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9796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docx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

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A.提倡节俭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D.勤于政事

2.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理念,并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3.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

A.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

B.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C.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D.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

4.赢得各民族拥戴,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太宗

5.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A.

B.

C.

D.

6.“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进士科”的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统治B.改善了选官制度

C.加强了经济交流D.妨碍了中外往来

7.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

8.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被后世所推崇,其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下列哪一个大臣不是唐太宗时期任用的

A.魏征

B.房玄龄

C.姚崇

D.杜如晦

9.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

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

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10.684年武则天下令:

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

这体现了武则天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勤俭节约

C.重视农业生产

D.善于听取意见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

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12.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B.余杭指今

(3)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4)此河开通有什么作用?

13.(盛世篇:

品勤俭帝王)(5分)

材料一: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杜甫的《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2分)

材料三: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

(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2分)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1分)

14.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1)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从哪一年开始开凿的?

(2)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大运河共分哪几段?

(3)运河中心在哪里?

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分别是什么城市?

(4)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炀帝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

此皆联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

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

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16.阅读下列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全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窑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唐朝对外交往比校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住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2)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年,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描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2)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8.观看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玄奘取经始自长安神邑,沿西域丝绸之路的中道出国,终达摩揭陀国王舍新城(今印度腊季吉尔以北数公里处),后经西域南道,于贞观十九年返祗唐都长安,长途跋涉十余万里,沿途记录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弘扬传播佛法和大唐文化。

史载当时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出现了“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的场景。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1)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哪一方面的情况?

(3)这位历史人物,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材料中引文的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太宗时期重贤纳谏的治国风范,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

他的这种胸襟犹为可贵。

对于有时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材料就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所说,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

2.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十七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所以与材料相关的皇帝是唐太宗,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故选C。

3.B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采取了开明的政策,注意发展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在唐与吐蕃的关系上采取了和亲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

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5.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新罗仿唐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骆驼载乐俑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6.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是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诞生改变了以往按门第选官的制度,且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控制的局面。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故选B。

7.A

【解析】

依据题干,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581年、589年、605年,结合所学知识,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受到唐太宗重用的名相,人称“房谋杜断”。

因此,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都是唐太宗时期任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姚崇是受到唐玄宗的重用,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解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陈,实现了南北统一。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10.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奖励农桑,发展经济,她提升官员的标准就是能够“田畴恳辟,家有余粮”,若重视农业发展,则予以升迁,这是她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

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因而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故选B。

11.

(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解析】

(1)由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并结合所学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出身门第。

(2)第一问:

据材料“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隋炀帝确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第一问:

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因此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科举制,统治者扩大的选官的范围和权力,提高了官员素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2.

(1)隋;京杭大运河

(2)北京;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解析】

(1)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图片描述的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京杭大运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主持开通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因此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北京;B.余杭指今杭州。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分为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通五条水系,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余杭到洛阳去,可能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13.

(1)材料一:

文景之治(1分)材料二:

开元盛世(1分)

(2)西汉: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等。

(评分说明:

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

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而放弃建暖阁养病;唐玄宗(李隆基)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等。

(评分说明:

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

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等等。

(评分说明:

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

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唐玄宗时期的盛世辉煌的景象被称为“开元盛世”,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就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2)本题考查的是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

西汉的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

唐朝唐太宗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玄宗崇尚节俭,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的认识。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于用人和纳谏;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等,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所以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

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等。

14.

(1)隋炀帝

(2)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洛阳涿郡余杭

(4)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在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610年通航;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在位时开凿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共分四段,从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从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4)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15.

(1)有。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在注重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可以看出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关系。

原因是唐太宗即位后,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局面。

(2)材料二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所说,说明他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的伟大。

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根据材料三的“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16.

(1)表现: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2)原因:

统治者励情图治,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解析】

(1)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归纳出盛唐气象的表现有: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等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1)材料一描述了落后、萧条的社会现象;材料二描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象。

 

(2)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了唐初落后、萧条的现象;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

 

【解析】

(1)依据材料一: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大致意思方圆千里之后,人烟稀少,听不到鸡和狗的叫声,路上也很萧条。

由此可知反映了贞观初年,当时落后、荒凉、萧条的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二的意思天下大丰收。

在外面流浪的流民全部回到家乡。

一斗米只卖三到四钱。

一年到头判死刑的只有29人。

东到大海,南到五岭(的民众),都不关大门,行走的人们都带粮食,都从沿途得到粮食和供给。

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现象

(2)依据材料一时间提示“贞观初年”,由此可知造成当时社会现象的原因是贞观初年之前的现象。

结合课本所学,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赋税沉重,民不聊生。

还征兵攻打高丽,修建华丽宫殿,使大量的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导致经济落后;还有隋末唐初的内战,当时农民起义,贵族叛乱不断,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大量逃跑,使大量土地荒芜。

多年的战争造成了唐初落后、萧条的现象。

18.

(1)到达地点、途经地区、朝代、文献名称等。

(2)对外交往。

(3)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到达地点、途经地区、朝代、文献名称等;

(2)依据所学在,玄奘取经表明唐代开放的对外交往;

部编版

(3)开放性题目,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