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9679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串讲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999)(P23)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P26)(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

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这一科学判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性质,说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是我国制定路

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P29)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期,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论述题

1、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P2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原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创新的理论观点后不断形成的。

核心理论观点有: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

(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2、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P28~30)(简答题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具体而言: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要居主体地位。

即公有制经济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还要更注重质的提高,也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

其中,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最大的部分,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发展国有经济的总原则是: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整体素质。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对于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我们也应十分重视。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同市场经济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很多竞争性领域,都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名词解释

1、增量改革:

是指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

简述题

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P32)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基本手段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有: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2)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

(3)自由和平等竞争。

(4)市场价格协调的微观决策。

2、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P35和P40)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

特征: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

(2)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

(3)先试点,后推广。

成功的原因:

(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取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的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

(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P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

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

其中,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民实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集体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积极作用。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正确引导。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

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所有制结

构等多个原因制约,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纯粹实现的条件并不具备,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35~38)(参考大纲书)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度

名词解释

1、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用于指导80年代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困境的10项政策主张,有:

(1)加强

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形势;

(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用关税取代数量限制,开放市场;(7)开放外国直接投资;(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管制,取消除安全、环境和消费者保护以外的一切阻碍和限制竞争的制度;(10)立法保护私有财产。

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

(1)创新的价值;

(2)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3)自主发展理论。

2、等级规则

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型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3、产权规则

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4、诺思悖论

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它常常产生于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

简述题

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P40)激进式改革(如苏联、东欧国家)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全面推进自由化和私有化,在短

时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其特点有:

(1)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

(2)在经济利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3)在经济政策上选择休克疗法。

渐进式改革(如中国)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

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特点有: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2)增量改革。

(3)先试点,后推广。

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P42)

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特征:

(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架构内自上而下地进行制度创新。

(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制度创新中存在利益摩擦。

(4)存在制度创新的进入壁垒。

(5)统一观念,减少实施阻力和交易费用。

论述题

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

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是:

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如中国)不是对社会主义

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特点有: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2)增量改革。

(3)先试点,后推广。

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路径:

(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2)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就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3)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是指人们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即是指个人和企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个人和企业是这种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

 

2、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P44~5)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

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

其主要功能:

(1)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

(2)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

3、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P48)

问题:

(1)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2)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忽视,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3)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了所谓的“诸侯经济”现象。

(4)“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获得试点权的企业或地方因能持续地获得垄断性租金而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相反,其他企业或地方则发展能力相对不足,这是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方向: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为进一步的市场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名词解释

1、所有权(2009)是指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不依赖于其他权利

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它体现为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和处分权能。

6、产权(2007):

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2、产权制度(2006):

是指由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简述题

1、什么是产权?

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

(2010,2014)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产权明晰化的相关条件是:

(1)产权的排他性。

(2)产权的可分割性。

(3)产权的可转让性。

(4)

产权的有效保护。

2、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P55)

(1)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

(2)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

3、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2010)(2003)(P53)

(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

(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

(4)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

(5)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4、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

(P60)

(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

(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

(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7)必要的外部约束条件。

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P49)

所有权:

是指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所有权引申的四种权能:

占有权能:

是指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

义务关系。

使用权能:

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收益权能:

是指获取基于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处分权能:

是指法律所保障的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2003)(P52)

(1)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微观基础。

(2)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的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

(3)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实现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改变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状况,就必须

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3、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2005)(P55~59)

应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2)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3)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4)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4、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P60~62)

(1)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2)国有股股权分散化。

(3)公司产权独立化。

(4)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级化。

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名词解释

1、企业治理结构(2008)

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2、企业共同治理是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互相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相统一这一共同目标。

3、相机治理机制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

简述题

1、什么是代理问题?

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P64和P65)

代理问题是指代理人除了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来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约束条件:

一个是刺激一致性约束:

是指代理人是合同的接收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能诱使代理人自愿选择根据它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另一个是参与约束:

也称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行为提出的一种理性假设,指出代理人接受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划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的利益动机。

2、什么是代理成本?

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P65)代理成本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情况下所产生的费用。

降低代理成本:

(1)通过合同关系约束代理人。

(2)对代理人行为进行密切监督。

(3)通过市场制度的不断健全。

3、简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P70)特征:

(1)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通过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

(2)经营者一旦获得授权,便可独立进行决策。

(3)经营者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于支配地位。

(4)企业主管部门作为监督者保护国有产权。

(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

问题:

(1)对企业经营者只有激励而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手段,国家对企业仍然承担无限责任。

(2)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

(3)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使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

(4)信息、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

论述题

1、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阐述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性。

(P67)现代企业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组合。

契约中包含的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企

业治理结构主体之间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关联的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

人力资本产权的基本内涵在承认一个人追求和保护自身产权权益的合理性、合法性时,应考虑人力资本产权行驶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因此,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推出企业治理结构主体多元化。

2、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

(P71)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中,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作自身利益的源泉。

贯彻了“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相互制约。

共同治理的核心就是经济民主化,是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互相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相统一这一共同目标。

共同治理模式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

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产权主体平等地享受监督权,从而实

现相互制衡。

3、阐述相机治理机制的基本含义以及基本程序。

(P72)相机治理机制的含义:

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

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

基本程序:

(1)事前监督,即相机治理主体应对投资对象做一个合理的评估。

(2)事中监督,即密切关注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经理人员的行为,以防道德风险的出现。

(3)事后监督,通过公司绩效来判断企业未来,目的是防止财务危机。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名词解释

1、按劳分配:

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其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2、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微观主体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的过程。

3、宏观收入分配过程:

是指在微观收入分配的基础上,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过程。

简述题

1、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009)(P76)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

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和资本的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

论述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

(P78)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微观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