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未来型教育论坛暨度工作布置大会讲话稿.docx
《学院未来型教育论坛暨度工作布置大会讲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未来型教育论坛暨度工作布置大会讲话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院未来型教育论坛暨度工作布置大会讲话稿
学院“未来型教育论坛”暨2018年度工作布置大会讲话稿
学院“未来型教育论坛”暨2018年度工作布置大会讲话稿
第一部分
迎接未来,拥抱未来,赢得未来把“未来型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推向深入
今天我们举办了“锦城学院2018未来型教育论坛”,发言的15位教师代表水平都很高,既有深度,又有高度。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也开了一个会,会上提出了“建设未来型大学,造就未来型师资,培养未来型人才”。
广大教职员工经过这一年来的努力学习、钻研、探讨、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今天就是一次成功的检阅。
关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我再讲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重视对“未来型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一)关注未来,是一个民族有远见的标志
任何一个优秀的民族都是赞赏和鼓励思考未来的。
探索未来是一个民族有远见的标志。
黑格尔说过: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美国人为什么创造了那么多“第一个”?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个互联网、第一部手机、第一台数码相机、第一个工业机器人、第一门慕课等等。
因为他们有一部分人在仰望天空,思考未来。
我最近翻阅了一下我的藏书,学术界认为美国20世纪70年代前后有三本书对美国“未来学”有巨大的影响,分别是:
1956年威廉・怀特著的《组织的人》,1970年阿尔温・托夫勒著的《未来的冲击》以及1982年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
现在读起来,我仍然感到简直不可思议,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书就相当准确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发展。
比如:
他们预测了第三次社会变革浪潮的到来。
第一次是农业代替畜牧业,人类走向文明;第二次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工业生产把工人集中起来了,使人们摆脱了大自然的束缚;第三次革命是什么?
《未来的冲击》准确预测了信息革命,即人类将要进入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工业化社会的核心资源是资本。
这本书还预测了我们的教育由于计算机的辅助和电子录像的发展,将出现学习地点的分散化、时间的自由化等特征。
他认为这场变革不仅内容深刻,而且速度飞快,可以说瞬息万变,变化速度之快已经到了我们的想象力跟不上的程度。
再如,《大趋势》里谈到,美国从1957年后就转向了信息社会(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后工业社会”或“超工业社会”),并指出在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说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信息社会中,战略资源就是信息,而知识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要驱动力,人们需要创造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劳动价值理论。
当然,现在研究和思考未来社会变化的书更多了,如克劳斯・施瓦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转型的力量》、乌尔里希・森德勒的《工业4.0:
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
新工业革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合著的《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还有一大批关于新技术革命推动教育大变革的书籍,等等。
这些学者对于未来的思考和研究,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所以,一个民族有一部分人在仰望天空,在探索、预测、规划、设想未来,这个民族当然是有前途的。
一个民族如此,一所学校也一样,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既要看到现在,又要关心和思考未来。
(二)展望和应对未来,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2010年7月,德国发布了《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报告,2011年11月,德国政府特别提出把“德国工业4.0”作为《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的重心,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此后,许多国家都发表了类似的纲领性文件,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战略》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等,以智能化、互联网化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和国内教育领域都迅速做出了反应,制定了未来教育的发展目标,勾勒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蓝图。
联合国提出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七大目标勾勒出全球未来教育蓝图;美国教育委员会(ACE)发布了《未来大学生报告》,该报告对未来大学生的沟通习惯、学习行为、思维方式进行了预测,同时为高校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2016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汇集了全球58位教育领域顶级专家的研究成果,共含18个主题,涵盖影响高等教育的新兴技术、促进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趋势和阻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挑战三部分;德国联邦教研部、德国联邦职教所于2016年4月联合提出了“职业教育4.0”的倡议,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中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
在中国,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在G20峰会教育对话论坛上谈了《面向2030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认为面向2030的教育,在全球化加速推进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该是更加开放的教育;2016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2017年10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这些都说明,各国和社会各界对展望和应对未来的问题,已经有了高度的重视和迅速的行动。
(三)发达国家的教育界和学校已经走在未来教育前列
众所周知,美国是信息革命的引领者,很大程度上也是未来教育的先行者。
全球第一所“游学大学”--密涅瓦大学,它没有校园、没有入门课、没有讲授式教学、全部小班在线研讨、学生四年全球七座城市游学,它改变了学校的基本形态;
全球第一个慕课远程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它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在线视频课程,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而今,世界三大慕课网站Coursera、Udacity、edX均创始于美国,慕课改变了传统的在教室里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大学内部扩展到世界各地的所有学习者;
作为典型的未来型教学方式--翻转课堂,从迈阿密大学的《经济学入门》课程和林地公园高中的课堂“翻转”开始,现在在美国大中小学都已普及该教学方式,它使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变为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VR技术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应用,应该说做得最早最好的也是美国。
据研究机构调查,现在的美国校园中,23%的老师已经在学校测试或使用过虚拟现实设备,其中Google提供的设备应用最多,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教学体验的改变,推动了知识从经验到体验的转变;
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发布了针对大数据教育领域应用发展和推广的重要报告--《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此后,众多研究者与实践者将数据挖掘、学习分析、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等先进技术与现代教育现实问题相结合,探索大数据驱动的教育优化和变革,如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个性化、教育评价体系重构、科学研究范式转型、教育服务人性化的实现等等。
可以说,大数据的应用带来了教育管理模式的改变,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奠定了基础……
不止是美国,发达国家都在面向未来的教育领域改革中不断探索:
如日本与三星合作,利用GearVR为学生提供教学;新加坡将大数据列为智慧国家2025计划的关键技术之一,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自主化……
以上不难看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第三次教育革命”--如果说第一次教育革命是农业社会时期经验知识的言传身教,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工业社会时期知识的体系化和学科化,我们正在经历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就是信息化时代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迭代、融合、应用。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争取走在前列。
二、关于“未来型教育”,我们要研究和探索什么
要研究和探索未来教育的趋势和轮廓(未来是一个过程,并不存在一个终极设计,我们只能把握一个方向和趋势,了解一个轮廓),就是研究教育的“变和不变”、“怎么变”,我们要研判新的教育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得失,以便更有准备地兴利除弊,把控进程。
未来教育有十个或者更多的方面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探索:
(一)未来的教育
从传统教育到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全民教育的转变中,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如何改变教育?
教育的形态、职能、作用如何发展?
学校教育如何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如何培养满足未来社会新产业、新业态需要的人才?
如果说教育存在第三次革命的话,第三次革命的内容是什么?
教育技术化带来的利弊如何?
(二)未来的大学
未来大学还存在吗?
如果存在,有什么变化?
怎么变化?
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智慧学校、智慧教室、智慧宿舍怎么建设?
传统大学的价值在哪里?
未来大学的职能和要素哪些消失了、哪些保留了、哪些新的职能产生了?
如果说未来大学是学习共同体,那这个共同体里校长、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或作用如何?
这对于我们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很重要啊!
我们还要思考未来学校与历史传统,未来学校与现在,我们如何�t望与走向未来等哲学问题。
(三)未来的教师
未来的教师是一定要的,但是角色变了。
刚才几位老师提到了“未来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陪伴者、教练员,要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与同学进行对话和讨论……还有一些职能,如教学内容,包括教材、课程由谁提供?
科学研究还做不做?
实验室实验如何进行?
教师为适应未来的教育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都需要深入研究。
(四)未来的学生
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对学生教育培养的个性化,三是如何对学生进行组织、考核和管理。
未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选择性多了,培养目标呢?
共同的文化或价值观呢?
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在超工业社会,人们必须掌握以下三种技能:
学习技能、联系能力和选择能力。
还有哪些知识和素养?
学生学习的成绩如何考核和认可?
(五)未来学校的管理
学校是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应用,由教师和学生集合到一起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未来的学校如何整合资源?
如何管理教师和学生?
学籍、学分、文凭如何处理?
(六)未来的学科
学科是知识的分类。
未来的教学会以学科为基础吗?
学科之间的边界会不会越来越模糊?
学科到底是会进一步焕发出新的生机,还是将被弱化?
未来学科建设的趋势是什么?
是跨学科?
除了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等怎么建设?
托夫勒曾提出为什么要按一些固定的学科组织教学?
他的主张有没有道理?
有什么利弊?
可行否?
(七)未来的专业
与学科不同,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同时,专业也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即“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集合”。
从这个定义来看,未来还存在专业吗?
开发“支付宝”是什么专业?
(八)未来的课程
未来最可能变的就是课程。
将来的课程,除基础课以外,更多的是面向新技术,我们的课程要面向社会最需要的新技术来开。
我们现在要研究课程体系,怎么样整合基于新技术的不同学科知识点,比如人工智能涉及到很多学科,能不能按知识点来重新组织课程呢?
(九)未来的班级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至今仍然是教育的主导模式,学生处于一个标准的、基本上固定不变的组织中。
但是随着新技术革命打破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例如我们的课堂组织已经在产生变化(传统的线下固定学习课堂已经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课堂),那么班级这种模式是否会消亡?
如果说工业化的特点是集中,信息化会打破这种集中吗?
班级不再是唯一的学生组织集体,那学生活动和学习的新组织形式是什么?
(十)未来教育的支撑技术
科学技术是教育变革的推动力。
未来哪些新技术将支持教育变革?
或者说教育变革需要哪些新技术支撑?
同时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技术能否替代教育?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这十个方面,或者更多的方面,比如未来的实验室是什么样的,未来的科研是什么样的,等等。
三、面对未来教育,我们的态度和应对:
走不走、怎么走?
现在的形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新技术排山倒海、日新月异,冲击着我们的社会、个人、事业和生活。
未来已经不是看不见的朦胧之物,而是未来已来。
既然来了,我们走不走?
怎么走?
早走晚走?
主动走还是被动走?
我看要走,不走也得走。
如果不走,就被时代甩到后面去了,淘汰了,出局了。
既然要走,就要早走,主动走。
正如《未来的冲击》这本书里说的:
“如果我们做好准备,争取主动,先走一步,我们就会软着陆,不会受到冲击。
”
2014年以来,我们启动的慕课和“翻转课堂”,就是“走”。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坚持“两设一翻”(课程与课堂设计+翻转课堂),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未来型教学”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
我们已经着手智慧校园建设,建成了“锦城在线”数字化平台,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实现了学习场所的全覆盖,学生可随时随地在电脑端和移动端学习;我们打造了“技术型文科”和新型工科,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培养未来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2016-2017年,我们开展了新一轮岗位调查,根据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的巨大影响,分析、预测了出现或即将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岗位,从而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育,使学生不但适应现在社会需求,也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这是很有远见和前瞻性的。
还有一些是我们刚刚起步,算是走了半步。
我们成立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比如计算机学院成立了“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研究院”,金融学院成立了“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机械学院成立了“智能工程技术应用研究院”、“机器人研究所”等机构,建筑学院和土木学院正着手建设“BIM实验室”,电子学院与企业共建行业前沿的“量子通信局域网”、“无人机实验室”,等等。
同志们,未来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拥抱未来,进而赢得未来。
首先,我们必须对未来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预测和讨论,把握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其次,我们要立足现在,未来必须从现在开始,没有现在,肯定没有未来。
但如果现在缺少未来的元素,那现在只能是现在,所以我们必须先知先觉,不断采取行动,不断增加未来元素,包括新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新教学方式方法等等。
第三,基础性的工作要加强。
一方面是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各种平台和网络,这就是创造教育环境;另一方面是普及对员工的培训,不同职责和分工的教职员工都应掌握必会几种新技术,这是上岗必需的技能,要纳入计划和考核。
总之,我们要在贯彻2017年1月15日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在建设“未来型学校”、造就“未来型教师”、培养“未来型学生”的工作中走在前列。
第二部分
聚精会神,守正创新开创“锦城”高质量教育的新阶段
同志们,关于2018年的工作重点,核心就是“聚精会神,守正创新,开创‘锦城’高质量教育的新阶段”。
我们一定要明白,学校较快地数量扩张的阶段已结束,以质量为核心的时期已经到来。
过去我们重视规模的扩张,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不能生存,这是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决定的。
现今学校已经发展到两万多人的水平,是中等大学的规模,在四川民办高校里面就算老大了。
我们要进入“高质量新阶段”。
之前我多次讲过“锦城”只能走高质量的道路,这与国外知名私立大学以及国内私立中小学所走的道路是一致的。
在2014年底,我提出了“五个第一”,其中就强调了“在高等教育面临的三个问题(规模、质量、公平)的关系中,教育质量第一”!
今年学校的工作,要把“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开创“锦城”高质量教育的新阶段。
一、以“三个高质量”保证“一个高质量”
当大家在讨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是第一的时候,我们强调“人才培养第一”。
那么,人才培养的什么指标第一?
质量第一!
而不是数量第一。
我们所说的教育的高质量,其核心就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发展“锦城”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主要要靠“三个高质量”来保证。
(一)教学高质量
什么叫“教学高质量”?
教学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的教,一方面是学生的学,教学高质量,既要求教师教得好,也要求学生学得好。
结合我校实际,今年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1.做好“五个坚持”、“三个全覆盖”,根据第二轮岗位调查组织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完成课堂前、中、后各环节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2.善于使用慕课、翻转课堂、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教书育人,使学生对当代科技前沿和未来型教学活动有所了解和适应。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学问的积极性,引导或促进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加深对课程知识的深度钻研和理解,或突破学科、课程的边界,探索和研究一些相关问题。
概言之:
就是能够成功地引导学生主动、持续、深入、跨界地学习和探究。
此外,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这是一件大事。
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出台之后,我们要认真研究,积极对标,与国家标准接轨。
(二)管理高质量
什么叫“管理高质量”?
管理工作是普遍的,机关、教学、科研、后勤等岗位都存在管理工作。
全校各级管理人员都要贯彻“振奋精神,整顿作风,建设‘精干、高效、忠诚、多能’的领导机关”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觉悟和能力。
在任何方面、任何系统、任何环节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要使每个工作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时,都做到踏踏实实、一针一线地做工作;做到精雕细刻,“止于至善”地严格要求;做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觉。
坚持反对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作风;坚持克服官僚主义、尾巴主义、保守主义的毛病。
从宏观角度还要做到:
1.高效率
要精兵简政,队伍要精干,工作要饱满、紧凑;
要人人负责,该谁解决的问题谁解决,做到不推诿、不拖沓、不扯皮;
要通过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手段,自己不要,也不要让老师和学生做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
2.高效益
要改进流程,减少环节,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
要见贤思齐,提高水平,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益;
要激励每个人的积极性,使人人都心情舒畅,人人都有目标、有奔头、有盼头,人人都想为学校增值多做贡献。
3.高水平
什么叫高水平?
不出差错就是高水平。
既不犯无知之错,也不犯无能之错;系统内任何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知道自己在何时何地该做好何事,这就是高水平。
你要高水平,计划就得科学而周密、详细和清晰,就像电子学院教务科张露馨老师一样,她把开学前一周到开学后二十周之内,每周要做什么、怎么做,列了详细的计划和清单,任何人按这个安排做都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她所采用的清单管理这种方式很好,全校必须大力推行。
人人都要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根据目标要求,分为若干项目或节点,按照要求和程序列出清单,并注明办事的步骤和标准,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要有预案。
清单或计划执行完了要检查一遍,这样即便不能万无一失,至少也会大大降低疏漏、遗忘或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
(三)服务高质量
什么叫“服务高质量”?
我们这里讲的服务,就是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服务。
谁来服务?
工勤人员、教辅人员是服务,全体干部--下起办事员上至校长都是服务,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工作也是服务,学生干部、“三助”人员也是服务,这是广义而言。
什么样的服务是高质量?
要做到“四心三满意”:
服务人员对自己的服务工作要热心,要用心,要尽心,要贴心。
有了这“四心”,就会做到服务主动、及时、周到、和悦。
和悦就是不摆架子,不耍态度,脸色好看,声音好听,叫“和颜悦色”。
通过“四心”,要做到“三满意”:
首先是服务对象满意,其次是单位和学校满意,第三是人民和社会满意。
我们要下决心把锦城大学办成最安全、最和谐、最漂亮,最适合学习、实践和研究学问的地方;办成“近者悦,远者来”的地方;办成家长、社会最放心的地方。
以上这三项高质量,目的是为了保证一个高质量,即--人才培养高质量。
“锦城”高质量教育的标志即“锦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锦大自2009年有毕业生以来,短短的九年,校友中已经涌现出100名银行支行行长、500名经理、1000名老板,还有许多政坛新星、科技先锋、知名作家、文化工作者等等,这充分表明社会对我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和赞赏。
毕业生被社会认可和赏识就是高质量,拔尖人才不断冒出来就是高质量!
二、2018年重点提高和考核教职工的三种能力
保证锦大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核心的问题是职工队伍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
2014年,我们在讨论师资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
正如德国大哲学家、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所说:
“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
“教育的质量不可能高于教师的质量。
”教师的水平决定学校教学的水平,干部的水平决定学校管理的水平。
在学校里,教师就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把锦大办成一流的应用型大学,首先要把锦大的教师变为一流的应用型教师,哪怕先只有一二十个也好,以后就可以星火燎原,逐渐多起来。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都在强调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
我们也认为:
提高教师和管理干部的能力、水平,是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今年要重点培养、提高、考核教师和干部的三种能力:
(一)学习力
信息化社会什么最重要?
学习能力最重要。
过去不识字是文盲,现在不会学习就是文盲,跟不上时代变化就是文盲。
教育是百业之基,学力是万力之母。
“锦城”员工的基本素养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树立新思维,发挥新技能,创造新业绩。
不论老中青,都不能排斥新知识,都不能拒绝未来,都不能站在一场伟大变革的对立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主席叫曼苏尔・阿瓦尔,记者问他,教育的哪个因素是最难以被改变的?
他说:
“教职员工”,因为教职员工在过去的方式下学习、工作惯了,要改变就很困难。
任何一个人,当你不学习了,你的发展也终止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打了一个问号。
所以我们的先辈们崇尚“活到老,学到老”嘛。
我们鼓励所有教职员工多种形式学习,包括读书,参加培训,实践,利用慕课和媒体等等。
关于学习力的考核重点有三:
1.学习和了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学习和了解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或“学习学”)的基本知识及前沿进展。
2.把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
3.把读书笔记、参会总结、参培成绩、在线学习证书(心得)等作为考核内容。
(二)研究力
研究力即创新力、探索力,用科学思维对未知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也是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是应用型大学,为什么要强调研究?
让我们看一下雅思贝尔斯是怎么说的。
他说:
“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
按照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
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
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
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过程”和“动机”,没有研究力,就接触不到求知的“过程”,也不能引发学生求知的“动机”。
我们说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不同,是科研和教学的内容、比重不同而已,并不是取消了哪一方面的要求。
所以,应用型大学里也必须有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师生也必须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研究力。
关于研究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