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5650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

《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docx

部编版秋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重温革命岁月

 

永春县小学

语文科教学设计

 

教师:

班级:

日期:

 

第二主题单元

一、本单元重点:

(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七律·长征》。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点面结合,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二、教材分析与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

(2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课时)

《开国大典》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2课时)

《灯光》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1课时)

口语交际演讲语气、语调要适当,姿态大方;利用停顿、重复或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课时)

习作多彩的活动写清活动的过程,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写出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2课时)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交流写法;体会“重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描写;掌握硬笔书法的要领,提高书写水平。

(2课时)

教学总课时13课时

 

5《七律·长征》

文本分析:

《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古诗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时间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七律•长征》音乐,展示长征图片。

导语:

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七律•长征》,看到的图片是长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

听着这样激昂的音乐,看到这些令人震撼的图片,大家内心有怎样的感受?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作家和记者对长征的评价吧!

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

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美]埃德加•斯诺

2.板书课文题目,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

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结合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七律逶迤腾细浪磅礴泥丸云崖大渡桥铁索

◆易读错的字:

“腾”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记混、写错的字。

腾——滕丸——九渡——度崖——涯

(3)理解较难的字词。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4)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加以补充。

教师:

请同学们看图:

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全部会师于甘肃会宁。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双脚长驱二万五千多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指导朗读。

过渡: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应该怎么读呢?

明确: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诗有八小句,每句七个字。

律诗的格律较严,字的平仄也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诗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按照规定,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根据指导再次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理清层次。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过渡:

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写了哪些内容?

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

如果遇到自己难以理解的诗句,就在旁边画上问号。

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结构层次:

第一层(首联,第一句):

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层(颔联和颈联,第二、三句):

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层的内容。

第三层(尾联,第四句):

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喜悦的心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课堂表现。

过渡: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大家也从读通、读顺,到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

看来,大家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朗读。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我们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大家掌握了诗歌大意、划清了诗歌层次,同时对长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去回顾长征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今天这堂课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让老师来点评一下吧!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教师提问,引发思考。

导语:

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

预设:

学生自由发言,收获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上的收获、历史知识上的收获、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等。

生:

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细读全诗,入境入情读明白。

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诗句。

(2)提出问题,质疑思考。

①你能说出诗中哪个词说明红军翻过的山多,涉过的水多吗?

(万水千山)

②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坎坷磨难,诗中用哪个字对此历程进行了高度概括?

(难)

③面对千山万水的阻隔和千难万险,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

(不怕)

④你从哪里具体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

读一读。

(万水千山只等闲)

预设:

这四个问题虽然不难,却一环套一环,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所揭示的深刻含义,也能帮助学生背诵。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①朗读指导:

这两句诗是整首律诗的首联,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

“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路途的漫长和艰辛;“等闲”语气略舒缓,读出不畏艰险的感觉。

②交流总结:

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

红军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可谓山重水复。

那么诗中选了哪些山、哪些水作为长征途中千山万水的代表呢?

(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红军长征途中跨过的山。

(1)指名读诗句。

(2)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五岭和乌蒙山的险要。

过渡: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它们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逶迤)这幅图是乌蒙山,它高大巍峨,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磅礴)那么“细浪”和“泥丸”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我也来画一画。

预设:

通过出示山的图片,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山的逶迤与磅礴;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水面腾起的小浪花和泥地上溅起的泥丸,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心理反差,从而自然过渡到诗句的学习。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①理解诗意,关注写法。

预设:

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还可以引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练。

明确:

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就像跳动的细小浪花,高大的乌蒙山在战士们的眼里也不过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这两句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写出了战士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生:

“逶迤、磅礴”说明山之险,“细浪、泥丸”是说细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从这几个重点词语中能看出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结合注释或课外资料理解。

生:

五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山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交界处。

通过查资料,我深深地体会到长征之路有多么艰险,感悟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4)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

这两句诗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

“腾”和“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和“泥丸”的语气略重,以表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过渡:

面对山,我们的红军战士不仅不怕,而且“只等闲”。

面对水呢?

请同学们读读诗歌第五、六句。

(1)指名读诗句。

(2)结合背景知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

过渡:

同学们读这两句诗时,一定会注意到两个形容词,对,就是“寒”和“暖”,水拍山崖怎么会“暖”,桥上的铁索又怎么会“寒”呢?

这就要结合背景知识来理解了。

我们先来看“暖”,请大家听一听,看一看。

①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边展示边解说。

解说词:

1935年5月,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只见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山崖,发出轰隆的巨响。

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各处渡口,而且抢走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同学们想一想,面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要渡过金沙江难不难?

但是红军战士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办法,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

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

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②学生结合故事,说说对“暖”的理解。

A.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

(心潮澎湃,暖洋洋)

B.你们感受到毛主席与红军怎样的心情呢?

(喜悦,欢欣鼓舞)

过渡:

金沙江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战士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

那么红军战士又是如何跨越大渡河的呢?

泸定桥上的铁索给红军战士什么样的感觉呢?

③教师描述《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描述词:

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

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④学生谈谈对“寒”的理解。

过渡:

现在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

请写在诗句旁边。

(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等)你们又从这个“寒”字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

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指导:

“云崖暖”“铁索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

“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

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战士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呢?

剩下的两句诗,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你们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的含义很深,需重点理解?

找到后要细细推敲、琢磨。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①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心情?

(喜;尽开颜)

②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战士却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欢喜的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

最后两句诗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2.整合全诗,概括画面谈感受。

过渡:

同学们,我们按分句学习的方式学完了一整首诗。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

这首诗一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哪一幅图给你的印象最深呢?

请说明理由。

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3.品读全诗,升华情感。

(1)范读欣赏。

播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激情个性地演绎情感。

(2)朗读、背诵训练。

(突出“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等词语,试着体会伟人的胸襟,强调个性化朗读。

小结:

同学们,学完了全诗,我们被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也被伟人的胸襟深深地感动着。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怎能轻易放弃呢?

让我们鼓起勇气,克服我们这堂课上的最后一道难关,大胆地把全诗背下来,好吗?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阅读毛泽东对于长征的叙述与评价,谈谈感受。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红军不怕(难) 只等闲

万水  金沙江 (巧渡)

         大渡河(强渡) 

     千山  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

尽开颜   

作业设计  

一、我能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

①完毕②全部用出③都,全

1.尽开颜()2.用尽力气()3.尽力()

开:

①通,使用②表示分开或扩展③举行④发动,操纵

1.开动脑筋()2.开运动会()3.开路先锋()4.尽开颜()

等:

①平常②级位,程度的分别③待,候

1.等车()2.只等闲()3.一等奖()

二、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难──()细──()闲──()

暖──()喜──()横──()

三、我能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磅礴”形容山的____,这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

形容山的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诗句表现了红军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____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

定桥的______。

诗句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尽1.③2.③3.②开1.④2.③3.①4.②等1.③2.①3.②

二、易粗忙寒悲竖

三、1.连绵雄伟渺小蔑视困难的精神2.喜悦险峻不惧危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

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篇课文线索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五位壮士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课文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抓住战士们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突出了英雄人物特有的品质,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在教学设计中,可运用“读文——勾画描写人物的词句——品读人物品质——朗读——总结表达方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由学习到交流,由帮扶到迁移自主阅读,在品悟语言的同时,习得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在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的同时,领悟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满腔怒火、搏斗、崎岖、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进犯中国领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

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抗战期间,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让中华儿女铭记于心,其中有一场战斗,给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

2.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

在这里,有一座特别的建筑——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它记录着五位英雄的动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1941年的狼牙山,一起去认识这五位英雄。

狼牙山五壮士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壮士?

(勇敢的)勇敢到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为壮士呢?

你觉得是为胜利能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好,把你对壮士的理解读进课题里。

从课题中,我们对壮士的品质有了初步了解,相信走进课文,我们还能了解到壮士们更可贵的品质。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3.自学生字新词。

4.自学检测: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寇:

注意与“冠”区分。

“抡”与“抢”区分开。

“悬”不要读成“县”。

(2)请同学们认真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不同。

我们先看看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情况,检查纠正。

【出示课件3-4】

居高临下: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悬崖:

高而陡的山崖。

昂首挺胸:

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壮士:

豪壮而勇敢的人。

晋察冀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也叫晋察冀边区。

晋、察、冀分别是山西省、察哈尔省(已撤销)、河北省的简称。

崎岖:

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

山间的小水流。

粉身碎骨:

身体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惊天动地:

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

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豪迈:

气魄大;勇往直前。

本课指口号声豪迈。

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的感情色彩。

居高临下昂首挺胸全神贯注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壮烈豪迈

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大举进犯纷纷滚落

②这些词语,描写对象有什么不同?

(前两行是描写五壮士的,后面一行是描写敌人的)

③描写对象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像这样关注到两组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那你对人物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

来,体会着这些词语表达的感情,我们一起来读读。

(第一、二行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三行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④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来读一遍词语。

三、熟读课文,梳理顺序

1.1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