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6170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docx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篇一】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七夕歌

  宋代:

张耒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

  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

  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渡。

  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

  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

  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

  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

  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赏析

  这首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写成的乐府歌行。

南朝梁殷芸《小说》(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云: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

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这则神话将牛郎织女的被罚阻隔天河,诿之于织女的嫁后贪欢,懒惰废织,带有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思想遗毒。

这首诗虽取材于此,但作者却是讴歌他们的深挚爱情,同情他们被迫分离;结尾又以“夜夜孤眠”不嫁人的嫦娥与之作比,似在暗示天地间较牛郎织女更为不幸的大有人在,足以启发人们深思。

  全诗可分四段。

开头四句为第一段,点明时令和鹊桥。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西方之神“蓐收”开始行司秋令,北斗七星的斗柄已指向西方了。

金风飒飒,银汉迢迢,星移斗转,这是多么迷人的夜空。

这时“神官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

神宫召集喜鹊,役使它们直渡天河,云集为桥,以渡织女与牛郎相会。

这四句诗通过具有时令特征的景物和神话中的鹊桥显示七夕已到,为牛郎织女相会布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

  “桥东”以下十二句为第二段,追溯牛郎织女唯七夕一相逢的原因。

写了织女婚前、婚后和被谪归河东的全过程,内容与《小说》大致相同。

但文辞流美,叙述宛转,富有情韵,远非《小说》可比。

特别是增加了“绿鬓云鬟朝暮梳”一句,与充满着旷怨之情的“辛苦无欢容不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她“河西嫁得牵牛夫”,伉俪相得,极为如意的心情。

她由“容不理”变为“朝暮梳”,是热爱男耕女织新生活的表现。

诗人加上这一句,丰富了织女的形象,突出了她珍惜爱情、追求幸福的性格,使一个“得此良人”,心里甜丝丝、美滋滋的新嫁娘的身影跃然纸上,而那“贪欢”“废织纴”之说,已成了苍白无力的欲加之罪。

  “别多”以下八句为第三段,写牛郎织女七夕乍会又离的悲痛。

一年三百六十日,他们只有一个晚上能够相会,真是“别多会少”,但这是天帝的命令,无可奈何。

如果是个忘情者,倒也罢了,却偏偏想起了从前夫唱妇随的无限恩爱,怎能不痛苦万分。

他们匆匆相会,离愁别恨还未说完,可是“烛龙已驾随羲和”。

神话传说中的烛龙(在北方无日处,目发巨光,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已随御日车之神羲和拉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年一度的七夕就这样消逝了。

守在河边监视他们的天官严厉执行天帝的命令,不管她们“相见时难别亦难”,天刚亮便无情地催促织女踏上“鹊桥归路”。

她心痛似绞,喷涌的泪水,化作了滂沱大雨。

但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泪痕有尽愁无歇”,有尽的泪水又怎能冲洗掉无穷的离愁?

这八句诗通过“恩爱多”与“别多会少”、“说不尽”与“烛龙已驾”、难割舍与灵官催发、泪有尽与“愁无歇”的矛盾,把织女内心的痛苦刻划得入木三分,真切感人。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是对织女的劝慰之辞。

大意是说,织女你不要悲叹,天地固然无情,但你与牛郎一年一度总会相见一次,比起“夜夜孤眠广寒殿”的嫦娥来不知要好多少倍。

天地之大,不仅只有嫦娥永久孤眠独宿,“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元稹《织夫词》);“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施肩吾《古别离》)。

人间羡慕织女的怨女真不知凡几,望夫石之多,亦是见证。

诗人将嫦娥作为孤凄女子的化身,通过她与织女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不仅写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场面,还追叙了织女婚前婚后的有关情节,展示了她心情变化的三个过程:

嫁前“辛苦无欢容不理”;嫁后“绿鬓云鬟朝暮梳”;谪归“泪痕有尽愁无歇”。

由怨而欢而悲,机声、玉指、愁容、欢态、叹息、眼泪都写到了。

诗篇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她,使一个富有立体感的血肉丰满的少女形象活跃在读者面前。

这是这首诗超过同题材的一般诗词的地方,无怪乎《侯鲭录》云:

“此歌东坡称之”。

  这首诗四句一组,一组一意,通俗流畅,平淡自然,是诗人“满口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贺方回乐府序》)的创作主张的体现。

【篇二】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七夕穿针

  南北朝:

柳恽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赏析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

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

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

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

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

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

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

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的皪,光亮鲜明。

连娟,纤细弯曲。

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

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

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

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

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

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

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

结尾转到人物心理: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一夜光阴大半流逝。

残夜馀光欲留无计。

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

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

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

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愁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

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

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

【篇三】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七夕

  唐代:

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

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

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

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

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

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

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

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

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

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

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篇四】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

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

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

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

这里,秦观却写道:

”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

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

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

”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

“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

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

“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

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

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篇五】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迢迢牵牛星

  两汉:

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赏析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

“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

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

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

“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

“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

“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

“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

“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

“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

“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

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

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

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

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注:

“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

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

“《广雅》曰:

‘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

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

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

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

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篇六】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宋代:

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赏析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

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

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

“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

”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

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

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

缑山,在河南偃师县。

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

“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

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

据东坡《记游松江》(《东坡志林》卷一)说:

“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

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席上张子野作《定风波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

但作者不是径直叙写这段经历,仍借与天河牛女有关的故事来进行比况。

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

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

经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

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

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

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

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

“槎”,即竹筏;“客槎”,一语双关:

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

“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

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

“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

“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篇七】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七夕曝衣篇

  唐代:

沈佺期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

  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绛河里,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四子盘龙擎斗帐。

  舒罗散縠云雾开,缀玉垂珠星汉回。

  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劣镜台。

  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

  玳瑁帘中别作春,珊瑚窗里翻成昼。

  椒房金屋宠新流,意气骄奢不自由。

  汉文宜惜露台费,晋武须焚前殿裘。

  赏析

  此诗系沈佺期所作,题目十分奇特,它是一首历史诗,与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京城诗相似。

但是,此类历史诗的传统使得沈诗中所指的事物明显地与时事有关,涉及武则天或唐中宗宫廷的某种无节制的行为。

  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之夕。

沈佺期描写“银河”及宫女们的鲜艳衣服,这些衣服形成“云雾”,像星星一样闪光,呈现出天庭的场面,随意地改变了时节。

在这些眼花缭乱的华丽描写后面,诗人却加上要求俭朴的结尾,显得极其不和谐。

人巧能够改变自然秩序(如第二十三、二十四句),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复杂主题,有时表示艺术及人类创造的力量,但更经常的是暗示一种危险的反常。

在这首诗中,这一主题的运用是微妙的、模棱两可的,处于赞赏的描写和道德的谴责之间。

【篇八】经典《七夕》古诗大全赏析:

鹊桥仙·七夕

  宋代: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

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

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不仅如此。

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

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

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

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

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

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

不仅如此。

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

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

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

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

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

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

此可断言。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冤》曲词)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

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

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

(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