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1887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5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

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

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

 

进步

 

⑵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原因:

生产力水平高,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生育观念转变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战后,亚洲、

 

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

 

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

P5图1.6)

构成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判断方法

类型

原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均﹥

3%

低自然增长率

特点

传统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1%

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

低自然增长率

然增长率﹤1%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

P6~7)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

转变的因素

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

⑴生产力水平是根

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

本原因

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⑵国家政策

⑶社

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

会福利

型的过渡阶段

⑷文化观念

⑸宗

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

教信仰

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⑹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人口迁移分类

特点

方向

19世纪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

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

民为主

往美洲和大洋洲

国际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

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

向发达国家;

迁入地⑵拉丁美洲人口迁往

口迁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

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

流动人口增多

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

外籍工人

20世纪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

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

国内

80年代

制和严格的户

区迁移

中期前

籍管理制度,多是有

口迁

计划、有组织的人口

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20世纪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

80年代

使人口迁移以

城市、工矿区迁移;

中期后

自发迁移为主,流量

大频率高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

有利: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

 

不利:

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

有利:

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主要因素(课本P10~11)其他因素

 

⑴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战争、宗教、社会变

 

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革、国家政策

 

2/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

其中经济因素

 

起重要作用

 

⑵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概念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因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⑵

 

素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

 

费水平(反相关)

 

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21.人口的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2.人口问题:

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解决措施: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

 

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城市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

形态

影响

平原地形,用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

因素

地规整,形态

或规划控制

制或沿河分布

集中

城市

成都、合肥、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举例

华盛顿

陵江交汇处,又是丘

陵山区)、浦东新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3/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1.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

P19~20)

功能

形态特征

区位选择

原因

商业

点状、条状

市中心、交通

交通便捷、市场

干线两侧、街

广阔

角路口

工业

集聚成片

城市外缘、交

减少对城区的污

通干线两侧

染,保护环境;

交通便利,降低

成本

住宅

是城市中最广

高级

城市外缘地势

环境优美;文化

泛的土地利用

高的地方,与

氛围浓,人口素

方式;建筑质量

宅区

文化区相联系

质高

上出现高、低级

低级

内城、工业区

便于工人上下

住宅区的分化,

附近,与低地、

班;收入低,文

高、低级住宅区

宅区

工业区相联系

化教育程度低

背向发展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6)

 

典型模式特点

 

同心圆模由5个同心圆组成

 

 

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多核心模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

 

式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

P23图2.7,2.8)

主要

经济因素——地租(①地

影响:

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

因素

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

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

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

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

业区

 

4/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

 

区)

 

其他社会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

 

因素历史因素:

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规划城市,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商业区:

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

 

●工业区:

有污染的,位于河流的下游和远离住宅区的下风向

 

●住宅区:

低级的,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高级的,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环境好

 

●住宅区和工业区有防护带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

集镇、城

 

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7.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

 

38.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

距离远近。

 

39.高等级城市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

 

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

 

40.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

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

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置相

 

应的功能。

 

4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

P31~32图2.16,2.17)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标志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③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

 

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动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

 

力推力会服务短缺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5/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拉力交通便利

 

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

 

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

 

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19)

 

城市化的特点

 

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

 

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

 

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发生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空间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

 

日益完善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

 

城镇发展迅速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

P32图2.18)

国家

特点

产生差异的原因

发达

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城市化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

国家

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

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

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后

期阶段

发展

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

平较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

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国家

相适应,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

段·

 

6/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4)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

 

影响动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

 

影响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5)

 

类型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①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

 

烟尘;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固体废弃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

 

物污染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

 

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

P42图3.3)

 

区位因素

影响

自气候

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

然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

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

土保持

土壤

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

种植茶树

水源

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

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7/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

运输

通便利的地方

社政策

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

会机械

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

因劳动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素力

①培育良种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

小麦可在海拔4000

科技

米种植;双季稻向北推广到江淮平原;②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

生产率;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

培。

生活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结构的转变

习惯

历史

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①市场需求变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

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

农业区位

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

因素的变

自然因素的改造:

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②东

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

条件;③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④三江

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⑤沿海滩涂土

壤含盐度高,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

P45~46图3.9)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生产、经营小麦—牧羊为主;家庭经营

 

方式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自然条件:

①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②

 

8/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开阔;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

①地广人稀;②市场广阔;③机械化水平高;④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⑤交通便利;⑥政策扶持;⑦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1)

 

分布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

 

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

 

自然

①季风雨林气候,雨热同期;②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形,地

因素

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便于灌溉

社会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②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③种植

因素

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④人们喜食稻米

生产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经营,人多地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

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地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率低

少,自给为主

机械化和科技

人多地少,凭传统经验耕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

政府大力投资水利工程建设

 

概况美国中部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⑴主要作物:

小麦、玉米⑴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开阔;②土

 

⑵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壤深厚肥沃;

 

化程度高、商品率高③水源充足;④气候温

 

⑶经营模式及分布:

和,降水丰富。

 

①家庭经营—美国、加拿大、澳⑵社会经济条件——①交通便利;②地

 

大利亚广人稀;

 

阿根廷、乌克兰、③工业发达,提供

 

俄罗斯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②国营——中国的东北、西北④科技水平高;⑤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

 

P49~50图3.14,3.15)

 

9/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市场广阔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51~52图3.16)★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3.20,3.21)

 

生产奶牛

 

对象

 

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主导市场、饲料供应

 

因素

 

布局①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②乳制品加

 

原则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西欧

区位

自然因素:

①气候温凉潮湿,利于牧草生长;②地形平

乳畜

优势

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饮食习惯,市场广阔

特点

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过程(课本P58图4.1)

投入要素

自然因素:

土地、水源

社会因素:

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零部件

产出

①工业产品

②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区位选择原则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工业类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原料不便长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接近原料地

 

分布

美国和阿根廷牧牛

基础条件

大面积干旱、半干

牧业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

阿根廷潘帕

自然因素:

斯草原大牧

社会经济因素

场放牧业

交通便利

(密集的商

品牧牛业)

①培育良种牛

饲料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

 

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

 

4.2)

10/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型工业

途运输或运

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输成本较高

市场导向

产品不便长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接近消费市场

型工业

途运输或运

石油加工厂

输成本较高

动力导向

需消耗的量

炼铝厂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

型工业

能源

劳动力导

需投入大量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

接近大量廉价劳动

向型工业

劳动力

带、制伞、制鞋

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

型工业

精密仪表

技发达的地区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

P59~60)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区①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

 

位加强;③沿海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对工厂具有很大的吸因素引力。

但近年来交通运输对一些发达国家影响逐渐减弱;

 

作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⑤劳动力用变数量的影响减小,其素质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强化

 

的表

 

 

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原因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

P60图4.5)

 

中鞍钢:

接近原料和燃料地,是原料导向型

 

国宝钢:

接近市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市场导向型

 

世19世纪:

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因素,为燃料导向型

 

界20世界初:

接近铁矿布局,为原料导向型

 

二战后:

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为市场导向型

 

社会政策:

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内地建立的大型企业,在西部地区

 

需求建设的纺织工业中心;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

 

迅猛发展。

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

图4.6)

 

11/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乡土情感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素质:

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回乡投资建厂。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水泥厂、酿造

大气污染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或盛行

风垂直的郊外;或主导风的下风向

印染厂、造纸

水源污染

远离水源地,布局在河流下游

环境

厂、

需求

电镀厂、皮革

化工厂、炼油

大气污染

综合以上两条

水源污染

火力发电厂、

大气污染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或盛行

钢铁厂

固体废弃物

风垂直的郊外;或主导风的下风

污染

向;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电子厂、感光

无污染,对环

环境优美的地方

器材厂

境要求高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

 

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⑵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2.工业集聚:

 

作用集聚位置

 

①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运量大的工业在港口和铁路枢纽

 

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扩大生附近集聚;耗电量大的工业在大

 

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

 

规模效益。

 

②共同利用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