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的美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84028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陶瓷的美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陶瓷的美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陶瓷的美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陶瓷的美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陶瓷的美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陶瓷的美文.docx

《古陶瓷的美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陶瓷的美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陶瓷的美文.docx

古陶瓷的美文

古陶瓷的美文

【篇一:

古陶瓷的美文】

取得也许就在一瞬,过程却绝不容易;零落可以一生,精致却成为永世。

泥与火的时代里,制陶人不解风情,掏上一团土,浇上清冽的水,却在炙热的火炉里塑造出不同的艺术符号,这是一群素衣白布的故事。

(南坑古窑位于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一带,面积约20万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至5米)

天刚下过雨,一脚下去带起满鞋的泥巴,乐得村口的小孩掬起满脸的笑,缺了牙的小嘴巴直朝着我们咧咧。

南坑四周群山起伏,泉州的冬天向满山的树木展现了友好的一面,不太强烈的寒气并没有打乱满山绿树的生活节奏,带来凋零万物的寂静,却反倒激起大山的热情,绿得可爱。

在古窑址的山坡上,草木依然茂盛,往山间岔口里一钻,灌木、野草纷纷攀上裤管,邀请你留步。

你不耐烦了,用手一扒,“呵”,竟然全是陶瓷片。

赶紧找个空旷点的地方举目四盼:

都是陶瓷碎片,就这么杂乱的、静悄悄的、你拥着我我拥着你,连绵数里,承包了裸露的地表。

震撼,剥夺了一切情感的震撼,这些宋元时期的“弃民”,如此触目惊心的铺满了荒野,它们或许在过去的某一刻困顿,也或许在哪一次的山河倾覆下,丧失了本该精雕细琢的命运,从此埋没进荒土,深深隐藏在绿草枯叶下,失去了姓名。

直到1977,命途多舛的陶片在风雨流水里不断出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时代的旧物霎时惊讶了整个民族,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堆破碎的碗,泥胚和精致的瓷碗混在一起,而在更远处,它们的兄弟姊妹遍地都是)

这些满山遍野的残骸成为了宋元时期南安陶瓷业辉煌的见证,在这座山,每一脚下去都是踩在厚重的历史见证者的身上,使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如此艰难。

南坑窑址依山而建,出产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为最多。

主要产品有碗、碟、盏、洗、壶、瓶、杯、罐、盆、炉、器盖和动物玩具等。

胎骨里呈灰色、白色、灰白色,质地坚硬细腻,釉色晶莹润泽,釉水均匀。

装饰技法有莲瓣、菊瓣、草叶、缠枝、斜直线、篾纹和弦纹等,风格活泼奔放,线条刚劲流畅。

釉色繁多是南坑窑的一大特点,除大量烧造篦点划花青瓷(日本称为“珠光瓷”)外,还仿烧龙泉、官窑等多种釉色青瓷。

工艺水平已经非常成熟,采用龙窑式窑炉烧造,大量采用匣钵正烧法,另有匣体复叠法,叠烧法支圈复烧等方法。

2003年省考古队发掘整理出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南坑坪圹古窑址三处。

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是此次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前半部分(约10多米)因建有一个砖瓦场而被切断,后半部发掘出了46米,窑底及遗迹保存较好。

该古窑址都是烧青白瓷,主要品种有碗、盘、杯、炉、水注之类,器型、花纹规则,连窑具都很规则;尤其是水注制作工艺比较高,此次出土的就有一种很精美的水注——凤首水注。

南安产瓷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便有人开始烧瓷,宋元两代是南安瓷的鼎盛时期,南坑窑群是当时的主要产地,与东方第一大港相映辉煌。

位于南坑加棠井村的古庙南川宫,祈奉南岳帝君,始建于唐末五代时期,为泉州五岳圣地之一。

宋时,湖南烧瓷名匠南迁福建,带来一尊“武安尊王”进宫供奉,并在此烧瓷开发,从此,武安尊王为窑主,而南岳帝君成为烧瓷匠人的保护神。

南川宫就这样成为南坑窑群瓷工和船工朝拜的圣地。

南川宫还配祀一尊仁远王,系九日山下昭惠庙海神通远王的佐神,是保佑瓷器安全航运的神祇。

(宋元时期这里是渡口,商船云集,精美的瓷器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至今,蓝溪畔上还保留着一个古码头遗址,我们一行驱车赶往。

河水滔滔,笙旗蔽空的场景已经见不到了,只在一方香炉上看见“瓷头行古地”五个大字。

同行的黄印级老人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仅蓝溪村还有300多只驳船;到了1960年,还有160多只。

如今,河流改道,驳船也消失了。

”可见蓝溪船运,曾有悠久历史和繁荣时期。

渡口上一座进龙宫巍峨挺立,如同一位淡定从容的老人,在千年间将自己的牵绊和祝福化成魂牵梦萦,默默陪伴在每一位渡船人的心口。

眼前的蓝溪千舟待发,南坑瓷不断地被运到码头,被装上船,一条条、一艘艘......船来了、船走了,水波一路向东,载着商人的货品,捎上家人的幸福安康,走向茫茫的远方,每一位从这里出发的渡船人都会在进龙宫上一炷香,恭恭敬敬地拜祀顺正王公,祈求着这一路千里迢迢顺风平安。

满载瓷器的船只沿蓝溪水进入西溪,再到泉州城,同番商进行贸易。

许多外国人进了货,与泉州市舶司官员一起,到九日山下延福寺通远王祠行香,举行隆重祈风仪式,将美好的愿景上达上苍,勒石记事,之后,载满泉州城的丝织品和陶瓷返回番邦。

遥远的年代,蓝溪的渡口就在这里告别一沓沓纷忙的客人,送走了一船船家乡的瓷器。

而那以山为地,化土为被的南坑古窑却始终守候在这条海丝通道的起点,在那个泥与火的年代,做着最纯粹的手艺,哪怕古窑最后在时代更迭中黯淡,却将最风情的艺术烙印在民族、世界的胸口,亘古永恒。

【篇二:

古陶瓷的美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古陶瓷色彩之旅——蓝釉古陶瓷色彩之旅——蓝釉_杂志文章古陶瓷色彩之旅——蓝釉发布时间:

2018-02-27浏览次数:

212龙霄飞

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蓝”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草本植物——染草;《说文解字》中也解释为:

“蓝,染青草也”。

蓝色属于冷色系颜色,是天的色彩,凝重、肃穆而庄严,有时候近乎冷酷,甚而认为是一种不够吉祥的色彩,因而蓝色在上古时期古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种经常见到的颜色。

蓝色在中国古陶瓷中出现也算是比较晚的一种色彩,至迟在唐代的三彩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蓝色的大量应用。

蓝釉从烧制温度上来看,可以分为低温蓝釉和高温蓝釉两种。

无论是高温蓝釉还是低温蓝釉,都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经不同温度而烧成的。

从目前存世和出土的陶瓷器物来看,唐三彩器物是最早出现以蓝釉为装饰的古代陶瓷器物,此时的蓝釉还是属于低温釉,在釉中加入铅为助熔剂,经过约800度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

我们平时看到的唐三彩器物的色彩多以黄、绿、白色为常见,而蓝色则较为少见;随着不断开展的考古发掘,不断有带有蓝色的唐三彩器物进入人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多地领略了唐三彩的色彩魅力。

蓝釉在唐三彩中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与其他釉色混合使用,以最常见的色彩交融方式体现出斑斓绚丽的效果,蓝色只是其中的一种釉色,这也是使用最多的方式。

另一种是单一的蓝釉品种,器物表面纯以蓝色为装饰釉色,这种器物相对于前者还是较为少见的。

蓝色在以往的器物装饰中很少见到,而到了唐代则逐渐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从蓝釉在唐三彩装饰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当时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掌控能力。

黄、绿、白、赭等是唐三彩中常见的色彩,而对于蓝色这样一个冷色调的颜色如何与暖色调颜色搭配呢?

唐代的工匠们发挥了富于创造性的、充分的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了大唐的恢弘大气与富于激情的创造力。

这一点在三彩马的塑造上表现最为突出。

我们知道,马的毛色是没有蓝色的,但唐代的匠师们以大胆的想象把骏马头、身、四肢以蓝釉笼罩,马身上点缀白色斑块,马嘴和四蹄为黄色,鞍鞯为绿面白边披黄毯,黄色革带以及头部、胸前和股后的黄色杏叶;整体以蓝色为主色,配以黄、绿、白色为点缀,冷暖相配,蓝白相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对于人物俑来说,蓝釉多数施于女性的装饰上,以表现外衣为主,往往以蓝色作为外衣的主色,其上点染或黄色或白色的大小不同的椭圆形或花形的色块作为装饰,表现出服饰丝质轻柔滑润的感觉;或者以蓝釉装点衣饰的局部,如披肩、裙带等等;而男性的外衣往往以纯蓝釉为饰,不加点染。

对于器物来说,蓝釉也是作为局部装饰来使用较为多见,或以色彩交融的方式营造出迷蒙、漫漶或斑驳的效果;或以清晰的线条、斑块构成独立的图案作为整体纹饰的一部分,与前者有泾渭分明的效果。

蓝色的生命力远远不如其他色彩的旺盛和受欢迎。

唐之后,蓝色在陶瓷上的应用很少见,虽然有“宋青花”之说,但未能有足够的证据印证。

宋、金时期,从色彩面貌上来说,可以称之为蓝釉的也就只有钧窑的天蓝釉了。

钧窑釉色变化万千,但其釉色中的主要呈色剂是氧化亚铁,因此,从传统的陶瓷分类来看,钧窑一般仍归入青釉瓷系列,钧窑之“蓝”只不过是较重的青色而已。

高温蓝釉的烧造成功是在元代。

此时的蓝釉仍然以氧化钴为着色剂,而釉已经使用了高温石灰碱釉。

唐代三彩中的蓝釉是以铅为助熔剂,釉的附着力较弱,釉层容易受损和剥落;而高温石灰碱釉具有粘稠而附着力强的特点,使得釉层与胎体结合紧密,高温使其色彩光亮润洁,较之三彩的蓝色更为深沉雅润,具有了类似蓝宝石一般的光泽,因而此种高温蓝釉也被称作宝石蓝釉。

元代所见传世和出土的蓝釉器物数量不多,在装饰手法上主要是两种方式,即蓝釉描金和蓝釉白花。

蓝釉器物造型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碗、盘、梅瓶、匜、爵杯等几种。

虽然元代烧造成功了高温蓝釉,但令人奇怪的是,我们所见到的并没有以纯粹蓝釉示人的器物,而是在蓝釉之上又添加了其他装饰。

这些做法或许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吧。

先来看蓝釉描金,这类器物都是通体满施蓝釉,用金彩在蓝釉之上描绘简单图案。

这种蓝釉描金工艺需经过高温和低温两次烧成,蓝釉是在高温下烧成,之后在上面用金彩描绘图案,经低温烘烤而成;但金彩由于烧成温度低,附着力差,与釉的结合程度较弱,非常容易剥落,因此很多蓝釉金彩器物上蓝釉很明显,而金彩仅可见到纹饰的点滴痕迹而已。

这类器物造型见有匜、盘、碗、爵杯等,代表作品为河北省保定市出土的蓝釉金彩匜、蓝釉金彩杯和蓝釉金彩盘。

以蓝釉金彩匜为例,通体满施钴蓝釉,色泽浓厚深沉,透射出宝石蓝般的光泽;内壁用金彩描绘五朵流云,飘逸洒脱;内底心同样用金彩描绘折枝花,外加圆圈一周;金彩十分鲜亮,熠熠生辉,是一件典型的元代蓝釉金彩器物。

再来看蓝釉白花,这类器物以蓝釉为地,做法是在坯体上先堆贴雕刻好纹饰图案,之后上一层透明釉,纹饰之外施蓝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蓝釉白花器物往往稍稍突起于器物胎体表面,并伴随有刻花工艺。

这类器物造型见有梅瓶、匜、盘、砚盒、罐等,代表器物以故宫博物院藏蓝釉白龙纹盘、扬州博物馆藏蓝釉白龙纹梅瓶为最典型。

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元代蓝釉白花器物中最具风采的作品,造型简洁大方,轮廓线条粗犷,莹润的蓝釉衬托出白龙的矫健与生动;目前传世仅见三件,分别存于扬州博物馆、北京颐和园和法国吉美博物馆。

无论是蓝釉金彩还是蓝釉白花器物,都突显出了工匠们大胆的装饰思想。

蓝色沉静而优雅,金彩华贵而富丽,白色纯洁而宁静,通过蓝与金、蓝与白的强烈对比,形成了冷色与暖色的交融,看似水火不容,但通过对比形成了醒目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具有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高温蓝釉在元代的成功烧造,为明、清两代蓝釉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蓝釉的烧造在元代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出了欣欣向荣的面貌。

单从对蓝釉的称呼上来看,就有很多种,如祭蓝、宝石蓝、积蓝、霁蓝、霁青等。

明代的蓝釉从明代建国后就开始烧造了,洪武朝烧造的蓝釉还不是纯粹的内外通体单色蓝釉,而是与其他单色釉共同烧造,或者器内为蓝釉,器外为另一釉色,或者器外为蓝釉,器内为另一釉色。

常见的有内蓝釉外酱釉、内蓝釉外红釉、内蓝釉外白釉、外蓝釉内红釉的品种,而且在釉色之下还有凸印和暗刻龙纹与云纹的做法。

这种装饰方法的早期蓝釉器物多流散到了海外,国内较为少见。

明代蓝釉器物烧造最为成功和最有影响的当属宣德一朝。

作为宣德之前的永乐一朝,瓷器的烧造承前启后,名品众多,虽然洪武时期已经开始烧造蓝釉器,永乐一朝也应该继续烧造此类器物,但目前尚未见到可以确定的该朝的完整蓝釉器物。

宣德蓝釉品种主要有三种,即纯蓝釉、蓝釉白花和洒蓝釉。

纯蓝釉既有内外一体为蓝色的,也有器外为蓝釉器内为白釉的;蓝釉色泽莹润,釉面亮洁,被称作“宝石蓝”是恰如其分的。

蓝釉的表面同样具有宣德时期特有的桔皮纹特点,盘、碗等器物口沿有独特的“灯草口”现象,在装饰上常常伴随着暗刻龙纹、云纹的图案,很多器物上都署有官窑年款,一般为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

此类器物常见有盘、碗、罐、卤壶等。

元代开始的蓝釉白花器物在宣德时期也十分盛行,常见有盘、碗、尊等造型。

此时的蓝釉白花器物在造型上要比元代增加了不少,纹饰题材上也大大丰富了,装饰的技法上较元代更为细腻和规整,线条更为流畅、生动,观赏性也更强了。

宣德蓝釉除了以上两个品种之外,最为著名的就是洒蓝釉了。

洒蓝釉又叫青金蓝釉,是宣德时期创烧的一个釉色品种,其特点是与施釉的方法密切相关的。

这一品种的上釉方法是用竹管蘸上蓝釉汁吹在器物的表面,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吹的力度的不同在器表形成了厚薄不匀、深浅不同的斑片,浓重处釉层较厚,薄处则露出白地,釉面上仿佛蒙上一层雪花,烧成后就有了“片片留白、如雪花飞舞”般的斑驳迷蒙效果。

宣德洒蓝釉留存的器物很少,目前国内外可断定为宣德本朝的仅见4例洒蓝釉大钵,俗称盔子碗。

国内以首都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所藏为代表,海外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中国艺术馆(percivaldavidfoundationofchineseart),目前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展出所藏为代表。

这类器物一般外壁通体施洒蓝釉,内壁为白釉,内底中心有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

而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的发掘中,又出土了宣德时期的洒蓝釉钵、水仙盆、梅瓶、高足碗、撇口碗等,让我们对宣德洒蓝釉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明代中期的蓝釉器物烧造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能达到明代早期的水平。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自不必说,整体瓷器的烧造处于低潮,更不必说蓝釉的生产了。

成化一朝蓝釉既有传世器物,更有景德镇御窑厂的出土器物,品种既有纯蓝釉器,也有蓝釉白花器;蓝色较为鲜艳而微微泛紫,仍有桔皮纹。

纯蓝釉器物外底均施白釉,有双圈“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而蓝釉白花器物外底也施蓝釉,不能用青花书写款识,于是用白色泥料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白色双圈,款字凸起,特点较为鲜明。

弘治、正德时期的蓝釉器物见有牺耳尊、盘、碗、壶、炉、梅瓶等造型,纯蓝釉发色鲜亮而泛黑,釉面光洁,不见早期的桔皮纹;同时也见有蓝釉描金器物,金彩装饰较为简单,以弦纹为多见。

明代晚期的蓝釉器物以嘉靖、万历朝为代表,蓝色较为暗淡,亮度不足,呈现出蓝中泛灰泛紫的色调,尤其是嘉靖朝蓝釉器物在接近底足处往往有流釉和聚釉发黑的现象,有的釉面有细小开片,有的有棕色斑点,而万历朝蓝釉器物则没有这种现象。

在纯蓝釉之外,还见有蓝釉白花器和蓝釉戗金器,后者是用细线堆出纹饰轮廓,然后戗以金彩,往往大都脱落了。

嘉靖时期的蓝釉还有一种是以进口的回青料为之,称之为回青釉,色泽浅淡而光泽不足,蓝中泛灰,则较祭蓝釉逊之远矣。

清代蓝釉的烧造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品种上说,都远远超越了前代。

最常见的还是霁蓝釉,记载中又有祭蓝、积蓝、宝石蓝、霁青等不同称呼;其次是洒蓝釉继续烧造;再次又出现了天蓝釉,色泽较霁蓝更浅淡些;而最重要的是在蓝釉的装饰上更加丰富多彩了,在描金、蓝釉白花之外,出现了刻花、印花等多样的装饰手法。

清代蓝釉的烧造贯穿了整个有清一代,产品的生产在满清入关后从顺治时期就开始了,但传世品较少;之后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蓝釉的生产也如同整个瓷器的烧造一样欣欣向荣,臻于极致;从嘉庆以后,蓝釉虽然仍在继续烧造,但数量、品质都不断下降,以嘉庆、道光、光绪时期的产品为佳,尚能承续清前期蓝釉的烧造水平。

清代在蓝釉的品种上不断丰富,以霁蓝的烧造为主体,同时大量烧造洒蓝釉,还成功烧造了天蓝釉。

霁蓝釉延续了元、明时期的烧造工艺而不断发展,蓝色更为纯净、莹润,或深沉,或典雅,在烧造的掌握和控制上更为游刃有余。

蓝釉施于器物的外壁最为普遍,也有内外施蓝釉的,外底一般施白釉,以便于写款。

蓝釉器物的造型也较前代大为扩展,主要仍是陈设器和祭器,常见的盘、碗、瓶、罐、洗、盆、尊、壶自不必说,更有炉、簋、登、豆等以前不曾在蓝釉中出现的器物。

在纯蓝釉之外,蓝釉描金、蓝釉白花器物也大量烧造,还有一些蓝釉加暗刻纹饰的器物,特别是在乾隆时期,蓝釉描金器物尤为多见,描金纹饰往往布满全器,极具华贵富丽、繁缛浓密的时代特色。

清代洒蓝釉继承明宣德时期的工艺在康熙一朝恢复了生产,烧造数量大大增加,烧造水平不断提高,呈色更为稳定,蓝与白的交融更为自然、匀润。

康熙时期的洒蓝釉多加以描金装饰,或以洒蓝为地开光,开光内以青花釉里红或五彩描绘图案;常见的器物有罐、壶、盘、碗、棒槌瓶、花觚、笔筒、观音尊等。

雍正时期的洒蓝釉色泽更为深沉,显现出天然青金石般的色泽,釉面往往会出现较为浓重的青褐色;常见器物有盆、洗、缸、蒜头瓶、菊瓣瓶、石榴尊等。

雍正以后洒蓝釉的烧造除在乾隆时期偶有所见外,官窑几乎不见生产,而民窑产品则仍然继续烧造,以道光、光绪时期的产品为代表。

在霁蓝和洒蓝釉之外,清代还出现了成熟的天蓝釉。

这个品种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发掘中曾出土有明代宣德款的残器,但可以看出,釉色还不够纯正,尚属初创,而康熙时期则成功地烧造了这一新的颜色釉品种。

天蓝釉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中烧成的蓝釉,与普通霁蓝釉不同的是其氧化钴的含量较低,不足百分之一,因而烧成后釉色浅淡匀净,似蔚蓝的天空,呈色稳定。

天蓝釉的烧造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盛,所见大多为官窑器,工艺技术好,质量水平高,之后几朝虽也有烧造,但大不如前了,民国时期曾大量仿烧康、雍、乾时期的天蓝釉器物。

康熙天蓝釉色泽较为浅淡,呈色稳定,色调的变化前后差异较小;烧造的器物无大件器,以陈设器和文房用具为主。

在常见的盘、杯、碟之外,同样的器物有不同的造型,如有各式的瓶、尊就有菊瓣瓶、胆式瓶、直颈瓶、柳叶瓶、梅瓶、苹果尊、撇口尊、琵琶尊等,还有水丞、花觚、罐、缸、洗、盂等各式造型。

器物外底部一般施白釉,多数写有年款,格式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没有双圈或双栏,与同时期豇豆红器物的署款是一样的。

雍正天蓝釉色泽有深有浅,色调的变化较为明显。

器物烧造的数量和种类也比康熙时期有很大的增加,从造型来看,新出现了玉壶春瓶、天球瓶、纸槌瓶、象耳瓶、方瓶、鼓式罐、莲子罐、板沿洗等。

器物的外底一般是与器身一致的天蓝釉色,而不似康熙时期的白底。

款识有常见的有两种格式,一是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二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没有边栏;另外还有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青花篆书款和“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的。

同时还有一批小壶、茶壶、僧帽壶、棋子罐等署有“朗吟阁制”青花楷书款或篆书款,这应是雍正作为雍亲王居住在圆明园朗吟阁时期烧造的。

乾隆天蓝釉色泽与雍正时期相仿,器物造型大多延续康、雍时期做法,以水仙盆、菖蒲盆、花插、各式花瓶以及鱼篓尊等陈设器为主,器物外底与器身为同一的天蓝釉色,署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或描金款。

康、雍、乾三朝的天蓝釉器物在装饰上以体现釉色之美为追求,一般器物表面光素无纹饰,让纯净雅润的釉色尽显风采。

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的暗刻或贴塑装饰,即便如此,暗刻线条纤细,贴塑造型简洁,在釉色的掩映下丝毫没有喧宾夺主的意味,能够浑然一体,反而更增添了器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乾隆时期则有在天蓝釉之上加以描金纹饰的做法,装饰效果虽然华丽富贵,但天蓝釉之雅润可爱荡然无存矣!

古人对蓝色是情有独钟的,“染罗衣,秋蓝难著色”(李贺)、“蓝岸青漠漠,蓝峰碧崇崇”(孟郊)、“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李白)……蓝釉的灵感想必古人也是从自然的蓝色而来。

蓝釉是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百花园中绚丽的一枝,其色泽雅润,色调深沉,给人以庄重、肃穆、深邃的感觉,明清时期,更以其为祭祀上天的主色。

由于单独的蓝釉给人以距离感,没有能够进入平常人的生活中,于是聪明的古人给蓝色增加附饰,给其以更多的表现力,让它从皇家的祭祀文化中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如此便看到了蓝釉表面的描金、白花、开光等各种装饰手法,使得蓝釉器物从祭器扩展为陈设器、文房用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使得庄重肃穆的蓝色活泼起来、生动起来。

【篇三:

古陶瓷的美文】

中国文物报:

正本清源,还古陶瓷收藏领域一片碧水蓝天

摘要:

今年7月,北京传出某著名大学举行仪式接受其校友捐赠6000件古陶瓷器精品,并成立以捐赠者命名的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和研究院,一时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

记者就此对中国古陶瓷学会有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问:

我们知道中国古陶瓷学会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在民政部注册的一级学术团体。

作为由全国文博界和高校、科研机构等…

北师大领导给邱季端颁发以捐赠者命名的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和研究院聘书

今年7月,北京传出某著名大学举行仪式接受其校友捐赠6000件古陶瓷器精品,并成立以捐赠者命名的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和研究院,一时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

记者就此对中国古陶瓷学会有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一问:

我们知道中国古陶瓷学会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在民政部注册的一级学术团体。

作为由全国文博界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相关专业学者为主组成的学术团体,学会承担了怎样的学术任务?

答:

文物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记忆,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历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人类发明和使用陶器已经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瓷器是由我们中国发明的,在长达三千多年的生产、使用及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生产的瓷器都留下了特殊的印记,我们就是通过这些具有时代及地域特征的文物来研究、鉴定、甄别古代瓷器。

与此同时,由于陶瓷的易碎性,经过数百或千年以上的使用及流传,能够遗留到今天的完整古瓷器已经不多了,尤其是名窑名品,因为当时的生产数量本身就有限,更成为稀少而珍贵的文物。

对古陶瓷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我国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学会肩负着组织和推动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任。

二问:

对目前社会上关于文物收藏的热点应如何看待?

答: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生活要求也相应提高,因而出现了盛世收藏的热潮,古陶瓷更是人们收藏的重要对象,对于正当的民间文物收藏应该加以保护和鼓励。

由于市场的不够规范,随着文物价格的急剧升高,引发文物造假活动的猖獗。

社会上许多缺乏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的收藏爱好者收藏了文物赝品,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

但是近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他们收藏了大量的古代名窑名瓷的赝品,并以此炫耀、出书、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举办展览,成立博物馆、艺术馆,大肆传播不正确的信息,甚至以此谋求名利,一旦这些错误的信息通过出版物、媒体和社会文化机构向公众传播,就会误导公众对文物的认知,甚至对社会造成更多危害。

更有少数人通过利用赝品举办博物馆或者向社会捐赠,妄称其具有巨额价值,以此牟取土地、资金及政策优惠等不当利益。

另有一些人虽没有收藏,但往往以鉴定专家、学者、文化名流等面目出现,为社会收藏进行鉴定,其中包括一些曾经是国有文博单位及高校的退休或离职人员,他们有的并不懂文物鉴定,或者具备一定的鉴定知识,却为了个人利益,真假混淆,丧失职业道德。

过去我们学会中也有个别成员参与其中,学会已经对其进行了清理,但至今还有人打着学会和专家的幌子在社会上行骗,对他们要提高警惕。

今后学会将进一步规范制度,加强自律。

上述现象已经严重误导公众的收藏理念,破坏了社会文物收藏气氛和正常秩序,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公众文化生活带来极大危害;经济上坑害群众,破坏社会安定,损害国家形象。

这种乱象丛生的情况已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再也不能任其继续下去了。

我们建议政府部门介入监管,组织文物、公安、司法、教育、工商、广电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多管齐下,依法进行治理,还收藏界一片碧水蓝天。

我们学会有人才和专业优势,将积极配合政府的治理工作,向广大收藏爱好者发出正确的信息,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三问:

古陶瓷鉴定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

鉴定古代陶瓷器,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产品的特点要基本掌握。

这些特点包括器物的造型、胎釉、制作手法、纹饰和装烧工艺等;其次,要了解不同产品的生产和流传,如唐代的白瓷和青瓷就有不同的传播区域;越窑“秘色瓷”是当时青瓷中采用特殊工艺的精品,生产数量有限,主要用于供御等。

又如宋代的汝窑和官窑,不但生产时间短暂,而且规模不大,也供御用,基本不随葬,其完整器的传世就非常罕见了。

再如明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