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套培训资料.docx
《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套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套培训资料.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全套培训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
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1.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
(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
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
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
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
《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
(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整体感知
1.美读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正音:
绩,在这儿读第一声,跟老师念:
夜绩麻,各当家。
谁有信心为大家读读这首诗?
(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谁还想试试?
我们一起来读读。
2.农民在忙什么?
(耘田、绩麻、学种瓜)原来大人在耘田,绩麻,小孩子在学种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没时间欣赏?
(昼、夜)
耘田、绩麻是两种农活,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第三句诗中的哪个词?
(耕织)
古时候,农民就是靠耕耘和纺织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你知道,除了耘田和绩麻,农民还需要干哪些农活?
(插秧、施肥、播种、除虫)有那么多活要干,难怪范成大会看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再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默读这首诗,默读下面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的顺畅些,那就更了不起了。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句的意思吗。
(白天出去给庄稼除杂草,晚上在家把麻搓成线,村庄的儿女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出示)
这就是农民伯伯在耘田,把杂草除掉,才能使秧苗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刚才的补充,我们知道了,除了耘田,要使一粒种子成为一株结着沉甸甸的稻穗的稻子,还需要干很多活。
这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带着这份感受来读这两句诗。
把麻搓成线,人们又可以将它们织成布,瞧,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也不愿闲着,熟练地织着麻布,一家人就有衣服穿了,不过还得有能干的村庄女儿一针一线缝起来,所以,庄稼人的口中食,身上衣,都是来之——不易的。
读读这两句话: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昼出耘田夜绩麻,要当好这个家,还真不容易!
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村庄儿女?
(勤劳,辛苦,忙)
勤劳的村庄儿女,世世代代住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着,耕耘着。
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诗的味道,谁愿意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夸夸他们吧!
大人们如此勤劳,即便是——(引读)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谁可以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小孩子不懂从事农事,也在桑荫下学种瓜)
从这两句诗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学样,分忧)田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很爱劳动。
其实我们和这两个孩子一样,都是——童孙未解供耕织。
6.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上两个小孩的动作、神态,想像一下,童孙们会怎么来种瓜?
原来他们是这么种的,还挺像样的,你认为他们在种的时候,心情会怎样?
(高兴,期盼)(读)
感情朗读整首诗:
这可真是大人忙,小孩忙,昼也忙,夜也忙,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把这首诗献给这些勤劳的人们,(齐)
能背背这首诗吗?
同桌互相背背看。
(指背,还有谁要背,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
三、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读了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感受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农民的勤劳和辛苦,还有丰收时的喜悦,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读这几首诗,体会体会,我也想读,可以吗?
我读每首的第一句,你们接着读。
就是这样美丽的田园风光,就是这些勤劳的田园人民,令范成大陶醉其中,乐而忘忧。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其余57首《四时田园杂兴》,读读背背,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是统编六年级的语文课,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前让学生搜集范成大的资料和图片,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对范成大有初步的认识。
但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动,缺乏耐心,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不够强,学习靠兴趣,因此,教学时,巧妙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年级学生自己已经能读通、读懂课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作文能力、分析感悟能力,因此教学中,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说说、议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主动读议探究,从而体会农村农忙时农民的辛苦、劳累,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著名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当时人称“诚斋体”。
字词理解
①稚子:
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
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
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
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
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
“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诗歌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
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意境,从而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到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透过诗句,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村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每人一份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
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
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
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师:
好,还有问题吗?
(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
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指名说)
2.提出要求:
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
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分成小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
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
再完成表格。
诗题季节描写的景物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理念,就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歌曲《送别》;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及各种课件。
2.学生准备:
搜集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是甚么动物?
大家听过这首歌吗?
。
2、多媒体播放《梦驼铃》。
3、这个画面,也正是作者林海音脑海中无数次浮现的画面。
关于作者,你了解些什把你搜集的资料跟大家说说吗?
师课件出示:
(人物和文字)这就是本文的作者林海音,她是台湾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5岁时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师:
后来,回到台湾后,她把自己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往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请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并组词)请这一排同学开火车读,如果他读错了,大家给他纠正;读对了,大家跟读一遍,好吗?
(强调卸、嚼、傻)
师:
这里还有1个多音字,你会读吗?
慢慢地嚼;咀嚼。
师:
在这两个地方,读音是不一样的。
一般单独用的时候,都读“jiao”,但是在“咀嚼”这个词里,要读“jue”。
2、生字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老师再来检查一下课文朗读的情况.别人读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听,发现他读错了及时纠正。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往事?
生:
时间顺序。
师:
你从哪儿看出是时间顺序的?
生答略。
师:
更确切地说,是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的。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
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呢?
板书:
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向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师:
那课文的15、1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生答)
师:
谁能把作者的这四件童年往事和15、16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说)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生接(主要内容)
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师: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与作者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
我们先来看“学骆驼咀嚼”这件事。
师: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的1-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好,开始吧
学生圈画,教师巡视。
生1: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师:
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生:
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
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
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
骆驼。
师:
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师:
怎么样是看得呆了,你能想象出小英子的神情吗?
(生答:
如眼都直了;忘了周围的一切;傻傻的样子……)
师:
你能来做个看呆了的表情吗?
(生表演)
这个“呆”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
这个“呆”字让我感受到英子善于发现周围的事物,并对它们充满了好奇,有着一颗好奇的心。
生:
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幼稚纯朴!
生:
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可爱!
生:
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天真!
生:
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看得非常出神!
师:
是啊,她忘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骆驼!
生:
我感受到小英子对骆驼咀嚼的好奇!
师:
她观察得多仔细呀,这是在她在用心感受生活。
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来读出小英子的投入(指导读:
个人读,齐读)
师:
小英子这傻傻的样子多么可爱呀,你能告诉大家,她在看什么看呆了?
(生:
看骆驼咀嚼)
师:
骆驼是怎样咀嚼的?
用横线在课本中划出来。
(学生交流: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
师: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读。
师:
小英子除了看骆驼怎样咀嚼草料看呆了,还看什么看呆了?
生: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
从这句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
指导读。
师:
想不想亲眼看看骆驼这有趣的长相和吃相,以及小英子看呆了的傻傻的样子?
师:
小英子看得多入神呀,也许这是小英子第一次看到骆驼,难怪她会看呆了。
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小英子的这份天真,这份好奇吗?
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齐读)
总结学法:
师: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的第一件童年往事,你能说说我们用什么方法学的吗?
生说师出示:
读——画——写——读,下面请你从其余的三件事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件事,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行学习。
好,开始吧、
学生自学。
交流。
师:
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
生答(师出示第二件事。
)
师:
你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师:
关于打头的那一匹骆驼,长脖子底下为什么总是系着一个铃铛,爸爸的观点是什么?
生:
爸爸的观点是骆驼很怕狼。
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师:
英子怎么看?
生: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师:
英子说戴驼铃是为了增加行路的情趣!
一个问题,两种说法。
你更赞同谁的?
说说理由?
生:
我赞同爸爸说的,因为爸爸说的有科学根据。
师:
噢。
你也在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生:
我赞同英子说的,因为人们要走那么远那么长的路,要是戴上了驼铃,就像乐曲一样能增加他们行路的情趣。
师:
你也是个孩子,老师理解你!
生:
我赞成英子的想法,因为英子的想法更符合我们的想法。
师:
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
关于驼铃,你们有没有自己的遐想呢?
为什么?
生:
我认为沙漠里常有风暴存在。
当风来时,风就会吹响骆驼的铃铛。
当铃铛响时,就会提醒它们的主人,然后好避风。
师:
能告知主人我在哪里,是吗?
说的挺有道理的。
生:
夜晚有猎人打猎,铃铛摇一摇,主人就会来救。
师:
是啊,铃铛可以保护骆驼。
爸爸、英子,还有你们说的都挺有道理。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得对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
爸爸呢,是个成人,看法更现实一些,充满了理性。
而英子和你们就像诗人一样,想象充满诗意,充满情趣。
咱们怎么读好父女两人的对话呢?
爸爸说的怎么读?
生:
严肃一点。
生:
和蔼。
生:
读出对英子的爱。
师:
英子的话该怎么读?
生:
天真一些。
生:
活泼可爱。
生:
诚恳。
师:
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同桌合作,一个当爸爸,一个当英子,开始读吧!
(指名同桌读合作读)
全班分角色读,男同学读爸爸,女同学读英子,老师读旁白,体会爸爸的理性,英子的天真可爱。
师:
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
接着交流
生:
想给骆驼剪毛。
(师出示课件第三件事,指学生读)
师:
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哪里有趣?
生:
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体现了林海音童年时十分幼稚、天真,她小时候十分有趣。
出示这句话。
师:
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什么?
生:
我从这件事看出她的心灵是十分天真纯洁的,她对一切都十分好奇。
生:
喜欢骆驼,关心骆驼。
指导读这句话。
齐读第三件事。
师:
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
接着交流
生:
问去处。
(师出示课件第四件事,指学生读)
夏天来了,再也见不到骆驼的影子了,它到哪了呢?
老师来当妈妈,谁当英子来问一问?
(指名师生对读;老师和全体学生对读)
师:
英子总是问,她都问了什么?
生:
夏天来了,骆驼去哪里了?
生:
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系上一个铃铛?
生:
骆驼的皮毛为什么到春天就会掉下来?
师:
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
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
是呀,这就是孩子,好奇的孩子。
脑海中有着问不完的问题。
五、学课文最后2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在北京,在城南,我的童年是多么有意思呀!
可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2段。
师:
1、从这两段中你体会出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
怀念
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2、前面作者说“童年一去不还了”,后面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两句话不矛盾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
是啊,童年的时光一去不还了,但童年的往事却常常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中。
六、看板书总结课文
请同学们看板书,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着骆驼队,回忆了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的用处;想替骆驼剪毛,夏天来了,问骆驼到哪里去了这几件事,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于是,她写下了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课件图示)(音乐响))。
老师读过《城南旧事》,,那里面有她想念的和她一般大小却生活悲惨的妞儿,有和蔼又憨厚的小偷,又命运凄惨的秀贞,也有她想念着的那荡悠悠的秋千,想念着的那毛茸茸的小鸡。
整个故事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希望大家课下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被作者描写的那些景物和人物所吸引。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15、16自然段。
板书设计: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 怀念
剪驼毛
问去向
教学反思:
从学校布置家长开放课开始,就一直着手进行准备。
因为开放课毕竟不同于以往的公开课,这是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它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影响着自己的声誉。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案反复地斟酌,修改。
并请张城老师帮着做课件,自己也学着做些稍微复杂的课件。
开放课终于在紧张而有序的准备中结束了,回顾这次开放课,有得也有失,现总结如下:
优点:
1、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
比如,借助“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