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8157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焦作市山阳区解东一小王云霞

1.课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型

新授

3.辅助工具

(1)教具

(2)多媒体

4.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和本学段课程目标:

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古诗学习的总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在“阶段目标”中更明确的提出了诵读、背诵优秀诗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化,不断丰富语言、文化积淀的目标。

(2)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5.教学内容

(1)教材简析和教学重、难点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

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2)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补充的内容:

课外拓展送别诗。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3)课堂练习设计:

想象画面,品悟诗情。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

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6.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背诵简短的古诗,并有一定的积累。

但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

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

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

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3)学生差异分析。

学生课外搜集、积累古诗量不同。

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也不同。

7.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法

常言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反复诵读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诗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

(二)学生学法

1、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在本节课中,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

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诵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想象画面。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诗文。

1、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哪个主题来编排的?

师:

是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像明媚的阳光,能给人以温暖,像熊熊的火炬,给人以希望。

爱,有父子爱、母女爱、师生爱、同学爱……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0《古诗两首》(板书课题20《古诗两首》)写的是谁之间的爱呢?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诗题,重点指导“陵”的读法和写法。

3、从课题上你能读懂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相关资料。

(课件)

黄鹤楼:

在现在的湖南省武汉市,在长江的边上。

因崔颢的《黄鹤楼》而有名。

广陵:

扬州,江南历史名城。

李白: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我们学过李白的许多诗,知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令人望尘莫及。

孟浩然:

唐朝著名诗人。

比李白大十二岁,当时李白还未成名,孟浩然已经名扬四海。

“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

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

4、比较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的题目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课件)

师介绍送别诗:

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一别动辄多年,因此朋友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

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

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如我们学过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汪伦》。

5、师介绍写作背景。

送别诗很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文学史上确非常有名。

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去名地。

孟浩然虽然李白比孟浩然大十多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

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

短暂的重逢之后就又是离别,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于是李白写下了这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依依不舍感情来读课题。

了解了诗人,读懂了诗题,(板书“知诗人懂诗题”)仅仅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

二、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师:

接下来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

(板书“读诗句”)。

1、带着要求,自由读读诗句。

 

2、指名读。

3、教师指导读。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

谁能接着往下读?

(课件)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课件)(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自由练习读古诗,齐读古诗。

师:

要想把古诗读好,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板书:

解诗意悟诗情)

5、复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运用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试着理解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地方,再把把诗中不理解的地方画一画,然后提出来。

三、解诗意:

预设一:

西辞。

师: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扬州)。

(板画)

师: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为什么贴在这儿呢?

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

   师: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师:

谁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师:

烟花三月──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桑肥杏小,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也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想去看看吗?

(课件)

师:

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江南春天美景?

师:

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

(师相机评价。

师:

(课件)是呀,三月的江南,杨柳依依、如烟如缕,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课件出示前两句)

 

三月的江南,江花胜火,江水如蓝,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课件出示前两句)

三月的江南,莺歌燕舞,烟雨楼台,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课件出示前两句)

三月的江南,芍药含泪、蔷薇妖娆南,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课件出示前两句)

三月的江南,青梅如豆、蝴蝶翩翩,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课件出示前两句)

 

预设二:

孤、尽。

1、查字典理解“孤、尽”的意思。

师:

“孤帆”是说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师补充材料。

在唐朝,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

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师:

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

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课件)

朋友走了,只剩下滔滔的江水。

这是作者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什么?

(板画水)

(板书:

依依惜别、思念)

师:

是呀,柔情似水,别情无限。

如今这种别情只能化作滚滚东去的江水,流向天边,流向扬州了。

古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

读(课件):

 

 

 

 

四、悟诗情:

想象画面,品悟诗情。

师出示练习题,知道想象画面。

 

 

 

 

 

 

 

 

 

 

 

 

 

五、配乐感情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

一二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

三四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男同学站起来吧。

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

这是豪壮的相送。

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

这是柔情的相送。

五、拓展:

离别诗。

师:

在古诗的国度里,送别诗还有许多。

(出示送别诗。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去黄鹤楼和李白一起送别了孟浩然,还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将是另外不同的情怀。

一、从单元入手,导入诗文。

1、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及学习目标。

 

 

 

 

 

2、读诗题,读准字音,学习写“陵”

,注意面写法,不要写成反文旁。

 

 

 

 

 

 

 

 

3、交流收获。

生交流有关李白、黄鹤楼、广陵、孟浩然的相关资料。

 

 

 

 

 

 

 

 

 

 

 

 

 

 

 

 

 

4、生比较诗题,发现共同点:

----都有一个“送”字。

 

 

 

 

 

 

 

 

生复习学过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汪伦》。

(课件)

 

 

 

 

 

 

 

 

 

 

 

 

 

 

 

 

 

 

 

 

学生带着这种依依不舍感情来读课题。

 

 

 

 

 

 

二、自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