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一.docx
《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作业提升练二十一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二十一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比例
1.1%
14.4%
45%
89.7%
97%
上表是《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关于实行包产到户生产队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
据此可知( )
A.原有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
C.农村经济体制革新成为社会共识
D.农业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基本建立
【解析】选C。
“实行包产到户生产队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中,从1979年后,比率越来越高,说明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故选C;材料从1979年开始统计,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排除A;1956年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排除B;包产到户不属于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排除D。
2.1978年后,“包产到户”的农村责任制被不断修改提法,表述由开始的“不准”“不许”到“不要”再到“有条件地允许”,最后才以其合法性推向全国。
这说明,农村经济改革( )
A.曾一度遭到农民的抵制
B.是一个渐进的探索过程
C.注重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D.配合了城市经济的改革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农村改革是一个不断放开和深入的过程,体现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渐进性探索,B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提法的变化,不能说明农民的态度,更不能说明遭到农民抵制,A错误;虽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C错误;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之后进行的,所以不能说农村改革配合了城市改革,D错误。
3.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这样的认识( )
A.呼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B.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C.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解析】选C。
从材料中可看出,当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希望改变计划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选C。
4.《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延长土地承包期,鼓励农民增加投资,实行集约经营;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协商转包。
这一规定( )
A.体现中央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路线
B.积极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C.表明国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新途径
D.推动了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选C。
农业集体化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尽力避免小农经济那种低效益的经营方式,转向高效、集约、高产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新的道路,故C正确;大规模基础建设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5.“1984年我来过广东。
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解析】选C。
依据题意可知,“邓小平的讲话”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次谈话推动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如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故C正确。
A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B错误,深圳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D不符合题意。
6.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
为此,我国政府( )
A.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B.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政府为鼓励农业生产补贴收购粮食,造成不利影响,说明政府需要进一步放权,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故B正确。
7.1990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成立。
第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提出在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发展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加快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解析】选B。
根据题干“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可知,在国企改革中,对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的管理更加严格,走向深入发展,故选B。
8.(2019·邢台模拟)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后,有人说,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一切都成“黄”的了,还有人说特区是走私的主要通道,是“旧中国上海的租界”等。
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
A.经济特区开发不得人心
B.特区违法行为日益增多
C.特区改革开放的阻力较大
D.特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解析】选C。
由材料“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一切都成‘黄’的了,还有人说特区是走私的主要通道,是‘旧中国上海的租界’”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保守思想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巨大阻力,故C正确。
9.《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加了“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加了“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A.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解析】选C。
题干没有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阶级斗争,排除A、D;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B;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现代汉语词典》新经济词汇的不断增加反映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故C正确。
10.(2019·济宁模拟)1992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
材料中的“新浪潮”的实质是
( )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贸组织以扩大开放
【解析】选C。
1992年邓小平在经济特区视察时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材料中“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的实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正确。
11.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
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
这一变迁反映了( )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解析】选A。
国有企业的破产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由哭泣到鼓掌体现了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新认识,故A正确。
12.(2019·北京东城二模)下图反映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推动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②人民公社制度的确立
③经济全球化提供契机
④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C。
图片显示从1980年至2017年,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比例由原先的50.3%下降为5.8%,工业制成品的比例由原先的49.7%上升为94.2%,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明显,苏联解体之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以及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提供了大量出口商品的机会,①③④正确;人民公社制度的确立是1958年,排除②,故C正确;A、B、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019·广东六校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
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
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
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
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树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
“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
——据郑寅达《德国史》
材料二 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
2001年3月,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
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二。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14万个。
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
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10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经济建设的比较。
第
(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中“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及材料二中“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得出“发展速度,世界领先”等特点。
从1895年德意志政治状况及中国1995年至2000年的政治状况比较,得出“国家统一,建立了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第
(2)题由材料二中“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得出“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等影响。
答案:
(1)共同特点:
①发展速度,世界领先。
②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③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
④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
(8分)
原因:
①国家统一,建立了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民族自信心增强。
②科技创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③企业制度不断创新。
(7分)
(2)影响:
①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分)②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分)③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德国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重新分割世界。
中国的崛起,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
(6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下表为四次改革情况简表。
年份
主要内容
1982年
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
1988年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不再保留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成立能源部;撤销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机械电子工业部、人事部、劳动部、物资部、建设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水利部、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8年
国务院部委由40个减至29个;撤销电力、煤炭、冶金、纺织等10个工业专业部门;新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
2003年
国务院部委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部分职能并入;新组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计生委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上表能够反映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
写出其中两种趋势,并说明改革的历史原因。
【解析】第一问趋势,依据材料时间信息,从1982年——1988年——1998年——2003年的变化中归纳趋势。
第二问原因,结合第一问的趋势举例分别分析得出答案。
做本题时一定要抓住各阶段的特征,运用阶段特征统领问题的阐释。
答案:
趋势举例:
精简政府机构;促进高新科技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职能;关注和改善民生等。
(4分)
原因举例:
改革开放的深入,需要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适应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解放生产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关注民生等。
(8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