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0197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旧版诗歌鉴赏综合复习教师版

诗歌鉴赏综合复习

知识集结

知识元

诗歌鉴赏综合复习

知识讲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

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

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

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

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重要的是要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

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义。

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则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

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则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

对意境类的解答: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分析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按照以上三个步骤: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

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以张渭的《早梅》为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答题时首先应分析梅的自身特征:

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

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以上是诗歌鉴赏题分析作答基本思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分类总结一下吧!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明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释理由: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析作用: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

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3.答题步骤:

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列例证: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作用: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五、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从某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请作具体分析。

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

试作分析。

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

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炼字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3.答题步骤:

释含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景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作用: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六、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

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

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

概述诗句的内容。

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例题精讲

诗歌鉴赏综合复习

例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

(1)~

(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岑 参

其 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 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

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

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该句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答案】BD

【解析】

题干解析:

B项,“在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描绘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

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

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解析】

题干解析:

【解析】

题干解析: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

(2)题。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②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②风回:

指风向转为顺风。

③准拟:

一定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此二句纯属写景,而词人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借景抒情。

B.“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不必细数。

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构成美丽景致。

C.“波神”二句,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下的美景,放起鱼鳞般的波纹。

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D.“水晶宫”一句,照应“波神”,眼前似乎是水府鱼宫伴着秋风,轻打着木船,发出阵阵声响,就像是水族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美妙动听。

E.结尾写词人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景。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潜意识里仍受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所驱动,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

【答案】AE

【解析】

题干解析:

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

A项,“借景抒情”错误,应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E项,从“准拟”二字上可看出,尾句写的是设想登岳阳楼赏景,这里错为已登上岳阳楼赏景。

【解析】

题干解析:

【解析】

题干解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DE

【解析】

题干解析:

A项,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B项,“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错误,该句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

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答案】

①拟人。

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

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

题干解析:

【解析】

题干解析: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

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

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①蓼(liǎo):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

红蓼:

开红花的水蓼。

②整鬟:

梳理发鬟。

③含:

愁眉不展。

④浦:

水滨。

1.下列对这首唐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自己。

E.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答案】AD

【解析】

题干解析:

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D项,“自己”与原词不符,应为“船夫”。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语含”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

为什么“不语含”,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

【解析】

题干解析:

【解析】

题干解析:

当堂练习

阅读

练习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

(2)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

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

②石泓:

石砚。

③霜兔:

用兔毫制成的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出”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

B.诗中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C.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D.第三联的意思是,在晴明的窗下,黄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E.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突出了黄斌老画技之高超。

【答案】CD

【解析】

题干解析:

A项,写出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的不是“出”字,而是“吐”字;B项,“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E项,“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错,此句主要是写竹子栩栩如生。

2.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对自己被贬官的不满。

黄斌老画竹如同“酒浇胸次”,这也是作者自道。

②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美。

③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

所画横竹头角峥嵘,不为雷电所惊。

作者借所画竹子表达自己对这种情操的追求。

【解析】

题干解析:

【解析】

题干解析: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颔联中数字“千”“万”并非实指,这种用法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两”“一”一致。

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答案】DE

【解析】

题干解析:

D项,“两”和“一”是实指。

E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连年的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

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绪。

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

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

2.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地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

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