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9109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5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

《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docx

抗生素基础知识剖析

抗生素基础知识

总论:

细菌、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

细菌进入机体引起疾病,机体的康复是细菌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细菌在疾病发生上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细菌不能决定疾病的全过程,机体的抗病能力即免疫状态和反应性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有重要作用.当机体的抗病能力强时,就能战胜细菌的致病作用达到疾病的康复和免于疾病.抗菌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而发挥作用,是机体免遭致病和促进疾病康复的外来因素,为机体最终杀灭细菌与机体痊愈创造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在某种条件下,原来对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变为不敏感,甚至对多种药物不敏感.表现出耐药性.使

人体

便。

第一节细菌的基本知识

一、细菌的简介(Bacterium)

细菌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细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在适宜条件下其形态与结构相对稳定。

观察到的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通常以微米作为测量它们的大小的单位。

细菌的结构对细菌的生存、致病性和免疫性等均有一定作用。

细菌的结构按其结构部位大致可分为:

表层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荚膜;内部结构,包括细胞浆、核蛋白体、核质、质粒及芽胞等;外部附件,包括鞭毛和菌毛。

细菌细胞壁的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各部相同:

革兰阳性菌:

厚厚的肽聚糖组成;革兰阴性菌:

薄薄的肽聚糖层及外膜组成。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浆膜之外,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这也是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毒性的原因。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又称粘肽,它构成网状巨大分子包围着整个细菌。

G+菌细胞壁坚厚,肽聚糖含量大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菌体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离子及其他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高。

G-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仅占1%-10%,类脂质较多,胞浆内没有大量营养物质及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低。

且G-菌与G+不同的是,在肽聚糖层外侧具有脂多糖、外膜与脂蛋白等特殊成分。

外膜在肽聚糖层外侧,是G-菌的保护屏障,能阻止青霉素等抗生素进入胞内。

外膜含有一种叫孔蛋白的特殊蛋白质。

革兰阴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含脂类物质多而被染成粉红色,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而且含脂类物质少而保持紫色不变。

其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菌体固有的外形。

细胞膜是氧气,营养物质和细胞新陈代谢产物进出细胞的通道,调控细胞的化学反应。

参与细菌细胞壁结构中肽聚糖合成的最后阶段,是一种酶。

抑制一种或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可以导致细菌细胞的溶解。

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病菌,如何将这些病菌加以鉴别、分类,并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丹麦医师Gram发明了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把细菌分为两大类:

采用这种染色方法,是先用龙胆紫来染病菌,所有细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后再涂以碘液,来加强染料与菌体的结合,再用95%的酒精来脱色20~30秒钟,有些细菌不被脱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细菌被脱色变成无色,最后再用复红复染1分钟,结果已被脱色的细菌被染成红色,未脱色的细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着色,这样,凡被染成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用G+表示;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细菌的分类按照按其外形主要有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按革兰氏染色特征:

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按照按生长是否需氧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

种(species)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彼此间有70%或70%以上DNA同源性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特性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genus)。

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特性基本相同,但在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较明显的称为亚种或变种,差异较小的的则为型

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

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

中文的命名次序与拉丁文相反,是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例如Stsphylococcus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细菌培养

临床实验室一般在使用抗生素前为确定感染的病原菌,选取病人标本如:

尿、咽拭子、痰、血、组织液、体液、生殖器渗出物和病变部位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人工培养细菌,除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细菌获得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外,尚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酸碱度、渗透压、温度和必要的气体等。

根据不同标本及不同的培养目的,可选用不同的接种培养方法。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置而成,专供微生物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培养基一般PH为7.2-7.6,少数的细菌按生长要求调整PH偏酸或偏碱。

许多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分解糖产酸,故常用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以保持稳定的PH。

培养基按照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基础培养基:

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蛋白胨水

2.增菌培养基:

添加合适的生长因子或微量元素,以促进某些细菌生长

3.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

4.鉴别培养基:

加入底物和指示剂,观察细菌生长后对底物的作用如何来鉴别细菌

5.厌氧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能吸收培养基中的氧,专供厌氧菌的分离培养。

三、药敏监测

有三种方法:

稀释法:

有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通过测试细菌在含不同浓度药物培养基内的生长情况,判断其最低抑菌浓度(MIC)。

自动化仪器均采用液体稀释法为药敏试验的方法。

扩散法(纸片法):

手工测试的方法,通过测试药物纸片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抑菌圈的大小,判断细菌对该种药物是否敏感。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此法。

E测定法(Etest):

与扩散法相似,但药物包被于长塑料条上,能够精确测定MIC值。

适于一些特殊病原菌的药敏测试,但价格较为昂贵。

药敏试验结果的报告形式分两种:

定性报告(即S、I和R)和定量报告(MIC值)。

Breakpoint临界浓度或折点:

由FDA或NCCLS提供的某一抗生素对致病菌的MIC标准:

敏感(S),中敏(I),耐药(R)。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判定折点S:

MIC4,R:

MIC16(大多数细菌)

四.细菌分类

球菌:

葡萄球菌属(属于正常菌群的表皮葡萄球菌和对人类致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

根据革兰氏染色的不同,球菌分成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G+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肠球菌

G-球菌:

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等。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

已有44个属,170多个种。

(其中红字的细菌在美平推广中经常遇到,希望大家能记住。

枸橼酸菌属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科塞枸橼酸杆菌

肠杆菌属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

埃希氏菌属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

摩根菌属摩根摩根菌

变形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

沙门菌属肠道沙门菌

沙雷菌属粘质沙雷菌

志贺菌属宋内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痢疾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

耶尔森菌属属疫耶尔森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假结肠耶尔森氏菌

弧菌属

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

厌氧性细菌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

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

流血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

动物源性细菌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菌属柯克斯菌属巴通体菌属弗朗西斯菌属

巴斯德菌属

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

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

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p.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

其他细菌

棒状杆菌属

鲍特菌属

军团菌属

假单胞菌属

弯曲菌属

窄食单胞菌属

不动杆菌属

莫拉菌属

气单胞菌属

李斯特菌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衣原体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螺旋体

第二节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菌药(antibacterialdrugs)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奎诺酮类等)。

前者是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产品。

抗菌谱是抗菌药物的作用抗菌范围。

广谱抗生素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生素,如四环素、氯霉素、第三四代氟奎诺酮类,广谱青霉素及广谱头孢菌素。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对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

抗菌药物是临床用药的基础。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抗菌活性

的一个指标。

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的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MIC50和MIC90分别为在一批实验中能抑制50%或90%受试菌所需MIC值。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能杀灭培养基内的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

抗菌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接种效应

抗生素对某一细菌的MIC随细菌的接种数量增加而明显升高的现象称为接种效应.标准接种度(105)时相当于临床中的轻中度感染,高接种度(107)时相当于临床中的重度感染。

PD参数(Pharmacodynamicparameters)

药效动力学:

研究药物剂量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临床疾病的效果。

即研究药物对致病菌的作用.

PK参数(Pharmacokineticparameters)

药代动力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学科。

即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即在药物浓度达到某一浓度以上时,其杀菌效能与药物和细菌接触时间成正比,即时间愈长杀菌效能愈高。

代表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天然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及林可霉素类.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Time>MIC。

即:

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h)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率(%ofdoseinterval)用time>MIC%表示。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即其杀菌效能随浓度增加而提高;代表药物:

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喹诺酮

类,四环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甲硝唑等。

评价本类药物PK/PD相关参数:

Cmax/MIC。

NCCLS:

NationalCommitteeforClinicalLaboratoryStandard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

委员会),现更名为:

CLSI(ClinicalLaboratoryStandardsInstitute)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学会

LRTI:

Low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下呼吸道感染)

接种效应:

抗生素对某一细菌的MIC随细菌的接种数量增加而明显升高的现象称为接种效应。

标准接种度(105)时相当于临床中的轻中度感染,高接种度(107)时相当于临床中的重度感染。

第三节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特异性干扰细菌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长繁殖能力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发挥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转肽酶作用,阻碍了肽聚糖的交叉联接,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和死亡。

2、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E可细菌膜功能受损,使膜通透性改变,细菌内的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四环素及氨基糖苷类选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单位,氯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则主要作用于50S亚单位,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受阻。

使细菌合成不正常功能的肽链,因而杀死细菌。

4、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

奎诺酮类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从而抑制细菌DNA复制从而抑制细菌繁殖,产生杀菌作用。

磺胺类影响体内叶酸代谢,由于叶酸缺乏,细菌体内核苷酸合成受阻,导致细菌生长繁殖不能进行。

抑制细胞壁合成对氨苯甲酸影响叶酸代谢

(青霉素、头孢霉素、万古霉素)(磺胺类)

影响蛋白质合成

全过程抑制

二氢碟酸(氨基糖苷类)

抑制DNA

合成(喹四氢叶酸

30S30S30S

50S50S50S

诺酮)

影响RNA合成

(利福平)30S亚基抑制

(四环素类)

50S亚基抑制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红霉素、氯霉素、克林霉素)

(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示意图

第四节细菌耐药性

1、耐药性的种类

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固有耐药又称为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G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均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ß-内酰胺酶而对ß-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代代相传,称为固有耐药。

对碳青霉烯类天然的耐药菌株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芳香黄杆菌、脑膜炎败血症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

细菌耐药是我们将面临的挑战,不同时期耐药菌株是一样的:

1996年为铜绿假单胞菌属。

1996年为阴沟肠杆菌科。

1995年为肺炎克雷伯菌。

1991年为鲍曼不动杆菌。

1990年为粘质沙雷菌。

2、耐药的机制

1)产生灭火活酶

细菌产生灭火的抗菌药物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使抗生素在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

a)ß-内酰胺酶:

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对ß-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使ß-内酰胺环裂解而使抗生素失去抗菌作用。

ß-内酰胺酶是耐ß-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产生的一类能使结构中的ß-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的酶。

从1940年发现至今已达200多种,这是随着ß-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更新还代的使用过程逐渐诱导细菌产生的。

目前根据酶的底物不同、是否被酶抑制剂抑制分为4大类11小类,简称BJM分类法。

(红字的酶我们需要记住)。

表39-1ß-内酰胺酶的BJM分类法

级别名称水解底物抑制剂介导代表性酶代表菌

棒酸依他酸

1头孢菌素酶头孢菌素类--染色体AmpCG-

2a青霉素酶青霉素类+-质粒PC1G-

2b广谱酶广谱酶+—质粒TEM-1~2、肠杆菌科

SHV-1

2be超广谱酶青霉素类+-质粒TEM3~26、肺炎杆菌

(ESBLS)窄谱和超广谱SHV2~6

头孢菌素类

单环类

2br耐酶抑制剂酶青霉素类+-质粒TEM30~36大肠埃希氏菌

TRC-1

2c羧苄青霉素酶青霉素类+-质粒PSE-1,PSE-3~4铜绿假单

羧苄青霉素胞菌.肠肝菌科

2d邻氯青霉素酶青霉素类+—质粒OXA-1~11,同上

邻氯青霉素PSE-2

2e头饱菌素酶头孢菌素类+—染色体Cxase变形杆菌

2f非金属碳青青霉素类+-染色体NMC-A阴沟肠杆菌

霉烯酶头孢菌素类Sme-1粘质沙雷菌

碳青霉烯类

3金属酶大多数ß--+染色体L1,CcrA黄单胞均属

内酰胺类

碳氢霉烯类脆弱拟杆菌

4青霉素酶青霉素类-?

染色体SAR-2洋葱假单胞菌

b)氨基糖苷抗生素钝化酶,使氨基糖苷的结构改变而失去抗菌活性

c)其他酶类:

细菌产生酯类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2)抗菌药物的靶位改变

a)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了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失败。

b)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以后产生一种新的原来敏感细菌没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靶蛋白结合,产生高度耐药。

c)靶蛋白的数量增多,即使药物存在时,仍有足够数量的靶蛋白可以维持细菌的正常功能和形态。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很多广谱抗菌药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药。

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

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组成非特异性跨膜通道,允许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当细菌多次接触抗生素后,菌株发生突变,产生OmpF蛋白的结构基因失活而发生障碍,引起OmpF通道蛋白丢失,导致ß-内酰胺类、奎诺酮类等药物进入菌体内减少。

在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特异的OprD蛋白通道,该通道允许亚胺培南通过进入菌体,而当蛋白通道丢失时,同样产生特异性耐药。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active

effluxsystem).由于这种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即它对抗菌药物选择性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丹胞菌对氟喹诺酮类、ß-内酰胺类等产生多重耐药。

细菌的流出系统由多种蛋白质组成,主要为膜蛋白。

流出系统由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子、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三者缺一不可,又称三联外排系统。

对于绿脓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时,OprD通道缺失与主动流出系统亢进相比,D通道缺失占主要因素。

3、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

1)多重耐药的概念:

细菌对多重抗菌药物耐药称为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

细菌的多重耐药问题已经称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也是近年来研究和监测的重点。

2)产生多重耐药的细菌及机制

a)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e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仅产生ß-内酰胺酶,还可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产生新的PBP2

对ß-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并且对万古霉素以外的所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形成多重耐药。

b)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us,VRE),肠球菌对万古霉素产生7种耐药基因,导致对万古霉素耐药。

c)对三代头孢耐药的G-杆菌,包括产生超广谱的ß-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ß-lactamases,ESBL)与产生Ⅰ类染色体介导的ß-内酰胺酶。

超广谱酶大部分是质粒介导的,且质粒介导的超广谱酶大多对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仍然敏感,因此产生质粒介导的ß-内酰胺酶超广谱酶的阴性杆菌对第二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大多有效。

而染色体介导的Ⅰ类酶耐药的耐药菌对三代头孢的耐药性加一般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无明显增效作用。

d)对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主要是特异性的蛋白通道OprD的基因缺失,导致OprD蛋白膜通道丢失,亚胺培南不能进入铜绿假丹胞菌体内导致对碳青霉烯耐药。

近年来报道铜绿假丹胞菌产生金属ß-内酰胺酶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之一。

e)大肠埃希氏菌对奎诺酮类的交叉耐药主要是非特异性的主动外排泵出机制。

在我国耐药率高达50-60%,与畜牧业、农业、水产业把这种治疗药物用于动物保健品有关。

第五节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可按产生的微生物分类,亦可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还可按照抗菌谱分类或按作用机制分类,下面是常用的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1.ß-内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类包括青霉素G、苯氧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和广谱青霉素

(2)头孢菌素类:

根据抗菌谱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不同,头孢菌素分为四代

(3)头霉素:

如头孢西丁

(4)单环ß-内酰胺类:

如氨曲南

(5)碳青霉烯类

(6)ß-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特制星等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主要为抑制蛋白质合成。

一类为天然来源,由链霉菌和小单胞菌产生。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另一类为半合成品,如阿米卡星、异帕米星。

这类抗生素的主要副作用是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和过敏反应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是卡那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阿米卡星是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G-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但作用较庆大霉素弱。

其突出特点是对肠道G-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多种氨基糖苷类灭活酶稳定,对一些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感染仍能有效控制,常作为首选药。

其优点是它与ß-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获协同作用。

当粒细胞缺乏时或其他免疫缺陷患者合并严重G-杆菌感染时,合用药比阿米卡星单独使用效果更好。

不良反应中耳毒性强于庆大霉素,肾毒性低于庆大霉素。

4.四环素类

5.氯霉素类

6.人工合成抗菌药,包括喹诺酮类及磺胺类

喹诺酮类:

1962年研制的萘啶酸为第一代奎诺酮,现已很少使用,1973年合用了第二代药物吡哌酸,对大多数G-菌有效,口服易吸收;但因血中游离药物浓度低,而尿中浓度高,常用于治疗尿道和肠道感染。

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氟奎诺酮类为第三代喹诺酮类,常用

药物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20世纪90年代后研制出氟奎诺酮称为第四代,包括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

氟奎诺酮是广谱杀菌药物,四代出保留了原有氟喹诺酮类对G-菌的良好抗菌活性外,进一步增强了G+菌的抗菌活性,特别是提高了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对于铜绿假单胞菌仍以环丙沙星的作用最强。

7.多肽类:

杆菌肽、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第六节ß-内酰胺类抗生素

ß-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ß-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类、非典型ß-内酰胺类和ß-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该类抗生素临床使用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毒性低、疗效高、适应症广,且品种多,故颇受重视。

一、ß-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4类

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用能够青霉素V为代表

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