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8337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docx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点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一、幼儿德育是什么

(一)德育和幼儿德育的涵义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既有主张广义德育的观点,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等;也有主张狭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就认为: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幼儿德育又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因此幼儿德育主要指幼儿道德教育,即培养幼儿道德性的教育。

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强调主体在道德上的状态和特性。

德育过程不仅是个体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也是个体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

有鉴于此,幼儿德育的定义如果反映了外界对个体的影响过程,那么也应该反映个体对道德的建构过程。

  

(二)幼儿德育的形成及其特点

(三)幼儿德育的内容

参考檀传宝、黄人颂等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幼儿德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对幼儿进行文明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幼儿文明行为习惯,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无论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家庭还是社会,都应遵守文明行为规范。

幼儿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有:

待人热情有礼貌,能主动有礼貌地称呼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请”、”您”、”早”、”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注意听,并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遵守本班和幼儿园(或学前班)以及公共场所的规则和纪律;爱清洁,讲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不折花草,不到处乱涂乱抹,不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等。

  文明行为应该反映出人的内部心灵和性格特征,因此幼儿的文明行为教育应该同心灵教育和性格培养结合起来进行。

此外,要让幼儿知道,规范是人为的准则,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必要时可以进行修改,不要做规范的奴隶。

  2.初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和生活态度。

”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整体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基本参照点,是人据此行动的基本原则、理想、标准和生活态度。

  核心价值观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

美国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认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都是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将”丰富的人性,尊重正义感及公正性的精神,不断地律己、与他人相协调、同情他人之心,尊重人权之心,热爱自然之心等”作为”超越时代的不变的价值”我国专家的研究也表明,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八个独立内容。

  幼儿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和终身德育的奠基阶段。

因此,诸如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自律、快乐等都应该成为幼儿德育的基本内容。

当然,在进行这些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四)幼儿德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德育偏向于”规范”,忽略了”发展”,使道德成为束缚、限制幼儿发展的工具。

这是对幼儿德育的歪曲,对道德的异化。

1、幼儿园方面:

部分幼儿园对德育认识不足:

认为对幼儿谈”爱国”为时尚早,爱国教育纯属多余,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动力和信心。

却把创建”特色园”,培养幼儿音乐、美术、活动的综合能力,误认为是幼儿园素质教育。

  2、有些幼儿德育内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被淡化:

见面要问好,分手说再见,走路要挺胸抬头,不要大声喧哗乱讲话,排好队上厕所,相互之间友好相处等。

  3、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幼儿德育目标异同点:

调查表明,教师对幼儿德育目标的选择顺序依次为:

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遵守纪律,诚实,友爱同伴,尊敬、关心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

家长的选择顺序为:

对老师、同伴有礼貌,诚实,遵守纪律,爱祖国,独立性、自信心,尊敬、关心长辈。

教师与家长选择的共同项目为:

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诚实,尊敬、关心长辈,遵守纪律。

不同项目教师选择了友爱同伴、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选择了独立性、自信心。

4、幼儿教师方面:

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

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重幼儿主体性,但是,具体到实际当中,有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高高地凌驾于幼儿之上,动辄对孩子发号施令,长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胆小怕事,无一点闯的精神。

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竞争呢?

   

5、父母方面:

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

在家庭中,由于孩子是独生子,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一切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理由是,孩子年纪小,应避免出危险;上学的孩子功课重,不能再增加孩子的负担。

这样做,似乎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懒惰、不爱动脑子、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气。

另外,还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即一切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不费力地得到,使幼儿从小到大毫无竞争意识,如此下去,又如何适应当今和未来的社会?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少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如,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恰当地使用物质奖励等等。

一些家长还把金钱观念直接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如让孩子完成作业给多少钱,帮父母干一件家务给多少钱,考第几名给多少钱等等。

这样做的结果是完全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认识,使孩子错误地认为金钱就是一切。

   

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不妨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正面地赋予幼儿德育新的观念,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及方法,从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动手、动脑、合作、公平竞争等能力入手,使儿童的身心发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为什么学习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现实意义

俗话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幼儿教育是人生最初的教育,是人的毕生发展奠基教育阶段。

3-6岁的孩子正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心里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

这个年龄的儿童大部分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开发智力启蒙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幼儿身心健康教育、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这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

1、重视幼儿德育教育,能促使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化是一种过程,是一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合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

幼儿的社会化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等等,在这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习惯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对幼儿产生影响,加上幼儿知识经验贫乏,又好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他们的意识、情感和行为更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家长的言行对幼小的孩子起着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若是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幼儿的德育教育,不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任孩子向反面的丑恶的行为模仿,容易误入歧途。

社会上日前增多的”问题儿童”、”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足以说明早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重视幼儿德育教育,能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有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品德和性格以及审美方面的发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

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性格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墨子曾说:

”志不强者,智不达。

”许多国内外的研究也显示,智力发展好,聪明的人并不一定成功,而成功的人并不是都很聪明,但是他们却拥有许多优良的品质和性格。

如:

坚强的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坚忍不拔、诚实守信的品质,乐观开朗的性格等等。

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促使他们走向成功。

然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则应从小培养,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如果幼儿从小就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并能承受一些困难和挫折,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

  同时良好的性格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力量。

性格活泼开朗,就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加各项活动,积极与人及同伴交往,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积极发展。

可见幼儿的德育教育,在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3、重视幼儿的德育教育,能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据有关部门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的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则不尽人意。

如:

生活上的优越环境和过分照顾,而形成了幼儿的娇生惯养。

  家长的溺爱和缺乏理智的教育又形成了幼儿的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里的一切玩具、图书、物品均为他一人所有,不需与别人分享,从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又由于一些家长过分娇宠幼儿,一切包办代替,挫伤了幼儿的独立性和积极性,以至于幼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又有一些家长对幼儿的行为放任与听之任之,处处妥协和满足幼儿,使幼儿缺乏自制、自控能力,养成了任性,执拗和粗暴等等不良行为和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

”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在这个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再不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干预和纠正幼儿的这些不良行为和品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二)幼儿德育的理论意义

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

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

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

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

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

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

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

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

[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

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

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

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

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

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

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

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

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

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

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

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 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

[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

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

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幼儿德育的发展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四个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其中共存的思想对现代教育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个支柱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教育思想,它对现代人的素质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

  那么,四大支柱的含义是什么呢,下面自己从教育方面谈对四大支柱的认识。

  学会认知: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外,还要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就是在诚信的基础上,采用合适而有效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学会共同生活:

就是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与人合作交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学会生存:

就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任何困难,永往直前,决不后退。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处于被动的状态,造成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合作互助,不会学习,不会交往;在新课程标准中,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合作发展,符合对21世纪的时代需求。

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

中国的青少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继承和发杨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同样要求在学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上下功夫。

1、青少年实现共同理想,要学会做人,立志做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的人,做人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要求。

对中国的青少年的而言,就是从小确立共同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

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怎样学会做人?

一个是学做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的人,要有一颗健康的爱心,用感恩的心对待生活。

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处处热爱集体事业;二是要学做一个既自尊又尊敬人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尊、知耻,这是做人底线之一。

人要自尊自爱,学会自立独立,学会健身健心,学会珍爱自己,学会关心别人,而后被他人尊敬。

对待他人要持平等、尊敬的态度,与人相处,学会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要学做知礼、遵规的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知礼遵规,知礼是修养道德表现,懂礼,遵守法规,知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礼貌待人,遵守法纪是文明的基础要求,要从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四要学做一个反省、改过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道德修养就是要不断地反省和改正过失和错误,”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改”、”见善思过”,在经受挫折、承受艰苦、战胜困难中锻炼意志和品质,做意志坚强的人。

五要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实守信是中国文化推崇的人格,是一个人立身之本,生存之基,真诚不虚伪,讲信用,要学会独立与参与,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有责任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一言一行中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青少年实现共同理想,要学会求知,学习研究探索未知世界的本质规律。

学会求知,对于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非常必要。

历史知识汗牛充栋,现代知识急剧膨胀,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学会求知,首先是”知求”,知道怎样探求知识,获得未知,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方法和技巧。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学会收集、处理、选择、管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本领,从而把握未知世界的本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怎样学会求知呢?

一是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培养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意识,做到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信息,善于质疑、纵横类比、多方联想、引申推广举一反三,培养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解决问题后反思的习惯。

二是制订好求知计划,养成自学自控习惯,青少年要根据各自的情况,缺什么补什么,制订好求知学习计划,安排好求知学习的时间,养成求知的习惯,要整合各类知识和信息,学习电脑和网络,学习时事和政治,形成知识信息的网络,在交融和贯通中提升学习成果,在勤奋和顿悟上下功夫。

三是注重创新,提高求知后实践的能力,创新的当今知识经济的灵魂,青少年要有创新意识,有计划组织小革新,小发明活动,培养科学幻想,联想等创造性思维,把求知得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敢想敢闯敢干,把自己培养成知识型创新型人才。

3、青少年实现共同理想,要学会做事,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大业的本领。

学会做事,是强调人的整体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能应对各种情况,这种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崇尚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聪明的人先做人,后做事,以做人带做事,视为人生定律。

一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勇于实践把劳动作为成长的必修课,在做事过程中积累能力,增长才干;二是学会自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把事做好,这种自信心能把潜能调动起来,把能力推进到最佳状态;三是做事勤奋专心,天道酬勤,勤奋能成就自信和成功;四是把学业、专业、职业、事业有机统一起来,成就人一生的事业心,坚忍不拔为之奋斗.其次要学会做事的原则和技巧,做事的原则有四条:

第一按规则办事,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失误;第二讲求效率,做事有计划有条理有节奏,养成高效办事习惯;第三善于合作,许多事都要团队合作进行;第四讲求效益,做事都会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要追求办事结果的成效。

办事的技巧很多,比如学会立即行动,今日事今日毕,学会区分大事小事有重点分步骤去做,在办事中遇顺境或逆境中控制自己情绪等,这些都可以在办事的实践中去体会去收获。

4、青少年实现共同理想,要学会共处,培养团结协作和谐的团队精神。

学会共处,原意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这是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情况下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教育课题。

中国青少年实现共同理想,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学会共处,与家人共处,与老师同学共处,与领导同事共处等等,这是青少年人格与心灵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怎样学会共处?

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

人具有多样性、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

尊重人就要发现他人的长处,以欣赏态度关注他人发展,尊重别人私人空间,学会理解别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不背后议论他人,要心胸开阔,严以律己,“善待”嫉妒,在共处中培养人的尊严感、责任心、同情心和对祖国同胞的爱心。

其次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中国千年相传的社会理念,”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时代风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中,要倡导公平竞争,发挥个人首创精神,提高效率效益,要发扬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青少年要多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学会多以成功者交往,从中吸取营养。

再次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在家庭里要通过交流对话清除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在学校教师学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

人与人交流要学会同情,学会倾听,学会说话,做到真诚、得体。

不断提高表达交流技能。

第四要学会用和平,协商,对话的方式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要学会宽容,求大同存小异,豁达大度,化干戈为玉帛。

学会共处,可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给合作者最佳的第一印象,可以获得自身发展机遇,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

最后祝青少年朋友们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