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精选多篇.docx
《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精选多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精选多篇
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精选多篇)
第一篇:
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
泉城之约人文之旅
--“全国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
合肥市瑶海实验小学李亚琼
2014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作为从事体育教学的我有幸参加了在泉城济南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观摩了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了专家的精彩报告,目睹了名师的教学风采,感受着专家的独特魅力。
短短的几天学习时间让我领略了大师名家们深厚的底蕴,感受着他们的博学和睿智,让我痛快淋漓地品尝到了一场精神和智慧的盛宴,接受了一次理念和思想的洗礼,让我从体育学科的纵向看教学到开阔眼界的横向看教育,也让我作为教学管理者真正感受到了人文教育的魅力。
这次济南之行将成为我不断积淀厚重的教书育人素养的精彩之旅。
本次高端论坛真可谓名家相约、大师云集,有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教授、青岛名校即墨市28中李志刚校长、齐鲁名师刘建宇老师、用论语打造精神特区的张斌利、做生活美学家的老咪等教育名家为与会老师做了精彩的报告;韩军、余映潮、孙鸿、飞程翔、王岱、王君等当代教育名师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课堂。
大师们的娓娓道来,或语言犀利、或风趣幽默、或逻辑严密、或理论丰厚,或实践超强,虽然他们观点不同,性情各异,但是他们都是那么坦坦荡荡,挥洒自如,各领风骚,各具特色!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带着这份厚重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感悟名师灵动的课堂:
韩军老师对《雷雨》文本解读透彻深刻,对文中姓氏姓名的解读独具匠心,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周”,周而复始,周,即是周朴园,又是命运锁链,剧中所有人无一不在锁链中;“萍”,无根飘零,命不由己,即是鲁侍萍,又是命运锁链中无根的浮萍,真乃大师的视角,大师的思想。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的教学中,韩军老师以作者艾青的身份导入深情诵读,荡气回肠,声情并茂,读到动情处,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到好处。
全诗读完,全场唏嘘一片,热泪盈眶,掌声雷动。
韩老师对文字深挖细品,他强调“文字素养,是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化意为字,是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
韩军老师课堂效率很高,主要得益于他的教学思想,研讨两三,然后直奔语言学习,关注言语学习,因为他认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永不过时,围绕文字进行激烈辩论形成波澜的语文课,才是最精彩的语文课。
”后来知道语文界一直对韩军老师持褒贬不一的态度,但我每每细品他的课,从中都会得到很多新的启示。
王岱老师执教的《项链》,导入提问“生活中你摔倒后第一反应是什么?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紧扣文本,设置两个非常有高度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凌空而下。
问题一: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丢项链前的马蒂尔德,还是丢项链之后的玛蒂尔德?
问题二: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说一说,你能理解玛蒂尔德吗?
这样的提问直击人性,尖锐深刻,非深思不能做答,而学生的回答又是非大师无法驾驭的。
同情也好,讽刺也罢,都是同一个玛蒂尔德。
我们身上就有着玛蒂尔德的影子,何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苛责别人?
当王老师总结:
“哪个男生不想在女生面前耍耍酷?
哪个人又不想买件假耐克穿在身上。
”时,我为王老师敏锐锋利的洞察力暗暗叫绝,王老师总结说,作者莫泊桑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我倒更觉得,只有具备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才能读懂作者的悲天悯人!
在王老师的《项链》这条美丽清澈的小河面前,我照见了自己的影子。
王岱老师用一节课让我如此沉静的审视自己,反思自我,可见王岱老师有着高人一等的心胸,见解。
王君老师两节经典课《散步》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让我没想到的是《散步》的作者莫怀戚竟然是王君老师的大学老师。
所以王君老师的导入是从对莫怀戚的印象开始:
以为的风流名士,实则不拘小节。
这个不拘小节甚至有些乡村气息的学者却有一大批崇拜者,每到他的公开课,就有好多学生连夜排队占座,场面蔚为壮观。
这样的教学资源独一无二,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这样一个人的作品会是怎样的,他与家人散步的场景又是怎样的?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条根本原则是适合学生的需要。
这些新颖独特的资源的背后是教师丰厚的阅历、博大的情怀、细腻的情思。
王君老师的《散步》从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在田野散步”几个字简笔画式的布局开始,画面感极强。
随后是一段师生合作,表演式配乐诵读课文,学生们很快入情入境。
学生们也很快概括出四个人物的形象:
母慈,子孝,媳贤,孙慧。
并板书在黑板上“我们在田野散步”的“我们”两个字周围,构图极为巧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概括归纳的时候,王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立足文中的关键字词,深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所理解到的情感。
四个人物中刻画最少的是妻子,要分析这个人物有一定难度,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
我说:
“走大路”;儿子说:
“小路,小路有意思”,妻子说:
“……”,这个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仔细品味“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
由此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田野”,引导学生朗读描写田野的语句: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咚咕咚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回到文章的结束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学生:
“这幅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命、责任”,“今天这节课让你想到了生命中的什么?
”意犹未尽的一堂课。
“慢慢地,稳稳地”这本来就应该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这堂课上我看见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和态度,也深切的感受到了陶继新老师说的:
“学习,绝对不是心力交瘁的一场又一场的苦役,而应当成为生命个体探索未知、生成思想与智慧的快乐之旅。
”
最后,由衷的感谢局领导英明的决策,给我们这些非语文学科的老师们这样一次感受丰厚文化底蕴的机会,而此次学习之旅更是给我带来了许多心灵的震撼,让我认识到无论什么学科,一个精彩的课堂,都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让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希望今后不会被繁琐的工作、世俗的压力所吞噬,变差距为动力。
路漫漫,邂逅人文教育,吾将终身求索!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五日
第二篇:
参加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体会
参加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体会
韩伟
所谓人文教育,我的理解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课堂教育促进文学素养的提升的,塑造良好的文化精神和高尚人格,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这是我对人文教育的大概理解。
参加这次研讨会,我近距离的与大家接触,与名师会晤,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文的魅力,也真切地领略到名师、名家的风采和智慧,对自己来说既是一次汲取学习,又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享受。
四天的学习,我从名家、名师的课堂和报告中我学到很多以前见而不解、思而不深的课堂智慧,处事灵巧。
从第一节韩军老师的《背影》和《我的叔叔于勒》两节课开始,我被情节至深深深地打动着,被课堂上的妙语连珠吸引着,为孩子们的灵思机智赞叹着,为师生上演的曼妙舞台剧所折服着。
一个优秀的老师就是一节好的课堂,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和原始的印证。
教师从课堂设计、师生互动、情感启发、语言运用、问题提出等方面展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语文素养。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部好教材。
著名语文教育家陈日亮说过:
“我即语文”,让我为之深深地敬佩,这是何等的大气,何等的志气,何等的底气,何等的文气。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何更加协调和和谐,学生从老师身上除了学到知识内容以外,更多的是学到什么呢?
从陈老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新的观点,对我所认识的固有思维模式、教学方式、文本解读有很大的震动和发醒,更准确的说是对自己思想深处的冲击和地动山摇般的颠覆。
教师决定了课堂的质量,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这节课给学生带来的
第三篇:
参加全国第三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参加全国第三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怀着对领导的感激在浪漫的夏季来到美丽泉城济南参加了名师名家云集的盛会,不仅有特级教师执教观摩课,还有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做专题报告,更有来自台湾的哲学方面的权威教授来讲人文哲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众多名家各显神通,把自己的理念、经验和成果一一展示。
虽然他们观点不同,性情各异,但是他们都是那么坦坦荡荡,挥洒自如,出口成章,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视野。
林志芳老师的诗:
听,语文的美滴落泉池,清照故居,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你.......把我们带进了诗意的教育中。
我折服与林志芳老师的主持,文学素养深厚普通话标准,脱口而出随性流淌的那唯美的诗一样的语言,林老师柔美的话语感染了每一位听课的老师,一段段清新淡雅的导语贯穿会议始终,为研讨会增添了光彩,更让我感受到了林老师的才气。
魏书生老师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经验、守住自己的优点,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他一站到台上,就以自己积极地情绪、兴奋的机体状态影响了全场,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小跑步上讲台,小跑步下讲台,就是在告诉所有的老师,我阳光,我健康。
于是,他在做讲演的一小时里,常常单脚独立的时候,大家没有觉得不雅,而是被一个将“讲演”当成“锻炼”身体的
“勇敢行为的人”折服!
他风趣特有的幽默感如快书一样语言地语言,(强化强化再强化,巩固巩固再巩固?
?
)在阵阵笑声里也获得了阵阵掌声。
他积极而独特的思路感染着我:
一天工作,“松静匀乐”;下班回家,“松静匀乐”;市场买菜,“松静匀乐”;讨价还价,“松静匀乐”;回家洗菜炒菜,“松静匀乐”;那么一天下来,“松静匀乐”加“松静匀乐”等于什么?
还是“松静匀乐”。
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体态语丰富,无不吸引大家。
不知不觉间,一个半小时悄然溜走,最后,魏书生老师以一句箴言结束讲座:
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
让大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会后就开始试着运用魏老师的“松静匀乐”;放松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不受外界纷扰,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学习、工作、养心、健体一体化,在身心愉悦中做好工作,走好人生。
贾志敏老师说我教学生作文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尖子,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这应该是他作文教学的一种境界吧。
贾老师的评价很巧妙、有特色,蕴含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这个小朋友坐得最端正。
”“这个小朋友读书最投入。
”“这个小朋友的字最漂亮,就像他的人一样。
”“这个小朋友看到同桌没有课文纸,主动和他一起看,我代表这个小朋友谢谢你。
”“你说得真好,我无法把你的意思转达。
”“你读得很好,比老师读得还好!
”“这个小
朋友读得太好了,听你朗读我知道了一个故事;这个小朋友没人能超过,听你朗读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染。
”“这个题目真好,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你是所有小朋友中思维最敏捷,思路最清晰,回答最精彩的。
”?
?
及时的称赞会让学生更加自信。
面对怯场的同学,贾老师微笑着说:
“回答不对很正常,回答对了是超常。
”有了贾老师适宜的鼓励,展示自己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在贾老师的课上,也不是没有批评:
“不对,应该这样读?
?
”“你写的字没有你的人漂亮。
”“你写得很好,但读得马马虎虎,以后要多练习读,”他表扬得恰当,让人如沐春风;批评得得体,令人心服口服。
苏静老师讲述的诗词背后的故事,让我叹为观止,几首耳熟能详的古诗,信手拈来便侃侃而谈,素不知却蕴藏着那么多缠绵悱恻的往事,应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苏老师浑身散发着古典文化的气质,值得学习的是她曾经为更广博的走进诗词,曾独自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踏遍名山大川,追随历代诗人留下的足迹,寻访诗词歌赋背后的故事。
张局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
建设性思维对工作有着指导意义和积极作用,制度建设的三个过程更是令人敬佩。
于永正老师的《爱如茉莉》重视学生的书写,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朗诵中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
是堂情趣盎然、实实在在、以读为本的语文实践课。
在课堂上,于老师不是肢解分析课文,
也不是抄词解句,更不是下定义,而是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展开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印象很深的一段:
师问:
“眸子”的本义指什么?
一名学生答:
“指眼珠”老师说,换一下,指眼睛,眼中瞳仁。
于老师还告诉学生“瞳仁”也可以写作“瞳人”。
接着让学生用“眸”组词,第一位学生组了“凝眸远方”,于老师没听清楚,以为学生说错了,自己说出了“回眸一笑、明眸皓齿”两个词。
“回眸一笑”仍然请了以为女同学到讲台前做动作,向于老师“回眸一笑”生动有趣,学生又记得牢。
于老师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于老师朴实无华、风趣幽默。
在朴实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他尊重学生,尊重文本;感悟到他吃透教材,每一处的设计都是精心的。
不管做什么,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学生。
周益民老师的“诗与画的婚礼”,让我欣赏了另一种诗的形式,很美。
李升勇的“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愿他能走的更远。
孙双金老师带来的《幸福人的衬衣》,让同学把自己归纳概括的名人名言写在黑板上,这样是学生很有成就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陈琴老师的“以中国人的方式读书——且吟且诵读《诗经》”。
“素读”经典的方式,打破了现有的普遍认同的朗读形式,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要求也比较宽松,用一种“唱”的形式颂读经典。
刚开始听着有点怪,陈老师嗓子挺好后来听着也有点意思,这种形式能否推广,是个问题。
赵玲玲老师的《中国的人文哲学》。
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她由《易经》《论语》《礼记》,讲到《大学》《中庸》《老子》,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文哲学的文化,儒家的思想告诉我们,积极的思想是拥有快乐健康的人生必须恪守的生活准则、成器比成功更重要。
不成器,成功只是偶然;成器了,必然会成功。
所以我们要学习知错改过的勇气,学习宽软与温和的情操?
?
赵老师知识渊博,很多名言警句都是信口拈来,由于自己学识浅薄,有的繁体字不认识,很多古语我都记不下来。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可以“越老越会成为艺术品,而不是越老越成为废品。
”
以贾志敏、魏书生、于永正、闫学等为代表“传统派”都以中国的传统教育为基石,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以孙双金、李升勇、陈琴、薛瑞萍、周益民等代表“另类派”思维发散,意志很坚定,能顶住巨大的压力,敢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情。
很感谢领导给我机会走出狭小空间见识各路名家异彩纷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我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探讨中理
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把我对艺术教育的情感传递下去。
2014.7.27
第四篇:
参加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真正目睹了大家的风范。
在这次"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在2天的时间里我一共听了九位名师上课。
我非常佩服各位老师那深入浅出,高超的教学技术。
他们虽然是名师,但他们和学生们第一次见面就好似朋友,上课就像谈话般亲切自然。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贾志敏老师执教的《卖鱼的人》,让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我非常敬仰贾老师,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听他的课,这次在济南,总算如愿了。
贾志敏老师今年已经74岁了,他往台上一站,他的精气神就让人心生敬意。
特别是课堂上的那份激情,让人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真正的和学生们融入了一体。
在他的课堂上没有耀眼的课件,却处处闪烁着文字之美。
文字在他的课堂上活了,如流水般缓缓地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贾老师上课的特点是先指导孩子读书,一遍遍地不厌其烦地的指导,直到孩子们读得真的有感情了、正确流利了才罢休。
并且在这堂课上明显地看出了孩子的变化。
读好了再指导孩子抓关键字,感悟人物性格。
有重点的教给孩子语文知识,读书方法。
不是整篇地分析课文。
另外,贾老的课堂上,写话训练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
从他的语文课堂上,我似乎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
教会孩子读书,教给他们语文知识,培养孩子说和写的能力,整体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不要去分析课文,学会利用教材,选择要教的内容,找好切入口,努力使语文课堂专业化。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
通过和专家、名师的亲密接触,感受到了名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
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课堂。
谢谢大家!
第五篇:
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学习有感
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学习有感
济南没有春天
2014年5月17日,我们一行七人,从五莲长途汽车站出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我们的省会济南。
读了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在心里对济南城一直心存向往之情。
初到济南,这座老城总算没有让我失望。
总体感觉济南城虽然人很多,但秩序相对井然;济南的人也很诚恳热情,这一点从我们搭乘出租车司机身上就能感受得到。
唯一让我们有些受不了的就是济南的天气,四大热炉之一的济南城,即便是在五月份,也绝不会让它的造访者心存一丝侥幸。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的让你无法躲藏,就如我们那里的盛夏一般甚至比盛夏还要热。
然而在五莲,我们来之前是要穿外套和长裤的,这里的夏来真是来得太早,春天太短暂,甚至让人怀疑济南是不是没有春天?
非一般的感觉
谈完了济南城也该进入正题了,这次我们参加的是“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即名师课堂研讨会”。
这样高端的会议我还是第一次参加,在之前学校领导下发的通知上,已经了解到有关会议的内容,看到了很多以前只在书本上见到的学者大家的名字,其中就有我们最熟悉的魏书生老师,所以对这次会议非常期待。
事实是四天的会议下来,所有的内容早已超出了我的期待,我甚至不知该用怎样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感慨。
总之这次的学习感觉非一般,它给我带来太多心灵的撞击与震撼。
最初的感动
17号下午,交完会务费后,我们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份资料,打开来一看,被这次会议的组织者深深地感动,他们一开始就送给了我们很每个人一份很珍贵的礼物——陶继新老师的三本书,更让我感动的是会务组把这次会议的全部日程,每一位要讲课的专家资料和所有要讲的课文都为我们打印出来,装订成了一本16k78页的一大书发给我们。
看着自己昨晚匆匆在电脑旁打印的一摞资料,自以为准备很充分,没想到白忙活了,人家想的比你还周到。
一滴水能映射整个大海,一个很小的细节能让个人感受到主办方的良苦用心。
就是这份心,让我们感觉学不到东西回去是很不应该的,所以四天里我们听得记的得都很认真,甚至连晚上的论坛我们也是一节都没错过。
会议正式开始
18号早上我们赶紧用餐,尽快赶到会场,想占个好一点的位子,没想到等我们到达会场,早有不少老师在等待,心里不禁窃笑原来跟我们有同样想法的大有人在。
中午我们听了两节课和一个报告,两节课的执教者都是来自北京的韩军老师,一节是朱自清的《背影》,另一节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上课之前我们还在猜测,像这样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课文,人家专家会怎么上?
两节课听完,我们都由最初“怎么上”的疑问,完全转变成了“怎么会这样上”的震撼。
一是韩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却又是那么的至情至理。
《背影》不只是在写父与子,更多写生与死;《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也有他的风景。
文本的解读不只融入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更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怀。
我想如果没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和学者的情怀就而不会有如深刻而精彩的课堂。
二是为什么会有对文本如此的解读,韩军老师能抓住了文章的关键环节和词句,深化细化教学关键环节,博闻强识适时地穿插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解读,这些都是值得我今后好好学习的。
三是已年过半百的韩军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收放自如,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讲课过程非常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不只注意拉近自已与学生的关系也特别注意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正因为他的课才会有如此别样的风采。
接下来是陈日亮老师的报告《阅读教学的效益与文本解读》,陈老师是一位已过花甲之年,头发都有些斑白的高个老头,一个半小时的报告我是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聆听的,他的报告对语文教学来言,真是起到了正本追源的作用,让我深深的认识到,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要多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想,必须认清自己教的是什么?
不重花哨、去除浮华、贵穷本然。
下午和第二天中午学习的都是高中的课程,虽然路子跟初中教学不太一样,从中还是有所收获。
第一节课是王开东老师《一个人的遭遇》。
这是一篇反应战争题材感人至深的长篇课文。
王老师的解读方法非常巧妙,他把所有问题都放手抛给了学生,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反常”,并通过对七处反常的分析,轻松完成了对课文的解读。
非常地巧妙!
从中我学到了一种非常好的课文解读方法,那就是抓住文中空隙,比较其中的矛盾点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第二节课是王岱老师的《宝玉挨打》。
本节课对人物形象的细腻解读对我启发很大,如对黛玉与宝钗两者的人物形象分
析,王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问:
她们是带着什么来的?
(宝钗是带着药来,黛玉带着泪来)都说了些什么?
(宝钗“早听人一句话,也不知今日”,黛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结合《红楼梦》整部书来体会两个人物之后,进一步引导生换位思考问题二:
“假如你是宝玉你更爱谁?
”顺势引导生对整部书的内容与主题有更深的思索。
这样精细的形象分析是我在读这部书时所没有考虑到的,所以很受益。
第三天的震撼
没有大山的重,掂不出丝羽的轻,会议进行到第三天,对所有参加会议的老师来讲绝对是最精彩最震撼的一天。
这一天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太浅陋,离目标太远,就像羽毛的轻与大山的重一般对比强烈。
来自北师大附中,年轻漂亮的王君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课《老王》、《纪念白求恩》。
这两节课很多老师,甚至是专家是含着泪听完的。
本来11:
30结束上午的内容,结果到主持人陶老师深情的上台让我们猜现在是几点了的时候,大家很难相信已经12:
30还多了。
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离场,大家无不伸颈、注目、默叹、以为妙诀!
深深地震撼于这课怎么会上的这么好!
细细的想一想她的课好在哪里呢?
似乎又很难说得出,因为哪里都好,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又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精湛的设计,巧妙的构思,文本的深刻解读,背景资料的恰当运用,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学过程的简化、深化、细化,在这里都得以最完美的展示,不由得你不震撼。
由共鸣到争鸣,在争鸣中绽放精彩,把一堂课层层推向极致。
精彩的课堂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精彩的课堂又从来都有标准,当全场的的掌声响起,我们就已经找到了标准。
如果王老师的给我们的是鲜花怒放的震撼,那么余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就是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余映潮老师是板块式教学的创造者,他的课正好展现了他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的教学特点。
他的两节课上得踏踏实实,做到了目标定位、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重点突出。
没有多激扬的语言,没有夸张的表情,没有花哨热闹的环节;有的只是精当的设计与方法的示范,有的只是适时引用和层层深入的启迪。
水到渠成、润物无声、课惊四座、独乐其中。
望着余老已渐佝偻的身型,顶礼膜拜之感油然而生。
最后三个半小时
在我写济南学习有感的过程中,所有的感受我都是一气呵成的,唯独到了这一块我
不知道该怎样写,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我在山里,在乡下长了20年后,突然在我20岁那年夏天来到当时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