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0375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50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1.1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

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建设性质:

新建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年限:

污水处理厂规模一期20000m3/d(二期5000m3/d)。

拟用40年

服务范围:

1.2项目编制

1.2.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4)国发(2000)3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通知》

1.2.2编制原则 

(1)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对项目的建设条件、技术路线、经济效益、生产管理、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力求全面、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为建设单位提供决策依据。

(2)通过技术经济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力求做到技术先进成熟,运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可行。

(3)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高效节能、易于管理、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的环保设施,使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

(5)竖向设计力求减少厂区挖填方量和节省污水提升费用。

(6)根据设计进水水质和出厂水质要求,所选污水处理工艺力求技术先进成熟、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妥可靠、便于管理及维护、高效节能、经济合理,确保污水处理效果,减少工程投资及日常运行费用。

(7)在武汉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南湖花园城的总体布局和排水规划,结合地形和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布置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基础建设设施的效益;力求经济、合理,并充分利用土地。

(8)妥善处理和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栅渣、沉砂和污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9)为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减少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量,改善工人操作条件,本工程中某些配件拟从国外引进。

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做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

1.2.3编制范围

由于南湖花园城现在入住人口并未达到饱和,其入住人数还可以增加。

所以,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分两期进行,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范围为武汉市南湖花园城污水处理厂一期20000m3/d(二期5000m3/d)项目及厂外工程。

1.2.4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4号);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54-95);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

《10kV及以下变配电工程通用图集》(设计·加工安装·设备材料);

《10/0.4kV变压器室布置及变配电所常用设备构件安装》(03D20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

2概况

2.1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Wǔhàn)简称汉和武,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有江城、九省通衢、黄鹤故乡的美名。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省会,全市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2万人(2011年),其中七个中心城区人口共达570万。

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组团式城市。

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市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

2010年3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函(2010)24号文件明确指出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在清代末期、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规模最大城市,有“东方芝加哥”美誉,位居亚洲前列。

武汉更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和国民政府的“首都”,著名的武昌起义便发生在武汉市武昌区。

武汉其行政区划沿革非常具有历史特色,可以说是从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的一个缩影。

武汉可以看作两市(汉口、武昌)一县(汉阳)的合并(故有“武汉三镇”之说)。

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

在1927年到1949年,这三地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过去的直辖市)、武昌市(湖北省省会)和汉阳县。

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

因此,武汉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

2.1.1经济概况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清末及民国时期,武汉经济位居亚洲前列。

新中国成立后,武钢、武重、武锅、武船、肉联等一大批企业陆续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经济地位和城市实力。

195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位居中国第四。

但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沿海地区抛在了身后,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转变。

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东西湖的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

外商投资

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资中部的首选城市,在武汉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大。

武汉是法国在华投资额最高的城市,法国在武汉的最大单个投资项目是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的汽车项目,经过追加投资,法国在该项的总投资额已超出在华其他城市单个项目的投资额。

自1992年5月国家批准武汉市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另一方面,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外来企业实行“一条龙”联合办公制度、市长对话会制度、受理投诉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等。

截至2011年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84家在汉投资,包括美国的百威、联合技术、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巴斯夫、西马克、麦德龙,日本的川崎重工、美能达、NEC、三井物产,荷兰的菲利浦,英国的BOC、皮尔金顿,韩国的现代、锦湖等,另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在汉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地区性、区域性总部达到110家。

金融商贸

武汉是湖北的金融中心,总部在武汉的金融机构有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长江证券、合众人寿、交银国际信托、天风证券、湖北银行等13家,另有30家中资银行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东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汇丰银行、荷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标准渣打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七家外资银行在武汉设有营业机构或代表处,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在武汉的营业网点均超过100家,武汉的银行密度居中部第一。

武汉还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中部地区唯一的跨省级分行——武汉分行所在地,负责管辖鄂湘赣三省业务。

武汉拥有商业网点19万余个,有3家商业零售企业跻身全国连锁经营企业30强行列,2009年商品零售总额达2164.09亿人民币。

在汉本地商业零售企业有武商集团、中商集团、汉商集团、中百集团(武汉现有中百仓储37家、中百超市350家)还有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华联、王府井等国内知名企业及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国际独立零售商联盟(IGA)中国总部。

2009年宜家在汉建设亚洲最大购物中心,定于2015年投入使用。

 

武汉的传统商圈主要有中山大道、航空路、江汉路、汉正街、司门口、中南路、钟家村,近年新兴的商圈有:

武汉天地、街道口、王家湾、徐东、光谷、广埠屯(最大的IT市场)。

知名购物中心有在汉口的武汉国际广场、武汉广场、世贸广场、新佳丽广场、江汉路步行街、汉正街商品市场等,在武昌的群光广场、徐东平价、亚贸广场、中南商场、销品茂、光谷商业中心、万达楚河汉街等,在汉阳的汉阳商场、武汉摩尔城、沌口经开万达等。

2.1.2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武汉水资源非常丰富,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79%,居中国首位。

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马尾松、杉木、栎树分布普遍。

粮食作物达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达50种;鱼类资源共计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计有8目14科45种,累计探明储量96125.65万吨,保有矿产储量79829.75万吨。

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数38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有4处、中型矿产地有10处、小型矿产地有43处、矿点327处。

气候特征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地质地貌

武汉的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廊。

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散列东西向残丘。

沿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小洪山、珞珈山、喻家山一带,连同辐射到两翼的马房山、桂子山、伏虎山、凤凰山等构成了武汉地形上的龙脉,武汉的绝大部分重要机构分布于该龙脉两侧,这条龙脉的头是喻家山,腰部是洪山,尾部则是月湖旁的梅子山。

平坦平原(39.25%)位于武汉市长江、汉江两岸以及湖泊周围。

是棉花和蔬菜产区。

垄岗平原(42.56%)位于各湖泊周边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

丘陵(12.32%)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

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中列横穿城区;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

低山(5.85%)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

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汉最高点。

地质灾害:

可考记录中,武汉发生大于3级的地震31次,未发生过大于5级的地震,曾遭受28次域外中强地震的袭击。

1996年,武汉被国务院列为13座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河流湖泊

武汉拥有长江和汉江、东荆河、滠水河、界河、府河、朱家河、沙河、倒水河和举水河等长江支流。

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构成了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东南,在左岭附近又折向东北,在新洲区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

长江武汉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亿m、汛期长、水位变化显著,河道虽然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约束,淤积成了天兴洲、白沙洲等沙洲。

长江武汉段最窄处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宽1100米;最宽处位于青山区,宽3880米。

汉江从蔡甸区进入武汉市,在南岸咀注入长江,在武汉境内河道弯曲达22处。

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70个,其中城区湖泊41个,郊区湖泊129个,其中跨市、区湖泊9个。

湖泊承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个。

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942.8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为11.11%,居中国首位。

各区湖泊数量由多到少为:

蔡甸49个,黄陂23个、东西湖20个、洪山17个、江夏17个、新洲14个、汉阳7个、江汉7个、汉南6个、武昌4个、江岸2个、硚口2个、青山2个。

其中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线全长110多公里,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积的6倍。

  城区主要湖泊:

  江岸区:

塔子湖、鲩子湖

  江汉区:

西湖、北湖、鲩子湖、机器荡子、菱角湖、后襄湖、小南湖

  硚口区:

张毕湖、竹叶海

  汉阳区:

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莲花湖、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跨蔡甸区)

  武昌区:

紫阳湖、四美塘、沙湖-外沙湖、沙湖-内沙湖、东湖-水果湖

  青山区:

戴家湖、杨春湖

洪山区:

南湖、晒湖、野芷湖、杨春湖、东湖、严西湖、严东湖、汤逊湖(跨江夏区)、野湖、王家湖、竹子湖、青潭湖、青菱湖、北湖、车墩湖、五加湖、黄家湖(跨江夏区)

2.1.3人口状况

2011年末武汉共有常住人口1002万,户籍人口827.24万人,是中部六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在校大学生人数2009年统计为104万,在校大学生人数全球第一。

[1]全市农业人口280.65万人,城镇人口546.56万人,外来常住人口过百万;人口密度为882人/平方公里。

各区中,黄陂区人口最多,达到111万,汉南区人口最少,仅10.7万人;江汉区人口密度最大,有1.78万人/平方公里,江夏区则最少,仅301人/平方公里。

其中,接受大学教育(大专以上)达98.91万人,占12.3%;文盲人口为40.69万人,文盲率为5.05%,男女比例为51.6%和48.4%,汉族比例99.36%,人口出生率9.49‰,人口死亡率7.42‰;净迁移率-5.93‰。

计划生育率95.71%。

65岁以上老年人近300万人比例25%。

2.1.4文化旅游

武汉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汉腔”。

武汉又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又经近代风云激荡,武汉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江城胜景、楚风汉韵,源远流长;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美不胜收。

  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至2002年底有4A级景区6家。

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8.37万人次,增长34.2%。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8.4亿元,增长23.2%,其中: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0亿美元,增长32.1%;国内旅游收入185.04亿元,增长22.5%。

2002年末全市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145家,旅游从业人员近10万人,旅游星级饭店98家。

  武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三国”、“三峡”旅游线路的中转站。

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盘龙城商朝遗址、辛亥革命首义军政府旧址、中共“八七会议”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被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之一。

 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归元禅寺和东湖4大景区入选首批国家“4A”级景区(点)。

2.1.5教育概况

武汉市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8%。

现拥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含各类技工学校)2343个,其中普通中小学1358所,中等职业教育机构171所,高等教育机构82所。

受教育人口数达2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34.98%,专任教师12.44万人。

公办本科(23所)

  1、武汉大学(985,211,1893创建)

  2、华中科技大学(985,211,1953创建)

  3、华中师范大学(211,1903创建)

  4、武汉理工大学(211,1958创建)

  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11,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

  6、华中农业大学(211,1898创建)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11,1948创建)

  8、湖北大学(1931创建)

  9、武汉科技大学(1898创建)

  10、中南民族大学(1951年创建) 

  11、湖北中医药大学(1958年创建)

  12、武汉体育学院(1953创建)

  13、武汉音乐学院

  14、武汉工程大学

  15、湖北工业大学

  16、湖北美术学院

  17、武汉纺织大学

  18、湖北经济学院

  19、武汉工业学院

  20、湖北警官学院

  2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2、江汉大学

独立学院(18所)

  ●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民办本科(6所)

  ●武汉东湖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汉口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武昌工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全国第一所生物类本科高校)

高职院校(21所)

  1、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3、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4、长江职业学院

  5、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6、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7、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8、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9、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10、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11、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2、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13、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14、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15、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16、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17、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18、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19、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20、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959创建,公办)

  21、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22、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23、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24、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军事院校(7所)

  1、海军工程大学

  2、军事经济学院

  3、空军预警学院

  4、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5、国防信息学院

  6、武警武汉指挥学院

  7、武汉军械士官学院

2.2武汉市水环境状况

2.2.1综述

2011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966.4mm,属偏枯年份。

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良好。

武汉市水环境法规建设、执法管理及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中心城区湖泊保护与治理为重点的滨水环境建设持续推进。

启动“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建成“楚河”;推动汉阳地区生态水网修复工程,实现汉阳“六湖连通”调水试运行;实施晒湖、官桥湖、南湖等中心城区湖泊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排水设施建设,中心城区88处易渍水地点全部纳入治理范围;继续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至92.2%;有力推进“两江四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倾力打造滨江特色城市名片,形成总面积约387.27万平方米的江滩。

武汉市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倾力打造生态水网连通工程,充分发挥滨江滨湖区位优势,逐步把江城建设成为“水宁、水丰、水活、水净、水美”、江河湖泊水景观交相辉映、蓝天碧水与绿色城市相互融合、水城和谐的滨水生态城市。

楚河一景

2.2.2水质状况

(一)地表水水质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

按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类别。

依据《武汉市水功能区划》,2011年对全市开发利用程度、受关注程度较高的79个一级水功能区实施水质监测,达标率为57.0%,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1.江河水质

2011年,全市10条主要江河水质监测结果表明:

水质达到Ⅱ类的有汉江、金水、沙河、举水等4条江(河)段,占40%;水质达到Ⅲ类的有长江、滠水、倒水等3条江(河)段,占30%;水质劣于Ⅲ类的有通顺河、东荆河、府河河段,占30%。

影响河流水质类别的主要项目是氨氮、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14个一级水功能区有10个达到其水质管理目标,占71.4%。

与上年比较,江河水质基本稳定。

受上游来水偏少影响,部分江(河)段水质有所波动。

2.湖泊水质

全市56个主要湖泊监测结果表明:

水质达Ⅲ类标准的湖泊有17个,占监测湖泊数的30.4%,占监测湖泊面积的66.5%;水质达Ⅳ类标准的湖泊有18个,占监测湖泊数的32.1%,占监测湖泊面积的24.1%;水质劣于Ⅳ类标准的湖泊有21个,占监测湖泊数的37.5%,占监测湖泊面积的9.4%。

56个一级水功能区有28个达到其水质管理目标,占50.0%,达标湖泊面积占监测湖泊面积的58.9%。

影响湖泊水质类别的主要项目是总磷、总氮、氨氮等。

与上年比较,湖泊水质相对稳定。

受降雨偏少影响,水质有所波动。

根据《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标准及分级方法,湖库营养状态按营养轻重程度分为贫营养、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五个级别。

对全市56个主要湖泊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呈中营养状态的有11个湖泊,占19.6%;呈轻度富营养状态的有25个湖泊,占44.6%;呈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有18个湖泊,占32.1%;呈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有2个湖泊,占3.7%。

与上年比较,湖泊营养状态未见好转。

受冬春连旱影响,湖泊蓄水量减少,使水体自净能力降低,部分湖泊营养盐浓度增大。

3.水库水质

全市9座大、中型水库有7座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

9个一级水功能区有7个达到其水质管理目标,占77.8%。

与上年比较,水库水质稳定。

4.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及公共供水厂水质

中心城区的10座水厂及新城区的8座水厂取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与上年比较,取水水源地水质稳定。

中心城区平湖门等10座、新城区汉南区自来水厂等8座公共供水厂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综合合格率达99%以上。

(二)地下水水质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武汉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显示:

全新统孔隙承压水质量枯水期分极差、较差两级,以极差为主(82.4%);丰水期分优良、较差、极差三级,以极差为主(81.2%)。

上更新统孔隙承压水质量枯水期分优良、良好、较差三级,以较差为主(60.0%);丰水期分优良、良好、较差、极差四级,以优良为主(63.6%)。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质量枯水期分优良、良好、较差三级,以较差为主(50.0%);丰水期分优良、较差两级,以优良为主(75.0%)。

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组份为总硬度、亚硝酸盐、铁、氨氮、锰、砷。

(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进行评价,武汉市黄浦路、南太子湖、三金潭、江夏纸坊、黄陂前川等19座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各厂出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全年共集中处理污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