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0592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docx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

关于人大附早培的那些事

编者按:

的早培被批准的有两家:

人大附和八少,笔者由于带过这些班的一些孩子,感觉早培在京渐成风气,正好看到一篇文章记述人大附早培,供家长们参考~前言关于早培是否非常成功,我觉得现在来回答还为时尚早。

毕竟所谓成功,并非一时的成果成就,而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才能评判的是非成败。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然无法回答,但作为第一届早培毕业生,我接下来会介绍一些早培教育的模式和目前所达成的一些小成果,供诸君参考。

第一届早培拿到的成果先说一些目前取得的小成果吧。

虽然我并不觉得这些成果就能说明早培班的成功与否,但也许诸君会感兴趣。

(隐私考虑,不具体写同学们的名字了)先说高考。

前十名中,萱不自意,获在第三(700),另有两位同学分别获在第五、第七。

人大附中前十有五位,早培有三个。

早培学生中参加高考的总共位,其中裸分上北清线的有。

获得博雅领军降分的总共,其中?

人次获得降分至一本线,?

人次获得60分降分,共?

人次获得30分以上降分。

(待填完)再说竞赛。

五大竞赛(人数都是总共,比如进省队的也算在省一里面了):

数学竞赛1人在美国参加获得IMO金牌,4人获得国家一等奖且其中2人进入国家集训队,1人女奥全国前三,5人进入省队,9人获得省一等奖。

物理竞赛1人获得APhO金牌,3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共4人次),4人进入省队(共7人次),6人获得省一等奖(共9人次)。

化学竞赛1人获得国赛一等奖并进入国家集训队,另有1人获得省一等奖。

,生物竞赛,1人先后获得国赛一等奖并进入国家集训队,2人获得国赛二等奖,3人进入省队,5人获得省一等奖。

信息学竞赛,除此之外,天文竞赛1人获得IAO低年组金牌,语言学竞赛1人进入国家队。

再谈一谈出国。

本届早培中有约4成(?

)学生选择了出国,其中几位同学在高三之前就转到了美国分校就读。

今年申请季中,1人录取哈佛大学,1人录取普林斯顿大学,,1人(后来去的美国分校)录取麻省理工大学,2人录取芝加哥大学,4人录取杜克大学,1人录取牛津大学,1人录取剑桥大学,1人录取康奈尔大学,2人录取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还有若干同学录取顶尖文理学院和top30的大学。

也不能忘了科研成绩。

(待填)也许看到这里,您会觉得早培和往年的第一实验班好像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都是有些优秀的成绩罢了。

也许您会认为,这只是因为早培的选拔挑走了最聪明的孩子,他们搞出一些成绩也没什么意外的。

如果您有这样的想法,那请看我接下来为诸君介绍早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独特之处,以与它们对我们不可或缺的帮助。

何为早培?

早培全称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早期培养试验项目,英文EDP(EarlyDevelopmentProgram)。

早培听起来很炫酷,仿佛是人大附中里一片神秘的组成,但必须首先意识到的是,早培是一个实验项目,所以在这七年里,教学模式方式都有不断地改变,不同届之间的早培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了解有限,我将以我们第一届早培班为例,为大家介绍早培的概况。

其中也会提到一些我了解到的学弟学妹们的情况。

早培的选拔机制这个故事发生在2010年的暑假。

当年的早培选拔候选人基本都来自于仁华学校,大约有200余人受到了邀请,参加一个在人大附中校园举办的“夏令营”。

这就是早培最关键的一次选拔。

夏令营大概有3、4天,所有学生被分成了8个营在老逸夫楼的8间教室里进行活动。

整个营中进行了多次各科考试,包括多次数学考试,语文作文,科学常识(?

记不清了),生物,好像还有手工(类似设计?

)。

其中有一些考试之前会上课,然后考试内容会和上课内容关系密切,应该是考察快速学习理解能力,比如记得黄森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经典遗传学的课,然后接下来就考。

其他考试就是考察一般的能力了吧。

同时也有类似英语短剧表演、辩论赛之类的综合环节,不过这些项目的表现在选拔中具体比重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之后的几届早培选拔时还经历了类似IQ测试之类的项目,并且选拔形式环节也都有升级。

不管怎样,各位应该能看出来,早培在进行选拔时,选拔目标就是智力最高、学习能力最强,富有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儿童。

早培的课程体系初中早培课程(早六-早八)初中阶段的早培可以说是充分发扬了早培最初的教学目标——打通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知识。

整体来看,早培初中教学比较脱离做题和考试,平时年级的统练也不会参加,习题作业压力很小,也不会纠结于一些很偏门的题和做题技巧。

直到早九(初三),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才变得贴近中考复习。

语文:

我们班在于树泉老师的教导下,课程以阅读名著和学习古诗文为主。

一周7节语文课,其中2节连堂在图书馆自由阅读,剩下的课时平均来看,3-4节课会进行读书笔记的分享讨论,1-2节课讲初中课本上的古诗词、文言文,课程完全不涉与初中课本上的其他内容和练习题、考试题等。

同时我们还每人印了一本《300》,收录了总共300篇古诗词、经典对联等,早读的时候会进行背诵积累。

读书笔记类似每周的周记,要针对一周的阅读发表自己的感想,长度一般在600-1500字不等。

阅读的书目很多很广,也都是老师推荐之后同学们自己选的简单的。

列一下印象比较深的:

《平凡的世界》《红岩》《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林海雪原》《长征》《悲惨世界》等等。

隔壁班情况?

数学:

数学实际上以初中竞赛为主进行讲课,讲课内容和讲义都是老师自己准备的,难度和内容上都完全超越了初中教材和中考考纲。

这块没太多可说的,毕竟就是竞赛嘛,反正初中数学书基本没用过。

英语: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悦读联播》,初中教材《GoforIt》基本上也没用过。

除了经典的讲课文、讲单词短语句型这些基本的授课形式,我们每周还有1节喜闻乐见的电影课和1节EnglishSpeech,前者给大家播放英文电影,后者则是学生自己制作英文PPT,在全班面前进行英文演讲,演讲话题前期好像是介绍国家,后期话题自选。

而且后期因为课时紧张电影课和Speech一周只剩一次轮着来。

此外,我们也经常会有英文歌曲的听力练习,就是听歌填歌词。

英语作业除了日常做完型阅读,也经常会留造句练习和风格格式都很随意的英文随笔。

物理:

物理直接使用高中必修和选修教材,从早六开始就学习必修的运动学和力学,到了早七就已经开热学了()。

大概是早八(?

),我们额外开设了大学先修-力学课程,每周放学后两课时供大家选修。

化学:

化学比较特殊,我们一开始两年使用的是自己汇编的初中化学教材,虽然是自己汇编的但内容上与初中化学类似,只是学习顺序和一些细节上有所调整。

在早八,我们开始学习化学必修一。

似乎由于每周课时较少我们学了近乎一年必修一(有可能也学完了必修二,记不清了),也可能相对而言课上演示实验的频率相对较高,老师经常会上课做实验的。

生物:

我们并没有系统学习初中生物,早六生物课以看纪录片为主,能想起来的有“子宫日记”和关于超级细菌的一部片子,并且偶尔会去实验室做一些类似解剖鸡心的简单实验。

早八一上来先简单复习了一下初中生物知识点以应对会考,之后就开始系统学习必修一,由于好像每周只有1课时还是2课时,所以必修一讲了两年。

这块必须一提生物学作业,虽然偶有练习题,但更经常的是更综合的作业,比如阅读中文文献回答以下问题,像是寒暑假作业还有“自制一段视频介绍近期某一项生物学进展”“选择某一生物学话题查找文献并写综述性文章”。

研修课:

相比于上面课时少的可怜的生化,研修课一周有整整6课时(还是说一开始是4课时,记不清了),每周一周三下午都是研修课时间。

研修课内容非常广泛,基本每个学科都有相应的研修课,包括数学竞赛课、英语经典阅读欣赏、物理化学生物对应的实验课程、自主课题研究的课程以与高级研修课等等,后来我们也逐渐开设了公益实践,比如去颐和园进行志愿讲解活动。

我个人因为初中时就很喜欢生物,所以基本参加的都是生物学的实验研修,一开始只是高中选修一的各类实验,后来也有果蝇遗传/行为学实验和生物自主课题探究的研修。

尤其是生物自主课题探究做的相当的有模有样,感觉比普通高二研学都精致吧。

当然像高级研修--同学在研究所、大学实验室做课题,就更不用说了吧,专业程度可以说高于高二研学平均水准。

科学交流课:

在早八一年我们开设了科学交流课,每周二下午两节连堂课。

课前需要提前阅读下发的英文文献材料,文献的量的话大概每周平均期望是10页,不过也有偶尔暴击到几十页的情形。

文献内容从物理到生物到社科都有,难度相对比较亲民。

上课时会进行简单的有关文献的试题考查同学们阅读情况,也会进行有关文献内容的讨论。

然而由于这个课对同学们要求的作业量太大,引起了大家的反抗,所以很快就被取消了。

跑班教学:

早七一年我们尝试与当时初二的第一二实验班进行4个班的分层教学,包括数学英语等科目,分班以考试成绩和个人意愿为主要参考。

由于牵扯到初二正常的实验班,教学内容多少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试行一年后也暂时被废弃。

考试:

作为课程体系相对特殊的早培,除语文外我们在初中参加自己独立的考试,也不参加年级的统练。

期中期末考试由我们自己的老师自行命题,考题范围即我们所学内容。

总结:

相比后来的不断发展变化,前期早六-早八的早培可以说是最尊重学生自由的时期。

1.极小的课业压力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

这点自然是一个双刃剑,好的角度讲,同学们的发展空间不受限制,就好比技能点可以随便点。

比如我的很多同学都利用这段时间就开始学习初中乃至高中的竞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搞竞赛的同学早九参赛就能拿奖,之后也最终能取得一个顶尖成绩。

但同时,这种自由也滋生了一定的怠惰,一些学生在老师管的少的情况下就放任自流,沉迷游戏之类,在两个班都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就算经历了后来高中相对更严格的学习,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直到最后也依旧很明显地存在着。

2.打通初、高中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深刻的学科思维。

以理科,相比于记忆规律,记住“是什么”,我们的课程还更注重解答“为什么”,从基础的定理、规则出发,一步一步推导出最终的结论。

在理解“为什么”的逻辑线中,同学们就加深了对学科的理解,提高了学科思维和科学素养。

3.丰富的实践机会给了学生宽广的视野。

无论是研修课还是科教课,亦或是课内课程的实践,在“大剂量”“零距离”接触社会接触科研的过程中,相比局限在中学校园里的同学们,我认为我们同学获得了更宽广全面的视野,对社会上、科研上很多东西也有了并非道听途说而是自己感悟到的理解。

早九早培早九早培是相对特殊的一年,其课程特殊性也离不开政策的反复摇摆。

中考虽然不影响我们再度踏入人大附中的大门,但却声称要作为“分流”的依据,只留下一半的学生继续在早培学习,其余学生混编入其他实验班和普通班。

在临考前几个月,校方反复研究决定,最终表示不会强制将学生分流出早培,但不反对自愿离开。

尽管有了最终的保底票,但早九一年中,早培的教学还是很大程度地向中考上迁移。

然而对于第二届2011届早培班,强制分流的确实施了。

虽然中考的比重据说不如分班考试。

多个学科均重新开设跑班教学模式,以中考难度的考试成绩和个人意愿为标准,高层课程会继续进行早培风格的教学,而低层则以备战中考为准备。

同时,研修课也额外开设了针对中考补弱的课程供选择。

语文:

为了适应中考,我们班在早九换了语文老师,进行分班教学。

A层大概只有20人不到,据说学习了很多高端的写作技能。

B层人数较多,也以写作训练为主,不过更加基础,比如练习写出“画面感”之类的。

C层则更加基础,具体可能是学习文言文知识吗?

因为我一直在B层所以也不是很了解。

数学:

第一学期(或者更早)开始讲高中必修一/&必修四,第二学期后半学期开始主要复习中考内容。

英语:

进行分层教学,A层大约3/5~3/4,上课似乎发了一些课外材料讲奇怪的东西,总之和中考没关系,(其实也没什么用)。

B层剩下的人进行中考复习。

物理:

物理没记错的话也是分为了三层,A层大约10余人,利用课内课时学习大学先修-电磁学,大概花一年时间学完了,然后当年9月就去参加了北大的大学先修课程考试,其中有些同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再参加之后的考试后也大多拿到了A-以上的成绩认定。

B层和C层则以中考准备为主,侧重点大概有所不同,由于我在A层所以不是很了解。

化学:

分为A、B两层,A层用上学期继续在推进必修二,下学期回归中考。

生物:

由于不是中考科目,生物在有限的课时下继续推进着高中必修课程。

最后所有的课时也都捐献出去了。

研修课:

研修课在第一学期正常进行,第二学期减为每周一次3课时,同时开设了针对中考的复习课,建议一些成绩较弱的同学学习,并允许所有同学选修。

在第一学期我选修的是生物自主课题探究,研究果蝇行为学的相关课题,第二学期由于我们组里有些同学选了中考研修课,所以我和另一位同学去了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开始了另一个课题。

高中早培(高一-高二)仅就中考而言,早培取得的成绩其实并不令人满意,80人中只有20余人过了人大附中录取线,其余人都用名额捞了回来。

大概正是因此,高中的早培相对保守了很多,针对做题的训练也有所增加。

高中早培在继承前期许多特点的基础上,应一些家长们的要求,做出了贴近年级其他班级的诸多改变。

包括参加一些年级日常的统练,参加年级统一的期中期末考试,参加年级的统一学生活动等。

除此之外,随着大家开始有了目标上的分化,高中早培更加注重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无论是竞赛生,高考生,出国生,还是打算专注课内冲击自主招生的学生,跑班教学以与研修课的组合都能令其满意。

语文、史地政、研修课在高一高二无明显变化,故在这里先介绍了。

语文:

初中早培的语文虽然注重名著、诗词的积累,但却忽视了一些与考试相关的基础语文能力,因此高一高二的语文课程均与年级其他班级语文课程类似,上课以文言文学习为主,并经常布置随笔、古文积累的作业。

史地政:

与年级其他班级完全一样的课程和考试。

研修课:

仍然是一周三节课时的规模,开设了公益研修课程,其他课程与之前简单地做实验相比,也提供了更多自主课题研究的机会,也有更多的人参与了高级研修课。

与高二时年级统一开设的研学课同时开设,部分选择高级研修课的学生会同时利用这两个时段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其他同学则分别进行着彼此独立的实践学习。

高一:

英语:

原来的英语老师喜得贵子休产假,结果换来了一个英语和教学水平都令人咋舌的老师,然后就开始了(愚蠢的)与年级一样的教学。

教学内容大概是读(适龄10岁)的英语读物和讲(早就学过的)英语必修一、二。

后来虽然几次换了老师,但一直都生活在英语备课组的恐怖之下。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不是也在开倒车呢)生物:

继续进行着高中必修内容的教学,印象中最后是学习到了选修一,并且做了选修一的很多实验。

必须一提的是生物的作业依旧保持着开放性很高、锻炼综合能力的风格,虽然偶尔也会做一些练习册。

跑班教学:

数学、物理、化学均分为2层,其中B层为平行班,课程、作业与年级其他班级完全一致,为基础薄弱的同学开设,与年级其他班级一样从零开始地学习高中课程。

A层则继续进行着高中课程的学习,由于分层的原因,涉与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提升,比如学习化学介绍了很多化学实验研究相关的基础原理概念什么的,而物理也涉与了一些竞赛知识。

一些竞赛同学则在相应学科的上课时间在竞赛教室自习准备竞赛。

在上高二前,基本上这几课都已完毕了高中课纲的教学,或者至少是大部分。

期中期末考试:

所有人必须参加年级所有科目的统考和自主命题的生物考试、英语加试,其中跑班教学在A层的同学还要参加自主命题的加试,所以出现了部分同学(包括我在内)3、4天要考13场(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外加+数A+物A+化A)的苦逼局面。

然后会分别提供年级统考科目以与A层加试等排名参考信息。

虽说如此,但因为A层学生上课学习内容和年级内容不一样,也不会设置考前复习课,课下也很多都不复习年级统考,所以并不在意年级统考排名。

高二:

跑班教学1-竞赛/课内:

数学物理化学三科在先前跑班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加强了A层教学难度,甚至将竞赛作为上课教学目标。

所以课程中大量涉与较为困难的竞赛内容竞赛题,导致很多A层同学渐渐被劝退到了B层。

最终分层人数,数学大概15左右,物理A在20-30,化学A接近40。

跑班教学2-出国/高考:

生物(从第一学期)与英语(从第二学期)也加入了跑班教学的阵营,只不过分层依据是出国/高考。

在生物出国班,一开始我们是以Presentation的形式针对一些专题进行学生汇报、学生讲课,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PPT,给其他同学进行上一节20-40min的课。

后来每周我们都会印一些经典的生物研究的英文文献,课下阅读,课上研讨,关注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思想,以与针对结果的讨论,比如用噬菌体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一系列实验等。

在生物高考班我们开始复习高中教材,主要形式以同学回答以下问题、老师补充为主。

在英语出国班,我们主要以英文单人Presentation为上课主要形式,包括针对感兴趣的美国大学进行介绍,模仿TED演讲等。

实际上因为出国班的各位英语水平都不成问题,所以上课内容比较划水。

高三:

进入高三后,早培约一半人去了出国班或因保送而提前进入大学学习和自主学习,剩余的一半同学全面进入高考复习,课程内容、考试内容等均与年级其他班级无异。

正篇到此完毕。

谢谢大家的阅读。

篇尾的废话:

从一开始开放而自由的初中早培模式,到最后紧贴年级组的高中早培模式,作为第一届早培的我们的确走过一些弯路,但也不乏收获。

早培本来就是一种尝试,一种厌倦了被课本、考题束缚后,自然而然要去突破这些条条框框、去追求自由的尝试。

社会上质疑、讽刺我们的不在少数,校园中“早培”原本也臭名昭著让人退避三舍,就连我们自己也曾经因为早培的种种地方而发表过不满。

还记得初三的时候,有同学生气的在这个问题下怒斥过早培不重视中考,只能全靠自己复习,每天努力到凌晨两三点。

高一早培决定全面贴近年级的时候,本人也曾写过一首小诗,讽刺早培开倒车。

当然有些科目明明会考都过了还要从高一重学的时候,我们很多人甚至想干脆起义让校方给换老师。

但自从踏进人大附中已是7年,花朵绽放又飘落,积雪堆起又融化,终于毕业之时,大家的脸上已经见不到一丝的怨念和失望,只剩下毕业的骄傲和离别的不舍。

我不知道,早培目前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是否能赢得社会的认同,我不知道如今日渐成熟的我们有没有让同学老师刮目,我也不知道在最后的最后大家心底留下的是对早培创新的感激还是失望,我更不知道,如开头所说,我们有没有成功,早培有没有成功。

但我却愿意去固执地相信,如果没有早培这片打破传统的净土,也就没有如今的我们,而我们都愿意把这七年珍贵的回忆珍藏在心底,都愿意自豪地称自己为“早培人”。

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那些在幕后各种地方为我们发声、支持着我们的校长、领导、老师门,那些讲台前毫无保留地细心教导我们的恩师们,那些与我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的同学们,这七年有你们,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