看、数、说实物,过渡到摆、数、认学具;从例1的可任意数数,过渡到逐一认识1~5各数。

教学时,引导学生按要求边摆边数出圆片的个数,经历摆、数、认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摆出的圆片与相应的数要相对应、相一致。

例3数的抽象,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用不同事物表示同一个数,再用同一个数表示数量相同的不同事物,感知数所表达的数量的实际含义。

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范例,让学生从2颗糖、2个苹果……等抽象出数2,并认识到,一切数量是2的物品个数,都可以用“2”表示。

让学生由物到数,也可以由数到物。

例4是一个很有序的教学活动,通过“比、画、写”等有序的教学活动,把1~5的认、读、写活动落到实处。

教学时我觉得要注意这几个方面,学生在画的时候第一个是画1个圆圈,第2个是在第1个的基础上增加1个圆圈;第二个可引导学生采取“左手比,右手画,小嘴读,然后写”的方法进行。

因为后面6-10也是这样的。

另外写数是教学难点,教师可在田字格中对工整、规范写数作出示范。

例5是5的分解、组成。

教材上通过几个小朋友摆一摆、说一说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实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活动,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自主分,老师进行有序的排列,另外要教会孩子们读分解与组成。

另外渗透数列结合。

0的认识,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每个例题的意图是不一样的,第1个例题是让学生去感受0表示没有,第2个例题让学生感受0还可以表示起点,例3是0的书写。

首先看第1个例题,感受从有到没有的过程,突出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例2画了一个直尺图,通过熟悉的直尺图来感受0还可以表示起点、开始,0比1-5都小,1-5的数序。

另外写0,0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做好示范,对起笔、笔顺、收笔等提出要求。

这个单元的最后一小节比较。

第1个例题安排情境图用不同的实物呈现,有相同的数量,有不同的数量,其实就是便于下面学生开展比较的活动。

那么首先比的是蜜蜂和花,比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对着一个的比较方法,一对一排列,另外写出来教会学生读。

蜜蜂与蜻蜓也是一样的。

认识大于、小于、等于以及怎样去比。

例2是写大于、小于、等于,后面学习里面经常要用的,所以要规范书写。

教学时可采取数空的练习,让学生在田字格里规范写。

同时,这个大于号、小于号学生易混淆,我们可以作一些形象的介绍,比如大嘴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帮助学生记忆。

例3摆一摆、填一填和例1有区别,例1的大于小于用两个图呈现,例3就一个图,让学生写出两个式子,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知道了3小于5,就知道了5大于3这么一个感受。

另外5以内数的加减法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3个例题3个例题的侧重点不同,例1主要是通过两条路过来的车的汇聚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把两两个数合并的含义,同时认识加法算式及读法。

例2是用一个圈把5朵花圈在一起,主要是探究3加2的具体计算方法,教学时,要鼓励算法多样化。

加法算式的书写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时,应注意提醒学生加号与等号的书写位置。

例3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表达而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一图二式)。

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2个算式,通过比较得出4+1=1+4。

鼓励学生说出它们相等的理由,但不作过高的统一要求。

然后例4、例5、例6是5以内数的减法,与例1、例2、例3基本相同。

例4感受减法的含义,就是原来的、走了的、还剩的,教学时,可将教科书中的情景图变成动态的画面,把“原来——走了——还剩”这个过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

认识减法算式及读写。

例5这个图和前面不一样,要提醒学生。

虽然外面有一个大圈表示总数5,里面有一个虚线框,让学生知道有这个虚线框的就表示拿走的,因为后面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这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们讲清楚,让他知道这么一个形式,熟悉这种呈现形式。

另外和前面一样,这个例题主要是方法的介绍,一个是可以倒着数,另外是想加法算减法,还有就是数的分解,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说三种方法都要会,可在交流时接受一种算法。

例6注意表达形式发生变化,从求剩余迁移到“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教学难度较大。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题意,(一共有5只兔子,白兔有1只,灰兔有几只?

或者说一共有5只兔子,灰兔有4只,白兔有几只?

)鼓励正确表达和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例7是结合小猫钓鱼图学习“0与任何数相加就得原数”。

教学时,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在此基础上写出算式,归纳出结论。

刚才交流第一个单元,那么第二个单元仍然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实际就是6—10的认识及相应的加减法。

有了1---5的认识的基础,这个单元学起来可能要容易一些,这个单元里也有一些难点: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它就是这个单元的难点;另外在6---10的认识以后,安排了几和第几也应该是教学的难点。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6~10的加减法;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经历与同伴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能对数、数学符号、算式等进行规范书写,逐步养成仔细看,细心算、认真写以及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6~10的认识和加减计算。

难点:

区分并理解几个和第几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具体看一看每个小节和例题,例1是通过这个情境图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让学生整体感知6~10各数。

教学时,先自主数数;然后要求学生按6~10的顺序依次数数;最后举例说说各数的实际含义,抽象出各数。

例2的编写和前面1---5的认识编写是一样的,它也是一个6---10认读写的实际的落实,通过比划写这么一个活动进行的,教学时我觉得要提醒的一点就是在比划写的过程中贯穿读。

就是边读边比,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这样让学生让学生确确实实对6—10进行认识,那么其他的要求与前一个单元的要求是一样的,要关注写数,有几个数是很难写的。

比如6、8、9。

10的书写注意,由两个数字组成的,写的时候格式要求,怎么在田字格里写规范,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怎么要求的,这些是很细微的东西,但值得关注的。

例3是拨一拨、说一说,让学生感受6—10的顺序。

这个计数器孩子们第一次认识,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名称。

另外我们在示范拨珠时注意前面的5颗珠子要一次拨出,在5的基础上缓缓地拨出1颗珠子表示现在有6颗珠子,让学生感受5后面添上1是6;6又缓缓地拨出一个珠子是7-----。

师示范后,可组织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说的活动来进行训练;最后引导学生依次说出6~10各数。

例4是通过分小棒和填数,理解6的组成和分解。

教学时,尽可能地要求学生借助5的分解的经验,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

前面5的分解是只有一组数,而现在1个分解可以写出两个分解的式子。

6可以分成5和1,同时让学生推想到还可以分成1和5,引导学生由一种分法类推出相关的另一种分法。

其实这是后面一图二式、一图四式的一个基础。

虚线框里的就是要学生类推出来的。

例5是几和第几,通过小动物运动会的场景,让学生感知数可以表示顺序和位置。

教学时,可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谁跑第1,谁跑第2……启发学生用“谁是第几”和“第几是谁”等方式进行表达。

例6是通过直尺图,整体认识10以内的数。

个人认为,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填空,同时,可引导学生顺读、倒读、跳读等,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这些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谁比谁多1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再来看看6—10的加减法,是这样安排的6/7的加减法,8/9的加减法,10的加减法。

编排的顺序和意图基本上与5以内的加减法是一样的。

例1是巩固加法的意义及算法。

教学时,可把重点放在为什么这样列式,可以怎样计算上。

不同的吧,在这里出现了一图二式,例2、例3都是一个图写出两个式子,要让学生感受两个算式之间的含义,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的合理性。

都是在这个图,我从左边看,用左边的5根加右边的2根或者从右边看,用右边的两个加左边的5根,其实总数都在这个圈里,感受相等的合理性。

过渡到例3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写出算式,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从一个算式推想出另一个算式。

例4、例5、例6的编排意图与例1、例2、例3基本相似。

只不过看看例6,例6是以例题的形式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由于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4个算式,教学时加以注意。

一般情况下,可以引导孩子们先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写出一道加法算式,推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这个刚开始需要借助图引导学生思考。

8/9的加减法,基本上都是一图四式。

例1是学习8的加减法。

教学时,尽可能地先让学生将8根小棒有序的分成两堆,再引导选择分成6和2的这种情况写出4个算式。

也可以是其他的一组。

例2是学习9的加减法,与例1比要抽象多了,是让学生摆完后在方格里填上相应的数,而且这些数的排列是有序的。

所以在组织学生分的时候也让他尽可能有序的分,不一定让学生全部分完,他能够推想就推想,分层要求。

然后引导学生任意选一组或几组9的对子数写出4个算式。

例3是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用图、用括号、用符号来表示条件、信息、问题,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看懂图意,特别是理解“?

”是什么意思,括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等。

把图意看懂、看明白,在此基础上,将题意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出来。

比如说可以这样来表达:

左边有5个南瓜,右边有4个南瓜,一共有多少个南瓜?

同样的右边是一个减法算式,也要弄懂问号是什么意思,8条什么意思,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解。

例4在这里已经积累了8/9加减法的经验了,它的一个目的是巩固8/9加减法,另外一个呢它带有比较大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虽然教材上是3/5/8这三个数的关系来做加减法,其实这三个数对应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培养学生会观察,可以是岸上的3个,水中的5个;还可以是戴游泳圈的几个和没戴游泳圈的几个;还可以是女孩子有几个,男孩子有几个,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加法与加法,加法与减法,减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个是10的加减法。

我们都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是基10以内的加减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而且我们计算时更多的需要凑十、破十完成计算。

三个例题都是通过找到10的对子数来展开的,书上从例1的实物情景,过渡到例2的10的分解,逐步抽象,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图四式。

然后例3是找规律计算,学生要根据对第一、二排的观察和理解,找到划第3,4,5排圆片的方法,再根据划去和没有划去的圆片,列出算式。

这里其实隐含了(每划一排,至少写2个算式)。

最后一个小节是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它是这个单元的难点,教学时,要联系具体情景,帮助学生体会算式的实际意义,理解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看一看具体的例题,例1出示一个小鸟情境图,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这么一个问题。

情境图有意识的把小鸟分布在树上、地上和天上,其实学生看这个图就能很直观地对照情境例出一个连加算式。

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结合情境和图示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是先把地上的4只鸟和树上的2只鸟合在一起,然后再加上天上飞的3只鸟,这是让学生列出算式以及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计算的时候可以联系具体的情境来说。

当然也可以列出另外的算式,所以这里有还可以这样列算式。

教学时引导学生把这个连加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感觉到要多算一步。

多算的这一步教材上是这样呈现的,就是把它给写出来,然后再与第3个加数相加。

其实我个人认为要在这个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逐步地学会将第1步的计算结果记在脑子里,连贯写出第2步的得数,这个可根据班上实际情况进行。

另外算式的读法也要规范学生读,一般是这样读的4加2再加3。

例2的关键也是要让学生看懂图意,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幅图动态的呈现,便有学生理解。

其他的跟例1是相似的,就不在赘述。

例3是加减混合计算。

它比较前面的连加连减更加的复杂一些,其实我个人认为关键也是要让学生看懂图意。

看懂图意后,就知道怎样列算式以及运算顺序了。

可引导学生根据小鸟的形态判断飞来、飞走的只数。

由于飞来、飞走没有先后顺序,所以可列出2个算式。

计算时,与例1、例2的要求一致。

第三单元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唯一的一个单元你,名称是分一分、认识图形。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

分一分和认识图形2个小节。

分类只要求按一种标准进行,同时,选择分类标准要基于学生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生活经验。

认识图形的安排也以分类作为基础进行。

教学目标浏览一下。

教学重点是经历分类过程,能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整理;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这里注意要求是辨认,辨认就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就是了解,要注意把握教学的尺度。

这里有一个单元主题图,这个单元主题图是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

前面一幅图是很乱的一个房间,然后第二幅图就整理好了。

怎么整理的?

书和书放在一起,玩具放在一起,笔放在一起-----,。

就是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

紧接着分一分,第1个例题呈现的就是为了避免学生造成多种分类标准的干扰,出示的是只有颜色不同其他都完全一样的铅笔来作为教具的。

教学时也特别注意排除多种标准的干扰。

例2的难度比例1的难度要大一些。

虽然是用上衣和裤子来分类,但是呈现的物体在外部特征上又细微的差别。

比如说有些是冬天穿的,有些是春秋天穿的,可能学生会在这些细微的差别上进行纠结,所以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帮助学生结合物体的本质属性来进行分类。

第二个小节是认识图形,它是以分类作为基础来认识图形。

所以教材先出现的是一堆实物,然后让孩子们根据一个标准对实物进行分类,分类完后再进行抽象,抽象成数学中的几何体,让学生知道这些物体可以把它抽象成这个样子,它叫长方体。

另外一些物体我们可以把它抽象成这个样子,它叫正方体,能够辨认就可以了。

同样的例2也是一样的,把实物分类,然后抽象,然后认识它的名称。

例3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受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

学生只要有一些实际感受就可以了,(如长方体、正方体比圆柱、球要滚得慢一些等)不要求抽象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