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指导.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指导.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指导
《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指导
目的:
帮助同学们更好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参考书籍:
《新编政治经济学》涂晓今主编,人民出版社
第1章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一方面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也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作家还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理论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已被实践所证实,是普遍适用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3.什么叫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答:
(1)经济生活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总过程,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总过程的起点)、交换过程、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总过程的终点)。
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个人完全与世隔绝是无法进行生产的。
因此,人们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才能使社会生产总过程得以周而复始,延绵不断。
人们按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客观需要而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就是经济关系,前者是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角度来说的,后者是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来说的。
(2)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四方面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狭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则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无论是狭义的生产关系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其核心都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
因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足够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曾经写道,“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6页)人类要生活,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无法生活,社会就要灭亡。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如何理解生产力定义及生产力要素?
答:
(1)生产力是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2)社会生产力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包含人的体力和智力。
在生产力中,劳动力是能动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发现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手段,又称劳动手段。
它包括生产的场地、建筑物、道路、运河、工具等等。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包括生产设备)。
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劳动对象即生产劳动的对象。
它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未被人们开发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未开垦土地;一类是已被人们开发、加工和再生的原料、材料、燃料。
劳动资料和一切劳动对象的总和,即生产资料。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在生产力中,劳动力、劳动资料,以及已开发、加工和再生的劳动对象,都是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也包括科学技术在内。
由于生产力诸要素都受科学技术的带动,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答: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如果能适应生产力,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起阻碍作用。
7.为什么说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答:
(1)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性。
它的特点是:
反映经济运动内在的本质联系,支配着经济运动发展变化的基本方向和各种纷繁复杂的过程。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发现它、认识它、运用它来指导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但不能创造它、变化它、废除它。
一切经济活动,符合经济规律要求的一般都会取得正效益,违反经济规律要求的则会得到负效益,就会在实践中失败,甚至受到它的惩罚。
一切经济规律,都产生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并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
某些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消失之后,这些经济规律也就失去作用,或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规律有三类:
一类是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在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一类是在几个社会发生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还有一类是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发生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在复杂的经济运动中,往往有几个经济规律在相互制约中交叉发生作用。
8.请谈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意义。
答: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它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因为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立统一观点、社会历史按客观规律发展的观点,才能科学地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和预测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
具体地说,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要运用科学的实证法、科学的抽象法和科学的利益分析法。
(2)①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②为学习其他经济学科和管理科学打好基础。
9.支配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客观规律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1)支配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客观规律有:
生产力进步的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规律。
(2)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图2—1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10.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答: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具有如下经济特征:
(1).它是包含中国特色的公有制经济和中国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
(2).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4).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一切企业(含垄断性企业)都要回归市场,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的计划都要在不同深度和广度上受市场调节。
(5).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6).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11.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答:
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其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第2章商品和货币
1.自然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1)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产生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互相交往的经济形式,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伴随着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这些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偶然的交换。
以后,出现了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于是就有了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经济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具有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经济。
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人与人之间、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紧密,范围也日趋扩大。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商品生产者为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必然竞相改进技术或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不断地激发着商品生产者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商品生产者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实现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不断增加投入、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总之,商品经济是与较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式。
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自然经济无法比拟的作用。
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二者之间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一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对人们具有某种效用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二是用来交换,与其他劳动产品具有量的可比属性,称为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二者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因此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概念:
作为商品,必须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物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就是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
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它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其次,从使用价值量的方面看,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用一定单位来衡量,用数量来表示其大小、多少。
计算不同使用价值的数量,往往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如粮食用斤、衣服用件等。
物品用什么作单位进行衡量,取决于物品的性质和社会习俗,如衡量大米的重量曾用过石、斗、升等计量单位,现在则用斤、两或公斤、克等来衡量。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第一,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因此,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第二,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地奉献或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因此,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概念:
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产品,必须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例如,商品生产者用一只羊交换两把斧子,羊和斧子之间的交换比例表明一只羊可值两把斧子,这两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
●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体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
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
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
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相背离。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是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第一,凡不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都没有价值,例如空气、阳光等。
第二,有的物品虽然是劳动生产物,具有使用价值,但只用于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不是供别人使用,也没有价值。
第三,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如果供别人使用,但不通过交换,也没有价值,如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互相矛盾、互相排斥。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
但为了获取价值,又必须生产出自己所不需要的使用价值。
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取得它的价值。
商品只有首先被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
而为了实现其价值,又必须先让渡其使用价值。
可见,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4、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答:
(1)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同时又是抽象劳动,它是同一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
它既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创造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属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具体劳动,也就没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各种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体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的经济特有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而是历史范畴。
(2)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与生产其它商品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与生产其它商品相同的抽象劳动。
正是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5、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创立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不了解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
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时,他们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和论证了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原有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进而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学说基础之上的。
6.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
生产商品的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量也就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量,不能是各个生产者个别的劳动量。
因为不同生产者由于技术、体力和劳动态度的差异,他们为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是不同的。
个别劳动量只能决定个别价值。
但商品是要跻身于社会进行交换的,它必须具有社会承认的社会价值。
通常所讲的价值,是指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量决定于一般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时间)。
价值量就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量(时间),是在社会现有生产条件下,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与平均劳动强度生产单位商品必需的劳动量。
生产条件,是指设备的效能、动力的供应、原材料的优劣、运输状况、科学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劳动组织形式,以及自然条件(一般生产中的自然环境、采矿业中的矿藏质量、农业中的气候等)。
7.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什么关系?
答:
(1)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如下因素:
①动者的技能和经验;②生产资料发展程度(包括前面所述设备、动力、原材料状况);③科学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④生产劳动组织形式;⑤自然条件;⑥劳动心理与劳动态度。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的素质[包含上述①、⑥两项],关键则是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2)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条件和组织管理形式会不断改进,劳动者的智能和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会不断提高。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劳动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就会减少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从而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这就是厂家降价的客观基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使用先进设备的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也较多。
但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劳动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就会减少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从而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所以说,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如何?
答: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也有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必经过专门训练就能进行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具有较高的智能才能进行的劳动。
1小时的复杂劳动,能抵上好多小时的简单劳动,所以1小时复杂劳动比1小时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大,这就是俗话说的“一艺顶三工”。
在实际交换中,复杂劳动量总是折合为简单劳动量来计算。
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劳动,往往既包含简单劳动,也包含复杂劳动。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还会发生变化,现在的复杂劳动,将来可能变成简单劳动。
同时,无论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
在同一时间内,熟练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不一定比非熟练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小。
9.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大体上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的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是不稳定的,往往因时因地而异,这又给交换带来很多不便。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要求把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种商品上。
当贵金属(金或银)从商品界分离出来固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出现了货币的价值形式。
在历史上,贝壳、铜、布帛等都曾充当过货币材料,最后落到贵金属金和银上,因为金和银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贮藏等特点,最适合做货币材料。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
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中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10.货币有哪些职能?
答:
货币具有如下职能:
(1)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起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2)流通手段,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3)充当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一般商品的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便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当货币所有者不购买商品的时候,可以把货币贮藏起来。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须是贵金属货币。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充当贮藏手段。
但币值较稳定的纸币(如人民币),可以起储蓄作用。
(4)充当支付手段,如支付债款、租金、利息、税款、押金、工资等。
(5).充当世界货币。
充当世界货币的,只能是以重量计算的金和银,它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起着如下作用:
①作为价值尺度;②作为购买手段;③作为支付手段,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无法相互抵消,又无法以对方愿意接受的外币支付时,要以金银支付;④作为一国财富的代表转移到他国(如中国清朝政府给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数以十万万两白银的赔款,国民党大官僚运到美、英等国当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金银)。
11.什么叫信用?
其主要形式和特点有哪些?
答:
(1).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从根本上说,信用是和商品生产、货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是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信用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二是有时间和空间的间隔;三是要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3).信用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①商业信用
②银行信用
③政府信用
④消费信用
1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答: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如何决定商品价值量的?
前面已经指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决定单位商品生产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而且决定生产该单位商品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量。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新创造的价值量和转移价值量的统一,构成该商品的社会价值量。
商品交换必须依据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要求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量要相等,即要求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一致。
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相一致只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交换价值与价值相背离的情况则是经常发生的。
这是因为,交换价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要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在以货币为媒介商品交换条件下,商品交换价值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