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语文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一个感受特别明显:
按时间线陈列的展览,仿佛一条“时光隧道”,又像是一本的历史书。
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建成,第一家中外合作五星级酒店开业,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获批准……150件标有“新中国第一”的照片和实物,生动了新中国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探索历程,令人震撼。
70年前我国还有另一类“第一”:
贫困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文盲人数世界第一。
70年前,中国能生产什么?
能生产斧头、镰刀、铁犁,再加上一些枪炮。
()。
但也正是这样的境地,反而更激发出中国人民用双手开创美好生活的热情。
每创造一个“新中国第一”,一级台阶就被砌成,支撑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高、越行越稳。
可以说,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由无数个“第一”积累而来的创业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具象化展现一穷二白勤劳
B.形象化展览筚路蓝缕勤奋
C.具象化展览一穷二白勤奋
D.形象化展现筚路蓝缕勤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上跑的火车、汽车、自行车,天上飞的飞机,海里走的轮船,我们自己造不出任何一样
B.地上跑的火车、汽车、自行车,天上飞的飞机,海里走的轮船,没有一样是我们自已造的
C.我们造不出以下任何一样:
地上跑的火车、汽车、自行车,天上飞的飞机,海里走的轮船
D.以下任何一样我们都造不出:
地上跑的火车、汽车、自行车,天上飞的飞机,海里走的轮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创造一个“新中国第一”,一级台阶就被砌成,支撑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高、越行越远。
B.每创造一个“新中国第一”,一级台阶就被砌成,支撑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越行越稳,越走越高。
C.每创造一个“新中国第一”,就砌成了一级台阶,支撑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高,越行越远。
D.每创造一个“新中国第一”,就砌成了一级台阶,支撑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越行越稳,越走越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
丙子,诏诸军前发。
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
群臣稽颡于马前。
帝曰:
“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
”尚书李冲等曰:
“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
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
”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策马将出。
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帝乃谕群臣曰: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
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
南安王桢进曰: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
”群臣皆呼万岁。
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李冲言于上曰:
“陛下将定鼎洛邑,宗庙宫室,非可马上游行以待之。
愿陛下暂还代都,俟群臣经营毕功,然后备文物、鸣和鸾而临之。
”帝曰:
“朕将巡省州郡,至邺小停,春首即还,未宜归北。
”乃遣任城王澄还平城,谕留司百官以迁都之事,曰:
“今日真所谓革也。
王其勉之!
”帝以群臣意多异同,谓卫尉卿、镇南将军于烈曰:
“卿意如何?
”烈曰:
“陛下圣略渊远,非愚浅所测。
若隐心而害,乐迁之与恋旧,适中半耳。
”帝曰:
“卿既不唱异,即是肯同,深感不言之益。
”使还镇平城,曰:
“留台庶政,一以相委。
”任城王澄至平城,众始闻迁都,莫不惊骇。
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
澄还报,魏主喜曰:
“非任城,朕事不成。
”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
B.斧钺,是古代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泛指刑罚、杀戮,文中采用此词原意,指用于作战的兵器。
C.鼎,是古代的一种青铜炊具,多为三足,两耳,圆形,因可象征政权,后世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率兵到达洛阳,遭遇很多阻力。
天气阴雨连绵,大臣在马前跪拜阻拦,尚书李冲更是挺身而出,独自进谏,直言不讳提出批评。
B.看到群臣阻拦继续南伐,孝文帝将计就计。
他要求群臣当场就继续南伐还是迁都洛阳做出选择,反对者不敢说话,于是确定了迁都大计。
C.孝文帝为防备群臣反悔,拒绝重返代北。
他准备以巡视地方的名义,暂时到邺都停留,同时派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告知留守群臣迁都之事。
D.孝文帝的迁都大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镇南将军于烈赞许魏文帝深谋远虑,任城王拓跋澄很好地完成了对旧都留守大臣的劝谕说服工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大怒曰:
“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
”
(2)众始闻迁都,莫不惊骇。
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次韵答陈子茂德培〔注〕
林则徐
送我凉州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
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殄灭?
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注)本待作于1842年诗人因坚决抗英被贬伊犁途中,陈德培字子茂,是诗人的朋友,时任甘肃主簿。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叙述两人情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含了对友人的感激。
B.颔联化用班彪吟诵《北征赋》的典故,表达了愤世忧国的痛切心情。
C.颈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于清廷投降派等小丑都没有灭亡的无奈。
D.全诗悲愤激昂,诗人的感情发自肺腑,如江河奔泻,极富艺术感染力。
9.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爱国情怀?
评卷人
得分
四、情景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调歌头》中苏轼用质问的口吻埋怨月圆的不合时宜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表达诗人对质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出武艺出众、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劝学》中作者强调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如果放弃了,结果是“______________”;如果不放弃,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
”
评卷人
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刷牙
路遥
一九七八年夏天,大山村十八岁的青年社员黑牛,在公社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回来后,就成了队上唯一的“赤脚医生”了。
回队后的第二天早晨,我们这位“医生”就赤脚片儿蹲在自家门前的硷畔上,刷开了牙。
作为“赤脚医生”,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刷牙的好处和不刷牙的坏处。
但是,在这个离县城一百多里路,离公社也有五六十里路的僻远山村竟然有人刷起了牙。
岂非咄咄怪事?
所以消息风快传遍全村,先后有一些老者和童稚向刷牙者的院子里涌来,像看一台大戏一样围住了他。
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惊叫声和稀奇的议论,嗡嗡地响成一片。
有几个老头竟然在他的面前蹲了下来,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互相指着他的嘴巴各抒已见。
黑牛向来遇事不慌不忙。
这阵儿也一样:
他照样不慌,不忙刷他的牙。
他右手很不灵巧地拿着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阵,然后取出牙刷,喝了缸子里的一口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了起来。
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他的嘴上;又从他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现在,黑牛刷完了牙。
他很高兴:
虽然牙床有点疼,但口里十分清爽。
他不是看见,而是感觉到自已的牙齿白净了——一定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
他站起来了,手里端着刷牙缸子,本来转身想回家,但不知怎的,心头萌生起这祥一个欲望:
乘这个机会,他很想宣传一下刷牙的好处。
他好记性——把学习班上公社医院大夫的牙齿方面的卫生知识,几乎一字不落说了一遍。
他的宣传还没完,人群里就发出了嘲骂声:
“哼!
逛了几天门外,倒学起文明了!
”
“哈呀,一股洋腻子味,把人鼻子熏坏了!
”
这时候,只见一个黑胡巴茬的老汉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径直朝人圈里的黑牛走来。
他没出声,抡起庄稼人粗壮的胳膊,朝黑牛的嫩脸蛋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然后大声喝骂道:
“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
”
老汉一记耳光打散了看热闹的人群,院子里很快就剩下了他父子俩。
黑牛眼里噙着两颗泪珠。
说:
“爸,你为啥打人哩?
我现在是‘赤脚医生’,给大家说讲卫生的道理,有什么不对?
”
“狗屁卫生!
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
你羞先人哩!
别给老子胡说了!
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到茅坑里去!
”
当天晚上收工后,满肚子委屈的“赤脚医生”去找生产队长——叫队长评评理吧!
老队长五十多岁的人,害着严重的气管炎。
这阵儿正盘腿坐在煤油灯前,一边猛烈地咳嗽着,一边用劲地抽着旱烟锅…不知哪个村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庸医生告诉他抽旱烟能治气管炎。
并且理论说,气管炎是寒症,烟是热性的,驱寒。
老队长竞相信了这“偏方”。
尽管越抽咳嗽越厉害,他还是拼命地用这“偏方”疗治他的气管炎。
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便一边咳嗽,一边抽烟,一边说:
“事情我都知道了。
咳,你们这些年青人。
庄稼人还刷牙哩?
你看你洋不洋?
咱个老百姓,刷那牙干啥?
如果全村的青年人都搞这个刷牙的把戏,这坏风气传开来还了得?
当然,话又说回来,谁没年青过两天?
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对了。
你也不要为这事熬煎,在咱社员会上好好检查一下思想就行了……”
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完黑牛,就猛烈地咳嗽起来。
他赶紧抽了几口旱烟,接着又是一阵更猛烈的咳嗽。
等咳嗽暂时平息了的时候,他抬起头吃惊地看见坐在脚地小凳上的“赤脚医生”正流眼泪哩。
他赶忙安慰说:
“你看你这个娃娃,哭啥哩,以后不刷就对了嘛!
”
黑牛满面流泪从小凳上站起来,几乎是绝望地喊道:
“老队长,我检查!
但你也叫我刷牙吧!
刷牙是讲卫生哩!
”
“还刷哩?
哎呀,你这娃娃怎学成了个这?
”
老队长也动气了,他直起身板来,想大声说些什么,一阵猛烈的咳嗽终于使他什么也没说出来,上气不接下气,慌得黑牛赶忙上去给他捶背。
咳嗽停息了的时候,老队长已经没力气说什么了。
他背靠在铺盖卷上,闭起双目,痛苦地喘息着。
黑牛简直难受得连气也出不上来了。
他觉得很闷,便从这屋子里出来了。
他站在村头一棵老榆树下,望着星光下朦胧的连绵不断的大山久久地出神。
全村人都睡了,看不见一星灯火。
夏夜的风把他那梳得很整齐的少年偏分头吹得纷乱。
在这沉重的寂静中,他突然好像听见地平线那边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
天很晴,不像是打雷。
是什么呢?
是汽车?
是火车?
是飞机?
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
少年特有的憧憬和幻想,使他忘记了一天的不愉快,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黑暗中他微微笑咧开的嘴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夜。
(原刊甘泉县内部文艺刊物《泉》1979年第2期,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以简洁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唯一”二字,为后文叙述黑牛开展工作遇到的各种阻碍做了铺垫。
B.路遥善于就近取譬,文中写村民“像看…台大戏…样围住了他”,以及黑牛感觉牙齿“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都生动形象。
C.黑牛在村中宣扬刷牙的益处,遇到了重重障碍,村民嘲骂,父亲殴打,连老队长也要求他做检查,使他陷入了绝望。
D.小说善于通过语言写人,如“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
你羞先人哩”,既表现了,黑牛父亲的粗鲁,也显示了他对脸面的爱惜。
12.路遥被誉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请结合内容谈谈本文呈现了农村在改革之初存在哪些问题。
13.小说的结尾一段描写生动,极富深意,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旁若无人
梁实秋
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
在你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
大概是轻微地震罢?
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
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
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
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地在那里发抖。
如果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
看样子也不像是神经衰弱,他的动作是能收能发的,时作时歇,指挥如意。
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
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
“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
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
”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
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
《礼记》云: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是欠伸合于古礼,但亦以“君子”为限,平民岂可援引?
对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
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
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
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
再随后是三餐的饱膈,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
可惜隔着墙没能看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不会太小。
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
在喊救命的时候,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为度,而无需一定要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聩。
生理学告诉我们,发音的器官是很复杂的,说话一分钟要有九百个动作,有一百块筋肉在弛张,但是大多数人似乎还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长一个扩大器。
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
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
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嗳哟,小三儿,你在哪儿啦?
”在戏院里,演员像是演哑剧,大锣大鼓之声依稀可闻,主要的声音是观众鼎沸,令人感觉好像是置身蛙塘。
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难免没有响皮底的大皮靴毫无惭愧地在你门前踱来踱去。
天未大亮,又有各种市声前来侵扰。
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
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
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
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
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畋亩阡陌之间,低声说一句“早安”是不济事的,必得扯长了脖子喊一声“你吃过饭啦?
”可怪的是,在人烟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咙还是不能缩小。
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地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音洪亮者主贵!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
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
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
最后,经过几番聚散。
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
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
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相当距离。
用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地满足了;可使彼此可以不至互刺。
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逃避不是办法。
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地提醒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地伸张。
(有删改)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批评电影院抖腿的不文明现象,作者细致描述了在电影院不愉快的经历,表达了对于邻座抖腿者的气愤与无奈。
B.前两段是对旁若无人者的泛写,第三段是对邻叟的特写,诉说了作者被邻居骚扰之苦,虽写凡人琐事,但文字犀利,惟妙惟肖。
C.第四段对大声说话的种种表现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并将此类人与动物相比,是嘲讽,更是提醒我们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D.文章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摹了在某些公共场合中人的不雅行为,以滑稽幽默暗示着人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15.在梁实秋先生看来,“旁若无人”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16.文章末尾,作者引用了叔本华所写的一段寓言。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
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
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
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
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
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
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
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
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
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
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
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
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
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
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
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
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
“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
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
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
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
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
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
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
一苗树。
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用苏东坡笔下的院子和想象中风沙过后官井村的院子相比较,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艰难。
B.文中连续运用“万亩”“万头”“万元”等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