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docx
《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
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
王 滔1,张大均1,陈建文2
①
(1.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
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我国一批学者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概
念、结构、发展状况、教育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大学生
心理素质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缺乏整合、实证研究薄弱、研究方法单一、
测量工具不够完善、教育研究有效性不高。
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明确该领域未来研
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我国;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203(2007)04-0076-08
20years’studiesonmentalqualityofChinesecollege
students:
retrospectionandreflection
WANGTao1,ZHANGDa-jun1,CHENJian-wen2
(1.Research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2.SchoolofEducatio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
MentalqualityanditseducationreceivegreatattentionamongChinesepsy-
chologistsin1980s.Collegestudents'mentalqualityalongwithitseducationhasalreadybe-
comeoneofhottopicsinthepedagogicalandpsychologicalresearch,whichaccumulatesthe
abundantresearchachievements.Thispaper,basedonresearchesinliteratureonmental
qualityofcollegestudentsacrossthetimespanof20yearsinChina,reviewedtheresearch
methodsandtherelevantresearchcontentssuchasitsconcept,structure,stateofdevelop-
ment,anditseducationaltraining.Thepaperalsocontemplatedtheproblemsexistinginthe
currentstudies,andthenforecastedtheprospectivetendencyofthefuturestudy.
Keywords:
collegestudents;mentalqualityresearches;China;retrospection;reflection
·76·
①收稿日期:
2007-01-1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4年度重大课题;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XSH012)
作者简介:
王 滔(1970-),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张大均(1954-),
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陈建文(1968-),男,湖南郴州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大学生心理学研究。
心理素质及其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关注,通过20余年的研究,现已
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积累了大量关于
心理素质及其教育的研究资料。
已有研究表明,心
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素
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里占据核心地位,是全面发
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
[1][2]随着我国高校心理
健康教育的推进,我国心理素质及其教育研究中涉
及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的研究资料日趋丰
富。
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
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
现实需要。
为全面了解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
育20余年的研究状况,系统整理该领域的研究资料
和主要观点,本文拟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相
关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简要剖析存在的问题,在此
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更加深入地
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的基本概况
我们以“心理素质”为篇名检索词,以CNKI数
字图书馆西南大学镜像分站(http:
//202.202.96.
90/)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社科版)、万
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对1986
~2005年期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然后从中筛选
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共得到关于我国大
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期刊文章703篇和硕博论文
12篇(见表1),其中属实证研究的文献有134篇,占
文献总量的18.74%。
表1 1986~2005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的文献量(篇)统计
年代区间1986至19901991至19951996至20002001至2005合计
期刊文章量5(0)*24
(1)239(47)435(78)703(126)
硕博论文量00012(8)12(8)
合计5(0)24
(1)239(47)447(86)715(134)
*括号内数字为该项中所包含的实证研究的文献数。
从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两个特点:
一是
文献总量逐年上升。
1995年以前的研究文献很少,
1995年以后的文献数量急剧增加,本世纪初出现了
研究高潮,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
重视,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
一。
二是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期刊文献中的
研究文章大多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教
育内容和方法、培养模式、实现途径等,主要发表于
《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教育类期刊;实证研究
则主要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和发展特征的调查研
究,以及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多数发表
于《心理科学》、《中国学校卫生》、《健康心理学杂志》
等心理类期刊。
硕博论文大多是实证研究为主。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文献,其内容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心理素质概念和结构
的探讨,其次是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再
次是心理素质教育研究。
1.心理素质(含大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结构的
探讨
我们查阅的文献中关于心理素质概念描述的很
多,但严格定义的却较少。
研究者在界定心理素质
概念的基础上,或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或采用实证分
析的方法,对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进行了探索,以下
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
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身心潜能素质3
个亚系统构成的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
统。
[3]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
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
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
[4]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
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其结
构包括7个方面:
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
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
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
[5]张大均认为,心理
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
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
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
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3个
基本维度,9大因素22个成分。
[6][7]燕国材认为,心
理素质是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由智力素质
和非智力素质构成。
[8]李虹认为,心理素质是在自然
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形成的综合心理
能力和质量,由知、情、意、行4个因素组成。
[9]
此外,有些研究者还专门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
素质概念和结构。
如:
周治金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
·77·
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
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
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
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10]许燕
认为,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由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
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再生
素质6种素质构成。
[11]王滔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
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3个维度10个因素26个
成分构成。
[12]张焰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基础
性心理素质、实践性心理素质和综合性心理素质3
个主要层面。
[13]罗品超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指在
先天生理特性的基础上,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
所形成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
理过程、个性心理方面的稳定的特征,它由性格特征
素质、认知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
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自我意识7个因素构
成。
[14]
尽管研究者对心理素质概念和结构成分的分析
存在着差异,但概括起来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
心理素质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1)整体性。
心理
素质是心理品质的综合,有的认为是静态组合,有的
认为是动态整合。
(2)结构性。
心理素质是按一定
心理规则建构起来的组织结构。
(3)基本性。
心理
素质是人内化了的、稳定和基本的心理品质。
(4)差
异性。
心理素质反映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心理
特征的个别差异。
(5)交互性。
心理素质是先天和
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心理素质结构具有以
下几个特点:
(1)多成分。
心理素质由多种心理成分
构成,既有认知成分,也有非认知成分;既有心理能
力成分,也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成分;既有情感和
动力成分,也有自我成分。
(2)多层次。
心理素质由
各个层次的心理成分构成,既有特质层次,也有行为
习惯层次;既有品质层次,也有潜质层次。
(3)结构
与功能匹配:
心理素质作为内隐的心理结构,也外显
地展现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功能、社会适应功能和创
造发展功能的发挥过程中。
2.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中,有关其发展
性的研究成果是最为丰富的,研究者借助各种成熟
问卷或自编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总
体状况及其在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上的类别差异。
(1)总体水平: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上只处于
中等偏上水平;[15]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
体上优于全国大学生,但仍有16.51%的学生存在
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16]大学新生是心理问题的高
发群体,有24.62%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碍,7.48%的
学生有轻生的念头;[17]大学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体
现在抑郁、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四个方面,且以文
科学生居多。
[18]
(2)年级差异: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年级差异表现
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的发展趋势[19];但也有
研究发现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心理素质总分显著高于
大二和大三学生。
[20]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年级越低
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越好[21]。
(3)性别差异:
大学男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上比女
生好。
[14][16][18][19][21]大学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忧
郁、焦虑、恐怖方面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躯体化、强
迫、敌对、精神病性因子上高于女生;[22]高师男生在
非权势性和教育效能感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师女
生。
[23]
(4)专业类型差异: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专业类型
差异表现为经贸类>工科类>文科类>理科类的变
化趋势;[24]医科大学生的精神病性状况较工科大学
生突出,其情绪稳定性不如工科大学生;[25]文科大
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理科大学生。
[26]
(5)学校类型差异:
高师生的责任感显著差于中
师生,但其创造性却显著好于中师生;[27]而重点大
学与普通大学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
异。
[14][19]但也有研究发现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
况总体上好于文科大学生。
(6)学生来源差异:
师专保送生的智力等级分布
较统招生大,统招生在独立性因素和新环境中的成
长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保送生;[28]独生子女家庭的大
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
生;[29]城市来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农村来
源大学生。
[16][19][26]然而,也有研究显示城镇来源大
学生和农村来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没有显著差
异。
[21][30]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大学生
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不高,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
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问题。
研究者们在探讨大学生
心理素质在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上的类别差异时,
所得结论有的比较一致,而有的分歧较大,这可能与
抽样范围、样本大小、分类标准、以及调查工具的不
同有关。
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
点。
概括起来,现有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理
论探讨,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和原
则、内容和目标、措施和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其二
是实验研究,主要验证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
·78·
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
性,探索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际训练方法。
比较而言,
理论探讨强调研究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实验研究
强调研究的技术性和操作性。
(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
关于模式和原则:
王平总结探索出“三三六六一
体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即建立三位组织
机构,形成三元咨询队伍,做到六个结合,达到六个
目标,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体化。
[31]王建
中提出“3×3+1”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即营
造1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环境,确立3条心理素
质培养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学生政工
干部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活动),针对大学期间
3个不同阶段(大一阶段、大二和大三阶段、大四阶
段)的心理特征,进行有目标、有步骤地培养。
[32]徐
俊川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坚持“两结
合”原则(心理素质教育与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与当代大
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紧密结合),注意“两
为主”原则(心理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
学生的非智力性心理素质为主),贯彻系统原则。
[33]
关于内容和目标:
冉武红认为,培养大学生健全
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有:
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坚
强的意志,稳定、乐观豁达的情绪和情感,建立和谐
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正确、客观、全面的自我评
价,健康的性心理。
[34]沈小碚认为,高师生心理素质
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有6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智能
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
和谐教育、健康人格的教育、维护心理健康的教
育。
[35]
关于措施和方法:
樊富珉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开设心理学课程,系统
传授心理学知识;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服务;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
现与预防;培训师生心理卫生骨干,增强全员心理健
康意识。
[36]岳晓东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之隐性
课程大纲的概念,认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格发
展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需要通过对具体生活事件
的不断认识和妥善处理来逐步实现心理素质的完
善,这种隐性课程大纲的实施方法可以是有意识的
自学活动、对各种生活事件的领悟学习和广泛的社
会生活实践。
[37]
(2)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樊富珉等设计了
15节心理素质培养教育计划,采用讲座、活动、行为
训练、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为期
一学年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经实验班和对照班的
比较分析,证实心理素质教育对改进和提高大学生
心理健康确实有效,并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38]刘晓明采用自然实验法,选
取自我认识、认知、情绪、个性等基本心理品质和学
习、交往两项主导活动作为课程的重点内容,对实验
班开设一学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实验结果
验证了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积极影
响,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39]
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训练方法:
马颖生、刘宁通
过实验考察了艺术体操和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
的影响,结果证实在艺术体操课和健美操专项课中
渗透心理训练,能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其个性
心理特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培
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40][41]林少真等、陈
华、洪鸿等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
素质进行教育干预,经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
的差异比较,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某
些人格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解
决心理困扰、降低焦虑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证实团
体心理辅导对于优化心理素质有积极作用,是培养
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42][43][44]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纵览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文献资料,从
研究方法的取向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理
论研究,重在提出某些相关概念、命题、假设或模型;
一类是实证研究,重在对相关概念、命题、假设或模
型的验证。
在理论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运用逻辑思辨、经验
总结、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的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探索。
其中,逻辑思
辨的使用频率最高,共有文献562篇,占理论研究的
96.73%,研究者运用逻辑思维的加工方式,论述了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45]及其培养模式[46]、目标体
系[47]、主要内容[48]等。
相比之下,经验总结和文献
分析的使用很少,各占理论研究的2.24%和1.
03%。
有的研究者总结自己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实践中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对教育模式[49]、教育措
施[50]的理性认识;有的研究者在对已有相关研究文
献和成果进行概括、整理的基础上,探讨现有研究的
问题与发展要求[51],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建构
的思路。
[52]
·79·
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教育
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
构成分、发展特点及教育干预的效果。
其中,问卷调
查的使用频率最高,共有文献106篇,占实证研究的
79.11%,研究者在调查工具的使用上呈现出三种趋
势:
(1)使用成熟的、公认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相关
量表进行调查,主要采用的量表有临床症状自评量
表(SCL-90)(占问卷调查的21.70%)、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占问卷调查的20.75%)、
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UPI)(占问卷调查的13.
21%),另外还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状态—特
质焦虑量表(STAI)等。
研究者或者只用一种量表
施测[18][26],或者将几种量表结合起来使用[16][17]。
(2)部分研究者看到了心理素质的特殊性,针对我国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遵循科学的心理量表编制
程序,编制了有一定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或量表进行调查,如:
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量
表[53][54]、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55]、大学生心理素质
量表[14][21]。
(3)还有一些研究者自编了简易的情况
调查表[56],他们根据调查目的设计相关的问题和选
项,统计在每个选项上的人数百分比,以此为依据进
行分析和讨论,这类调查工具往往缺乏科学严密的
结构和编制程序。
教育实验的使用相对较少,占实证研究的19.
40%,研究者多采用单组或两组的前后测准实验设
计,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比较,
证实心理素质教育及其具体训练方法的有效
性。
[38][44]案例分析是用得最少的一种方法,仅占实
证研究的1.49%,研究者通过直接访谈大学生个
案,从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中分析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57][58]而在数据处
理上,多数实证研究普遍采用了百分比、t检验、方
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只有少数的研究者使用了因素
分析、聚类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
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近20年的研究成果,
尽管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不
少问题,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大
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
1.理论研究缺乏整合
纵观已有文献,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的理
论研究虽为数众多,但研究者往往见仁见智,观点分
歧很大,缺乏整合性的系统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
首先,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概念的理解各执
一词,有的把素质概念延伸到心理领域即形成了心
理素质的概念,有的将心理素质的概念简单地理解
为个体的心理品质,更多的研究者则把心理素质概
念与心理健康概念等同起来,既没有考虑到心理素
质概念的发展性及其特点,也没有对心理素质形成
与发展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进行整合的理性思
考,致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有研究中有相当一部
分其实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其次,多数研究者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分析主观性较强,缺乏实
证研究的支持,较少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
并且很少有研究者明确地将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其功
能相整合[59],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结构的
静态成分和动态影响。
再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缺乏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
育的通盘考虑和整体架构,研究者多是就问题谈问
题,对教育模式、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探
讨常常只是一般性的讨论,零碎而分散,难以上升到
教育理论的高度。
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
缺乏整合性,使其无法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削弱了
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
2.实证研究薄弱
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现有研究的取向上看,过于
偏重理论研究,实证研究非常薄弱,这表现在两个方
面:
一是实证研究的数量很少,仅占文献总量的18.
74%,而且多数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缺
乏更多其它方面的实证材料;二是实证研究的功能
发挥不足,只有极少数的研究者将实证研究与理论
研究相结合[60],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发挥了实证研
究对理论建构和理论验证的作用。
实证研究的薄弱
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往往停留于理论层面的
探讨,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大学生学
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因此很多的理论探
讨只是一种基于理想的假设,难以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