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2233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docx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密级:

公开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OnLenin’sNewEconomicPolicyandItsModernSignificancetotheRoad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学院:

研究生学院

专业/班级:

思想政治教育1224班

学号:

2012763

学生姓名:

郭强

授课教师:

胡雨霞

2012年11月

摘要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指1921年到1928底期间俄共(布)实行的经济政策的总称。

但由于种种原因,1929年的一场斗争在苏联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具有转折意义,它结束了新经济政策阶段,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

本文将对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和结束的原因做进一步探讨。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经济建设思想的核心,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为苏联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从源头上看,它们都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大力发扬创新精神是列宁最杰出的指导思想,是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精华。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精神、原则、思路和策略思想,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教益。

关键词:

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意义

 

Abstract

Lenin’sneweconomicpolicyistheculminationofyearsexploringthesocialistroad.Lenin'sneweconomicpolicyreferstotheendof1921to1928duringtheRussianCommunistParty(Brazzaville)imposedeconomicpoliciescalltheshoppingstrip.However,forvariousreasons,in1929thestruggleintheSovietpoliticalandeconomiclifewatershed,itconcludedanewphaseofeconomicpoliciestoreverseasconstructionofthenewlineofeconomicpolicydirection,then,theSovietUnion'ssocialistsystemintoStalin'sorbit.

ThevictoryoftheOctoberRevolutioninRussia,socialismandcommunisminChinawideopentothedoctrine.AfterthefoundingofNewChina,theparty'sfirst一andsecond-generationcentralleadershiphavesucceededinvaryingdegreesofdevelopmentofLenin'sneweconomicpolicythinking.MaoZedongatthecoreofthefirst-generationcentralcollectiveleadershipsuccessionanddevelopmentofLenin'sneweconomicpolicyandthecreationofanewdemocraticsociety.WithDengXiaopingatthecoreofthesecond-generationcentralcollectiveleadershiplaunchedambitiouspoliticalandeconomicreformprojects,theevolvingprocessofreforminChina.Fromthesourcepointofview,DengXiaopingTheoryofLeninremains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neweconomicpolicies.

Leninvigorouslycarryforwardthespiritofinnovationisthemostoutstandingguidanceandideologicalessenceoftheneweconomicpolicy,whentheSovietUnionwasalsoanimportantideologicalsourceofeconomicdevelopmentsuccess.Lenin,thebasicspiritoftheneweconomicpolicies,principles,ideasandstrategiesformynewhistoricalperiodofeconomicconstructionasimportantinspirationandlessons.

KeyWords:

Lenin,neweconomicpolicy,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modernsignificance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而的历史经验时曾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P139)。

对于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邓小平只肯定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说明它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直到今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及其所包含的方法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第一章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产生的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以后,当列宁及俄共正面临一个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苏俄就遭到了世界上十四个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叛乱的干扰。

在这样既无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又面临内乱外患的残酷环境下,到底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及俄共试图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中找到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以当时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为背景,设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经济特征,即共同占有,共同劳动,实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生产,“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马克思,P754)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是“一种形式的一定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讲量”,(马克思,P304);商品、货币和市场都不复存在,“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马克思,P756)货币将被劳动证书所代替。

列宁及俄共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运用于苏俄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实行大中小企业的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实行严格的实物配给制,取消货币、商品和市场;实行余粮征集制。

可见,列宁及俄共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正是以马恩的设想为蓝本而进行的一场社会主义实验。

这次实验产生了两个结果:

一是保证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战胜了国内的白匪叛乱。

从这个角度出发,列宁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而不是一种过错(列宁,P502);另一种结果则是到了1921年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引起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引起工人的不满,使苏俄国内遇到了“最大的政治危机”。

第二种结果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也说明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进行的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

那么,为什么这种社会主义尝试会遭到重大的挫折?

列宁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开始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入手。

他认为俄国的基本国情有两点:

一是俄国是一个小农占极大优势的国家,二是俄国在组织国家资本主义、文化程度、施行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上的准备程度等方面,都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

列宁认识到,正是这种国情决定了“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

列宁坦承“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因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事实上也就是列宁承认了社会主义实验遭到挫折的原因就在于所采取的政策(共产主义原则),脱离了苏俄的基本国情。

从苏俄的第一次社会主义实验遭遇的挫折中,列宁通过分析俄国的国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正是在逐步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实践与俄国国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逐渐产生了。

 

第二章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

2.1用粮食税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征集制

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都具有的特点。

这样,如何处理好同农民的关系便成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头等重要问题。

针对当时苏俄的国情,列宁认为农民是“决定性因素”。

对于1921年春苏俄国内的政治危机,农民政治上的动摇,列宁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巩固工农联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而这个首要问题的解决却在于“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叹。

列宁分析到,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拥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

而粮食税恰恰就可以担当起成为“与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的角色的任务。

所以,1921年3月,俄共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粮食税开始取代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以征税的方式向农民收缴事先规定限额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农民交税后的余粮和其他农副产品可以自山支配和自由买卖。

粮食税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空前的生产积极性。

到1925年,俄国农业的规模己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的水平,为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2.2发展商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是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的。

他认为社会主义要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负面结果使列宁认识到了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消灭商业是不现实的。

他认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而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列宁,P504)。

也正是从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中,列宁认识到了商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商业可以促进工农业之间的流转,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通过商业,农民可以换取他们所必需的工业品,国家可以用工业品换取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工业原料,从而加强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巩固工农联盟。

第二,商业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商业是与小农的个人利益紧紧相结合的,成为他们积极生产的动力。

同时,在商业活动中,批发商在经济上把千百万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的经营兴趣,把他们联系起来,把他们引导到更高的阶段;实现生产中各种形式的联系和联合。

正因为如此,列宁认为商业是社会主义建设整个“链条”上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和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抓住的环节”,是中心环节。

他提出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的地位,把其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

新经济政策恢复商业交换后,刚开始是主要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货币不参与其间,并且商品交换还被限制在地方流转。

后来,列宁看到了这种作法的弊端,打破商品交换受地方流转范围限制的作法,改用货币形式的交换,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从而开始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历史。

2.3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早在1918年5月,列宁对苏俄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即宗法式的(自然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成分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国家资本主义较之苏俄的经济情况是一个进步。

列宁认为,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占优势的是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因为极大部分种地者都是小商品生产者。

这种小商品生产者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进行自发性的商业投机活动,而这种投机的主要对象则是粮食。

这种投机活动不仅直接侵蚀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而且形成一种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自发势力。

这种小私有者的无政府状态的自发势力抗拒国家的任何干涉、计算和监督,成为可能葬送苏维埃政权的最大最严重的危险。

而国家资本主义——按列宁的解释就是国家能够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计算与监督,消除其无政府状态对社会主义经济所造成的混乱和破坏。

同时,列宁也认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可以学会怎样保卫国家秩序来反对小私有者的无政府性,并且学会根据国家资本主义原则来安排全国性的大生产组织,从而掌握巩固社会主义的全部王牌。

于是1921年春,列宁明确地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走向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然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第三章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突破了马恩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提供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是多方面的。

3.1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战时共产主义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这一政策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

余粮收集制要求将农民的全部余粮无偿地收归苏维埃政权,致使农民生活十分困苦,乃至出现农民骚乱和暴动。

新经济政策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制,农民交税后的余粮可以自由支配,既可以用于个人消费,又可以用于交换。

这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因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苏维埃政权同人民群众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使得苏维埃政权更加巩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利益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的高低,影响到其创造性的发挥。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强调,政策的制定应放在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同意不同意的基点上。

在新的世纪,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江泽民,P23)这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所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P1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而我们国家的改革又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同时,我们还肩负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显得更为迫切。

3.2社会主义要不断进行改革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列宁逝世这段时间里,列宁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两次实践。

第一次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第二次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政治局面稳定。

出现这前后不同的两种结果告诉人们,社会主义也要不断进行改革。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P443)这是说,社会主义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我国20多年改革实践说明社会主义要不断进行改革。

由于改革,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温饱达到小康进向全面小康迈进;由于改革,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由于改革,我国政治的、文化的等方面的体制更加完善。

3.3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这是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迪。

列宁领导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正是基于对当时国情的正确认识。

当时的苏俄小农占人口的大多数,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正如列宁所说,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是错误的。

在对国情的认识上,我国走了曲折的道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对国情都没有认识清楚,以致搞“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

其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清晰。

十三大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十五大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大特征,表明对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

我国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于这种认识,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对外关系中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页。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1。

.

[4]《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2页。

[5]《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

[7]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8]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9]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