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0248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0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docx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

汇编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汇编

诗歌鉴赏

(一)——鉴赏诗歌意象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读诗。

孔子教导弟子时说:

“小子!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而且他还批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明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11分。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1.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不了解这些意象,读起诗来可能会不知所云。

①月:

思念的代名词。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诗人的思乡情借月悄然而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忆舍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②鸿雁:

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者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诗人有时简为一个“雁”字,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和她的《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

③柳:

离别怀人的伤感。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提到柳,多与送别有关。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歌,竟然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由此可见“柳”非同一般;宋人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④杜鹃:

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闻者凄恻。

后来多用“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白居易《琵琶行》: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

1

血猿哀鸣。

”李商隐《无题》:

“沧海月明珠有泪,望帝春心托杜鹃。

⑤鹧鸪:

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惆怅。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诗人常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惆怅。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辛弃疾的《菩萨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⑥松、菊、梅:

坚强清高品质的化身。

松、菊、梅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称赞欣赏它的人比比皆是。

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开了歌之先河。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更是具备革命家的乐观情怀。

自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便以隐士的身份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历来为文人画士所爱,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⑦莲:

传情达意的凭借。

“莲”“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唐人刘禹锡的《爱莲说》又赋予“莲”以新的含义:

高洁独立,出污泥而不染。

⑧梧桐、寒蝉:

哀婉凄凉的代称。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梧桐细雨营造了一个悲苦交加的氛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人徐再思在《双调水仙子·夜雨》中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唐·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了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诗中哀鸣的寒蝉已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奉旨填词”的柳永,也用寒蝉凄切地鸣叫,烘托出哀婉凄绝的离别气氛。

这些诗词中的梧桐、寒蝉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树和鸟,而是被人为地寄予某种情思,成了文人抒写个人情绪的意象了。

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东篱”表现词人闲雅的情致,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以“红豆”寄寓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以“鸿浩”寄托高远志向,如“矫首看鸿浩,远举高飞”(吴潜《八声甘州》)等等。

另外,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与飘零,丁香代表忧愁,鹧鸪代表乡愁,暮春、落花代表韶光易逝、美人迟暮,捣衣、玉关代表思念征夫,香草美人代表忠臣或道德理想,“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华年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

2.意象的常见类型

诗歌意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①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橘颂》等,都有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例1: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例2: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这两种人物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江雪》这首诗就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②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景物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就是一副清新、恬静、纯朴的山村风景图。

③事物形象。

2

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如周敦熙《爱莲说》中的莲花,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等。

【解题方法指导】

鉴赏诗歌形象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整体感知形象。

2.分析形象特点。

3.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

绝句四首(其三)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

这首诗共四句,一句一景,分别是翠柳上鸣叫的两只黄鹂,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窗外远山上千年的积雪,门对浩瀚长江上的万里船只,形象具体鲜明。

黄鹂鸣于翠柳,白鹭直上青天,有形有色,形象明丽,富有生气,传达诗人并引黄庭坚

①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②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③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的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考点透析:

(1)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

第一问是考查考生对诗歌结构的总体把握,第二问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

这是一首题画诗,前四句概写画的内容,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后四句是抒发自己的感想。

(2)题是鉴赏诗歌的形象。

大家开动思维机器,积极阅读,在脑海中充分想像出一幅“竹石牧牛图”:

在荒郊野外,怪石峥嵘,翠竹环绕山石,一片幽静。

一顽皮的小牧童,手执牛鞭,一条老牛觳觫颤抖。

真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田园风光图。

第二问难度较大,需要我们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深入鉴赏。

诗的前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分咏石、竹、牛、牧童四种物象,后四句由看画发出感想。

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厚于竹而薄于石”,说牛在石头上磨砺自己的角犹可,千万不要争斗,弄残了我的竹子,可是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从画中的

3

竹石牧牛,作者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社会政治的观感。

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对品节的珍视。

作者先说“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然后再作退一步讲“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说明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参考答案:

(1)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了作者由画中的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考点透析:

这道题第一问属诗歌意象的考查,也隐性地考查了表达技巧,考生是否掌握什么是细节描写,是答题的关键。

第二问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果在脑中活灵活现地想象出意境:

作者见到秋风起,便写了一封家书请人捎回,担心话没说完,信使临行时,又急急忙忙地打开,重新浏览信件,而且作了一些补充。

你说他是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4.(2004年全国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透析:

这道题的第一问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考生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杜鹃的典故。

杜鹃在中国象

4

征着什么?

比如课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②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①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②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问:

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

情是怎样的情?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义公禅房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①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②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5.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

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

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时期。

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这首词以“听雨”为题,写了一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听雨的情味。

请任选一个阶段,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作者此时听雨的感受;并结合整首作品说说这一部分内容对全词意境所起的作用。

5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作者写这首词时,因被弹劾去职,隐居上饶等地已经六七年。

阑珊:

稀疏、冷落。

这首词的下阕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梁启超则认为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你谈谈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综合测试】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

指普通人家。

①涧户:

涧边的人家;②山楹:

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试作具体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诗人是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谢枋得:

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隐居数年,屡拒元朝征召。

这两首诗都写“桃花”,但“桃花”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试结合两首诗的内容,作具体说明。

6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刘克庄

①②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③炊烟少。

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①大梁:

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

②浙河西面:

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地方。

③宣和:

北宋徽宗年号。

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

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联系?

7

【达标测试答案】

1.①景物有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

特征是秋夜幽寂清冷。

②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2.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①第一句仰视,第二句俯视。

这两句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②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4.①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②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

5.①少年听雨,地点是歌楼上,当时的情境是红烛照耀、罗帐轻舞。

这是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境,浪漫,温馨,逍遥。

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人生乐少恨多作铺垫,反衬老境孤寂凄凉。

②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境是江阔云低、断雁哀鸣,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

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③老年听雨,反映了作者写这首词时的真实处境和心境,听雨的地点是僧庐下,鬓已斑白。

词人已不再描绘周边的境貌,而是用一生的感慨来抒情。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正是作者饱经沧桑后的感叹;而“一任”二字则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

老年听雨这一部分,是这首词的重心,它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6.可以有以下三种理解。

①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自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

在火树银花的映照下,香车宝马的人流中,万千佳丽湮没不了她的盈盈暗香。

词人辗转搜寻,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稀疏冷落的地方,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憔悴烦躁,令人怦然心动。

②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心情。

挥师北上,收复中原,一直是词人孜孜以求的宏图大业。

词人多么盼望朝廷能一夜东风,放花千树,给自己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可是自己被弹劾去职,闲居多日,犹如躲藏在阑珊灯火下的寂寞佳人一样,无可奈何。

③这形象是作者自况。

朝廷主和派当道,权贵们车水马龙,风箫鱼龙,一派流光。

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被弹劾去职后,宁愿在冷落孤寂中幽居,保持自己盈盈暗香的高洁品质,也不愿迎合权贵,与之同流合污。

【综合测试答案】

1.

(1)“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解析:

①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律诗颔联和颈联常用对仗,如“野水与孤舟”、“渡与横”、“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等。

②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变化,必须紧扣诗作的语言和意象。

诗人登楼远望,本有怀远之意,只见平静的水面,因无人渡河而舟自斜横,远处又有荒村断霭,古寺流莺,一派宁静闲适,但想到自己身处异乡,便让作者心中陡然一惊,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一情感变化扣住了诗题“怀归”二字。

③考查了对诗歌语言形象的理解与绘画艺术的联系,把文字形象转化成直观的画面。

画面上只有船夫,且船夫放下竹笛,沉沉睡去,更显示出因“野渡无人”而致船夫“尽日”等待渡客的寂寞困倦。

2.前两句写实景:

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

后两句写虚景:

试问《梅花落》中的“梅花”被吹落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解析:

高适是写边塞诗的高手。

这首《塞上听吹笛》七绝诗,无论是景物的描写,情感的表达,还是

8

境界的创造,都有很高的造诣。

首先,诗人善于将眼见和耳闻的实景与想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亦实亦幻的巨大的空间,引导读者由现实到虚幻产生美丽的想像。

其次,在这苍茫而又清澈的夜境里,《梅花落》的悠悠笛声,传遍四面八方,恰如风送梅花,洒向山川大漠,吹奏者的情感也随之飘荡,这是一种悠远动人的境界。

再次,塞雪刚尽,远离家乡,将士戍边,应该是很艰苦很忧愁的;但是,盛唐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们艰苦而不怕苦,思乡而不忧愁。

“雪尽”、“月明”之景,“牧马还”之事,还有乐曲如梅花的情趣,都是生动开朗的,可见诗人有感慨但不低沉。

这道题从写景切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以及描写手法的能力。

题目要求“具体说说”“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答题时应该把虚景和实景的具体内容描绘出来,至少要把有关诗句的意思翻译出来,不能仅仅指出哪句写了实景,哪句写了虚景。

3.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

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解析:

古代诗歌中吟咏风的作品不少,王勃的这首《咏风》自有其特点,它赞美了一个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和不辞辛劳的精神的“风”的形象。

夏末初秋,一场凉风吹来,山林和沟壑顿时显得清爽宜人。

风驱散烟尘,卷走云雾,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涧边的房屋和山上的人家。

它来去好像没有踪影,但吹起和停息都像充满了感情。

如若不信,就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就盛情地为你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

这样的“风”,不就像一个节操高洁、人情通达的精灵吗?

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

试题要求作具体说明,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

4.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形象是幽竹。

诗人运用了三种方法。

一是正面描写,写幽竹具有“不改清阴”的节操;二是侧面衬托,用春残时节黄莺稀少、辛夷花尽、杏花飘落来反衬幽竹;三是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幽竹富有温馨的人情味(“待我归”)。

解析: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手法却并不单一,幽竹的形象十分鲜明,诗人的感情也充分表达出来了。

谷口的环境是优美的,这里本有黄莺的恰恰啼叫,有辛夷的诱人花香,有杏花的红艳耀眼。

但遗憾的是,此时已是暮春,这一切“稀”了,“尽”了,“飞”了,春光逝去,空留凋零。

经过这样的渲染和铺垫,“幽竹”出场了,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