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要点.docx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要点.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要点
●课题:
《病毒》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主备人
●共1课时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5、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6、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7、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8、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病毒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病毒的种类。
●教(学)具准备:
无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教师提问:
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
生回答:
流感、狂犬病、麻疹等等疾病。
师:
如何预防呢?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2、合作交流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
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
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1).主动免疫
对所有小儿均应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
基础免疫自出生后2月开始,连服3剂,每次间隔1个月,4岁时加强免疫一次。
目前国际上逐步采用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国内也有试行。
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1).控制传染源
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
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
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2).切断传染途径
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5、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
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大部分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总结提升
1、教师讲述:
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
请回去以后在网上或查资料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自我修改
●板书设计:
病毒
病毒的危害
一、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的利用
极其微小
二、病毒的特征寄生在活细胞内
能繁殖
没有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动物病毒
三、病毒的种类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教学反思:
●课题:
《细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主备人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4、学生能够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
5、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科学知识:
6、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7、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具准备:
显微镜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你们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你对细菌有了哪些认识教师出示搜集的有关细菌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观看。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注重及时指导学生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学生观察真菌涂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已了解的细菌描述、汇报、交流。
生总结:
我观察的细菌是球形的......
我观察的细菌是杆形......
我观察的细菌是螺旋形的......
......
教师总结:
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基本形状。
2、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谈话:
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预设:
生1,细菌是我们的敌人,他们会让我们生病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
生2,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
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有也著广泛的运用。
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细菌最早是被荷兰人列文虎克在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牙垢上发现的,但那时的人们认为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直到后来,巴斯德用鹅颈瓶实验指出,细菌是由空气中已有细菌产生的,而不是自行产生,并发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后人誉为“微生物之父”
1、细菌通常与酵母菌及其他种类的真菌一起用于酦酵食物。
2、细菌也能够分泌多种抗生素。
3、细菌能降解多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也常被用来清除污染。
4、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奶酪及优格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
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有也着广泛的运用。
5、细菌对环境,人类和动物既有用处又有危害。
一些细菌成为病原体,导致了破伤风、伤寒、肺炎、梅毒、霍乱和肺结核。
在植物中,细菌导致叶斑病、火疫病和萎蔫。
感染方式包括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和带菌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用抗菌素处理,抗菌素分为杀菌型和抑菌型。
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
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
一些是有意菌,它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一些能合成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还有一些则与致病的微生物搏斗,使有害细菌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
谈话:
细菌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呢!
请看资料卡。
3、自由活动:
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细菌的知识。
怎样做好宣传,防止病菌入侵呢?
抽生回答:
1、情景剧。
2、话剧。
3、举办病毒专题活动等。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自我修改
●板书设计:
细菌
球菌
细菌的形状杆菌
螺旋菌
有益菌:
生物制药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菌:
世人患病
●教学反思:
●课题:
《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主备人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2、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3、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4、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5、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6、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9、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难点:
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教(学)具准备:
发霉的食物、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霉馒头)我这里有块馒头,看,它怎么啦?
2、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
馒头发霉了)
二、获取事实,认识霉菌
(一)初步观察
1、渗透安全、法制教育
提问:
这块馒头还能吃吗?
对,不能吃!
有霉的食物可以使我们的内脏发生中毒、癌变!
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食品安全制定了《食品卫生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规定食品中不利于人体物质的含量,严格管理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并严厉追究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
所以在我们的观察活动中,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像我这样(演示):
带上手套、用镊子来取,辨别气味时不要直接把它们凑到鼻子前,应该把它端起来,用手轻轻扇动。
明白了吗?
2、明确要求
现在我就把材料发给大家,请仔细观察比较,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
注意:
把你们的发现简要的记录下来。
3、发放材料,学生观察记录
4、组织汇报
好,让我们听听大家都有哪些发现。
当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自己的记录做好补充发言准备。
(二)细致观察
1、放大镜观察
①因为霉菌,新鲜馒头与发霉馒头有了这么多不同。
那么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次观察,用准确简要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霉菌。
②分发放大镜、学生观察描述
③组织汇报,教师小结:
(收回材料)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2、显微镜观察
①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但还是看得不真切,因为霉菌实在太小了,不过,把它们放在显微镜下看得可清楚了。
想看吗?
②用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
A、不要随便调整
B、观看时用一只眼睛看,另一只眼睛要闭起来。
C、观察完毕,记住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③把你看到的霉菌画下来。
④结合同学们的图画讲解:
像霉菌这样用容颜看不清,放大镜也看不清,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生物,我们叫它微生物。
3.讨论霉菌有生命吗?
怎样证明呢?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4.讨论: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四、拓展延伸
1.课外实验:
学生继续研究霉产生的其他条件。
2.进一步探究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的方法。
五、
.小结:
霉的生长条件是什么?
怎样防止物品发霉?
霉有哪些功和过?
自我修改
●板书设计:
馒头发霉了
温度
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水分
空气
真菌对人类的危害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
●教学反思:
●课题:
《食用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主备人
●共1课时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3、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4、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5、能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形态特征。
6、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7、体会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病毒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病毒的种类。
●教(学)具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之前,同学们已经通过访问、上网等方式了解到一些有关食用菌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共同来梳理一下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
二、探究过程
1、活动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摆放、整理搜集到的资料。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
每个同学在整理资料的同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本课必须依靠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
课前准备活动是否充分、有效直接决定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否能够得以突破。
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生成。
2、组织交流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交流主要内容:
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学生:
(1)下雨后的粪堆旁边
(2)下雨后的草丛中
(3)在腐败的木头上泼上水后也能长出不少伞状的蘑菇
(4)长期遮阴的地方容易长出蘑菇
……
教师出示课件,向学生呈现真实的蘑菇生长环境。
小结:
蘑菇生长在潮湿、阴凉的地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前搜集整理资料,将零散的信息经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梳理,使学生对蘑菇的生长环境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3、组织观察,认识蘑菇的结构,认识蘑菇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蘑菇的外部结构,然后观察蘑菇各部分的特点及内部结构。
(特别注意:
最好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蘑菇,特别是从野外采到的蘑菇。
观察完毕,必须要洗手。
)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准备好的几种蘑菇。
学生讨论交流一段时间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结果。
生:
蘑菇的上面长着盖。
下面长着长长的柄。
在盖的下面长有很多褶。
有的盖是圆的,有的盖是半圆形的。
……
教师指导学生将菌柄用镊子剥开,观察菌柄内部结构,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结果。
生:
撕开后,能看到很多丝状的东西。
顺着撕开比较容易。
……
教师:
大家看到的菌柄中的丝状物就是菌丝,顺着菌丝就能很容易的把蘑菇剥开。
请同学们交流并总结蘑菇的结构特点。
生:
蘑菇上面长着盖、下面有柄、里面长着菌丝。
……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蘑菇外部结构。
教师小结:
成熟的蘑菇包括菌盖、菌褶、菌柄、菌丝以及地下菌丝。
教师提出问题:
蘑菇是靠哪个部分吸收养料进而生长的?
生:
菌柄。
菌丝。
地下菌丝。
……
教师小结:
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进行生活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借助于简单工具,学生对常见的、容易收集到的几种食用菌进行观察,借助于课本资料及教师提供的课件图片,认识并说出蘑菇的外部结构名称。
从感性认识过度到对蘑菇的一般性结构特点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4、指导学生了解蘑菇的繁殖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将采集到的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有什么发现?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口鼻尽量远离白纸,以防蘑菇孢子吸入口鼻)
学生:
有很多微小的颗粒落到纸上。
很小,必须用放大镜看。
……
教师:
它像不像植物的种子?
学生:
像。
教师:
这就是孢子,蘑菇依靠孢子进行繁殖。
还可以利用菌丝进行繁殖,就像有的植物既能用种子繁殖,也能用植物体的其它部位繁殖一样。
用多媒体展示蘑菇的孢子生殖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由动手实验观察,通过课前查阅互联网,更进一步了解蘑菇的特点——蘑菇是靠“孢子”繁殖的。
5、指导学生识别有毒蘑菇。
教师提问: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食用菌》,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叫做食用菌呢?
生:
不能。
教师:
请举例说明。
生:
在粪堆旁边长出来的蘑菇脏,不能吃。
不是买来的蘑菇不能吃。
不能随便从野外采集蘑菇。
教师告诉学生,食用菌顾名思义是能够食用的真菌,能不能食用和它生长的地方以及是否购买和从何地采集没有很大的关系。
一看颜色
二看形状
三看分泌物
四闻气味
6、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在学生进行实物观察之后,教师给学生展示蘑菇的图片资料,丰富学生的观察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部分食用菌图片,让学生抢答,说出名称。
3、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蘑菇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及很多的食用菌,在今后的生活中要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
自我修改
●板书设计:
食用菌
蘑菇的生长环境
菌盖
蘑菇的结构菌柄
(像一把小伞)菌褶
菌丝(地下部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
●教学反思:
●课题:
《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主备人
●共1课时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2、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具准备:
蜡烛、酒精灯、烧杯、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
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
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
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
你们加热过蜡烛吗?
会发生什么变化?
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
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
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
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
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书中提到的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汇报。
4、小结:
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自我修改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1、没有新物质产生(形态的变化)
2、产生新物质
●教学反思:
●课题:
《食盐和水泥》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主备人
●共1课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3、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4、愿意合作与交流;
5、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6、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7、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
8、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难点:
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具准备: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食盐和水泥:
同学们,食盐和水泥是我们常见的两种东西。
大家都知道食盐是颗粒状的,水泥是粉末状的,那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两种物质。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
本课只有一个活动:
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包括三个环节:
一、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1、先观察食盐的变化。
(1)让学生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后,汇报结果: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探究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探究中出现的现象。
)
(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观察食盐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学生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
小组观察讨论,汇报结果。
(坩锅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
2、观察水泥的变化。
(1)让学生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会发生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
(2)教师:
同学们,食盐加水搅拌可以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可以析出食盐。
那么,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
(3)分组讨论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
教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
二、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
1、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
然后,教师出示教科书提供的三组物质变化示意图。
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