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复习提纲修改.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8194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修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修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修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修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修改.doc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修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复习提纲修改.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修改.doc

川教版七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姓名_____班级_______

一、隋朝

1.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开皇之治出现的原因

(1)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

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

(2)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3)提倡节俭。

3.统一:

589年,隋灭陈。

二:

唐朝:

1.建立:

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唐朝名君:

李渊(高祖);奠基:

李世民(太宗);发展:

武则天;全盛:

李隆基(玄宗)。

3.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1)唐太宗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广开言路。

(12)政治上:

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省六部)

(3)经济上: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

(4)法律上:

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

(5)教育上:

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国子学、太学,少数民族子弟到长安读书)

(6)民族关系:

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天可汗)

4.表现:

开明务实的政策,使他统治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5.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治国措施:

(1)打击唐朝皇室和贵族

(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宋璟。

(3)亲自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4)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5)允许无地人口迁往地广人稀处(6)把土地开垦,粮食生产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依据

评价:

“政启贞观,治弘开元”(承前启后)

6.开元盛世:

李隆基(唐玄宗)。

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原因

(1)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2)任用贤能:

起用有德有才的人,淘汰腐败无能的官员;

(3)发展生产:

鼓励扩大耕地面积,号召兴修水利;

(4)整理财政:

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5)减轻刑罚:

废武则天的酷刑苛法;(6)倡导节俭:

三、隋唐科举制度

1.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隋文帝“分科举人”。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唐朝科举制:

分为制举和常科两类。

常科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

四、唐朝边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吐蕃(藏):

7世纪初,吐蕃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823年,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立下了唐蕃会盟碑。

2.回纥(维吾尔):

8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788年后称回鹘)首领骨力斐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曾在灭亡东突厥和平定安史之乱时出兵助战;

3.六诏(彝族和白族),南诏的中心在太和城(大理),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4.唐朝时,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访问、学习。

著名的有空海(平假名)、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片假名)。

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

留下了唐招提寺和干漆坐像,被定为日本的国宝。

5.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高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

他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6.唐朝采取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经济文化交流、册封、联姻、直接管理

唐朝的开放政策表现:

选官制度开放、民族政策开放、对外交往开放、文学艺术。

六、民族政权的并立

国家

民族

建立政权

灭亡

契丹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为辽。

1125年,金灭辽

北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1127年,金灭北宋

西夏

党项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银川)

蒙古灭西夏

女真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

1234年,蒙古灭金

南宋

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1276年,元灭南宋

二、各政权间的关系

1.辽与北宋的战与和:

(1)战:

澶州之战,1004年

(2)和:

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044年,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3.南宋与金的对峙:

(1)岳飞抗金

(2)宋金和议:

1141年,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七、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A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圩田、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B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苏州、湖州;C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在南方扩大种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

A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B南方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中心;C南方的丝织业、造纸业、造船业都很发达。

3.商业:

北宋时商业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都市。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C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

2.表现:

A农业:

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苏、湖成为天下粮仓。

B手工业:

南方的棉纺织业、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造船业在全国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业:

南方商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超过了北方。

D财政:

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所占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两宋时代,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了。

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的人穿衣有很大区别。

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大。

宋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

北方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

宋代时,普遍食用植物油,北方有用麻油煎食物的记载。

饮酒之风,已十分盛行。

城乡居民蒸煮食物仍以柴草为主,东京等地烧煤已普遍。

人们已实用素食。

宋代农民多住在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住园林式建筑。

高脚家具广泛流行,内地人已完全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宋代富人外出办事,多乘各式各样的轿子或马车。

一般百姓以牛车、驴车为交通工具,南方轻舟小船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南宋海外贸易发达,用指南针导航。

二、城市生活的剪影

1.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

有夜市、晓市,还有专门娱乐的“瓦子”,里面的勾栏还可以进行舞台演出。

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市内的摊点叫行或团。

2.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2.经商时间长,夜市刚结束,晓市又开张;

3.娱乐活动商业化,瓦子,勾栏出现;

4.纸币的出现,方便了商业贸易。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

三、元世祖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1.内容:

(1)政治上:

A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

B在地方:

设立行中书省(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上:

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棉布开始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

B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开凿两条新运河。

2.作用:

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都市。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融合

1.原因:

元朝的统一,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与各蒙古汗国密切,推行开放的政策。

2.表现:

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被统称为汉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一、明朝:

1.建立: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南京)

2.统治:

加强君主权力(专制集权):

(1)政治上:

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特务统治:

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强化君权。

锦衣卫、东厂、西厂

(3)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危害: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二、清朝

1.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史称后金。

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迁都北京,开始对全国的统治。

2.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元朝(第一个)和清朝。

3.清朝加强中央集权: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大军机处的权力。

军机大臣没有实权。

(设立军机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4.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题目选自“四书五经“,答卷必须按照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论述的内容必须遵循朱熹的《四书集注》,这就是”八股取士“。

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清朝文字狱达到顶峰),朱元璋,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最厉害。

三.对外交往:

1.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一次出发地:

刘家港。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作用)

(1)目的:

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

(2)意义:

扩大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世界杰出航海家。

2.华侨开发南洋:

唐朝时,有人到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后,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

3.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倭寇”。

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大败倭寇。

4.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5.抗击沙俄:

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康熙帝命令清军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四、清朝加强边疆管理

1.西藏:

顺治帝赐予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督办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2.蒙古、新疆:

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平定后,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了对北部边疆的管理。

18世纪时回部上层族大小和卓叛乱,平乱后,清朝在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辖。

3.台湾: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 清朝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南到南海诸岛

五、封建帝国的危机:

1.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农业:

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推广种植。

3.手工业:

南京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和杭州,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