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5445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9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docx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6篇

幼儿教师论文汇编

家园合作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内容摘要:

教育的重要作用是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幼儿园教育是成长中的奠基段,就必须要求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在如此重要的教育环节中,幼儿园应该与家庭,与社会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要做到主动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所以开展新型的家园合作,共同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让幼儿、家长、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促进,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

家园合作教育幼儿健康成长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的老话题了,当然也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纲要上也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我们不能把家长看作成被动的配合者,只协助老师做一些辅助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作为21世纪合格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老师也应该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上建立家园双方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要共同开展新型的家园合作,共同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让孩子在幼儿园度过难忘的幼儿时光,需要幼儿、家长、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促进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幼儿幼小的心灵深处,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所发生的,并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更好的成长。

从目前的教育手段来说,幼儿的生活范围圈主要是围绕着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不同的地方,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就能耳闻目睹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获得幼儿成长的感性知识经验,从而加深对幼儿的认识和对幼儿发展的理解。

所以,为了更好的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我们探求以不同的方法手段来开展家长活动。

比如说:

一、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激发积极合作的态度

以前,在家园合作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教师只在只是学习上要求家长配合,而家长也不敢过多参与,怕老师认为自己多管闲事,其实这些想法恰恰是不对的,陈旧的。

新型的家园合作,强调的是家长主动;教师和家长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家长可以主动关注幼儿园的教育并且参与幼儿园的教育。

1.家长要多多参与园区的教育工作。

主要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以及学校的开放日等活动。

小班的幼儿是刚刚入园,正需要逐步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对老师必然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担心,对此在试园时精心安排以艺术、谈话为主要内容的亲子活动,旨在使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认识、熟悉、喜欢幼儿园,加深对老师的印象,结交新的朋友,消除对幼儿园、老师、小朋友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我实习的单位里,幼儿园在九月初的时候就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例如,以“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消除入园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为主题的家长讲座,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家长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受到家长的一致欢迎。

在这次家长会上,我们还引导家长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条件、孩子的发展水平、家庭的特点、家庭教育的问题,以及合作活动的性质,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机,利用不同的形式,如:

“家园共育栏”、“家长会”、“育儿经验交流会”、“家长学校讲座”、“咨询”、“接送时交流”、“打电话”、“参加开放日、郊游、联欢会、亲子活动”等形式,直接与教师真诚合作,保证幼儿的人格的健全发展,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共同塑造幼儿美好的心灵。

我们还利用了接送时间与部分家长进行交流,通过这一举措,家长们一致鼓励类似的活动要多多开展,所以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加高涨,态度也会更加积极。

所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指出:

“学校应当领导家庭。

”但是在领导家庭的同时,要做好教师与家长要有平等的态度,任何一方居高临下地指挥者的态度都会让另一方退缩。

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动作用,尊重家长,珍惜每一次和家长交流的机会,取得家长的信任。

新生入园也是是博取家长信任的关键期。

孩子初入园,家长们由于对教师缺乏了解,都存在着一定的防卫心理。

在接送孩子时,有些家长会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和教师交流,从老师的言行中,暗暗分析老师是否喜欢、关心自己的孩子。

为此,我们珍惜每一次与家长的接触机会“以微笑面对家长,用抚摸迎接孩子”,每天对每一个家长送上一个甜美的微笑,给每一个孩子亲切的抚摸,蹲下来和孩子问声好,让家长接收到这样的讯息:

老师是喜欢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欢迎自己的。

由此,取得家长信任,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基础,家长朋友们也就愿意与幼儿园沟通合作了。

2.家长援助幼儿园教育

主要是请家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帮助教师,给教师做助手。

我们认为,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强势和劣势、弱势,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为自己提供独特的帮助。

(A)职业优势不同的家长所学的专业虽然不同,却都能与教师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随时发挥出特殊的作用。

(B)兴趣特长的优势。

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家长是教师的特殊的伙伴,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C)退休、自由职业的优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班上有30%是离休退休的祖辈家长,我们就利用他们充足的时间、“返老还童”的心态和青年人少有的耐心,参与园里的各种活动,既帮了教师的大忙,又丰富了老年家长的晚年生活。

对于自由职业的家长,我们利用他们时间上的便利、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组建了家长志愿者服务队,这些家长的合作能力较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我们允许他们自由地选择、介入其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担当教师和保育员的助手。

这一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同时也使得幼儿的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D)家长的气质优势。

不同的家长具有不同的气质,我们经过观察发现,推举了一些家长作为家长委员会的首批成员,他们具有热情、活泼、爱交际、善言辞的特点,能够架起家园合作共育的桥梁,能够成为联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纽带。

3.园区为家长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先进的幼儿园应当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后顾之忧,这是开展家园合作的非常重要前提。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适用于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家长。

在班级家长工作中,我们也要“以人为本”,了解每一个家长的基本情况及需求,因人而异地开展活动。

在我们农村许多家庭成员中,早出晚归,外出打工、上班,接送孩子的时间不固定,因此,在以后的幼儿园工作中,应当安排老师值早晚班;有的家长早上赶着上班来不及弄早饭给孩子吃,就上街买两个包子打发孩子,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幼儿园应该特意为那些来不及吃早饭的孩子安排早点,真正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地工作。

除了在生活物质上想家长之想,解决家长之困难外,幼儿园的教师还应该努力地提升自己,掌握全方面的家庭教育知识,善于运用每一个家长的经验,促进家长间的经验调节,树立较强的主人翁意识。

认识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运用到家长工作领域中,我们觉得:

“在班级家长工作中,影响沟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长已知的内容。

”这个内容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

只有了解了家长的经验,老师才能谈家长想谈,解家长所需,有共同的交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也在时刻关注着育儿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

一个班,几十个家长,实际上就是一部很好的经验介绍书,这些经验有正有反,寓意深刻。

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关注了解每一个家长的经验,还要将这些活生生的实践例子充分引用和开发,把成功的经验推广,用失败的教训反思。

同时,根据育儿观、子女情况、文化素质等情况,将家长有机结合和搭配,在交流和沟通中,让他们发现自身的成功和不足,自觉的调整自己的教子观,避免了教师直接指出时因对立性而带来的磨擦和不必要的冲突。

例如:

有部分班级中的部分幼儿在吃中午饭的时候,会不停地磨磨蹭蹭,东张西望,有的时候还借口跑来跑去,玩一会儿吃一口甚至还要人喂的不良习惯,但他思维敏捷,发言大胆,想像力极为丰富;而有的小朋友却能安静吃饭,上课注意力集中,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她胆子很小,上课不敢积极举手发言。

教师和家长曾多方努力,但效果不明显,彼此束手无策。

后来,在一次家长经验交流会上,双方家长互相认识后就相互取经,以子女带动子女,家长感染家长,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多种渠道发挥家园的互动作用

1.参与班级环境布置

幼儿园的环境充满了童趣。

一直以来,环境布置都是老师们的事,为了环境的优美、舒适,我们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可这些都只能作为观赏。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墙饰逐步走向由教师指导、幼儿操作的模式,环境摆设也融入了幼儿的游戏和生活,结合幼儿实际,有了动的空间,改变了墙饰纯装饰的功能和环境纯摆设的弊端,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环境焕发了新的生机。

由此,我们作出了大胆的假设,在环境布置中引入家长资源,以达到促进家长参与班级工作主动性的目的。

(1)活动区的布置

我们幼儿园很重视活动区的布置,每次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可是大的框架有了,小的玩具材料总是远远不够幼儿玩耍。

为此,每学期在创设班级各活动区时,我们邀请家长一起策划和准备。

家长们带着孩子,为植物角种上了葱、蒜、芋艿、土豆、秧草等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植物;在动物角饲养了泥鳅、鱼、鸡、鸭、兔等;在“娃娃家”,投入了家里用完的空瓶,如洗发精、沐浴乳、洗面奶、护肤品、爽身粉、花露水等等;而职业是医生的家长则为角色游戏“医院”的创设出力不少,像一次性医疗用品:

帽子、口罩、针筒、点滴管、棉花、棉签,还亲自为孩子们作示范,其他的家长又从家中搜集各种空药盒、药瓶,丰富了“医院”的操作材料,为孩子们充分活动提供了保障。

这一举措,弥补了教师准备的局限,同时,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了工作的热情,节假日时,动植物没人照顾,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将它们搬回家照看;“娃娃家”、“医院”的材料坏了、少了,家长会很自然的去修理、补充,就像料理自己的家一样。

(2)节日装饰

对孩子进行节日教育和教学往往需要环境的渲染和熏陶。

因此,每到过节,幼儿园都会进行环境布置。

特别是“六一”儿童节,为了让孩子们有情可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总是热闹又鲜艳,但教师们往往布置了幼儿园大环境,忽略了教室小环境。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我实习的单位里,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幼儿园就请家长来园,一起布置教室环境。

由爸爸妈妈和孩子、老师一起准备操作材料,制作装饰品,把教室打扮得喜气洋洋,一派节日的气氛。

其间,家长们出谋划策,孩子们亲手操作,把教室装扮得隆重而又热闹,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欢呼雀跃,家长们喜形于色,套用家长的话:

“今年的儿童节,不光是孩子开心,我们也很快乐。

”教室不再是老师和孩子专有的,也是爸爸妈妈的。

环境的创设不同于教学活动,需要专业知识、专业人才。

特别是在提供材料方面,家长比教师更有优势,也能在此类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在保护和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事实证明,在环境创设中引入家长资源是可行的,它打破了班级工作的封闭性,打开了家长心防,调动了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开辟了家园合作新途径。

2.参与活动准备

在以上活动的铺垫下,由于教师亲切、诚恳的态度和几次轻松自如的活动,家长的顾虑少了,合作的愿望和热情高了,态度积极了。

于是,我们进一步将家长的参与深入,引导家长为孩子的活动做准备。

(1)知识经验上的准备

幼儿园的空间是封闭的、有限的。

因此,需要家长带孩子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以获得感性知识。

在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幼儿没有感性经验,活动很容易机械和说教。

因此,家长给孩子的知识和经验的铺垫是很重要的。

如认识“春天”,单凭一个教学活动,或者系列活动在幼儿园都有局限性,而家长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积累感性经验,然后在老师的整理、提升下,孩子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系统的经验范畴。

再如“中秋节”系列活动之一“月亮的变化”,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幼儿园的孩子就不能真正接触和观察到月亮的变化,教学也就没有了经验依托。

(2)材料上的准备

新的教育观念告诉我们:

要教孩子学会学习,解放孩子的手脚,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

要支持孩子的这一行为,必须准备充分的操作材料。

而大量操作材料单靠老师去准备显然是势单力薄的,此刻,我们想到了家长,为何不去挖掘家长的资源,请家长为孩子准备操作材料?

这一措施在宣布的时候,家长们都很高兴,他们都觉得:

又多了一条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参与孩子生活,参与班级工作的途径,没有一位家长认为:

老师把责任推给了家长。

于是班上出现了良性循环:

家长尽心尽责的准备材料,老师努力的组织教学、开展活动从而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而孩子的发展又推动了家长的合作……。

请家长参与活动的准备,显性的看,弥补了教师人力、物力、时间上的不足;隐性的看,则开辟了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新途径,加强了家园合作的动力,促进了家园地真正互动。

要让儿童、教师、家长在教育中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真正实现“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将通过贯彻《纲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与全社会一起,共同为幼儿教育的改革创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在此平台上精心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优质幼儿教育来。

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共同合作的工作中,我们不仅与每位家长增进了友谊,形成了合力,使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更加关心、支持,教师的工作热情也更高了,孩子们也得到了健康、快乐、和谐的发展。

家园携手对幼儿进行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孔起英,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2.解艳君,家长工作要有“四心”:

学前教育,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

院,浙江教育报刊出版,2004年第4期。

3.徐艳,多角度开展家长工作:

幼儿教育,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浙江教育报刊出版,1999年第12期。

4.蔡亚珠,变化中的家长角色:

幼儿教育,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浙江教育报刊出版,2004年第5期。

5.龚娟,书名:

《幼儿的规则意识》,山东教育出版社,二0一0年三月第一版。

6.章红,书名:

《早期阅读的对象》,湖南教育出版社,二0一一年九月第三版。

家长教育的误区

别让您的“谦虚”伤了孩子!

难道父母的谦虚也会伤了孩子?

 

河南开封一家长来信咨询:

一天,接儿子放学时,同学家长夸儿子成绩好,我听后谦虚地说:

“还行吧,就是经常马虎,本来该做对的题总做错……”本来在一旁很高兴的儿子,立马一副闷闷不乐的表情。

回家后,我问他怎么了?

他说:

“你干嘛在别的家长面前说我的缺点呢。

”难道我的谦虚也会伤了孩子?

 

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主要是父母只顾自己的感受、不顾孩子的感受而造成的。

专家建议:

 

1、与孩子换位思考。

孩子的心灵非常稚嫩,内心世界敏感,特别在意父母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如果父母刻意表示谦虚,孩子就会感到心里不舒服。

因为这在你看来是“谦虚”,可在他看来却是“贬低”“污蔑”甚至“颠倒黑白”。

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是非观。

 

2、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年龄越小的孩子自尊心越脆弱,如果父母让他下不了台,甚至屡屡发生这样的情形,有可能会让他缺乏自信,甚至变得自卑。

自尊和自信是有关联的,自尊是面子,自信是里子。

退后一步说,可以在和孩子单独交流时指出缺点,这样效果更好。

 

3、实事求是评价孩子。

父母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谦虚就歪曲孩子的表现和成绩,而应当恰如其分地评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失掉客观标准。

当然,具体交谈时可以用相对婉转的语言来表达,并且一般是“三七开”,即两条优点搭一条缺点。

这样既能让对方家长觉得你说话中肯,又会让孩子看到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最大。

 

4、考虑要不要评价孩子。

大人在一起免不了要议论孩子一番,尤其是当孩子在场时,这时候聪明家长的做法是,多说不如少说。

尤其是10岁以上的孩子已有自主性,会把父母的客套话当作定性评价,这时候很容易形成反叛或不自信。

一旦有了这样的不愉快体验,孩子以后就更不愿意跟着父母出去了。

 

不和谐家庭的10种怪象

健康的家庭,就是分化得比较好,父亲像父亲,母亲像母亲,孩子像孩子,各司其职。

父母不会因为自己的任性或软弱,而向孩子撒娇、乱发脾气,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欲望,做不恰当的事,孩子也不会越俎代庖,当起父母的父母。

两代之间甚至几代之间,心理上相互独立,可以在情感上互相慰藉,但却不是必须依赖。

即使不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也能够无碍地过活下去。

不健康的家庭呢?

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一、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一个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

我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这样一个状态,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因为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装模作样的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如果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女儿或儿子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二、过分唠叨的妈妈

就是对家庭里的事情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

简单说,她就是还停留在口欲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婴儿他跟这个世界的链接就是嘴巴,那么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出来的话,那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如果以上两个方面画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在装模作样的严肃,妈妈在那里唠叨,然后孩子就在那里备受虐待。

三、家庭里的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有点耳熟,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最高谈阔论的事情,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

但是,当父母开口谈学习的时候,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还有家庭里不能够谈什么,比如说性,这是个被高度限定的一个话题。

(随想……如果一个爸爸和妈妈,把自己内心修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反过来,当父母在孩子说到某个话题时,特别地感到不安,想要去限定孩子时,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里就是自己的无意识在着急,需要去解开的一个心结。

当然了,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有的时候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是可以的,前提是,做父母的非常清楚,自己某个情绪是不是被这个话题掩盖,是为自己,还是为孩子,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

这就需要亲子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约好的回避。

这个界限和约定,是让孩子可以感觉到,是可以让他自己控制和参与的。

四、过度象征化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对中国目前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

钢琴就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一个代表,人们在它上面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由靠近此物,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这个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带着孩子去考级,看我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但是呢,我有的时候有个矛盾的心理,就是看到现在孩子参加很多艺术培训,或其他能力方面的培训班,而我那个时候呢,什么都没有。

但是反过来想,他们应该羡慕我们,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东西,比如说,象征化低的东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动物。

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如此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还有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可以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

因为,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他不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

……

这个时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就已经表明那种安全感的缺乏和摆脱孤独感的之间,强烈的内耗。

这种内在的硝烟密布,只有“弹钢琴”这一条蜿蜒曲折的通道可以散发,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人的内心状态的样子么?

被家长操控的孩子

五、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现在甚至在幼儿园,在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的是,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好像现在这个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但是很多老师还潜伏地在做,而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抛开社会道德的大旗来说,我仔细体会了一下,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一个人的背景已经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

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在孩子们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

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

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

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

而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

同时,社会中,老师和其他跟他一样的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

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

我可以想到的一个画面是,盘绕在大树上的藤,生存只能依附在大树上。

同时,家庭背景又会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他们心中认为自己不够好的声音,所以善良的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心声,将自卑的种子种在自己心里,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

大家也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很多这样一些可怜的人总是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在这里,我们也暂时抛开社会道德的大旗,来看看他们的内心世界。

周围的同学因为都是孩子,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

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汪峰的一首歌中所唱,保持愤怒),或者破坏社会背景(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很多事件,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

所以,在他身边的人,常常会被动感受到一种无能的感觉。

就如当年,体验到父母背景来压低自己,不让真实的自己得到发育。

“我”的一个意象就是盆栽,一种让人心疼的“美”。

六、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然后孩子给忽略了。

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就是因为如果他要是有过多的时间在家里的话,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而要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

因为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也就是说,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看起来就不用那么心苦,真的是有很多孩子被父母用过度的勤奋工作给毁了,他们被巨大的忽略了,很多孩子对这样的父母在童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所以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