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0557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

《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

2018届人教版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

1.成熟植物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是渗透吸水。

某兴趣小组为研究渗透吸水做了一个实验,该实验的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被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处于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

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开始b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侧的

B.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

C.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

D.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质壁分离

[解析] 图甲液面上升说明b侧液体浓度高于a侧的,A正确;随漏斗内液面上升,半透膜(c)两侧的浓度差越来越小,故漏斗内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B正确;图丙中细胞膜③、液泡膜⑤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④相当于半透膜,C正确;把图丙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错误。

[答案] D

2.(2017·汕头模拟)如图所示的U形管中间被半透膜(体积小于或等于单糖的物质才能通过)隔开,两侧分别加入等量的0.1mol·L-1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

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

若向U形管两侧加入等量某种微量物质,最终右侧液面上升,那么加入的这种微量物质最可能是什么(  )

A.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葡萄糖

B.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蔗糖酶

C.两侧液面高度不变;麦芽糖酶

D.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蒸馏水

解析:

选B。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因此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若向U形管两侧加入的物质是等量的蔗糖酶,则左侧的每个蔗糖分子会被分解成1分子果糖和1分子葡萄糖,溶液浓度增加,左侧液面上升,但随着果糖、葡萄糖不断透过半透膜进入右侧,而麦芽糖不能透过半透膜,这样右侧溶液浓度不断增加,最终右侧液面上升。

3.(2017·郑州模拟)如图中的渗透装置,漏斗内开始时的液面为a,停止上升时的液面为b,若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将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部分吸出,则吸出蔗糖溶液的次数与a、b液面间的高度差之间的关系是(  )

解析:

选A。

随着漏斗内蔗糖溶液不断被吸出和漏斗内蔗糖溶液不断吸水,漏斗内蔗糖溶液的浓度越来越小,渗透吸水的量越来越少,因而a、b液面的高度差越来越小。

4.(2015·高考海南卷,10改编)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

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解析:

选D。

根据题干信息可推断一定时间后“甲的浓度变小”是因为叶片失水,“乙的浓度不变”说明乙的浓度与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等,“丙的浓度变大”是因为细胞吸水,由此推断,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A、B错误,D正确;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

5.(课标全国卷改编)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解析:

选D。

A项,通过图示可以看出,a组和b组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值都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导致细条变长;由于a组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值小于b组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值,说明a组细胞吸水较多,b组细胞吸水较少,所以实验后a组细胞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低。

B项,分析柱状图可知,f组细胞失水,而b组细胞吸水,因此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大于b组的。

C项,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ATP。

D项,根据柱状图可知,在浓度为0.4mol·L-1的蔗糖溶液中的c组细胞吸水,而在浓度为0.5mol·L-1的蔗糖溶液中的d组细胞失水,所以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6.(必修1P73技能训练改编)如图表示的是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出Na+和Cl-

②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K+和Mg2+

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K+和Mg2+

④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排出Na+和Cl-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A

7.(2016·高考江苏卷,6)如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解析] 由题图可知,载体①将溶质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由胞外向胞内转运,故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A项正确;图中载体②将溶质分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由胞内向胞外转运,不消耗ATP,故不能判断载体②是否具有ATP酶活性,B项错误;载体①运输溶质分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载体②运输溶质分子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项正确;依赖载体蛋白被动运输的速率要比自由扩散快,D项正确。

[答案] B

8.(2016·高考全国卷乙,2)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

选C。

由题干“离子泵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可知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A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可以逆着浓度梯度进行,B项错误;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其体内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动物体内细胞有氧呼吸强度降低,供能减少,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下降,C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离子泵是一种载体蛋白,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使载体蛋白变性,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项错误。

9.(2017·北京房山一模)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运输

D.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

解析:

选C。

胞吞与胞吐均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A正确;胞吞与胞吐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Na+、K+等无机盐离子进行跨膜运输,C错误;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消耗能量,且依赖细胞识别来实现,D正确。

10.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

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

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A.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

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

需求量最小

C.图2中B点,离子吸收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D.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Ca2+

解析:

选D。

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根细胞吸收离子的速率增大,说明吸收离子的过程消耗能量,因此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从图1中可以看出,培养水稻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SiO

浓度比初始浓度低,而Mg2+和Ca2+浓度比初始浓度高,说明水稻吸收Mg2+和Ca2+的速率慢于吸收水的速率,而吸收SiO

的速率快于吸收水的速率,因此D说法错误。

11.(2015·高考全国卷Ⅱ,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解析:

选A。

A项,温度为17℃时,在空气环境中,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高于在氮气环境中的,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吸收该离子,同时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与氧气有关,为主动运输。

B项,在空气环境中,低温下幼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较低,说明温度能够影响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C项,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在氮气环境中,植物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

D项,温度为17℃时,与空气环境中相比,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较低,说明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12(2016·高考天津卷,1)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解析] 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细胞的正常形态、质壁分离状态、质壁分离复原状态,实验全过程都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不需要更换目镜,这些状态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依次发生,A项错误,B项正确;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由于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较高,C项错误;在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从细胞内扩散到细胞外的水分子少于从细胞外扩散到细胞内的水分子,D项错误。

[答案] B

13.(高考江苏卷改编)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解析:

选B。

A项,第一次观察时由于未滴加蔗糖溶液,细胞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较易观察到的是紫色的大液泡,由于此时液泡占整个细胞体积的比例较大,因此观察到的无色的细胞质基质区域应较小。

B项,第二次观察时已经通过引流法使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可以发现首先从细胞的角隅处开始发生质壁分离。

C项,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蔗糖溶液或清水,使溶液浸润整个标本。

D项,第一次显微观察是为了获得实验前的现象,以便于和实验中的现象变化进行前后对照,因此不能省略。

14.(新课标全国卷改编)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解析:

选B。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

花瓣红色是由细胞液泡内花青素的颜色呈红色导致的,所以用红色花瓣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项正确;黑藻叶片中的叶绿体显绿色,液泡中细胞液的颜色接近无色,两者之间有颜色差异,因此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的细胞细胞液浓度可能不同,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通常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因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发生质壁分离时容易观察,D项正确。

15.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的主要原理是活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

B.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载玻片等仪器以及苏丹Ⅲ、重铬酸钾溶液等药品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略微膨胀

D.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5~0.3mmol/L之间

解析:

选C。

实验的主要原理为活的成熟(具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A错误;苏丹Ⅲ检测脂肪,重铬酸钾检测酒精,B错误;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会进行渗透吸水,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差,所以会略微膨胀,C正确;由题图可以看出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mmol/L之间,D错误。

16.(2017·南昌模拟)为研究甲地某植物能不能移植到乙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定该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表:

浓度/mol·L-1

a

2a

3a

4a

质壁分离状况

不分离

刚分离

显著

显著

他们又测定了乙地土壤溶液浓度,发现乙地土壤溶液的浓度适合该植物生长,则乙地土壤溶液浓度最可能是(  )

A.≥2amol/L

B.≤2amol/L

C.<2amol/L

D.amol/L<乙<3amol/L

解析:

选C。

由表格信息知:

该植物细胞液浓度接近2amol/L,该植物要能在乙地生长,则必须保证能正常吸水,即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17.(2017·江西南昌三校联考)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可能是某种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CE段表明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

D.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可得到类似蔗糖溶液的结果

解析:

选B。

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无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A错误;AB段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减小,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B正确;在2mol·L-1的乙二醇溶液中,细胞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随着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乙二醇进入细胞内,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会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E段是吸水的过程,C错误;KNO3溶液中的离子可以进入细胞液,发生的现象是先质壁分离再复原,而蔗糖溶液中细胞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D错误。

18.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

若向鱼鳔内注入适量的20%蔗糖溶液、排出鱼鳔内的空气,扎紧开口,将其浸没在盛有10%蔗糖溶液的烧杯中,下列能正确表示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是(  )

解析:

选B。

鱼鳔内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故水分子由烧杯进入鱼鳔的速度大于由鱼鳔进入烧杯的速度,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直到稳定在某一浓度上。

19.(2017·河南六市一联)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滴加某红色染料的水溶液(染料分子不能进入活细胞,渗透压相当于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用低倍显微镜能清晰地观察到(  )

A.细胞中红色区域减小

B.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核中

C.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

D.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解析:

选D。

红色染料分子不能进入活细胞,即不能进入原生质层,而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洋葱内表皮细胞的白色的原生质层是逐渐缩小的,所以外面的红色是越来越大的,A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分裂,没有染色体出现,B错误;低倍镜下看不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但是可以看到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错误、D正确。

20.(2017·南昌一模)如图为葡萄糖和Na+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能加速小肠上皮细胞摄取葡萄糖

B.小肠上皮细胞运出Na+与运出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C.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都是被动运输

D.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解析:

选C。

胰岛素如果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就会增加血糖来源,升高血糖浓度。

小肠上皮细胞运出Na+是逆浓度梯度且耗能的,故其运出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小肠上皮细胞顺浓度梯度运出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N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与图中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相同。

图中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21.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C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h1>h2,在达到平衡后,A、B、C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A=B=C       B.A>B>C

C.A>C>BD.无法确定

解析:

选C。

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A到B及从B到A扩散的速率相等,由于影响水分子扩散速率的因素有两个,即溶液的浓度和水柱h1形成的静水压,故A中溶液浓度大于B中溶液浓度。

同理可知,C中溶液浓度大于B中溶液浓度,但由于水柱h2形成的静水压比水柱h1形成的静水压小,故可推知A中溶液浓度大于C中溶液浓度。

因此,关系为A>C>B。

22.(2017·广西柳州月考)将若干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萝卜条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在相同实验时间后,测得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各组萝卜条细胞内含水量的情况如图。

其中N点代表实验前萝卜条细胞内含水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水分子进出细胞需要消耗ATP

B.在浓度为c的蔗糖溶液中渗透现象不发生

C.在浓度为d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渗透吸水

D.在浓度为g、h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去活性

解析:

选C。

水分子进出细胞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蔗糖溶液浓度为c时,与细胞液渗透压相等,萝卜条细胞内外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渗透现象仍然发生,B错误;在浓度为d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含水量增高,细胞发生渗透吸水,C正确;在浓度为g、h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内的含水量增大,细胞吸水,保持活性,D错误。

23.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红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成熟的红细胞吸收K+的速率与O2含量无关

B.甘油、乙醇等能快速进入红细胞,是因为膜上有相应的载体

C.红细胞衰老后,酶活性降低,代谢减慢,细胞体积减小,核体积变大

D.成熟的红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癌细胞彼此间黏着性显著增加

解析:

选A。

成熟的红细胞吸收K+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但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成熟的红细胞吸收K+的速率与O2含量无关,A正确;甘油、乙醇等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C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癌细胞彼此间黏着性降低,易扩散和转移,D错误。

24.(2016·高考海南卷,5)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动物肺泡细胞释放CO2

B.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C.苯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

D.丽藻细胞吸收SO

的过程

答案:

D

25.(2015·高考上海卷,6)如图显示物质P和Q跨膜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P可能是氧气

B.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

C.物质P和Q出细胞都需要载体

D.物质P和Q出细胞未必都消耗能量

解析:

选D。

物质P出细胞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物质Q出细胞顺浓度梯度,为被动运输。

氧气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A错误。

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但物质Q出细胞可能是协助扩散,也可能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B、C错误。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但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正确。

26.(2017·武汉模拟)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表所示,对表中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物质M溶

液浓度

通入空气前

吸收速率

通入空气后

吸收速率

30mmol/L

3mmol/min

3mmol/min

50mmol/L

3mmol/min

3mmol/min

A.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D.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

解析:

选C。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通入空气前后吸收速率不变,说明该物质的吸收方式与细胞供能无关,可排除M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故选项B、D错误;物质M的溶液浓度不同,但吸收速率相同,可排除吸收M物质的方式为自由扩散,A选项错误;物质M的吸收方式可以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当载体蛋白出现饱和现象时,虽然增大物质M的溶液浓度,但是吸收速率不再变化,C选项正确。

27.(2017·银川联考)如图所示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其中a表示生物膜上的糖蛋白,①~③表示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①方式可表示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

B.①②③运输方式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此图若表示神经元的细胞膜,则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涉及③方式

D.糖醋蒜腌制过程中,蔗糖和醋进入细胞的过程与②和③有关

解析:

选D。

分析题图,根据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蛋白,是否消耗能量,可判断①为自由扩散、②为协助扩散、③为主动运输。

含有糖蛋白的一侧代表膜外,①方式为物质从膜外运输到膜内,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所以可表示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

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而胞吞、胞吐不能体现。

若此图表示神经元的细胞膜,则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钠—钾泵可逆浓度梯度运出钠离子,故涉及③方式。

糖醋蒜腌制过程中,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蔗糖和醋是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的。

28.如图甲是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图甲可见250mmol·L-1NaCl溶液不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

B.图乙中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C.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小

D.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mmol·L-1NaCl溶液可能死亡,图乙中的处理时间内细胞一直有生物活性

解析:

选D。

图甲中,250mmol·L-1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小于1,说明红细胞失水皱缩,会影响红细胞的代谢。

图乙中植物细胞失水量先变大后变小,之后表现为吸水,故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先变小后变大,植物细胞由于有细胞壁保护,细胞体积几乎不变。

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多,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高。

人红细胞长时间处于300mmol·L-1NaCl溶液中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而图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